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Guest!
“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 大千世界,万物纷呈,其名各异。百姓大众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适应这种心理需要,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这就是《释名》。 《释名》作者刘熙,字成国,北海(今山东省寿光、高密一带)人,生活年代当在桓帝、灵帝之世,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献帝建安中曾避乱至交州,《后汉书》无传,事迹不详。 《释名》共8卷。卷首自序云: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说明刘熙撰此书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其27篇依次是: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虽不够完备,但已可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 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声训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采用。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著作中,声训用得也很多。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则《释名》为第一书,是刘熙的独创。 《释名》中的声训,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即:或同音,如“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 “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贪与探、勇与踊同音;或音近,如“罵,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罵,鱼部明纽上声字;迫,铎部帮纽入声字);或双声,如“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河、下皆匣纽);或叠韵,如“月,阙也,满则阙也。”(月、阙皆在月部)《释名》在用一个字做声训之后,还接着说明用该字释义的理由。如“探取入他分”,说明了以“探”释“贪”的原由;“满则阙”,说明以“阙”释“月”的原由。这样也就从音义的结合上说明了一个名称的来由。 《释名》用声训解释名物典礼,有些讲得较贴切,有些则为穿凿杜撰之说。如“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释用器》)“发,拔也,拔擢而出也。”(《释形体》)“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蹴跑也。”(《释天》)这样的解释显得十分牵强。其实世上事物得名的途径很多,情况非常复杂。而通过声音线索由一物名衍生出另一物名,只是起名的一种途径而已。而且有的名称由约定俗成而来,仅仅是记录事物的一种代号,音与义之间并无联系。所以对事物之名如果全通过声训来解释,势必出现悖误。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释名》“中间颇伤穿凿”。不过,远在1700多年以前,刘熙能写出这么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书,实在可贵。 《释名》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价值主要表现为: 1。《释名》以声训解释名物,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使了古代韵书的产生。《释名》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特别可贵的是,《释名》中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如《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清、徐以舌头言之。”“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其气博氾而动物也。清、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这些记录说明了汉代一些方言语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扬雄《方言》所没有的,因而十分宝贵。 2。