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Guest!

尔雅注疏 AI国学 - 海量资源,智能在线朗读,精准选读 / 定时播放 / 自定义文字转语音

四库全书简体 > 经部 > 十三经注疏

尔雅注疏

  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邢昺等奉敕校定

  夫《尔雅》者,先儒授教之术,後进索隐之方,诚传注之滥觞,为经籍之枢要者也。夫混元辟而三才肇位,圣人作而六艺斯兴。本乎发德於衷,将以纳民於善。洎夫醇ㄤ既异,步骤不同,一物多名,系方俗之语;片言殊训,滞今古之情,将使後生若为钻仰?繇是圣贤间出,诂训递陈,周公倡之於前,子夏和之於後。虫鱼草木,爰自尔以昭彰;《礼》、《乐》、《诗》、《书》,尽由斯而纷郁。然又时经战国,运历挟书,传授之徒浸微,发挥之道斯寡,诸篇所释,世罕得闻。惟汉终军独深其道,豹鼠既辨,斯文遂隆。其後相传,乃可详悉。其为注者,则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虽各名家,犹未详备。惟东晋郭景纯用心几二十年,注解方毕,甚得六经之旨,颇详百物之形。学者祖焉,?为称首。其为义疏者,则俗间有孙炎、高琏,皆浅近俗儒,不经师匠。今既奉敕校定,考案其事,必以经籍为宗;理义所诠,则以景纯为主。虽复研精覃思,尚虑学浅意疏。谨与尚书驾部员外郎直秘阁(臣)杜镐、尚书都官外郎秘阁校理(臣)舒雅、大常博士直集贤院(臣)李维、诸王府侍讲大常博士兼国子监直讲(臣)孙?、殿中丞(臣)李慕清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臣)王焕、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臣)崔??、前知?州永年县事(臣)刘士玄等,共相讨论,为之疏释,凡一十卷。虽上遵睿旨,共竭於颛蒙,而下示将来,尚惭於疏略。谨叙。   


  序

  [疏]释曰:“尔雅”者,《释文》云:“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同异,实九经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释诂》一篇,盖周公所作,《释言》以下,或言仲尼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张揖云:“昔在周公,缵述唐虞,宗翼文武,克定四海。勤相成王,践阼理政。日昃不食,坐而待旦。德化宣流,越裳来贡,嘉禾贯桑。六年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义。传乎後嗣,历载五百。坟典散落,唯《尔雅》常存。《礼三朝。记》:“哀公曰:寡人欲学小辩以观於政,其可乎?孔子曰:《尔雅》以观於古,足以辩言矣。’《春秋元命包》言:‘子夏问,夫子作《春秋》,不以‘初’、‘哉’、‘首’、‘基’为‘始’何?是以知周公所造也。’率斯以降,超绝六国,越逾秦楚,爰暨帝刘。鲁人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今俗所传三篇《尔雅》,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著,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既无正验圣人所言,是故疑不足能明也。夫《尔雅》之为书也,文约而义固;其陈道也,精研而无误。真九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儒林之楷素也。”“序”与绪音义同。《释诂》云:“叙,绪也。”言已注述之由,叙陈此经之旨,若茧之抽绪耳。孔子作《书序》,子夏作《诗序》,故郭氏亦谓之序。序之大指,凡有五焉:初自“夫《尔雅》者”至“辨同实而殊号者也”,明此书之用也。二自“诚九流之津涉”至“ゼ翰者之华苑也”,言为群经之枢要也。三自“若乃”至“莫近於《尔雅》”,言其博物,他书不之过也。四自“《尔雅》者”至“其业亦显”,明其兴隆之时也。五自“英儒赡闻之士”至叙未,序已所以作注之意也。今各依文解之。

  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扌?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

  [疏]“夫《尔雅》”至“同实而殊号者也”。○释曰:此明其用也。“夫”者发语辞,亦指示语,指此“《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也。“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指归”谓指意归乡也。言此书所以通畅古今之言,训道百物之貌,使人知其指意归乡也。若言“初、哉、首、基”者,其指归在“始”也。若言“番番、矫矫”者,其指归在“勇”也。略举一隅,他皆放此。云“叙诗人之兴咏”者,叙,次叙也。郑玄注《周礼。大司乐》云:“兴者以善物喻善事。”又注《大师》云:“兴者,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郑司农云:“兴者,?於事物。”“词”者,永言也。故《舜典》云:“歌永言。”孔注云:“歌咏其义以长其言。”又《诗序》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斯皆诗人所为,此书能次叙之,故言“叙诗人之兴咏”也。若言“?雍々喈喈”,以兴民协服也;“其虚其徐”,以咏威仪容止也。如此之类,皆是。案《尔雅》所释,遍解六经,而独云“叙诗人之兴咏”者,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故毛公传《诗》皆据《尔雅》,谓之诂训传,亦此意也。云:“总绝代之离词”者,总,聚也;绝代,犹远代也;离词,犹异词也。郭璞叙《方言》云“标六代之绝语,类离词之指韵”,亦犹此也。以其六代绝远,四方乖越,故今古语异,夷夏词殊。此书能总聚而释之,使人知也。若其“绎又祭也,周曰绎,商曰肜,夏曰复胙”,及注引《方言》之类是也。云“辩同实而殊号者也”者,辩谓辩别,凡物虽殊其号而同一实者,此书辩之。若“繴谓之?,?,{??}也;{??}谓之?,?,覆车也。”又《释草》云:“唐、蒙,女萝。女萝,菟丝。”注云:“别四名。”如此之类,是也。

  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者之潭奥,ゼ翰者之华苑也。(键音件,ゼ音痴)

  [疏]“诚九”至“苑也”。○释曰:此明其枢要也。云“诚九流之津涉”者,诚,实也;九流者,叙六艺为九种,言於六经若水之下流也;津涉者,济渡之处名。言九流之多,非此书无以通,喻九河之广,非津涉无以渡。案《汉书。艺文志》云:“儒家者流五十三家,八百三十五篇,盖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僻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譁取宠,後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僻儒之患也。道家者流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盖出於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合於尧舜之克让,《易》之?兼々,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阴阳家者流二十一家,二百六十九篇,盖出於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法家者流十家,二百一十七篇,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名家者流十家,三十六篇,盖出於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墨家者流六家,八十六篇,盖出於清庙之官。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纵横家者流十二家,百七篇,盖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杂家者流二十家,四百三篇,盖出於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农家者流九家,百一十四篇,盖出於农稷之官,播百?,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此九流之大旨也。云“六艺之钤键”者,案《汉书。艺文志》六艺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也。“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说文》云:“钤,锁也。”《方言》云:“户钥,自关之东,陈、楚之间谓之键。”《小尔雅》云:“键谓之钥。”言此书为六艺之锁钥,必开通之,然後得其微旨也,故云“六艺之钤键”也。云“学览者之潭奥”者,潭,渊也;室中西南隅谓之奥,言隐奥也。此书释二仪之形象,载八表之昏荒,虽博学广览之士,莫能究渊深隐奥,故云“学览者之潭奥”也。云“ゼ翰者之华苑也”者,言此书森罗万有,纯粹六经,ゼ文染翰之士,足以掇其英华若园苑然,故云“华苑”也。

  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於《尔雅》。

  [疏]“若乃”至“《尔雅》”。○释曰:此言其博物也。云“若乃”者,因上起下语。上既言其功用,此复美其博物,故云“若乃”。既可以博释庶物,又能多识辨於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於《尔雅》”,言《尔雅》最近之。又案《公羊传》说《春秋》功德云:“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何休云:“莫近,犹莫过之也。”然则博物多识,他书亦莫过於《尔雅》也。

  《尔雅》者,盖兴於中古,隆於汉氏,豹鼠既辩,其业亦显。

  [疏]“《尔雅》”至“亦显”。○释曰:此言兴隆之时也。云“盖兴於中古”者,《尔雅》之作,经传莫言其人及时,世但相传云周公作之以教成王,无正文,故云“盖”以疑之。经典通以伏牺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周公,文王子,父统子业,周公亦可言中古,故云“盖兴於中古”。云“隆於汉氏”者,以夫子没後,书纪散亡,战国陵?,嬴秦燔灭,则此书亦从而坠矣。洎乎汉氏御宇,旁求典籍,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此书亦从而隆矣,故曰“隆於汉氏”也。云“豹鼠既辩,其业亦显”者,谓汉武帝时,孝廉郎终军既辩豹文之鼠,人服其博物,故争相传授,《尔雅》之业,於是遂显。言不但兴行,兼亦广显,故云“亦”也。

  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璞不揆?昧,少而习焉,沈研钻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馀,然犹未详备,多纷谬,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会?卒旧说;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错综樊、孙,博关言;?刂其瑕砾,搴其萧稂;事有隐滞,援据徵之;其所易了,阙而不论;别为音图,用?未寤。辄复拥?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赡,时艳反。璞音朴。?音桃。少,时照切。会,古外切。?卒,子外切。?刂音掇。砾音历。搴音。?稂音郎。易,以豉切。了音疗。?,似税切。企,豉切。躅音逐。  [疏]“英儒”至序末。○释曰:此言已所以作注之意也。云“英儒赡闻之士”者,案《礼辞名记》:“德过千人曰英。”儒者,柔也,能以德柔服人也。赡,多也。士者,有德之称。言英俊通儒,多闻之士也。云“洪笔丽藻之客”者,洪,大也;丽,美也;藻,水草也,有文,以喻人之文章。言大有词笔,美於文章之客也。云“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者,靡,无也;钦玩,犹敬爱也;耽味,犹乐嗜也。言英儒等无不敬爱此书,如耽广乐嗜嘉肴然,故曰“耽味”。而为之义理训解,谓作注也。云“璞不揆?昧,少而习焉”者,此自谦也。揆,度也。?谓?杌,无知之貌。昧,ウ也。郭氏言已不度其无知ウ昧,自少小而习此书焉。云“沈研钻极,二九载矣”者,此言用功深,不敢苟为注解也。谓深沈研?,钻求穷极,凡十八载,故云“二九载矣”。云“虽注者十馀,然犹未详备”者,言作注者虽十有馀家,犹尚未能精详具备。十馀家者,陆德明《叙录》犍为文学注二卷、刘歆注三卷、樊光注六卷、李巡注三卷、孙炎注三卷,为此五家而己;又《五经正义》援引有某氏、谢氏、顾氏。今郭氏言十馀者,典籍散亡,未知谁氏。或云沈旋、施乾、谢峤、顾野王者,非也。此四家存郭氏之後,故知非也。云“并多纷谬,有所漏略”者,言十家所注,多纷纭错缪。若孙叔然“覭髳,?离”,字别为义,是纷缪也;其所难解,则全不入根节,是漏略也。云“是以复缀集异闻,会?卒旧说”者,“是以”者,因前起後语。因前十家所注纷缪漏,起己作注之意,故言“是以”。对前巳有注,故云“复”。“缀集”,谓联缀聚集。“异闻”者,注所引六经子史之类是也。“会?卒”者,《广雅》云:“会收也。?卒,聚也。”“旧说”,谓十家所说也,虽不能尽善,亦时有可观,其所善者,则收聚用之也。云“考方国之语”者,考,成也。四方之国,言语不同,有所通释者,则援引考成之,注引《方言》是也。云“采谣俗之志”者,采,取也。徒歌谓之谣。案《汉书。地理志》云:“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但童谣嬉戏之言,及俗?有所记志可以通此书者,亦采用之,若“?奚梳”注引齐人谚曰“上山斫檀,?奚梳先殚”、“?蛸”注云“俗呼为喜子”之类是也。云“错综樊、孙”者,谓交错综聚樊光、孙炎二家之注,取其理长者用之。云“博关群言”者,关,通也;群言,谓子史及小说也。言非但援引六经,亦博通此子史等以为注说也。云“?刂其瑕砾,搴其萧稂”者,此喻已作注,去恶取善也。“?刂其瑕砾”,以玉石喻也。?刂,削也。削去其疵瑕瓦砾,以取瑾瑜也。“搴其萧稂”,以禾莠喻也。搴,拔也。萧,蒿也。稂,童粱,莠类也。拔去其萧蒿稂莠,以存其嘉禾也。云“事有隐滞,援据徵之”者,援,引也;徵,成也。若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也。云“其所易了,阙而不论”者,谓通见《诗》、《书》,不难晓了者,则不须援引,故阙而不论也。云“别为音图,用?未寤”者,谓注解之外,别为《音》一卷,《图赞》二卷,字形难识者,则审音以知之;物状难辩者,则披图以别之。用此音图以?除未晓寤者,故云“用?未寤”也。云“辄复拥?清道,企望尘躅”者,此郭氏自问也。拥,手持也。?,帚也。清道,谓清?道涂也。企望者,企踵而瞻望也。尘躅者,尘路躅迹也。言己注此书,若人持帚以清道,企踵而望其芳尘美迹。所以然者何,谓是自问也。云“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者,此自答也。言已注此书非他,以为将来有德君子之为必欲研?百氏,探讨九流,非《尔雅》不可,必涉历此途,若其注释未备,则恐迷误後人。作注之由,良为此也。

