欢迎 Guest!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一 提要 易類 易圗説 【臣】等謹案易圗説三卷宋吳仁傑撰仁傑字斗南崑山人宋史藝文志仁傑有古周易十二卷易圗説三卷集古易一卷今古周易世罕傳本僅永樂大典尚有全文此書其圗説也其説謂六十四正卦伏羲所作也故首列八純卦各變八卦圗又謂卦外六爻及六十四覆卦文王所作也故有一卦變六十四卦圗有六爻皆變則占對卦皆不變則占覆卦圗又謂序卦為伏羲雜卦為文王今之爻辭當為繫辭傳繫辭當為説卦傳於諸家古易之中其説特為新異迥與先儒不合然證以史記引同歸殊途二語為大傳不名繫辭傳隋志謂説卦三篇今止一篇為後人亂其 篇題所言亦時有依據録而存之備古易一家之説可也乾隆四十年五月恭校上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易圖說卷一 宋 吴仁傑 撰 變八卦 泰 大壯小畜需 大有大畜夬 乾 變八卦 否 豫 觀 比 晉 剝 萃 坤 變八卦 无妄復 益 屯 噬嗑頤 隨 震 變八卦 姤 升 恒 井 鼎 蠱 大過巽 變八卦 訟 師 解 渙 未濟蒙 困 坎 變八卦 同人明夷豐 家人 既濟賁 革 離 變八卦 遯 謙 小過漸 蹇 旅 咸 艮 變八卦 履 臨 歸妹中孚 節 睽 損 兊 文王一卦變六十四卦圖 乾卦一爻變者六卦 姤 同人履 小畜 大有夬 兩爻變者十五卦 遯 无妄中孚大畜 大壯需 睽 家人 訟 巽 鼎 大過 離 革 兊 三爻變者二十卦 否 益 損 泰 節 噬嗑漸 隨 旅 賁 渙 豐 咸 歸妹蠱 恒 困 未濟井 既濟 四爻變者十五卦 觀 頤 臨 晉 小過坎 萃 震 明夷蹇 解 升 艮 屯 蒙 五爻變者六卦 剥 復 比 謙 豫 師 六爻皆變而以對卦占者一卦 坤 六爻皆不變而以覆卦占者一卦 乾 六十四卦六爻皆變占對卦圖 乾六爻皆動變而之坤 坤六爻皆動變而之乾 此後諸卦如姤卦六爻皆動則變而之復復卦六爻皆動則變而之姤他皆倣此為占 姤 同人履 小畜 復 師 謙 豫 大有夬 比 剝 以上十二卦五陽五陰對 遯 訟 鼎 巽 臨 明夷屯 震 大過无妄家人離 頤 升 解 坎 萃 中孚蒙 大壯 大畜小過革 觀 睽 需 兊 蹇 晉 艮 以上三十卦四陽二陰四陰二陽對 否 歸妹困 損 泰 漸 賁 咸 豐 既濟旅 恒 渙 未濟節 益 井 蠱 噬嗑隨 以上二十卦三陰三陽對 六十四卦六爻皆不變占覆卦圖 覆卦而復為本卦者八卦 乾【上乾下乾】【乾下乾上】乾 坤【上坤下坤】【坤下坤上】坤九用【乾六爻不動則以用九爻為占】 六用【坤六爻不動則以用六爻為占】頤【上艮下震】【震下艮上】頤 過大【上兊下巽】【巽下兌上】大過 過小【上震下艮】【艮下震上】小過 孚中【上巽下兊】【兌下巽上】中孚 【坎下坎上】坎 【離下離上】離 頤以下六爻不動則覆卦而以本卦卦辭為占 覆卦而變為他卦者五十六卦 屯【上坎下震】【坎下艮上】蒙 需【上坎下乾】【坎下乾上】訟師【上坤下坎】【坤下坎上】比 畜小【上兊下乾】【兊下乾上】履泰【上坤下乾】【坤下乾上】否 人同【上乾下離】【乾下離上】大有謙【上坤下艮】【坤下震上】豫 隨【上兑下震】【巽下艮上】蠱臨【上坤下兌】【坤下巽上】觀 嗑噬【上離下震】【離下艮上】賁剝【上艮下坤】【震下坤上】復 妄无【上乾下震】【乾下艮上】大畜咸【上兑下艮】【巽下震上】恒 遯【上乾下艮】【乾下震上】大壯晉【上離下坤】【離下坤上】明夷 人家【上巽下離】【兊下離上】睽蹇【上坎下艮】【坎下震上】觧 損【上艮下兌】【震下巽上】益犬【上兌下乾】【巽下乾上】姤 萃【上兌下坤】【巽下坤上】升困【上兌下坎】【巽下坎上】井 革【上兌下離】【巽下離上】鼎震【上震下震】【艮下艮上】艮 漸【上巽下艮】【兊下震上】歸妹豐【上震下離】【艮下離上】旅 