《释名》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与《尔雅》、《说文》以及古代经典或传注相参证。如《说文。禾部》:“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释名。释州国》: “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此说正是秦“地宜禾”之证。尤其是《释名》中有许多与《尔雅》、《说文》及经传不同或不尽相同的训释,是很有价值的训诂材料。如《诗。邶风。泉水》:“我思肥泉。”毛传:“所出同,所归异曰肥泉。” 出自同一源头而流向异处的泉水为何称为“肥泉”?《释名。释水》曰:“本同出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刘熙说明了原委,比毛传更进了一步。又如《礼记。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释名。释长幼》曰: “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黑色如铁也。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这一解释有异于《曲礼》,内容也较丰富。又如《说文》:“瓦,土器也,已烧之总名。”瓦本指烧制的陶器。《释名。释宫室》:“瓦,踝也,踝,坚确貌也。”这里所说的瓦是指盖房顶的瓦(古瓦有当,向外。 瓦与当连,犹如人足与踝相连,故以“踝”释“瓦”)。这说明至少在汉末“瓦”的词义已发生了转移。这类材料对我们探讨词义学和汉语史都很有价值。 3。《释名》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如《释天》:“露,虑也,覆虑物也。”“覆虑”是古语,亦谓之“覆露”,在《汉书。晁错传》、《严助传》、《淮南子。时则篇》中都曾出现,是“荫庇”、“霑润”之义。《释天》:“虹,又曰美人。”这是古代俗称。传说古时有一对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虹。《释丧制》:“汉以来谓死为物故。”“狱死曰考竟。”这些古语,传达了上古时代语言的信息,可以作为考察古今语言发展轨迹的凭据。 4。《释名》所训释的对象不侧重于文献语言,而重于日常名物事类,因此它涉及社会生活面广,从天文、地理到人事、习俗都有所反映,加上《释名》成书去古未远,所以可以因所释名物推求古代制度。如《释书契》:“汉制,约敕封侯曰册。册,赜也,敕使整赜不犯之也。”说明汉代册封侯王时立有整敕其不得犯法的文书。又如《释典艺》:“碑,被也。 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 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即物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碑的功用的演变由此可见。原来,古时丧葬,在墓坑两端各树一石碑,碑间架辘轳,以绋绕辘轳上,挽棺缓缓下放。后来碑用来追述先人功业。《释书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由此我们可了解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执手板的用途。《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汉代的裲裆,相当于后代的背心。“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即披肩。前人认为始于晋,由此可见汉末就有了。 《释首饰》:“髲,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原来假发早在汉代就作为头饰了。“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也。” 珰的产生及其流传情况由此可见。《释用器》:“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可见今天一些地区脱粒用的农具连枷的历史相当悠久。阅读这些记载,可以获得百科知识,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史,考究事物缘始和汉代生产生活情况。 从上所述可见《释名》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社会学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清人毕沅说:“其书参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洵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释名疏证。序》)这一评价是很中肯的。 《释名》产生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 因其他四书皆以“雅”名,于是改《释名》为《逸雅》。