  《尔雅》卷上

  [疏]释曰:上者对中下生名,直以编重多,分为上、中、下三卷,无义例也。

  郭璞注  [疏]郭璞,字景纯,何东人,东晋弘农太守著作郎。注者,著也。解释经指,使义理著明也。亦言己注意,以释此书也。《诗》、《书》谓之传者,传,传也,博识经意,传示後人也。此皆其人自题,故或言传,或言注,无义例也。

  释诂第一[疏]释曰:释,解也。诂,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释言》则《释诂》之别。故《尔雅。叙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第,次也。一,数之始也。以其作最在先,故为第一。此篇相承以为周公作,但其文有周公後事,故先儒共疑焉。或曰仲尼、子夏所增足也,或曰当周公时有之,今无者,或在散亡之中。然则《诗》、《书》所有,非周公所释,乃後人依放故言雅记而为之文,故与之同。郭氏因即援据以成其义。若言“胡不承权舆”及“缁衣之蓆兮”,此秦康、郑武之诗,在周公之後明矣。其义犹今为文,采摭故事以为辞耳。则此篇所载,悉周公时所有,何足怪也!其诸篇所次,旧无明解,或以为有亲必须宫室,宫室既备,事资器用,今谓不然,何则?造物之始,莫先两仪,而乐器居天地之先,岂天地乃乐器所资乎!盖以先作者居前,增益者处後,作非一时,故题次无定例也。其篇之名义,逐篇具释,此不繁言。此书之作,以释六经之言,而字别为义,无复章句。今而作疏,亦不分科段,所解经文,若其易了,及郭氏未详者,则阙而不论。其稍难解,则援引经据及诸家之说以证之。郭氏之注,多采经记,若其通见可晓者,则但指篇目而巳。而或书名僻异,义旨隐奥者,则具载彼文以?未寤者耳。  初、哉、首、基、祖、元、胎、ㄈ、落、权舆,始也。《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诗》曰:“令终有ㄈ。”又曰:“ㄈ载南亩。”又曰:“访予落止。”又曰:“胡不承权舆。”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馀皆义之常行者。耳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肇,音兆。ㄈ,昌叔

  [疏]“初哉”至“始也”。○释曰:皆初始之异名也。初者,《说文》云:从衣从刀,裁衣之始也。哉者,古文作才,《说文》云:“才,草木之初也。”以声近借为哉始之哉。首者,头也,首之始也。基者,《说文》云:“墙始筑也。”肇者,说文作,始开也。祖者,宗庙之始也。元者,善之长也。长即始义。胎者,人成形之始也。ㄈ者,动作之始也。落者,木叶陨坠之始也。权舆者,天地之始也。天圆而地方,因名云。此皆造字之本意也。及乎《诗》、《书》雅记所载之言,则不必尽取此理,但事之初始,俱得言焉。他皆仿此。○注“《尚书》”至“殊语”。○释曰:云“《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者,《康诰》文。云“《诗》曰:令终有ㄈ”者,《大雅。既醉》文。“又曰:ㄈ载南亩”者,《周颂。载芟》文。“又曰:访予落止”者,《周颂。访落》文。“又曰:胡不承权舆”者,《秦风。权舆》文。云“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者,《说文》云:“胚,妇孕一月也。胎,妇孕三月也。”然则尚未成形而为形之始,故曰“胚胎未成,亦物之始”,物则形也。云“其馀皆义之常者耳”者,谓、初、首、基、祖、元也,通见《诗》、《书》,故曰“义之常行”。云“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者,杨雄说《方言》云:“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後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郭彼注云“谓作《释诂》、《释言》”是也。  林、?、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诗曰:“有壬有林。”又曰:“文王?哉。”其馀义皆通见《诗》、《书》。○辟,并亦反。  [疏]“林?”至“君也”。○释曰:皆天子诸侯南面之君异称也。《白虎通》云:君,群也。群下之所归心也。林者,《说文》云:“平地有丛木曰林。”?者,《左传》云:“天生?民,树之以君,而司牧之。”然则人物之众,必立君长以司牧之。故以林、?为君也。天者,《说卦》云:“乾为天,。。。。。。为君”,以其俱尊极故也。《大雅》皆谓“君为天”是也。帝、皇者,《白虎通》云:德合天地者称帝,帝者谛也,象可承也。皇,美也,大也,天之总美大称也。时质,故总称之。号之为皇,煌煌人莫违也。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说文》云:“后者,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后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辟者,法也,为下所法则也。公者,通也,公正无私之意也。侯者,?也,?迎顺也。天、帝、皇、王惟谓天子,公、侯惟谓诸侯,馀皆通称。○注“《诗》曰”至“《诗》、《书》”。○释曰:云“《诗》曰:有壬有林”者,《小雅。宾之初筵》文。又曰:文王?哉”者,《大雅。文王有声》文。云“其馀义皆通见《诗》、《书》”者,谓、天、帝、皇、王、后、辟、公、侯,皆义之常行,故不备引。

  弘、廓、宏、溥、介、纯、夏、?无、?、坟、嘏、丕、弈、洪、诞、戎、骏、假、京、硕、濯、︳、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反、?至、将、业、席,大也。《诗》曰:“我受命溥将。”又曰:“乱如此?无”,“为下国骏?”,“汤孙奏嘏”,“王公伊濯”,“︳谟定命”,“有壬有林”,“厥声载路”,“既有淫威”,“废为残贼”,“尔土宇?反章”,“缁衣之席兮”。廓落、宇宙、穹隆、至极,亦为大也。□义未闻。《尸子》曰:“此皆大,有十馀名而同一实。”○?无音呼。?,亡江切。诞音但。︳音吁。□音罩。?反,蒲板切。?至,之日切。

  [疏]“弘廓”至“大也”。○释曰:此皆广大之异言也。弘者,含容之大也。《周书。洛诰》云:“武王弘朕恭。”廓者,《方言》云:“张小使大谓之廓。”宏者,《书》曰:“若保宏父。”介者,《方言》云:“东齐海岱之间谓之介。”纯者,《鲁颂。?宫》云:“天锡公纯嘏。”夏者,《方言》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者,深之大也。坟、嘏者,《方言》云:“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且大者谓之坟。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谓之嘏。”丕者,《书》云:“嘉乃丕绩。”弈者,《诗。大雅。韩弈》云:“弈弈梁山。”洪者,《书。大诰》云:“延洪惟我幼冲人。”诞者,《大雅。生民》云:“诞弥厥月。”戎者,《方言》云:“宋鲁陈卫之间谓之嘏,或曰戎。”京、硕、濯、︳者,秦晋之间凡人大谓之奘,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齐宋之间日硕,荆吴杨瓯之郊曰濯,中齐西楚之间曰︳,此皆谓大,方俗之殊语也。甫者,《诗。齐风》云:“无田甫田。”景者,《周颂。潜》篇云:“以介景福。”壮者,秦晋之间,凡人大谓之奘,或谓之壮。冢者,舍人曰:冢,封之大也。《大雅。绵》篇云:“乃立冢土。”简者,《周颂。执竞》云:“降福简简。”□者,郭云:“义未闻。”顾氏云:“都角切。”《说文》云:“草大也。”《韩诗》云:“□彼圃田。”将者,《周颂》云:“日就月将。”业者,版之大也。《大雅。灵台》云:“ね业维?。”馀皆见注。○注“《诗》曰”至“一实”。○释曰:“《诗》云:我受命溥将”者,《商颂。烈祖》文。“又曰:乱如此?无”者,《小雅。巧言》文。云“下国骏?”者,《商颂。长发》文。云“汤孙奏嘏”者,《商颂。那》篇文。云“王公伊濯”者,《大雅。文王有声》文。云“︳谟定命”者,《大雅。抑》篇文。云“有壬有林”者,《小雅。宾之初筵》文。云“厥声载路”者,《大雅。生民》文。云“既有淫威”者,《周颂。有客》文。云“废为残贼”者,《小雅。四月》文。云“尔土宇?反章”者,《大雅。卷阿》文。云“缁衣之席兮”者,《郑风。缁衣》文。云“廓落、宇宙、穹隆、至极,亦为大也”者,廓落,大貌。四方上下曰宇。《说文》云:“宙,舟舆所极也。”穹隆,天之形也。郭氏读?至为至,故云“至极”。是廓、宇、穹、?至亦为大也。云“《尸子》曰:此皆大,有十馀名而同一实”者,《汉书。艺文志》云:“《尸子》二十篇。”注曰:“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案《尸子。广泽篇》云:“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已??於私也。天、帝、后、皇、辟、公、弘廓、闳、博、介、忳、夏、?莫、蒙、赎、?反,皆大也,十有馀名而实一也。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以其数字皆训为大,故引之也。周公作诂,必以始也、君也、大也居先者,始者,无先之称;君者,至尊之号;大则无所不包。故先言之。一曰:此三者天也,人也,地也。《易。乾卦》云:“万物资始。”《坤卦》云:“直方大。”《老子》云:“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故以此三者为先。乾、坤,相对之物,而以地在人後者,以人居天地之中,且尊尚人君,故进之。自此而下随便即言,无义例也。

  ?无、?,有也。(二者又为有也。《诗》曰:“遂?无大东。”)

  [疏]“?无、?,有也”。○释曰:二者又为有,言大有也。成十六年《左传》云:“生民敦?。言人生聚丰厚,大有也。○注“诗曰:遂?无大东”。○释曰:《鲁颂。?宫》文也。案今《诗》本作“遂荒”。此言“遂?无”者,所见本异也。或当在齐、鲁、韩《诗》。

  迄、臻、极、到、赴、来、吊、??、格、戾、怀、摧、詹,至也。齐楚之会郊曰怀,宋曰届。《诗》曰“先祖于摧”。又曰“六日不詹”。詹、摧,皆楚语,《方言》云。○极,纪力切。吊音的。??音宗。摧,昨雷切。

  [疏]“迄、臻”至“至也”。○释曰:迄者,自古至今也。《大雅。生民》云:“以迄于今。”臻者,《诗。邶风。泉水》云:“遄臻于卫。”言疾至於卫也。极者,穷尽之至也。《乐记》云:“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言礼乐之道,上至於天,下委於地也。到者,自远而至也。《大雅。韩弈》云:“靡国不到。”赴者,趋而至也。《杂记》云:“凡赴於君。”来者,自彼至我也。《春秋经》曰:“祭伯来。”言至鲁也。吊者,《小雅。天保》云:“神之吊矣。”??读为届。届、格、戾、怀、摧、詹,皆方俗语。○注“齐楚”至“言云”。○释曰:云“齐楚之会郊曰怀,宋曰届”者,《方言》文。云“《诗》曰:先祖于摧”者,《大雅。云汉》书。“又曰:六日不詹”者,《小雅。采绿》文。云“詹、摧,皆楚语,《方言》云”者,案《方言》云:“彳?(音驾)、彳各(古格字)、怀、摧、詹、戾、??(古届字),至也。?唐冀兖之间曰彳?,或曰彳各,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戾,楚语也。??,宋语也。皆古雅之别语也,今则或同。”是也。

  如、?、之、嫁、徂、逝,往也。《方言》云:“自家而出谓之嫁,犹女出为嫁。”