巽【上巽下巽】【兊下兊上】兊渙【上巽下坎】【兊下坎上】節 濟既【上坎下離】【坎下離上】未濟屯以下六爻不動皆互以覆卦之辭為占 筮法一卦變八卦圖 每卦自一爻變至五爻是為五世唯上爻不動五世復下變第四爻如舊是為游魂又下變三爻如舊以内卦歸本體是為歸魂 乾宫 一世姤二世遯三世否 四世觀五世剝游魂晉歸魂大有坤宫 一世復二世臨三世泰 四世【大壯】五世夬㳺魂需歸魂比 震宫 一世豫二世解三世恒 四世升五世井游魂【大過】歸魂隨 巽宫 一世【小畜】二世【家人】三世益 四世【无妄】五世【噬嗑】游魂頥歸魂蠱 坎宫 一世節二世屯三世【既濟】 四世革五世豐游魂【明夷】歸魂師 離宫 一世旅二世鼎三世【未濟】 四世蒙五世渙游魂訟歸魂【同人】 艮宫 一世賁二世【大畜】三世損 四世睽五世履游魂【中孚】歸魂漸 兊宫 一世困二世萃三世咸 四世蹇五世謙游魂【小過】歸魂【歸妹】 易圖說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易圖說卷二 宋 吳仁傑 撰 伏羲文王正卦覆卦圖 【乾上】【乾下】 此天行乾伏羲正卦之象所謂觀變於隂陽而立者也 【上九】【九五】【九四】【九三】【九二】【初九】 此文王卦外六爻所謂發揮於剛柔而生者也 【下乾】【上乾】 此乾元用九文王之覆卦也 易始乎伏羲成乎文王六十四正卦伏羲之所作也卦外六爻及六十四覆卦文王之所作也伏羲有正卦有象卦自乾至未濟象如天行乾之類是也夫子未賛易以前史墨對趙簡子曰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漢上朱氏曰觀此則雷在天上大壯之類有卦則有此象矣如曰君子非禮弗履則孔子所繫也仁傑案象傳六十三卦始於地勢坤終於火在水上未濟皆有卦名獨乾曰天行健者字書乾一作豈本作而傳冩之誤遂以為健耶乾坤其名也健順其訓也乾健坤順當一體言之此云天行健則坤當云地勢順矣六十四卦豈容乾獨異於諸卦也哉文王有爻有覆卦爻如乾初九至上九覆卦如用九之類是已說卦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言八卦方作已具重卦之象也又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言六十四卦方重已具卦外七爻之理也剛柔相推變在其中九江周燔曰雜卦言乾剛坤柔以九六為剛柔也諸儒皆以九六為隂陽故以陽居陽隂居隂為得位隂居陽陽居隂為不當傳曰觀變於隂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此卦言隂陽爻言剛柔之别也乾坤泰否言隂陽者仁傑案陽卦竒隂卦偶四卦舉六陽六隂三陽三隂成卦言之又内外卦非乾則坤與他卦不同至雜卦論覆卦之義乾坤九六則曰乾剛坤柔姤覆之為夬姤以一六承五九則曰柔遇剛也夬以五九乗一六則曰剛决柔也九六為剛柔固然所謂變在其中者謂筮得隂變而之陽陽變而之隂其占或以正卦通之卦或以覆卦通對卦也鄭夬以序卦為文王六十四卦雜卦為伏羲六十四卦其說非是正應云序卦為伏羲雜卦為文王爾伏羲六十四卦正卦也文王六十四卦覆卦也今序卦所言皆正卦相因之義雜卦所言皆覆卦相反之義不可易也 太倣易圖 □□【一方一洲一部一家】中 上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三次二初一□【三方三洲三部三家】飬 上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三次二初一右太以方洲部家為首倣易六畫而成卦也以初一至上九為賛倣易六位而成章也首之數綦少而四綦多而十二而定為九位焉老蘇先生所謂二者並行而其用各異者也今之言易者往往合六位與六畫為一聞卦外七爻之說則為之嘸然觀太而可以知易矣 乾覆卦正卦之卦圖 