从此《释名》又别称《逸雅》。《释名》的明刻本缺误较多,清人对它进行补证疏解,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毕沅的《释名疏证》,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后者为清人研究整理《释名》的集大成之作。 熙 以 為 自 古 造 化 制 器 立 象 有 物 以 來 迄 於 近 代 或 典 禮 所 制或 出 自 民 庶 名 號 雅 俗 各 方 名 殊 聖 人 於 時 就 而 弗 改 以 成 其器 著 於 既 往 哲 夫 巧 士 以 為 之 名 故 興 於 其 用 而 不 易 其 舊 所以 崇 易 簡 省 事 功 也 夫 名 之 於 實 各 有 義 類 百 姓 日 稱 而 不 知其 所 以 之 意 故 撰 天 地 陰 陽 四 時 邦 國 都 鄙 車 服 喪 紀 下 及 民庶 應 用 之 器 論 敘 指 歸 謂 之 釋 名 凡 二 十 七 篇 至 於 事 類 未 能究 備 凡 所 不 載 亦 欲 智 者 以 類 求 之 博 物 君 子 其 答 難 解 惑 王父 幼 孫 朝 夕 侍 問 以 塞 可 謂 之 士 聊 可 省 諸 劉 熙 成 撰 漢 劉 熙 著 奉 新 廖映 書 校 釋 天 第 一 天 豫 司 兗 冀 以 舌 腹 言 之 天 顯 也 在 上 高 顯 也 青 徐 以 舌 頭 言之 天 垣 也 垣 然 高 而 遠 也 春 曰 蒼 天 陽 氣 始 發 色 蒼 蒼 也 夏 曰昊 天 其 氣 布 散 皓 皓 也 秋 曰 旻 天 旻 閔 也 物 就 枯 落 可 閔 傷 也冬 曰 上 天 其 氣 上 騰 與 地 絕 也 故 月 令 曰 天 氣 上 騰 地 氣 下 降易 謂 之 乾 乾 釋 姿 容 第 九 姿 資 也 資 取 也 形 貌 之 稟 取 為 資 本 也 容 用 也 合 事 宜 之 用 也 妍 研 也 研 者 研 精 於 事 宜 則 無 蚩 繆 也 蚩 癡 也 兩 腳 進 曰 行 行 抗 也 抗 足 而 前 也 徐 行 曰 步 步 捕 也 如 有 所 伺 捕 務 安 詳 也 疾 行 曰 趨 趨 赴 也 赴 所 至 也 疾 趨 曰 走 走 奏 也 促 有 所 奏 至 也 奔 變 也 有 急 變 奔 赴 之 也 仆 踣 也 頓 踣 而 前 也 超 卓 也 舉 腳 有 所 卓 越 也 跳 條 也 如 草 木 枝 條 務 上 行 也 立 林 也 如 林 木 森 然 各 駐 其 所 也 騎 支 也 兩 腳 枝 別 也 乘 陞 也 登 亦 如 之 也 載 載 也 在 其 上 也 檐 任 也 任 力 所 勝 也 負 背 也 置 項 背 也 駐 株 也 如 株 木 不 動 也 坐 挫 也 骨 節 挫 屈 也 伏 覆 也 偃 安 也 僵 正 直 釋 衣 服 第 十 六 凡 服 上 曰 衣 衣 依 也 人 所 依 以 芘 寒 暑 也 下 曰 裳 裳 障 也 所 以 自 障 蔽 也 領 頸 也 以 壅 頸 也 亦 言 總 領 衣 體 為 端 首 也 襟 禁 也 交 於 前 所 以 禁 禦 風 寒 也 袂 掣 也 掣 開 也 開 張 之 以 受 臂 屈 伸 也 袪 虛 也 袖 由 也 手 所 由 出 入 也 亦 言 受 也 以 受 手 也 衿 亦 禁 也 禁 使 不 得 解 散 也 帶 蔕 也 著 於 衣 如 物 之 繫 蔕 也 系 繫 也 相 連 繫 也 衽 襜 也 在 旁 襜 襜 然 也 裾 倨 也 倨 倨 然 直 亦 言 在 後 常 見 踞 也 元 端 其 袖 下 正 直 端 方 與 要 接 也 素 積 素 裳 也 辟 積 其 要 中 使 踧 因 以 名 之 也 王 后 之 上 服 曰 褘 衣 畫 翬 雉 之 文 於 衣 也 伊 洛 而 南 雉 青 質五 色 備 曰 翬 鷂 翬 畫 鷂 雉 之 文 於 衣 也 江 淮 而 南 雉 素 質 五 朵皆 備 成 章 曰 鷂 闕 翟 翦 闕 繒 為 翟 雉 形 似 綴 衣 也 鞠 衣 黃 如 菊 花 色 也 襢 衣 襢 坦 也 坦 然 正 白 無 文 彩 也 褖 衣 褖 然 黑 色 也 釋 用 器 第 二 十 一 斧 甫 也 甫 始 也 凡 將 制 器 始 用 斧 伐 木 巳 乃 制 之 也 鎌 兼 也 體廉 薄 也 其 所 刈 稍 稍 取 之 又 似 廉 者 也 斨 戕 也 所 伐 皆 戕 毀 也 仇 矛 讎 也 所 伐 則 平 如 討 仇 讎 也 錐 利 也 椎 推 也 耒 亦 椎 也 鑿 有 所 穿 鑿 也 鐫 鐏 也 有 所 鐏 入 也 耜 似 也 似 齒 之 斷 物 也 犁 利 也 利 則 發 土 絕 草 根 也 檀 垣 也 摩 之 使 垣 然 平 也 鋤 助 也 去 穢 助 苗 長 也 齊 人 謂 其 柄 曰 橿 橿 然 正 直 也 頭 曰鶴 似 鶴 頭 也 枷 加 也 加 杖 於 柄 頭 以 撾 穗 而 出 其 穀 也 或 曰 羅 枷 三 杖 而用 之 也 或 曰 丫 丫 杖 轉 於 頭 故 以 名 之 也 鍤 插 也 插 地 起 土 也 或 曰 銷 銷 削 也 能 有 所 穿 削 也 或 曰 鏵 鏵 刳 地 為 坎 也 其 板 曰 葉 象 木 葉 也 把 播 也 所 以 播 除 物 也 拂 撥 也 撥 使 聚 也 耨 以 鋤 耨 禾 也 鑮 亦 鋤 類 也 鑮 迫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