  [疏]“如?”至“往也”。○释曰:皆谓造於彼也。如者,自我而往也。《春秋》公及大夫朝聘皆曰如。之者,《论语》云:“之一邦。”言又往一国也。?、嫁、徂、逝,皆方俗语。《注》“《方言》”至“为嫁”。○释曰:案《方言》云:“嫁、逝、徂、?,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犹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赉、贡、锡、畀、予、贶,赐也。(皆赐与也。○畀,必寐切。予,羊汝切。)

  [疏]“赉贡”至“赐也”。○释曰:皆谓赐与也。赉者,赐有功善人也。《书。汤誓》曰:“予其大赉汝。”贡者,下与上也。《左传》齐桓责楚云:“尔贡包茅不入。”锡者,嘉赐也。《禹贡》云:“禹锡玄圭。”畀者,付与也。《诗。?风。干旄》云:“何以畀之?”予者,授与也。《小雅。采菽》云:“天子所予。”贶者,惠赐也。《小雅。彤弓》云:“中心贶之。”

  仪、若、祥、淑、鲜、省、臧、嘉、令、类、?、彀、攻、?、介、徽,善也。(《诗》曰:“仪刑文王。”《左传》曰:“禁御不若。”诗曰:“永锡尔类”,“我车既攻”,“介人维藩”,“大姒嗣徽音”。省、?、彀,未详其义。馀皆常语。○鲜,息浅切。省,先郢切。令,力政切。?,敕金切。彀,古豆切。)  [疏]“仪若”至“善也”。○释曰:皆谓美善也。仪者,形象之善也。若者,惠顺之善也。祥者,李巡曰:“福之善也。”《书。泰誓》云:“袭于休祥。”淑者,有德之善也。《诗。曹风。?鸠》云:“淑人君子。”鲜者,清?之善。《邶风。新台》云:“??不鲜。”省、?、彀,郭氏未详。臧者,功能之善也。《诗。齐风》云:“射则臧兮。”嘉者,美之善也。《诗。大雅。抑篇》云:“无不柔嘉。”令者,《大雅。卷阿》云:“令问令望。”类者,昭二十八年《左传》云:“勤施无私曰类。”攻者,坚緻之善。?者,养生之善。《诗。小雅。小明》云:“式?以女。”介者,大善也。徽者,美善也。《注》“《诗》曰”至“常语”。○释曰:“《诗》曰:仪刑文王”者,《大雅。文王》篇文。云“《左传》曰:禁御不若”者,《左传》无全文。案文十八年说四凶云:“投诸四裔,以御螭魅。”宣三年传言:“铸鼎象物,故民入山林,不逢不若。”盖采合传文,故云“禁御不若”也。云“《诗》曰:永锡尔类”者,《大雅。既醉》文。云“我车既攻”者,《小雅。车攻》文。云“介人维藩”者,《大雅。板》篇文。云“大姒嗣徽音”者,《思齐》文。云“馀皆常语”者,谓祥、淑、鲜、臧、嘉、令、?,书传多有之,故云“皆常语”。

  舒、业、顺,叙也。(皆谓次叙。)叙、业、顺、叙,绪也。(四者又为端绪。)

  [疏]“舒业”至“绪也”。○释曰:叙谓次叙。舒者,展舒,徐缓有次也。业者,事有次叙也。顺者,不逆,有叙也。舒、业、顺、叙四者又为端绪,互相训也。

  怡、怿、悦、欣、ぅ、喜、愉、豫、恺、康、?甚、般,乐也。(皆见《诗》。○?甚,丁含切。般,盘。乐,洛)

  [疏]“怡怿”至“乐也”。○释曰:皆谓喜乐。怡者,和乐也。《小雅。节南山》云:“既夷既怿。”怡、夷音义同。怿者,悦乐也。《商颂。那》篇云:“亦不夷怿。”悦者,心乐也。《小雅。都人士》云:“我心不说。”悦、说音义同。欣者,笑喜之乐也。《大雅。凫?》云:“旨酒欣欣。”毛传云:“欣欣然乐也。”ぅ者,饮食之乐也。《小雅。南有嘉鱼》云:“嘉宾式燕以ぅ。”喜者,《说文》云:“不言而悦也。”《小雅。彤弓》云:“中心喜之。”愉者,安?之乐也。《唐风。山有枢》云:“他人是愉。”毛传云:“愉,乐也。”豫者,逸乐也。《小雅。白驹》云:“逸豫无期。”恺者,康乐也。《小雅。鱼藻》云:“岂乐饮酒。”康者,安乐也。《唐风。蟋蟀》云:“无以大康。”?甚者,乐之久也。《小雅。鹿鸣》云:“和乐且湛。”又《卫风。氓》篇云:“无与士耽。”郑笺云:“耽非礼之乐。”般者,游乐也,《周颂》篇名也。郑笺云:“般,乐也。”《注》“皆见《诗》”。○释曰:按郭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且《诗》中备有此文,故云“皆见《诗》”。其实六经之中所训亦尔,但以《诗》、《书》之作,作非一人,故有音义虽同,而字形?春?者:《诗》文作湛、耽,而此作?甚;《诗》文作夷、说、岂(原缺)、?,而此作怡、悦、恺、般之类。直以异人之作,故不同尔,无义例也。他皆放此。  悦、怿、愉、释、宾、协,服也。(皆谓喜而服从。)

  [疏]“悦怿”至“服也”。○释曰:皆谓喜而服从也。悦、怿、愉者,皆喜乐而服也。释者,释去恨怨而服也。宾者,怀德而服也。《旅獒》云:“四夷咸宾。”协者,和合而服也。《左传》曰:“谋其不协。”  ?、遵、率、循、由、从,自也。(自犹从也。)?、遵、率,循也。(三者又为循行。○?音聿。)

  [疏]“?遵”至“循也”。○释曰:自亦从也,转互相训也。?者,《大雅。绵》篇云:“聿来胥宇。”?、聿音义同。遵者,《周南。汝坟》云:“遵彼汝坟。”率者,《大雅。绵》篇云:“率西水浒。”循者,《顾命》云:“率循大卞。”由者,《曲礼》:“大夫、士出入君门,由?右。”从者,《小雅。何人斯》云:“伊谁云从。”?、遵、率三者,又为循行。  靖、惟、漠、图、询、度、咨、诹、究、如、虑、谟、猷、肇、基、访,谋也。(国语曰:“询于八虞,咨于二虢,度于闳夭,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访于辛、尹。”通谓谋议耳。如、肇所未详,馀皆见《诗》。○度,铎。趣,子须。)

  [疏]“靖惟”至“谋也”。○释曰:皆谓谋议也。靖者,安谋也。《小雅。小?》云:“靖共尔位。”惟者,思谋也。漠者,舍人曰:心之谋也。《小雅。小弁》云:“圣人莫之。”漠、莫音义同。图者,《大雅。崧高》云:“我图尔居。”询、度、咨、诹者,《小雅。皇皇者华》传云:“访问於善为咨。咨事为诹。咨事之难易为谋。咨礼义所宜为度。亲?之谋为询。”究者,《小雅。小弁》云:“不舒究之。”虑者,计谋也。谟者,大谋也。《大雅》云:“︳谟定命。”猷者,以道而谋也。《大雅。文王》云:“厥猷翼翼。”猷、犹音义同。肇者,《大雅。江汉》云:“肇敏戎公。”基者,君子作事谋始也。访者,谋政事也。《注》“《国语》”至“见《诗》”。○释曰:云“《国语》曰:询於八虞,咨於二虢,度於闳夭,谋於南宫,诹於蔡、原,访於辛、尹”者,是《晋语》胥臣对文公辞,说文王之即位也。韦氏解云:“八虞,周八士,皆在虞官。二虢,文王弟虢仲、虢叔。南宫,南宫括也。蔡,蔡公。原,原公。辛,辛甲。尹,尹逸。皆周大史也。”

  典、彝、法、则、刑、范、矩、庸、恒、律、戛、职、秩,常也。(庸、戛、、职、秩义见《诗》、《书》,馀皆谓常法耳。○彝音夷。)  [疏]“典彝”至“常也”。○释曰:皆谓常礼法也。典、刑者,《诗。大雅。荡》篇云:“尚有典刑。”彝者,《洪范》云:“彝伦攸叙。”法、则者,《天官。冢宰》:“以八法治官府,。。。。。。以八则治都鄙。”郑注云:“邦国官府谓之礼法,常所守以为法式也。”“则亦法也。典、法、则所用异,异其名也。”范者,模法之常也。矩者,度方有常也。庸者,《书。皋陶谟》云:“自我五礼有庸哉!”恒,久之常也。《汤诰》云:“若有恒性。”律者,常法也。戛者,《康诰》云:“不率大戛。”职者,主之常也。秩者,《商颂。烈祖》云:“有秩斯祜”。  柯、宪、刑、范、辟、律、矩、则,法也。(《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论语》曰:“不逾矩。”)

  [疏]“柯宪”至“法也”。○释曰:此亦谓常法,转互相训。柯者,执以取法也。宪者,《大雅。桑扈》云:“百辟为宪。”辟,罪法也。刑、范、律、矩、则皆谓常法也。《注》“《诗》曰”至“逾矩”。○释曰:云“《诗》曰: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者,《豳风。伐柯》文。云“《论语》曰:不逾矩”者,《为政》文。

  辜、辟、戾,罪也。(皆刑罪。○辟,婢亦切。辜音孤。音罪)

  [疏]“辜、辟、戾、罪也”。○释曰:皆谓刑罪也。辜者,《书。仲虺之诰》云:“罔不惧于非辜。”辟者,《吕刑》云:“墨辟疑赦。”戾者,《大雅。抑》篇云:“亦维斯戾。”罪古今字也。《说文》云:“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改为罪。”取非人自投於网。自,古文以为鼻。

  黄发、《齿?》齿、鲐背、?、老,寿也。(黄发,发落更生黄者。《齿?》齿,齿堕更生细者。鲐背,背皮如鲐鱼。?犹耆也。皆寿考之通称。○《齿?》音倪。鲐音台。?音狗。)

  [疏]“黄发”至“寿也”。○释曰:皆寿考之通称也。黄发者,舍人曰:黄发,老人发白复黄也。郭云:“黄发,发落更生黄者。”《齿?》齿者,《说文》云:“《齿?》,老人儿齿也。”郭云:“齿堕更生细者。”《鲁颂。?宫》云:“既多受祉,黄发儿齿。”郑笺云:“儿齿亦寿徵。”鲐背者,舍人曰:老人气衰,皮肤消瘠,背若鲐鱼。郭云:“鲐背,背皮如鲐鱼。”刘熙《释名》云:“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大雅。行苇》云:“黄?台背。”毛传云:“台背,大老也。”郑笺云:“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方言》云:“秦晋之郊,陈兖之会,谓老曰?鲐。”?者,郭云:“耆也。”《方言》云:“燕代北鄙,谓?为梨。”郭彼注云:“梨,面色似冻梨也。”舍人曰:?,觏也。血气精华觏竭,言色赤黑如狗矣。孙炎曰:“?面如冻梨,色似浮垢,老人寿徵也。”老者,《说文》云:“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允、孚、?、展、谌、诚、亮、询,信也。(《方言》曰:“荆吴淮?之间曰展,燕岱东齐曰谌,宋卫曰询。”亦皆见《诗》。○?,丁简切。谌,市林切。)

  [疏]“允孚”至“信也”。○释曰:皆谓诚实不欺也。《注》“《方言》”至“见诗”。○释曰:案《方言》云:“允、讠?(音谌)、恂(音询)、展、谅(音亮)、穆,信也。齐鲁之间曰允,燕岱东齐曰讠?,宋卫汝颍之间曰恂,荆吴淮?之间曰展,西瓯毒屋黄石野之间曰穆,众信曰谅,周南、召南、卫之语也。”云“亦皆见《诗》”者,《?风。定之方中》云:“终然允臧。”《大雅。文王》云:“万邦作孚。”《小雅。祈父》云:“?不聪。”《?风。君子偕老》云:“展如之人兮。”《大雅。荡》篇云:“其命匪谌。”诚者,复言之复也。《?。柏舟》云:“不谅人只。”《郑风。溱洧》云:“洵︳且乐。”谌、亮、谅、询、洵,音义同。

  展、谌、允、慎、?,诚也。(转相训也。《诗》曰:“慎尔优游。”)