六爻皆遇七為乾 六爻皆倒覆之是為覆卦 劉禹錫曰筮而常遇七斯乾矣此卦是也 □□六爻皆遇六 六爻皆變七為乾是為正卦 劉禹錫曰筮而常遇六斯得乾矣此卦是也 □□六爻皆遇九 六爻皆變八為坤是為之卦 劉禹錫曰筮而常遇九斯得坤矣此卦是也 乾之象有三筮而常遇七則為乾筮而常遇六則為乾筮而常遇九則為乾而之坤七而為乾者以本卦六爻皆不動故即少陽當體而為老陽此覆卦也六而為乾者以坤六爻皆動老隂變少陽即少陽當體而為老陽此正卦也九而為乾者以本卦六爻皆動老陽變少隂而之坤此之卦也正卦始於坤而之卦終於坤皆不得為純乾之體唯覆卦純乎純而不雜焉斯其處三百八十四爻之外而為父母歟 六十四卦諸爻遇七八通占本卦對卦圖 艮隨兩卦 □□本卦艮艮五爻皆變惟六二爻得八不變□□對卦隨春秋傳遇艮之八是為艮之隨 屯豫兩卦 □□本卦屯屯三爻變唯第二第三爻并上爻皆得八不變 □□對卦豫春秋外傳貞屯悔豫皆八 泰坤兩卦 □本卦泰泰下三爻皆變上三爻皆得八不變 對卦坤春秋外傳遇泰之八案此得卦為 坤不言坤者 五十六卦六爻皆遇七八通占本卦覆卦圖 屯蒙兩卦 本卦屯【初爻及第五爻遇七餘四爻遇八皆不變當占覆卦蒙】覆卦蒙【筮得屯六爻不變以屯本卦通此卦為占】 蒙屯兩卦 本卦蒙【第二爻及上爻遇七餘四爻遇八皆不變當占覆卦屯】覆卦屯【筮得蒙六爻不變以蒙本卦通此卦為占】需訟以下至既濟未濟倣此 連山歸蔵以不變者占其占不出於本卦周易以變者占其占必通於兩卦春秋傳之文可考見也故占而九六則以本卦及之卦言之遇觀之否曰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遇歸妹之睽曰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是也占而諸爻遇七八不變則以本卦及對卦言之遇艮曰是謂艮之隨盖艮五爻皆變惟六二爻不變其對卦為隨遇屯曰貞屯悔豫皆八盖屯第二第三爻及上爻皆不變其對卦為豫是也若全體遇七八不變無對卦可通則以本卦及覆卦卦下之辭為占故先儒曰七八卦數九六爻數傳載遇復遇蠱皆全體無變而占本卦者其繇與今易文全異此為夏商之易不疑惟孔成子之筮遇屯傳明言用周易然亦止以本卦為言何哉案傳此時史朝方與成子謀立衛元故專取本卦利建侯論之而不及覆卦正如筮泰之八而董因獨舉本卦卦下小往大來之辭以告晉文筮艮之八而史獨舉對卦卦下元亨利貞之辭以告穆姜也變卦亦然論泰之需而但舉本卦六五爻論坤之否亦但舉本卦六五爻是雖通兩卦為占其一時稱引或本卦或之卦對卦覆卦又顧筮史所取何如耳或謂屯豫似再筮者是不然司空季子以震車坎水坤土為説與觀否乾天坤土巽風一理也且命筮無改辭烏得為再筮哉蘇黄門以洪範貞悔之文而知重卦以内卦為貞外卦為悔此所謂不出於本卦者也沙隨程氏以外傳貞屯悔豫之文而知變卦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此所謂必通於兩卦者也劉乃曰觀之否謂觀卦之否爻也坤之比謂坤卦之比爻也是獨用本卦而不及後卦之義其亦考之弗審之過歟 乾坤以下六爻皆遇七八通占覆卦對卦圖 【上乾下乾】乾覆卦用九 乾剛 【上坤下坤】坤覆卦用六 坤柔 【上艮下震】頤覆卦 頤飬正也 【上兊下巽】大過覆卦 大過顚也 【上震下艮】小過覆卦 小過過也 【上巽下兊】中孚覆卦 中孚信也 【上離下離】離覆卦 離上而 【上坎下坎】坎覆卦 坎下也 初二三四五上 沙隨程氏曰易象莫著於反對而經無明文反對也者二卦相為消長也案六十四卦皆有對有覆五十六卦覆之則成兩卦唯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八卦覆之則仍本卦而已仁傑前説以為但占本卦乃與諸卦所謂通兩卦為占者不類其言非是當從正義變以對之之説雜卦曰離上而坎下也與兊見巽伏義同又八卦皆與對卦兩卦相比而列正如五十六卦覆卦之相比也聖人之意以為八卦覆之仍為本卦必通對卦占焉然後可與諸卦等故此八卦六爻不動則覆卦而以本卦及對卦卦下之辭為占大略如觀否乾天坤土巽風歸妹睽離震相之之類推言之也筮而皆七得乾則以用九通坤用六占之筮得坤傳者失之今從蘇氏傳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策數圖 