  [疏]“展谌”至“诚也”。○释曰:皆谓至诚,转相训也。《注》“《诗》曰:慎尔优游”。○释曰:《小雅。白驹》文。  谑浪笑敖,戏谑也。(谓调戏也。见《诗》)

  [疏]“谑浪”至“谑也”。○释曰:《诗》曰“谑浪笑敖”者,不敬之戏谑也。舍人曰:谑,戏谑也。浪,意明也。笑,心乐也。敖,意舒也。戏笑,邪戏,谑笑之貌。郭云“谓调戏也。见《诗》”者,此《邶风。终风》文。

  粤、于、爰,曰也。(《书》曰:“土爰稼穑。”《诗》曰:“对越在天”,“王于出征”。)爰、粤,于也。(转相训。○粤音曰。)

  [疏]“粤于”至“于也”。○释曰:皆谓语辞发端,转互相训也。《说文》云:“曰从开口,象气出於口也。”《注》“《书》曰”至“出征”。○释曰:“云“《书》曰:土爰稼穑”者,《周书。洪范》文。云“诗曰:对越在天”者,《周颂。清庙》文。云“王于出征”者,《小雅。六月》文。

  爰、粤、于、那、都、繇,於也。(《左传》曰:“弃甲则那。”那犹今人云那那也。《书》曰:“皋陶曰:都。”繇,辞。於,乎。皆语之韵绝。○繇音由。於音乌。)

  [疏]“爰粤”至“於也”。○释曰:“皆语之韵绝,叹辞也。爰、粤于三者又为於乎。《注》“《左传》”至“韵绝”。○释曰:云“《左传》曰:弃甲则那”者,宣二年华元答讴者辞也。云“《书》曰:皋陶曰都”者,《虞书。皋陶谟》文也。云“繇,辞”者,繇卦兆之辞也。云“於乎”者,《周颂。维天之命》云:“於乎不显。”是也。

  合攵、?、盍、翕、仇、偶、妃、匹、会,合也。(皆谓对合也。○合攵音阁。?,合。盍,胡腊切。妃音配。)  [疏]“合攵?”至“合也”。○释曰:皆谓对合也。合攵者,《说文》云:“合会也。”?者,和合也。盍者,众合也。《易。豫卦。九四》云:“勿疑朋盍簪。”翕者,敛合也。《书。皋陶谟》云:“翕受敷施。”仇者,《左传》曰:“怨耦曰仇。”偶者,相对合也。《左传》曰:“大都耦国。”妃者,嘉耦曰妃。匹者,配合也。《大雅。文王有声》云:“作丰伊匹。”会者,集合也。《周礼》曰:“时见曰会。

  仇、雠、敌、妃、知、仪,匹也。(《诗》云:“君子好仇”,“乐子之无知”,“实维我仪”。《国语》亦云:“丹朱凭身以仪之。”雠犹俦也。《广雅》云:“雠,辈也。)  [疏]“仇雠”至“匹也”。○释曰:皆谓匹合也。仇者,孙炎云:“相求之匹。”雠者,俦、侣、辈、类之匹也。敌者,相当之匹也。妃,合耦之匹也。《注》“《诗》云”至“辈也”。○释曰:云“《诗》云:君子好仇”者,《周南。关睢》文。云“乐子之无知”者,《桧风。隰有苌楚》文。云“实维我仪”者,《?。柏舟》文也。云“《国语》亦云:丹朱冯身仪之”者,案《周语》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问於内史过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於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冯身以仪之,生穆王焉。实临昭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神一不远徙迁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乎!”韦氏解云:“冯,依也。仪,匹也。言房后之行有似丹朱,丹朱冯依其身而匹偶之,生穆王焉。”

  妃、合、会,对也。(皆相当对。)妃,媲也。(相偶媲也。○媲,普计切。)

  [疏]“妃合”至“媲也”。○释曰:此三者又为当对,妃又为媲,谓相偶媲也。

  绍、胤、嗣、续、纂、?、绩、武、系,继也。(《诗》曰:“下武维周。”?见《释水》。馀皆常语。○纂,子管切。)

  [疏]“绍胤”至“继也”。○释曰:皆联继不绝也。绍者,《大雅。抑》篇云:“弗念厥绍。”胤者,《大雅。既醉》云:“永锡祚胤。”嗣者,《周颂。酌》篇云:“载用有嗣。”续者,《小雅。斯干》云:“似续妣祖。”纂者,《鲁颂。?宫》云:“缵禹之绪。”?、武见注。绩者,《陈风。东门之?》云:“不绩其麻。”系者,系属之继。《易》曰:“系小子,失丈夫。”《注》“《诗》曰”至“常语”。○释曰:云“《诗》曰:下武维周”者,《大雅。下武》文。云“?见《释水》”者,彼云:“??杨舟,绋缡维之。绋,纟率也。缡,?也。”是矣。

  忥、谥、溢、蛰、慎、貉、谧、ダ、?、密、宁,静也。(忥、ダ、?,未闻其义。馀皆见《诗传》。○忥音戏。谥音侍。貉音陌。谧音密。ダ音拟。?,鱼毁切。)

  [疏]“忥谥”至“静也”。○释曰:皆安静也。谥者,人死将葬,诔列其行而作之也。溢者,盈溢者宜静。《周颂。维天之命》云:“假以溢我。”蛰者,藏伏静处也。《易》曰:“龙蛇之蛰。”慎者,谨静也。《大雅》云:“淑慎尔止。”貉者,静定也。《大雅。皇矣》云:“貊其德音。”郑笺云:“德政应和曰貊。”谧者,《说文》云:“静语也。”密者,《周颂。昊天有成命》云:“夙夜基命宥密。”宁者,《周颂。良耜》云:“妇子宁止。”

  陨、?员、湮、下、降、坠、В、{艹?},落也。(?员犹陨也。方俗语有轻重耳。湮,沈落也。В、{艹?}见《诗》。○陨,于闵切。?员于敏切。В,婢眇切。{艹?}音零。)  [疏]“陨?员”至“落也”。○释曰:皆谓堕落也。陨者,《说文》云:“从高坠也。”《易》曰:“有陨自天。”?员者,石落也。郭云:“?员犹陨也。方俗语有轻重耳。”湮,沈落也。下者,自上而落也。降即下也。《曲礼》谓羽鸟死曰降。坠者,《说文》曰:“从高堕也。”《左传》曰:“弗敢失坠。”В者,《召南》云:“В有梅。”{艹?}者,《说文》云:“草曰{艹?},木曰落。”此对文尔。散而言之,他物之落亦言{艹?}。《?风。定之方中》云:“灵雨既零。”{艹?}、零音义同。

  命、令、禧、畛、祈、请、谒、讯、诰,告也。(禧未闻。《礼记》曰:“畛於鬼神。”○令,力政切。畛,稹。告,谷。)

  [疏]“命令”至“告也”。○释曰:皆谓告谕也。命者,使告也。《诗。唐风。扬之水》云:“我闻有命。”令,发号以告也。《论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畛者,致告也。祈者,求告也。《书。召诰》云:“祈天永命。”请者,言告也。婚礼五曰请期。谒者,告白也。《月令》曰:“谒於天子。”讯者,告问也。《诗》云:“歌以讯之。”诰者,布告也。《书。大诰》、《洛诰》之类是也。《注》“《礼记》曰:畛於鬼神”。○释曰:下《曲礼》文

  永、悠、迥、违、遐、?、阔,远也。(《书》曰:“?矣西土之人。”○迥,户顶切。?音惕)永、悠、迥、远,遐也。(遐亦远也,转相训。)

  [疏]“永悠迥违”至“遐也”。○释曰:皆谓辽远也。永者,长远也。《周南。汉广》云:“江之永矣。”悠者,《小雅。渐渐之石》云:“山川悠远。”迥者,《大雅》云:“?酌彼行潦。”迥、?音义同。远者,离远也。《召南。殷其雷》云:“何斯违斯。”遐者,《大雅。旱麓》云:“遐不作人。”?者,古文逖也。阔者,相疏远也。《邶风。击鼓》云:“于嗟阔兮。”永、悠、迥、远四者,又远,遐也;遐亦远也。转相训尔。《注》“《书》曰:?矣西土之人”。○释曰:《周书。牧誓》文也。

  亏、坏、圮、?危,毁也。(《书》曰:“方命圮族。”《诗》曰:“乘彼?危垣。”亏通语耳。○坏音怪。圮,房美切。?危音鬼。)  [疏]“亏怀”至“毁也”。○释曰:皆谓毁败也。亏者,损毁。《祭义》云:“不亏其体。”坏者,人毁也,音怪;一云自毁也,乎怪切。圮者,岸毁也。《书》叙曰:“祖乙圮于耿。”?危,是毁垣也。《注》“《书》曰”至“语耳”。○释曰:云“书曰:方命圮族”者,《尧典》文。孔安国云:“圮,毁;族,类也。言鲧性狠戾,好比方名,命而行事,辄毁败善类。”云“《诗》曰:乘彼?危垣”者,《卫风。氓》篇文也。  矢、雉、引、延、顺、荐、刘、绎、尸、旅,陈也。(《礼记》曰:“尸,陈也。”雉、顺、刘皆未详。)

  [疏]“矢雉”至“陈也”。○释曰:皆谓敷陈也。矢者,《书》叙云:“皋陶矢厥谟。”引者,伸陈也。延,铺陈也。荐者,馔陈也。绎者,复陈也。《周颂。赉》篇云:“时周之命於绎思。”尸者,主陈也。旅者,谓布陈也。《大雅。宾之初筵》云:“ゾ核维旅。”《注》“《礼记》曰:尸,陈也”。○释曰:《郊特牲》文。

  尸、职,主也。(《左传》曰:“杀老牛,莫之敢尸。”《诗》曰:“谁其尸之。”又曰:“职为乱阶。”)

  [疏]“尸、职,主也”。○释曰:皆谓为之主宰也。《注》“《左传》”至“乱阶”。○释曰:云“《左传》曰:杀老牛莫之敢尸”者,成十七年传云:晋栾书、中行偃遂执公焉。召韩厥,韩厥辞,曰:“昔吾畜於赵氏。孟姬之谗,吾能违兵。古人有言曰:‘杀老牛,莫之敢尸。’而况君乎!二三子不能事君,焉用厥也?”是其事。云“《诗》曰:谁其尸之”者,《召南。采?》文。“又曰:职为乱阶”者,《小雅。巧言》文。

  尸,き也。(谓き也。)き、寮,官也。(官地为き,同官为寮。○き,七代反。)

  [疏]“尸き”至“官也”。○释曰:き谓き地。主事者必有き地。き,采也,采取赋税以供己有。き地及言同寮者,皆谓居官者也。《注》“官地”至“为寮”。○释曰:云“官地为き”者,《礼运》云:“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也。云“同官为寮”者,《左传》文七年荀林父告先蔑之辞也。

  绩、绪、采、业、服、宜、贯、公,事也。(《论语》曰:“仍旧贯。”馀皆见《诗》、《书》。)

  [疏]“绩绪”至“事也”。○释曰:皆事为也。绩者,功事也。《商颂》云:“设都于禹之绩。”绪者,事业也。《鲁颂。?宫》云:“缵大王之绪。”采者,《皋陶谟》云:“亮采有邦。”业者,学人所有事。《书。周官》云:“业广惟勤。”服者,《周南。关睢》云:“寤寐思服。”宜者,宜其事也。《大雅。凫?》云:“公尸来燕来宜。”贯者,《魏风。硕鼠》云:“三岁贯女。”公者,《周颂。酌》篇云:“实维尔公允师。”《注》“《论语》曰:仍旧贯”。○释曰:《先进》篇云:“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是也。  永、?、引、延、融、骏,长也。(宋卫荆吴之间曰融。?所未详。○?音样。)  [疏]“永?”至“长也”。○释曰:《说文》云:“长,久远也。”《方言》云:“施於众长谓之永。”引者,《汉书。律历志》云:“十丈为引,引者信也。”颜师古曰:“信读曰伸,言其长。”延者,《方言》云:“延,年长也,凡施於年者谓之延。”又宋卫荆吴之间曰融。”骏者,长大也。