乾坤之䇿 乾覆卦六爻皆遇七即少陽而為老陽之體其數九以四因之為三十六策爻凡三十六積六爻而為二百一十六策 坤覆卦六爻皆遇八即少陰而為老陰之體其數六而四因之為二十四策爻凡二十四積六爻而為一百四十四策 此乾坤用九用六兩爻之策合之為三百六十所謂當期之日者也 乾正卦六爻皆遇六老隂變少陽而為老陽其 策亦二百一十有六 坤正卦六爻皆遇九老陽變少隂而為老隂其 策亦一百四十有四 屯陽爻二隂爻四凡一百六十八策 蒙臨觀頤坎晉明夷蹇解萃升震艮小過十四卦爻策如屯 需陽爻四隂爻二凡一百九十二策 訟无妄大畜大過離遯大壯家人睽革鼎巽兑 中孚十四卦爻策如需 師陽爻一隂爻五凡一百五十六策 比謙豫剥復五卦爻策如師 小畜陽爻五隂爻一凡二百四策 履同人大有夬姤五卦爻策如小畜 泰陽爻隂爻各三凡一百八十策 否隨蠱噬嗑賁咸恒損益困井漸歸妹豐旅渙節既濟未濟十九卦爻策如泰 此上下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策合之為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所謂當萬物之數者也 易爻三百八十六諸儒但知三百八十四爻耳獨荀爽論八純卦之爻通用九用六而為五十他未有以為言者仁傑案説卦所論二篇之策此三百八十四爻之策也乾坤之策則用九用六兩爻之策也注䟽既通乾坤之策為兩篇之策朱氏又破荀爽之説謂用九用六皆在八卦爻數之内若爾則乾坤之策未免於重出而用九用六兩爻亦幾於贅而可削矣夫有是爻則必有是策今三百八十六爻具在而獨置兩爻不論聖人之意豈若是哉覆卦之策在正卦之先者覆卦緫一卦之爻正卦從各爻之變其序固然或謂覆卦自少陽為老陽則當用四七為策數不得云二百一十有六也是不然筮法老隂變為少陽老陽變為少隂唯少隂少陽不變則知少陽當體即是老陽非老陽變少隂之比也若曰老陽自少陽來當用少陽之策案正卦亦自老隂變少陽然後為乾如其説則亦當從老隂之策否亦當從少隂之策矣兼山郭氏曰九六乾坤之策也七八出於九六者也六子之策也七八由九六之變而成以畫言之六子皆乾坤之畫無六子之畫如震之初乾畫也乾策也震之二三坤畫也坤策也在震初無是畫無是策也故九六有象而七八無象仁傑亦謂二篇之策少隂少陽之數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與老隂老陽之數正等而聖人略彼舉此非以爻畫九六而七八隐於其中故策數從之耶 八卦變爻之正自為覆卦 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 <經部,易類,易圖說,卷二> <經部,易類,易圖說,卷二> 此皆以本卦六爻自為覆卦而第七爻亦本卦自為覆卦者也 <經部,易類,易圖說,卷二> 此皆通兩卦十二爻相與為覆卦而第七爻亦通兩卦為覆卦者也餘五十四卦同易筮六爻皆動當占對卦乾坤頤大過以下八卦在六十四卦中既通兩卦而占之矣今覆卦又以八對卦通占蓋理有並行而不相悖者况彼以正卦對此以覆卦對時與象固不同耶乾正卦曰首出庶物覆卦曰見羣龍无首象之不同所遇之時異也夫一陽至六陽之月乾正卦也六爻皆動則對坤正卦而占一陰至六陰之月乾覆卦也六爻皆不動則對坤覆卦而占坤正卦覆卦反是餘六卦雖不設覆卦之辭時與象可以類推此殆聖人舉隅之訓是故離之正火繼眀覆則晦其光也坎之正水洊至覆則反其壑也山下有雷頤山氣之藏雷聲之收其正卦乎反是為覆卦矣澤滅木大過澤之潤木之恱其正卦乎反是為覆卦矣中孚之澤上有風當以