  乔、嵩、崇,高也。(皆高大貌。《左传》曰:“师叔,楚之崇也。”)崇,充也。(亦为充盛。)

  [疏]“乔嵩”至“充也”。○释曰:皆高大貌。乔,《周颂。般》篇云:“堕山乔岳。”《释山》云:“山大而高,崧。”嵩、崧音义同。崇者,高贵也,亦为充盛。《乐记》云:“复缀以崇。”《注》“《左传》曰:师叔,楚之崇也”。○释曰:宣十二年传文也。杜注云:“师叔,潘?,为楚人所崇贵。”

  犯、奢、果、毅、剋、捷、功、肩、堪,胜也。(陵犯、夸奢、果毅,皆得胜也。《左传》曰:“杀敌为果。”肩即克耳。《书》曰:“西伯堪黎。”○毅音义。)  [疏]“犯奢”至“胜也”。○释曰:皆谓得胜也。舍人曰:“肩,强之胜也。”孙炎曰:“戡,胜之胜也。”陵犯、夸奢、杀敌为果、致果、为义、克杀、捷获、有功、肩克、堪任,是皆得胜也。《注》“《左传》”至“堪黎”。○释曰:云“《左传》曰:杀敌为果”者,宣二年君子辞也。云“《书》曰:西伯堪黎”者,《商颂》篇名也。

  胜、肩、戡、刘、杀,克也。(转相训耳。《公羊传》曰:“克之者何?杀之也。”○戡音堪。)

  [疏]“胜肩”至“克也”。○释曰:克亦胜也。《诗。周颂。敬之》云:“佛时仔肩。”克也。又为杀也。皆谓得胜而杀之。转互相训耳。《注》“《公羊》”至“之也”。○释曰:《公羊》者,在隐元年。经曰:“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传曰:“克之者何?杀之也。”

  刘、?、斩、刺,杀也。(《书》曰:“咸刘厥敌。”秋猎曰?,应杀气也。《公羊传》曰:“刺之者何?杀之也。”○?,鲜。刺,次。)

  [疏]“刘?”至“杀也”。○释曰:《说文》云:“杀,戮也。”斩者,文二年《左传》曰:“狼?覃取戈以斩囚。”馀皆具注。《注》“《书》曰”至“之也”。○释曰:“书曰:咸刘厥敌”者,《周书。君?》文。云“秋猎为?”者,《释天》文。云“应杀气也”者,言秋气肃杀,故名“秋猎为?”。《大司马》云:“中秋教治兵,遂以?田”是也。云“《公羊传》曰:刺之者何?杀之也”者,僖二十七年传文也。经云:“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故传云此也。

  ??、蠠没、孟、敦、勖、钊、茂、劭、π,勉也。(《诗》曰:“??文王。”蠠没犹黾勉。《书》曰:“茂哉茂哉。”《方言》云:周郑之间相劝勉为π钊。孟未闻。○?音尾。蠠音密。钊音招。劭音邵。π音泯。)

  [疏]“??”至“勉也”。○释曰:皆谓劝勉也。敦者,厚相勉也。勖者,《邶风。燕燕》云:“以勖寡人。”劭者,勉力也。馀皆见注。《注》“《诗》曰”至“未闻”。○释曰:云“《诗》曰:??文王”者,《大雅。文王》文也。言勉勉乎不倦,文王之勤,用明德也。云“蠠没犹黾勉”者,以其声相近,方俗语有轻重耳。《邶风。谷风》云:“黾勉同心。”云“《书》曰:茂哉茂哉”者,《皋陶谟》文也。《书》作懋。茂、懋古今字也。云“《方言》云”以下者,案彼云:“钊、薄,勉也。秦晋曰钊,或曰薄,故其鄙语曰:‘薄努犹勉努也。’南楚之外曰薄努。自关而东,周郑之间曰π钊,齐鲁曰勖兹。”是也。

  骛、务、昏、?,强也。(驰骛事务皆曰勉强。《书》曰:“不昏作劳”,“?不畏死”。○骛音务。?音闵。强,其丈切。)

  [疏]“骛务”至“强也”。○释曰:皆谓自勉强也。骛谓驰骛。务谓先务。二者皆以力勉强。孙炎曰:昏,夙夜之强也。《注》“《书》曰”至“畏死”。○释曰:云“《书》曰:不昏作劳”者,《盘庚》文。云“?不畏死”者,《康诰》文。   


  释诂下?、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犹?央也,语之转耳。《书》曰:“非台小子。”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礼记》曰:“授政任功,曰‘予一人’”,“畛於鬼神,曰‘有某甫’。”言,见《诗》。○?,五刚切。台音怡。下同。)  [疏]“?吾”至“我也”。○释曰:我者,施身自谓也。此皆我之别称也。?者,郭云:“?犹?央也。语之转耳。”《说文》云:“女人称我曰?央。”由其语转,故曰?。《邶风。匏有苦叶》云:“人涉?否。”吾者,孔子曰:“吾自卫反鲁。”身者,我之躬也。余者,《邶。谷风》云:“伊余来?。”馀皆见注。《注》“书曰”至“见《诗》”。○释曰:云“《书》曰:非台小子”者,《汤誓》文。云:“古者贵贱皆自称朕”者,《大禹谟》云:帝曰:“朕宅帝位。”禹曰:“朕德罔克。”屈原亦云:“朕皇考曰伯庸。”是贵贱皆自称朕。《史记》秦始皇二十六年定为至尊之称。汉因不改,以迄於今。云“《礼记》云:授政任功曰予一人。畛於鬼神曰有某甫”者,皆下《曲礼》文。云“言见《诗》者,《周南。葛覃》云:“言告师氏,言告言归。”是也。

  朕、余、躬,身也。(今人亦自呼为身。)

  [疏]“朕、余、躬,身也”。○释曰:身即我也。郭云:“今人亦自呼为身。”舍人曰:“余,谦卑之身也。”孙炎曰:“余,舒迟之身也。”僖九年《左传》云:齐侯曰:小白余。杜注云:“小白,齐侯名;余,身也。”《邶。谷风》云:“我躬不阅。”  台、朕、赉、畀、卜、阳,予也。(赉、卜、畀,皆赐与也。与犹予也,因通其名耳。《鲁诗》曰:“阳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畀,必二切。阳音?。予音与。)

  [疏]“台朕”至“予也”。○释曰:予即与也。皆谓赐与。台者,遗与也,读与贻同。朕者,我与之也。赉、畀、卜皆赐与也。《说命》云:“梦帝赉予良弼。”《?风。干旄》云:“何以畀之。”《小雅。天保》云:“君曰卜尔,万寿无疆。”《注》“与犹”至“阿阳”。○释曰:云“与犹予也,因通其名耳”者,《说文》云:“与,党与也。”“予,推予前人也。象两手相与之形。”今经典多以“与”为“推予”,故云因通其名耳。云“《鲁诗》云:阳如之何”者,《汉书。?文志》云:鲁申公为诗训故,是为《鲁诗》。其经云“阳如之何”,申公以阳为予,故引之。云“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者,以时验而言也。

  肃、延、诱、荐、餤、晋、寅、荩,进也。(《礼记》曰:“主人肃客。”《诗》曰:“乱是用餤”,“王之荩臣”。《易》曰:“晋,进也。”寅,未详。○餤音淡。荩音烬。)  [疏]“肃延”至“进也”。○释曰:皆谓进道。延者,引而进之。《射义》云:“子路出延射。”诱者,道而进之也。《召南。野有死?》云:“吉士诱之。”荐者,进献也。《月令》云:“先荐寝庙。”馀皆见注。《注》“礼记”至“进也”。○释曰:云“礼记曰:主人肃客”者,上《曲礼》文也。郑注云:“进客谓道之。”云“《诗》曰:乱是用餤”者,《小雅。巧言》文。云“王之荩臣”者,《大雅。文王》文。云“《易》曰:晋,进也”者,《晋卦》彖辞也。

  羞、饯、迪、?,进也。(皆见《诗》、《礼》)

  [疏]“羞饯”至“进也”。○释曰:谓进与也。羞者,《曲礼》云:“闻子有客使某羞。”饯者,进饮食之名也。迪者,以道而进也。?者,《周颂。丰年》云:“?畀祖妣。”

  诏、亮、左、右、相,导也。(皆谓教导之。)诏、相、导、左、右、助,勴也。(勴谓赞勉。)亮、介、尚,右也。(绍介、劝尚,皆相佑助。)左、右,亮也。(反覆相训,以尽其义。○相,息亮切。勴音虑。)

  [疏]“诏亮”至“亮也”。○释曰:诏者,《大宗伯》云:“诏相王之大礼。”亮者,《大雅。大明》云:“凉彼武王。”左、右者,《周南。关睢》云:“左右流之。”相者,《乡饮酒》云:“相者二人。”此皆谓教导之也。教导即赞勉也,故又为勴。《说文》云:“勴,助也。”不以力助,以心助也。郭云:“绍介、劝尚,皆相佑助。”孙炎曰:“介者,相助之义。如人之左右手,故以介为左右也。”《大雅。生民》云:“攸介攸止。”故转为右。左、右即亮也,亦皆谓佐助。反覆相训,以尽其义。亮、凉音义同。

  缉熙、烈、显、昭、?告、?,光也。(诗曰:“学有缉熙于光明。”又曰:“休有烈光。”○?,古迥切。)

  [疏]“缉熙”至“光也”。○释曰:显者,光明也。《大雅。假乐》云:“显显令德。”说文云:“昭,日明也。”《大雅。云汉》云:“昭回于天。”皓者,亦日光也。?,火光也。《小雅。无将大车》云:“不出于?。”《注》“《诗》曰”至“烈光”。○释曰:云“学有缉熙于光明”者,《周颂。敬之》文。又曰“休有烈光”,《周颂。载见》文。

  ︱、巩、坚、笃、?、虔、胶,固也。(︱、虔皆见《诗》、《书》。《易》曰:“巩用黄牛之革,固志也。”?然亦牢固之意。○︱,苦黠切。?音牵。)  [疏]“︱巩”至“固也”。○释曰:皆牢固也。︱者,确固也。巩者,《说文》云:“以革有所束也。”坚者,刚︹之固也。《论语》云:“不曰坚乎,磨而不磷。”笃者,厚也。物厚者牢固。?者,?亦牢固之意。虔者,恭之固也。胶者,所以固物。《小雅。隰桑》云:“德音孔胶。”《注》“︱虔”至“志也”。○释曰:云“︱、虔皆见《诗》、《书》”者,《酒诰》云:“︱毖殷献臣。”《大雅。韩弈》云:“虔共尔位。”云“《易》曰:巩用黄牛之革,固志也”者,案《革卦》云:“初九:巩用黄牛之革。”《Т卦。六二。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文与此异。然则郭云“固志”者,所以释《革卦》之“巩”,非谓《Т》之“固志”。

  畴、孰,谁也。(《易》曰:“畴离祉。”○畴,直留切。)  [疏]“畴、孰,谁也”。○释曰:皆谓语辞,不为义也。又犹言谁人也。《论语》云:“君孰与不足。”《陈风。墓门》云:“谁昔然矣。”(注)“《易》曰:畴离祉”。○释曰:《否卦。九四》爻辞也。?往?往、皇皇、藐藐、穆穆、休、嘉、珍、袆、懿、铄,美也。(自“穆穆”已上皆美盛之貌。其馀常语。○?往音旺。藐音邈。袆音衣。)

  [疏]“?往?往”至“美也”。○释曰:皆谓美盛也。少仪云:“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云:“皇皇读如归往之往。”彼言皇皇,则此?往?往也。《少仪》又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曲礼》云:“天子穆穆,诸侯皇皇。”郑注皆云:“行容止之貌”。然则皇皇、穆穆者,皆言语容止之美盛也。《大雅。崧高》云:“既成藐藐。”毛传云:“藐藐,美貌。”休者,《大禹谟》云:“戒之用休。”又曰:“嘉乃丕绩。”《儒行》云:“席上之珍以待聘。”袆者,叹美也。懿者,《周颂。时迈》云:“我求懿德。”铄者,《周颂。酌》篇:“於铄王师。”是皆谓美之常语尔。  谐、辑、协,和也。(《书》曰:“八音克谐。”《左传》曰:“百姓辑睦。”)关关、?雍?雍,音声和也。(皆鸟鸣相和。)勰、燮,和也。(《书》曰:“燮友柔克。”○辑,集。?雍,於恭反。勰音协。)  [疏]“谐辑”至“和也”。○释曰:皆谓和同。协者,《说文》云:“众之同和也。”关关、?雍?雍者,皆鸟鸣音声相和也。《周南。关雎》云:“关关雎鸠。”《邶风。匏有苦叶》云:“?雍々鸣雁。”勰即古文协字。《注》“《书》曰”至“柔克”。○释曰:云“《书》曰:八音克谐”,《虞书。舜典》文。云“《左传》曰:百姓辑睦”者,案僖十五年及成十六年皆云:“群臣辑睦。”其是乎!云“《书》曰:燮友柔克”者,《周书。洪范》文

  从、申、神、加、弼、崇,重也。(随从、弼辅、增崇,皆所以为重叠。神所未详。○重,直龙切。)

  [疏]“从申”至“重也”。○释曰:随从、申重、加弼、弼辅、崇充,皆所以为重叠也。《大雅。凫?》云:“福禄来崇。”

  觳、悉、卒、泯、忽、灭、罄、空、毕、罄、歼、拔、殄,尽也。(觳,今直语耳。忽然,尽貌。今江东呼厌极为罄。馀皆见《诗》。○觳音学。罄,苦计切。歼音尖。)

  [疏]“觳今”至“见《诗》”。○释曰:此皆谓终尽。觳,今直语耳。忽然,尽貌。《左传》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云“今江东呼厌极为罄”者,以时验而言也。《说文》云:“器中尽也。”云“馀皆见《诗》”者,悉者,《说文》云:“详尽也。”卒者,终尽也。《卫风。日月》云:“畜我不卒。”泯者,灭尽也。《大雅。桑柔》云:“靡国不泯。”灭,绝尽也。《小雅。正月》云:“宁或灭之。”罄者,《说文》云:“器中空也。”《小雅。蓼莪》云:“瓶之罄矣。”空者,《小雅。大东》云:“杼柚其空。”毕者,《小雅。无羊》云:“毕来既升。”歼者,舍人曰:“众之尽也。”《秦风。黄鸟》云:“歼我良人。”拔者,搴除使尽也。殄者,《诗》云:“邦国殄瘁。”

  苞、芜、茂,丰也。(苞丛、繁芜,皆丰盛。)

  [疏]“苞、芜、茂,丰也”。○释曰:皆丰盛也。苞者,草木丛生也。《禹贡》云:“草木渐苞。”芜者,繁芜也。《洪范》云:“庶草蕃庑。”芜、庑音义同。茂者,茂盛也。《小雅。天保》云:“如松柏之茂。”

  揫、敛、屈、收、戢、?、裒、鸠、楼,聚也。(《礼记》曰:“秋之言揫,揫,敛也。”春猎为?,?者,以其聚人众也。《诗》曰:“屈此群丑”,“原隰裒矣”。《左传》曰:“以鸠其民。”楼犹今言拘楼,聚也。○揫,子由切。?音搜。)

  [疏]“揫敛”至“聚也”。○释曰:皆会聚也。敛者,率聚也。《礼记。大学》曰:“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收者,《周颂。维天之命》云:“我其收之。”戢者,藏聚也。《周颂。时迈》云:“载戢干戈。”馀皆见注。《注》“《礼记》”至“聚也”。○释曰:云“礼记曰:秋之言揫,揫,敛也”者,《乡饮酒义》文。云“春猎为?,?者,以其聚人众也”,“春猎为?”,《释天》文也。云“《诗》曰:屈此群丑”者,《鲁颂。泮水》文。云“原隰裒矣”者,《小雅。常棣》文。云“《左传》曰:以鸠其民”者,隐八年文。云“楼犹今言拘楼,聚也”者,以时验而言也。

  肃、齐、遄、速、亟、屡、数、迅,疾也。(《诗》曰:“仲山甫徂齐。”○遄音船。亟,欺冀切。数音朔。)

  [疏]“肃齐”至“疾也”。○释曰:皆谓急疾也。肃者,《召南。小星》云:“肃肃宵征。”毛传云:“肃肃,疾貌。”齐者,壮疾也。遄者,《邶风。泉水》云:“遄臻于卫。”速者,《论语》云:“无欲速。”亟者(欺冀切),《论语》曰:“好从事而亟失时。”一云亟(居力切)。《大雅。灵台》云:“匪亟其欲。”屡者,《小雅。巧言》云:“君子屡盟。”数者,《祭义》云:“祭不欲数。”迅者,疾走也。《论语》云:“迅雷风烈必变。”《注》“《诗》曰:仲山甫徂齐”。○释曰:《大雅。?民》文。

  {宀?}、骏、肃、亟、遄,速也。(《诗》曰:“不{宀?}故也。”骏犹迅速,亦疾也。○{宀?}音昝。亟,居力切。)  [疏]“{宀?}骏”至“速也”。○释曰:速亦疾也。肃、亟、遄,转相训耳。骏者,犹迅也。《礼记。大传》云:“逡奔走。”骏、逡音义同。郑注云:“疾奔走,言劝事也。”《注》“诗曰:不{宀?}故也”。○释曰:《郑风。遵大路》文。

  壑、?亢?亢、滕、徵、隍、漮,虚也。(壑,?壑也。?亢?亢,谓?亢?也。隍,城池无水者。《方言》云:“漮之言空也。”皆谓丘墟耳。滕,徵未详。○?亢音坑。漮音康。)

  [疏]“壑?亢”至“虚也”。○释曰:皆谓空虚也。壑者,?壑也。《大雅。韩弈》云:“实墉实壑。”?亢?亢者,坎陷之虚也。但重言耳。隍者,城池无水者。《易》曰:“城复于隍。”漮者,注引《方言》云:“康之言空也。”彼注云:“漮窘,空貌。”亦丘墟之空无。《小雅。宾之初筵》云:“酌彼康爵。”郑笺云:“康,虚也。”漮、康音义同。

  黎、庶、?、多、丑、师、旅,众也。(皆见《诗》。)

  [疏]“黎庶”至“众也”。○释曰:皆谓众夥也。注云“皆见《诗》”者,《大雅。云汉》云:“周馀黎民”、《灵台》云“庶民子来”、《?民》云“天生?民”、《周颂。载见》云“思皇多祜”、《大雅。绵》篇云“戎丑攸行”、《?或朴》云“六师及之”、《小雅。采芑》云“振旅阗阗”之类是也。  洋、观、裒、众、那,多也。(《诗》曰:“薄言观者。”又曰:“受福不那。”洋,溢,亦多貌。)

  [疏]“洋观”至“多也”。○释曰:皆谓重多也。洋者,洋溢,亦多貌。《鲁颂。?宫》云:“万舞洋洋。”裒者,聚之多也。《易》曰:“君子以裒多益寡。”众者,《周颂。臣工》云:“命我众人。”《注》“诗曰”至“不那”。○释曰“《诗》曰:薄言观者”,《小雅。采绿》文。“又曰:受福不那”者,《桑扈》文。

  流、差、柬,择也。(皆选择。见《诗》。○差音?。柬音简。)

  [疏]“流、差、柬,择也”。○释曰:皆选择也。《周南。关雎》云:“左右流之。”《小雅。吉日》云:“既差我马。”《邶风》云:“简兮简兮。”皆是也。简、柬音义同。  战、慄、震、惊、戁、竦、恐、忄?,惧也。(《诗》曰:“不戁不竦。”忄?即慑也。○慄音栗。戁,女板切。恐,丘勇切。忄?,之涉切。)

  [疏]“战慄”至“惧也”。○释曰:皆惶怖也。《论语》曰:“使民战栗。”《诗。秦风。黄鸟》云:“惴惴其慄。”《易》曰:“震来??。”又曰:“惊远而惧迩也。”《诗》云:“不戁不竦。”《月令》曰:“国时有恐。”《乐记》曰:“柔气不慑。”是皆惧也。忄?即慑也。(注)“《诗》曰:不戁不竦”。○释曰:《商颂。长发》文也。

  ?、?、虺颓、玄黄、劬劳、咎、?、瘽、?、鳏、戮、癙、癵、   


  释言第二[疏]释曰:《说文》曰:“直言曰言。”仲尼曰:“言以足志。”介之推曰:“言,身之文也。”然则言者发於志而形於声,所以文章於身者也。《论语》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左传》赵简子称子太叔“遗我以九言”,皆以一句为一言也。《汉书》东方朔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则以一字为一言也。虽一句一字有异,要以今古方国殊别,学者莫能通,是以《方言》云:“皆古今语也,初别国不相往来之言也。”今或同,而旧书雅记、故俗语不失其方,而後人不知,故为之作释也,是曰“释言”。

  殷、齐,中也。(《书》曰:“以殷仲春。”《释地》曰:“?巨齐州以南。”)  [疏]“殷、齐,中也”。○释曰:殷、齐皆谓正中也。注“《书》曰:以殷仲春”者,《尧典》文。案彼云:“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孔安国以殷为正,中、正义同故也。云“《释地》曰:?巨齐州以南”者,彼注云:“?巨,去也。齐,中也。”谓中州为齐州,是齐得为中也。

  斯、誃,离也。(齐、陈曰斯。誃,见《诗》。○誃音侈。)

  [疏]“斯、誃,离也”。○释曰:斯,析。誃,张。皆分离也。孙炎曰:“斯,析之离。”郭云“齐、陈曰斯”者,《方言》文。《陈风。墓门》云:“斧以斯之。”是也。云“誃,见《诗》者,《小雅。巷伯》云:“哆兮侈兮,成是南箕。”郑笺云:“因箕星之哆而又侈大之。”是也。誃、侈音义同。  谡、兴,起也。(《礼记》曰:“尸谡。”○谡,所六切。)

  [疏]“谡、兴,起也”。○释曰:谡、兴皆作起也。注“《礼记》曰:尸谡”者,《祭统》文也。

  还、复,返也。(○还音旋。)

  [疏]“还、复,返也”。○释曰:皆回返也。《春秋》书师还,又曰“至河乃复”之类是也。  宣、徇,彳扁也。(皆周彳扁也。○徇,辞峻切。)  [疏]“宣、徇,彳扁也”。○释曰:皆周彳扁也。《大雅。江汉》云:“来旬来宣。”毛传云:“旬,彳扁。”郑笺云:“宣,彳扁。”是皆为周彳扁也。徇、旬音义同。

  ㄞ、遽,传也。(皆传车驿马之名。○ㄞ音日。传,张恋切。)

  [疏]“ㄞ、遽,传也”。○释曰:皆传车驿马之名。文十六年《左传》曰:“楚子乘ㄞ会师于临品。”又僖三十三年云:“使遽告於郑。”又成五年曰:“晋侯以传召伯宗。”是皆谓今驿也。  蒙、荒,奄也。(奄,奄覆也。皆见《诗》。)

  [疏]“蒙、荒,奄也”。○释曰:皆谓奄覆。《唐风》云:“葛生蒙楚。”孙炎曰:“荒大之奄。”《周南》云:“葛ぱ荒之。”故郭云“皆见《诗》”。

  告、谒,请也。(皆求请也。○告音谷。)  [疏]“告、谒,请也”。○释曰:皆谓求请也。成二年《左传》曰:?克对齐侯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於敝邑之地。’”《诗》叙云:“无险詖私谒之心。”

  肃、?雍,声也。(《诗》曰:“肃?雍和鸣。”)  [疏]“肃、?雍,声也”。○释曰:和乐声也。注“《诗》曰:肃?雍和鸣”者,《周颂。有声》文也。

  格、怀,来也。(《书》曰:“格,尔来庶。”怀,见《诗》。)

  [疏]“格、怀,来也”。○释曰:谓招来也。注“《书》曰:格,尔众庶”者,《商书。汤誓》文也。云“怀,见《诗》”者,《周颂。时迈》云:“怀柔百神。”