風厲於上澤枯於下為正而覆卦則反之小過之山上有雷當以雷之奮震山之發育為正而覆卦則反之此正卦覆卦之辨也詳觀易畫覆卦相為消長之理似非苟然既通之為正爻之七又於兩卦成本卦之爻著之故屯蒙二卦相為覆卦矣屯之初為比蒙之上為師又為覆卦屯之二為節蒙之五為渙又為覆卦以至屯之既濟覆之為蒙之未濟屯之随覆之為蒙之蠱屯之復則蒙之剝屯之益則蒙之損皆以兩卦十二爻通為覆卦焉餘五十四卦類此至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則不然如乾自為覆卦矣其爻之姤與夬也同人與大有也履與小畜也皆但以本卦六爻自為覆卦焉餘七卦類此乃知聖人作易自初爻至七爻皆用覆卦厥有深㫖非可穿鑿傅㑹而為之說也又屯之初與蒙之上為覆屯之二與蒙之五為覆蒙之二亦與屯之五為覆屯之三與蒙之四為然蒙之三與屯之四亦莫不然大率初與上二與五三與四相為覆卦而乾坤以下八卦則亦不出本卦以初上若二五若三四相為覆卦易家之說以二五相應與此脗合他四爻相應則不同當更考之前軰因蔡墨之說為用九用六為六爻俱變之辭若爾則屯自變而為鼎蒙自變而為革與屯蒙兩卦十二爻相為覆卦者不類且七爻之中六爻相為覆卦而第七爻獨不然學者未能無惑於此 易圖説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易圖說卷三 宋 吴仁傑 撰 兩爻相應者二十四卦 比師 履小畜有大同人 䂊謙 蠱随 賁噬嗑 復剥 姤夬 井困 妹歸漸 旅豐 節渙 四爻相應者二十四卦 内二十卦覆之皆為兩卦其四卦覆之但為本卦 蒙屯 訟需 觀臨 畜大无妄壯大遯 夷明晉 睽家人 解蹇 升萃 鼎革 頤 大過 中孚 小過 六爻皆應者八卦 否泰 恒咸 益損 濟既未濟 六爻無應者八卦 内四卦覆之但為本卦其兩卦覆之則為四卦 乾 坤 坎 離 艮震 兊巽 以上皆舊說初與四應二與五應三與上應者如此 兩爻相應者二十四卦 此二十四卦覆之皆為兩卦 比師 履小畜有大同人 䂊謙 賁噬嗑 復剝 恒咸 益損 姤夬 井困 旅豐 節渙 四爻相應者二十四卦 此二十四卦覆之皆為兩卦 蒙屯 訟需 觀臨 畜大无妄壯大遯 夷明晉 睽家人 解蹇 升萃 鼎革 艮震 兊巽 六爻皆應者八卦 此八卦覆之皆為兩卦 否泰 蠱随 妹歸漸 濟未既濟 六爻皆無應者八卦 此八卦皆覆之但為本卦 乾 坤 頤 大過 坎 離 中孚 小過 以上皆今說初與上應三與四應者如此二五相應則同舊說 孔頴達曰重卦之時重於上下兩體故初與四相應二與五相應三與上相應仁傑以覆卦之爻參之二五相應與此同餘四爻則初與上應三與四應其說異矣說卦有初上與中爻之分孔氏以乾坤二五為釋案京房易傳引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房以二三四五為互體翟景亦以是為中爻夫謂初上為本末謂二三四五為中爻是各以其類應也故邵氏曰初與上同然上之亢不及初之進二與五同然二之陰中不及五之陽中三與四同然三處下卦之上不及四之近君先儒以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二地也五天也二與五兩爻以天地相應其誰曰不然謂初應四則以地而應人謂三應上則以人而應天殆與二五相應者不類今之為說初上天地之應與二五同而三四以人應人亦固有理也舊說兩爻四爻應者各二十四卦六爻皆應若無應者各八卦今說亦然但所取之卦不同耳陽之所求者陰也陰之所求者陽也易爻以一陰一陽為有應俱陰俱陽為無應萃以六二應九五升以九二應六五故皆曰剛中而應未濟六爻皆應故曰雖不當位剛柔應也至小畜九三曰輿說輻夫妻反目孔氏謂以九三之夫不能應上九之室陸氏謂九三六四異體相比夫妻之象以一陰一陽而論則陸氏之說為長此三與四應之驗也又舊說震六爻無應然上九有婚媾之辭先儒或謂六爻雖無應九四兼有二隂得稱婚媾或謂上六六五陰也九四陽也六九相配有婚媾之義自今觀之初九為上六之應其為婚媾固宜此初與上應之驗也若夫乾坤頤太過坎離中孚小過此八卦即覆卦所謂覆之仍為本卦者故六爻皆不應是又所以異於諸卦者歟 <經部,易類,易圖說,卷三> <經部,易類,易圖說,卷三> <經部,易類,易圖說,卷三> <經部,易類,易圖說,卷三> 易有七爻先儒無是説也紹興中羅源陳善子兼著捫蝨新話云林元齡嘗識一筮人龍門叟者善言易因問之曰易本六爻而又有用九用六是七爻也叟曰然易數也數唯竒則不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此竒數也數而無竒則易窮矣仁傑案叟言竒數則是所以言竒數則非蓋當以竒偶論不當以竒餘論也凡數竒則可變偶則不可變故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皆竒數也陳氏謂卦爻自一變二變三變四變五變六變至七變謂之歸魂而本宮之氣革矣歸魂之説本之京房於六爻不動尚不知以覆卦為占他人尚何説哉故房易傳曰占卦而六爻皆靜無爻發之即以月卦隂陽為占如十一月占則決之以復五月占則決之以姤故近時費氏軌革列六十四卦卦為繇辭七章最後章為六爻不動設是皆知一卦為占者七而不知七爻之為固然沈氏謂吉凶悔吝生乎動而今人以易筮者雖不動亦引爻辭斷之是又未知易窮則變者也京氏知之故以月卦為占然與其外求月卦豈若近取覆卦之為愈乎六爻之為七猶六律五音之為七也故黃鍾大吕南吕姑洗應鐘㽔賔謂之七始史稱伏羲制琴發為五音武王益以變宮變徵為七音是也易以數為變非止於音聲之變也襲六為七烏乎不可哉且師比屯蒙以下四十八卦通十二爻言之則皆無應乾坤頤大過以下八卦通十二爻言之則皆有應理之所在不差如此 洛書河圗大衍五行全數圖 此洛書初疇五行之生數也 此河圖四象五行之成數也四象不言土數土成數五隠於七八九六者也 此禮記月令管子㓜官淮南時則五行成數與河圖相發眀者也 此太之書五行生成全數所以為大衍之數者也大衍之數五十京房云五十者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也馬融云北辰兩儀日月四時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氣北辰居位不動也荀爽云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乾初九勿用也鄭康成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凡五行減五大衍又減一也姚信董遇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其六以象六畫之數故減之而用四十九也王弼韓康伯云演天地之數所頼者五十其一不用易之太極也孔頴達云弼意為萬物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其用此策推演天地之數唯用五十策也東坡云五行蓋交相成也水火木金得土而成故一得五而成六二得五而成七三得五而成八四得五而成九土得水之一火之二木之三金之四而成十潁濱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十者天地五行之數也文王取之以為蓍數曰大衍之數取其五十云爾用於揲蓍則可而非天地五行之全數也故繼之曰天數五地數五今謂五行之數止於五十是天五為虛語天數不得二十有五地數不得三十也使土無生成數四十而已尚何五十之有仁傑曰諸儒論大衍之數無慮十餘家日辰卦爻之類既數其指為天地之數與五行之數者二數殊科又未可牽合而一也孔頴達云天地之數相合為五十五此乃天地隂陽竒偶之數非是上文演天地之策其說甚明至五行生成之數諸家謂土生數五成數十是又不離天地五十五之數亦