  畛、?,致也。(皆见《诗传》。)  [疏]“畛、?,致也”。○释曰:《曲礼》曰:“畛於鬼神。”昭元年《左传》:“叔向日:?禄以德。”《周颂。武》篇云:“耆定尔功。”毛传曰:“耆,致也。”王肃云:“致定其大功。”谓诛纣定天下。是毛读耆为?,故注云“见《诗传》”。  侈、怙,恃也。(今江东呼母为恀,音是。)

  [疏]“恀、怙,恃也”。○释曰:皆依恃也。郭云:“今江东呼母为恀。”《小雅。蓼莪》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是也。

  律、?,述也。(皆叙述也,方俗语耳。)

  [疏]“律、?,述也”。○释曰:皆叙述也,方俗语异耳。律管所以述气。?者,述行之也。《大雅。文王有声》云“?骏有声”之类是也。

  俞、?,然也。(《礼记》曰:“男唯女俞。”?者,应也,亦为然。○?音答。)  [疏]“俞、?,然也”。○释曰:皆然应也。“《礼记》曰:男唯女俞”者,《内则》文也。?,古答字,故为应也。

  豫、胪,叙也。(皆陈叙也。)

  [疏]“豫、胪,叙也”。○释曰:皆陈叙也。事豫备者,亦有叙也。《汉书》云:“典客,秦官,大初元年更名大鸿胪。”韦昭曰:“鸿,大也。胪,陈叙也。以礼大陈叙宾客也。”又《庄子》云:“大儒胪传。”是也。

  庶几,尚也。(《诗》曰:“不尚息焉。”)

  [疏]“庶几,尚也”。○释曰:尚谓心所希望也。注“《诗》曰:不尚息焉”者,《小雅。菀柳》篇文也。郑笺云:“尚,庶几也。”以心所念尚即是庶几,义相反覆,故引之。

  观、指,示也。(《国语》曰:“且观之兵。”)

  [疏]“观、指,示也”。○释曰:示谓呈见於人也。注“《国语》曰:且观之兵”者,案《周语》:穆三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是也。《论语》曰:“指其掌。”谓举当以示人也。

  若、惠,顺也。(《诗》曰:“惠然肯来。”)

  [疏]“若、惠,顺也”。○释曰:“顺,不逆也。”《书》“曰若稽古”,谓顺考古道也。《诗。邶风。终风》云:“惠然肯然。”言有顺心然後可来是也。

  敖、?无,傲也。(《礼记》曰:“无?无,无敖。”傲,慢也。○傲,五报切。?无,好吾切。)  [疏]“敖、?无,傲也”。○释曰:皆谓傲慢。《周颂。丝衣》云:“不吴不敖。”注“《礼记》曰:无?无无傲”者,《投壶》文也。案彼云:“鲁令弟子辞曰:‘??无,?敖,?偝立,?逾言。偝立、逾言有常爵。’”是也。

  幼、鞠,稚也。(《书》曰:“不念鞠子哀。”)

  [疏]“幼、鞠,稚也”。○释曰:《方言》云:“稚,年小也。”《曲礼》曰:“幼子常视无诳。”《书》曰:“兄亦不念鞠子哀。”是皆谓年小也。“《书》曰”者,《周书。康诰》文也。

  逸、愆,过也。(书曰:“汝则有逸罚。”○諐音懋。)  [疏]“逸、愆,过也”。○释曰:皆谓咎过也。注云“《书》曰:汝则有逸罚”者,案《商书。盘庚》云:“惟予一人有佚罚。”《费誓》云:“汝则有常刑。”无云“汝则有逸罚”者,师读不同故也。或者其在今文乎?愆者,《左传》曰“礼义不愆”之类是也。

  疑、休,戾也。(戾,止也。疑者亦止。)

  [疏]“疑、休,戾也”。○释曰:戾,止也。《书》曰:“疑谋勿成。”《月令》云:“百工休是。”疑、休皆为止也。

  疾、齐,壮也。(壮,壮事,谓速也。齐亦疾。)

  [疏]“疾、齐,壮也”。○释曰:急疾、齐整皆於事敏速︹壮也。

  悈、褊,急也。(皆急狭。○悈,纪力切。褊,必浅切。)

  [疏]“悈、褊,急也”。○释曰:悈与亟同。《大雅。灵台》云:“经始勿亟。”《文王有声》云:“匪棘其欲。”《礼记》引此诗作“匪革其犹”。革亦急也。悈、亟、棘、革,字虽异,音义同。《魏风。葛屦》云:“维是褊心。”又《广雅》云:“悈,谨也。”褊,狭陋也。是皆急狭也。

  贸、贾,市也。(《诗》曰:“抱布贸丝。”○贾音古。)

  [疏]“贸、贾,市也”。○释曰:谓市买卖物也。注“《诗》曰:抱布贸丝”者,《卫风。氓》篇文也。《大雅。瞻?》云“如贾三倍”也。

  ?、陋,隐也。(《礼记》曰:“?用席。”《书》曰:“扬侧陋。”○?,符佛切。)  [疏]“?、陋,隐也”。○释曰:皆幽隐也。注“《礼记》曰:?用席”者,案《有司彻》云:“有司官彻馈,馔于室中西北隅,南面,如馈之设,右几,?用席。”是也。云《礼记》者,误也。云“《书》曰:扬侧陋”者,《尧典》文也。  遏、遾,逮也。(东齐曰遏,北燕曰遾,皆相及逮。○遾音誓。)  [疏]“遏、遾,逮也”。○释曰:逮谓相及也。注“东齐曰遏,北燕曰遾”者,《方言》文也。

  征、迈,行也。(《诗》曰:“王于出征。”迈亦行。)

  [疏]“征、迈,行也”。○释曰:皆出行也。注“《诗》曰:王于出征”者,《小雅。六月》文也。云“迈亦行”者,《诗》云:“周王于迈。”是也。

  圮、败,覆也。(谓毁覆。○圮,彼美反。)

  [疏]“圮、败,覆也”。○释曰:圮毁、败坏皆倾覆也。《书》曰:“祖乙圮于耿。”

  荐、原,再也。(《易》曰:“水荐至。”今呼重蚕为   


  释训第三[疏]释曰:案《释诂》云:“训,道也。”《周礼。地官》有土训、诵训。郑司农注云:“谓以远方土地所生异物以告道王也。”後郑云:“玄谓能训说土地善恶之势,诵训能训说四方所诵习,及人所作为,及时事。”然则此篇以物之事、义、形、貌告道人也,故曰“释训”。案此所释,多释《诗》文,故郭氏即以《诗》义解之。

  明明、斤斤,察也。(皆聪明鉴察。○斤,居觐反。)

  [疏]“明明、斤斤,察也”。○释曰:舍人曰:“明明言其明甚。”孙炎曰:“明明,性理之察也。”《大雅。常武》云:“赫赫明明。”舍人:“斤斤,物精详之察也。”孙炎曰:“斤斤,重慎之察也。”《周颂。执竞》云:“斤斤其明。”明鉴察也。

  条条、秩秩,智也。(皆智思深长。○条,由。)  [疏]“条条、秩秩,智也”。○释曰:皆智思深长也。《小雅。宾之初筵》云:“左右秩秩。”言其威仪审智不失礼也。

  穆穆、肃肃,敬也。(皆容仪谨敬。)

  [疏]“穆穆、肃肃,敬也”。○释曰《周颂。?》篇云:“有来??,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此皆?祭之时容仪谨敬也。

  诸诸、便便,辩也。(皆言辞辩给。○便,婢绵反。)  [疏]“诸诸、便便,辩也”。○释曰:皆言辞辩给也。《论语》云:“便便言。”《小雅。采菽》云:“平平左右。”毛传云:“平平,辩治也。”便、平,古今字。

  肃肃、翼翼,恭也。(皆恭敬。)

  [疏]“肃肃、翼翼,恭也”。○释曰:皆恭敬也。《大雅。思齐》云:“肃肃在庙。”《大明》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言文王及群臣恭敬貌也。

  ńń、优优,和也。(皆和乐。○《广?》,於容反。)

  [疏]“ńń、优优,和也”。○释曰:《大雅。思齐》云:“??在宫。”《商颂。长发》云:“敷政优优。”此皆人君德政和乐也。

  兢兢、憴々,戒也。(皆戒慎。)

  [疏]“兢兢、憴々,戒也”。○释曰:《小雅。小?》云:“战战兢兢。”《大雅。抑》篇云:“子孙绳绳。”此皆小心戒慎也。绳、绳音义同。

  战战、跄跄,动也。(皆恐动趋步。)

  [疏]“战战、跄跄,动也”。○释曰:《小?》云:“战战兢兢。”《楚茨》云:“济济跄跄。”此皆恐动趋走、威仪谨敬也。

  晏晏、温温,柔也。(皆和柔。)

  [疏]“晏晏、温温,柔也”。○释曰:《卫风。氓》篇云:“言笑晏晏。”《大雅。抑》篇云:“温温恭人。”此皆宽缓和柔也。

  业业、翘翘,危也。(皆县危。)

  [疏]“业业、翘翘,危也”。○释曰:《大雅。召?》云:“兢兢业业。”《豳风。鸱?》云:“予室翘翘。”此皆县危恐惧也。  惴惴、忄尧々,惧也。(皆危惧。○惴,之瑞反。忄尧,许尧反。)

  [疏]“惴惴、忄尧々,惧也”。○释曰:《秦风。黄鸟》云:“惴惴其栗。”《豳风。鸱?》云:“予维音哓哓。”此皆危恐惧战也。

  番番、矫矫,勇也。(皆壮勇之貌。○番,波。矫,居兆反。)

  [疏]“番番、矫矫,勇也”。○释曰:《大雅。崧高》云:“申伯番番。”《鲁颂。泮水》云:“矫矫虎臣。”此皆武夫壮勇之貌。  桓桓、烈烈,威也。(皆严猛之貌。)

  [疏]“桓桓、烈烈,威也”。○释曰:皆威武严猛之貌。《周颂。桓》篇云:“桓桓武王。”《小雅。黍苗》云:“烈烈征师。”

  ??、赳赳,武也。(皆果毅之貌。)

  [疏]“??、赳赳,武也”。○释曰:《大雅。江汉》云:“武夫??。”《周南。兔?》云:“赳赳武夫。”此皆武夫果毅之貌。《左传》:“杀敌为果,致果为毅。”

  蔼蔼、济济,止也。(皆贤士盛多之容止。○蔼,乌害反。济,子礼反。)

  [疏]“蔼蔼、济济,止也”。○释曰:《大雅。卷阿》云:“蔼蔼王多吉士。”《小雅。楚茨》云:“济济跄跄。”此皆王朝贤士盛多之容止也。

  悠悠、洋洋,思也。(皆忧思。○思,赐。)

  [疏]“悠悠、洋洋,思也”。○释曰:《郑风。子矜》云:“悠悠我思。”《邶风。二子乘舟》云:“中心养养。”此皆想念忧思也。洋、养音义同。又《中庸》云:“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郑玄云:“洋洋,人想思其傍ㄊ之貌。”

  蹶蹶、??,敏也。(皆便速敏捷。○?,夕。)

  [疏]“蹶蹶、??,敏也”。○释曰:《唐风。蟋蟀》云:“良士蹶蹶。”《小雅。楚茨》云:“执爨?。”此皆便速敏捷於事也。

  薨薨、增增,众也。(皆众夥之貌。)

  [疏]“薨薨、增增,众也”。○释曰:《周南。螽斯》云:“螽斯羽,薨薨兮。”《鲁颂。?宫》云:“?徒增增。”此皆人物众夥之貌。楚人谓多为夥。

  ??、遂遂,作也。(皆物盛兴作之貌。)

  [疏]“??、遂遂,作也”。○释曰:皆物盛兴作之貌也。《鲁颂。泮水》云:“??皇皇。”

  委委、佗佗,美也。(皆佳丽美艳之貌。○佗,陀。)

  [疏]“委委、佗佗,美也”。○释曰:李巡曰:“皆宽容之美也。”孙炎曰:“委委,行之美。佗佗,长之美。”《诗。?风。君子偕老》云:“委委佗佗。”毛传云:“委委者,行可委曲从迹也。佗佗者,德平易也。”是皆佳丽美艳之貌也。

  忄氏忄氏、惕惕,爱也。(《诗》云:“心焉惕惕。”《韩诗》以为悦人,故言爱也。忄氏忄氏未详。○忄氏,徒启反。)