非也獨沈氏以素問推之謂土生數五成數亦五水火木金皆待土而成土更無所待故止一五而已合五行之數為五十也案五行之數不特素問為然其生數見於洪範其成數見於禮經管氏淮南之書合生成之數則太具焉此固五行之全數也若曰五行減五六畫減六五十去一而用四十有九於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之數天地五十五之數之中而取五十焉是未免私意為之加損也說卦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蓋洛書有一二三四五之文河圖有七八九六之文而五隠於其間聖人亦不過因其全數之自然而則之何敢毫髮加損於其間哉謂土無成數而洛書之數四十有五土成數十而河圖之數五十有五者皆出鄭董之說云 大衍筮法圖 著五十莖以手合之為一而命之 所謂大衍之數五十易有太極也 既命則分蓍於兩握 所謂分而為二以象兩也 既分則以右手取左握一蓍别置之而不用 所謂其用四十有九掛一以象三也 既掛則取蓍四十九莖以四數之 所謂揲之以四以象四時也 既揲則先取左握竒餘之數歸之於扐再取右握之餘歸之如前 所謂歸竒於扐以象閏五嵗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右分二掛一揲四再扐凡四營謂之一變至再變分掛揲扐如初三變則為一爻 揲蓍之法說卦備言之先儒於其用四十有九誤認經意乃謂但用四十九蓍虚其一以象太極也又謂去一之餘有四十九合而未分以象太一也其說皆大不然夫五行之數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五為土合之而成五十大衍之數實本於此盖取五行之全數也蓍之生也滿百嵗者一本而百莖合於五行之全數者二筮必用百嵗之蓍亦取其數之自然也五十而去其一則非數之全非自然者矣故掛一則可去一則不可其用四十有九謂用之於揲也既去其一又掛一焉是不用者二而用之纔四十有八也既掛矣蓍顧不足於用乃復并所掛數之以求其竒是雖掛而實未嘗掛也掛之為言别也别而置之則不當用之於揲復取而并之得乎案太揲蓍亦以虚三别一為法此誤由來久矣一說謂第一揲不掛一則所餘皆得五而無變惟掛一則所餘非五則九至第二第三揲雖不揲亦有四八之變焉則是前一變掛而後二變不掛也分而不掛於四營之義亦不合矣唯九江周燔之說曰筮法先以兩手圍蓍五十象太極演成之體次以兩手分蓍為二象天地開闢之形然後掛一不用用四十有九揲之先左後右各四數之先歸竒於扐以象一閏再扐以象再閏此一變也後揲而圍之而分之而又掛之故曰再扐而後掛言後揲復掛一也案如舊法則可以掛可以無掛如周氏之說則每變必掛雖欲不掛不可得也天下之理唯至於不可加損於其間然後知其為自然而然者此類是也掛一以象三三才之具也而其一掛而不用所以示倚數於天地而不以人參焉之義也王弼乃曰其一不用易之太極也四十有九數之極也又曰无不可以无明必因於有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虚無之論此其椎輪歟夫虚無之論始於揲蓍之法而卒以貽晉室之患儒者之於經其於是非疑似之際辨之不早其為患盖有不可勝言者豈特虚無之患也哉易圖說卷三 古易六十四卦象而不名卦皆有辭又大書其爻而繫辭焉惟乾坤覆卦之象餘則否彖象繫辭各有傳合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為十篇古易大略盖如此後世儒者便文求義乃取象彖繫傳文言之文雜入為經凡繫辭之文與夫象之覆者皆略之三聖遺書始失其本真矣天佑斯文全書仍在學者猶獲見於千載之下如是為經如是為傳益以識古聖人作述之本㫖吁何幸歟端平丙申四月既望吴人何元壽因刋于湖廣餉所敬書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