  [疏]“忄氏忄氏、惕惕,爱也”。○释曰:李巡曰:“忄氏忄氏,和?之爱也。”注“《诗》云:心焉惕惕”者,《陈风。防有鹊巢》文。云“《韩诗》以为悦人,故言爱也”者,燕人韩婴为《诗》作传,名曰《韩诗》。以此惕惕为悦人,故言爱也。

  ??、格格,举也。(皆举持物。)

  [疏]“??、格格,举也”。○释曰:皆谓举持物也。

  蓁蓁、孽孽,戴也。(皆头戴物。)

  [疏]“蓁蓁、孽孽,戴也”。○释曰:《周南。桃夭》云:“其叶蓁蓁。”《卫风。硕人》云:“庶姜孽孽。”此皆头戴物,妇人盛饰貌。

  懕々、?是々,安也。(皆好人安详之容。○懕,於古反。?是,题。)  [疏]“懕々、?是々,安也”。○释曰:《秦风。小戎》云:“厌厌良人。”毛传:“厌厌,安静也。”孙炎曰:“?是?是,行步之安也。”《魏风。葛屦》云:“好人提提。”毛传云:“提提,安谛,谓行步安舒而审谛也。”此皆好人安详之容也。  祁祁、??,徐也。(皆安徐。)  [疏]“祁祁、??,徐也”。○释曰:皆安徐也。《豳风。七月》云:“春日??,采繁祁祁。”  丕丕、简简,大也。(皆多大。)

  [疏]“丕丕、简简,大也”。○释曰:《书。立政》云:“以并受此丕丕基。”《周颂。执竞》云:“降降简简。”是皆多大之称。

  存存、萌萌,在也。(萌萌,未见所出。)

  [疏]“存存、萌萌,在也”。○释曰:谓存在也。《易。系辞》云:“成性存存。”萌萌,字书作   


  释宫第五[疏]“释宫第五”。○释曰:《易。系辞》云:“王古穴居而野处,後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此其始也。《白虎通》云:“黄帝作宫室。”《世本》曰:“禹作宫室,其台榭楼阁之异,门墉行步之名,皆自於宫。”故以“释宫”总之也。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

  [疏]“宫谓”至“之宫”。○释曰:别二名也。郭云:“皆所以通古今之异语,明同实而两名。”《释名》云:“宫,穹也,言屋见於垣上穹崇然也。室,实也。言人物实满於其中也。”是所从言之异耳。《诗》云:“作于楚宫。”又曰:“入此室处。”是也。古者贵贱所居皆得称宫。故《礼记》曰:“由士命以上,父子皆异宫。”又《丧服传》继父为其妻前夫之子筑宫庙。是士庶人皆有宫称也。至秦汉以来,乃定为至尊所居之称。

  牖户之间谓之?,(窗东户西也。《礼》云斧?者,以其所在处名之。)其内谓之家。(今人称家,义出於此。?,倚。)

  [疏]“牖户”至“之家”。○释曰:牖者,户西窗也。此牖东户西为牖户之间,其处名?。云“其内”者,其?内也。自此?内即谓之家。《说文》云:“家,居也。”《礼记》云:“已受命,君言不宿於家。”郭云:“今人称家,义出於此。”言其称家之义,本出於此也。注“《礼》云”至“名之”。○释曰:云“《礼》云斧?”者,案《觐礼》云:“天子设斧依於户牖之间,左右几。”郑注云:“依,如今纟弟素屏风也。有绣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谓之黼。”是也。云“以其所在处名之”者,言本牖户之间名?。觐礼天子设屏风之?於牖户之间,因名此屏风为?。是以其在?处,即名之曰?也。

  东西墙谓之序。(所以序别内外。)

  [疏]“东西墙谓之序”。○释曰:“此谓室前堂上、东厢西厢之墙也。所以次序分别内外亲疏,故谓之序也。《尚书。顾命》云“西序东乡,敷重?席”、“东序西乡,敷重丰席”及《礼经》每云“东序西序”者,皆谓此也。

  西南隅谓之奥,(室中隐奥之处。)西北隅谓之屋漏,(《诗》曰:“尚不?鬼於屋漏。”其义未详。)东北隅谓之?,(?见《礼》,亦未详。)东南隅谓之   


  释天第八[疏]“释天第八”。○释曰:《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释名》云:“天,显也。在上高显。”又云:“天,坦也。坦然高远。”《说文》云:“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也。”《春秋说题辞》云:“天之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经纪,故其字一大以镇之。”此天之名义也。天之为体,中包乎地,日月星辰属焉。然天地有高下之形,四时有升降之理,日月有运行之度,星辰有次舍之常,既曰释天,不得不略言其趣。故其形状之殊,凡有六等。一曰“盖天”,文见《周髀》,如盖在上。二曰“浑天”,形如弹丸,地在其中,天包其外,犹如鸡卵白之绕黄。杨雄、桓谭、张衡、蔡邕、陆绩、王肃、郑玄之徒,并所依用。三曰“宣夜”,旧说云殷代之制。其形体事义,无所出以言之。四曰“昕天”。昕读为轩,言天北高南下,若车之轩,是吴时姚信所说。五曰“穹天”,云穹隆在上,虞氏所说,不知其名也。六曰“安天”,是晋时虞喜所论。案郑注《考灵耀》云:“天者纯阳,清明无形,圣人则之,制?玑玉衡以度其象。”如郑此言,则天是大虚,本无形体,但指诸星运转以为天耳。但诸星之转,从东而西,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星复旧处。星既左转,日则右行,亦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至旧星之处。即以一日之行而为一度,计二十八宿一周天,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之一周之数也。天如弹九,围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案《考灵耀》云:“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千四百六十一分里之三百四十八。”周天百十万一千里者,是天圜周之里数也。以围三径一言之,则直径三千五万七千里,此为二十八宿所回直径之数也。然二十八宿之外,上下东西各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谓之四表。据四表之内并星宿内,总有三十八万七千里。然则天之中央上下正半之处,则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地在於中,是地去天之数也。郑注《考灵耀》云:“地盖厚三万里。春分之时,地正当中。自此地渐渐而下,至夏至之时,地下万五千里,地之上畔与天中平。夏至之後,地渐渐向上。至秋分,地正当天之中央。自此地渐渐而上,至冬至,上游万五千里,地之下畔与天中平。自冬至後,地渐渐而下。此是地之升降於三万里之中,但浑天之体,虽绕於地,地则中央正平,天则北高南下,北极高於地三十六度。南极下於地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之下三十六度,常见不没;南极之上三十六度,常没不见。南极去北极一百二十一度馀。若逐曲计之,则一百八十一度馀。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谓之赤道,去南极九十一度馀,去北极亦九十一度馀。此是春秋分之日道。赤道之北二十四度,为夏至之日道,去北极六十七度也。赤道之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去南极亦六十七度。”地有升降,星辰有四游。又郑注《考灵耀》云:“天旁日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於天之中,冬至而下,夏至而上,二至上下,盖极地厚也。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复正。自立夏之後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末复正。立秋之後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末复正。立冬之後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至冬末复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星辰亦随地升降,故郑注《考灵耀》云:“夏日道上与四表平,下去东井十二度为三万里,则是夏至之日,上极万五千里,星辰下极万五千里,故夏至之日,下至东井三万里也。”日有九道,故《考灵耀》云:“万世不失九道谋。”郑注引《河图》帝览嬉云:“黄道一,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黄道北。日春东从青道,夏南从赤道,秋西从白道,冬北从黑道。”立春,星辰西游,日则东游。春分,星辰西游之极,日东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万里。立夏,星辰北游,日则南游。夏至,星辰北游之极,日南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万里。以此推之,秋冬放此可知。计夏至之日,日在井星,当嵩高之上,以其南游之极,故在嵩高之南万五千里,所以夏至有尺五寸之景也。於时日又上极,星辰下极,故日下去东井三万里也。然郑四游之说,元出《周髀》之文,但二十八宿从东而左行,日从西而右行,一度逆沿二十八宿。案《汉书。律历志》云:“冬至之时,日在牵牛初度。春分之时,日在娄四度。夏至之时,日在东井三十一度。秋分之时,日在角十度。”若日在东井,则极长,八尺之表,尺五寸之景。若春分在娄,秋分在角,昼夜等,八尺之表,七尺五寸之景。冬至日在斗,则昼极短,八尺之表,一丈三尺之景。一丈三尺之中,去其一尺五寸,则馀有一丈一尺五寸之景,是冬夏往来之景也。凡於地,千里而差一寸,则夏至去冬至,体渐南渐下,相去十一万五千里。又《考灵耀》云:“正月假上八万里,假下一十万四千里。”所以有假上假下者,郑注《考灵耀》之意,以天去地十九万三千五百里。正月雨水之时,日在上,假於天八万里,下至地一十一万三千五百里。夏至之时,日上极与天表平也。後日渐向下。故郑注《考灵耀》云:“夏至日与表平,冬至之时,日下至於地八万里,上至於天十一万三千五百里也。”委曲具《考灵耀》注。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一周天之外,更行一度,计一年三百六十五周天四分度之一。日月五星则右行,日一日一度,月一日一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此相通之数也。今历象之说,则月一日至於四日行最疾,日行十四度馀;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行十三度馀;自九日至十九日行则迟,日行十二度馀;自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又小疾,日行十三度馀;自二十四日至於晦行又最疾,日行一十四度馀。此是月行之大率也。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至二十九日︹半月又於日与日相会,乃为一月。故《考灵耀》云:“九百四十分为一日,二十九日与四百九十九分为月。”是一月二十九日之外,至第三十日分至四百九十九分。月及於日,计九百四十分,则四百七十为半,今四百九十九分是过半二十九分也。但月是阴精,日为阳精,故《周髀》云:“日犹火,月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於日所照,魄生於日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明尽。”京房云:“月与星辰阴者也,有形无光,日照之乃有光。先师以为日似弹丸,月似镜体。或以为月亦似弹丸,日照处则明,不照处则ウ。”案《律历志》云:“二十八宿之度,角一十二度,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东方七十五度。斗二十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壁九:北方九十八度。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西方八十度。井三十二,鬼四,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南方一百一十二度。丑为星纪,初斗十二度,终婺女七度。子为玄枵,初婺女八度,终於危十五度。亥为И觜,初危十六度,终於奎四度。戌为降娄,初奎五度,终於胃六度。酉为大梁,初胃七度,终於毕十一度。申为实沈,初毕十二度,终於井十五度。未为鹑首,初井十六度,终於柳八度。午为鹑火,初柳九度,终於张十七度。巳为鹑尾,初张十八度终,於轸十一度。辰为寿星,初轸十二度,终於氐四度。卯为大火,初氐五度,终於尾九度。寅为析木,初尾十度,终於斗十一度。”五星者,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其行之迟速俱在《律历志》,不更烦说。《元命包》云:“日之为言实也。月,阙也。”刘熙《释名》云:“日,实也。光明盛实。月,阙也。满则阙也。”《说题辞》云:“星,阳精之荣也。阳精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字日下生也。”《释名》云:“星,散也。布散於天。”又云:“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阳,扬也。阳气在外发扬。”此等是阴阳日月之名也。《祭法》:“黄帝正名百物。”其名盖黄帝而有也,或後人更有增足。其天高地下、日盈月阙,觜星度少、井斗度多,日月右行、星辰左转,四游升降之差、二仪运动之法,非由人事所作,皆是造化自然。先儒因自然遂以人事为义,或据理是实,或扌?虚不经,既无正文可冯,今皆略而不录。  穹苍,苍天也。(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云。)春为苍天,(万物苍苍然生。)夏为昊天,(言气?告旰。)秋为?天,(?犹愍也,愍万物?落。)冬为上天。(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四时。  [疏]“穹苍”至“四时”。○释曰:此释四时之天名也。云“穹苍,苍天也”者,《诗。大雅。桑柔》云:“靡有旅力,以念穹苍。”故此释之也。诗人因天形穹隆,其色苍苍,故云穹苍。其实则与下云“春为苍天”者是一,故云“穹苍,苍天也”。郭云:“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云”也。云“春为苍天”者,《诗。王风。黍离》云:“悠悠苍天。”故此释之也。郭云“万物苍苍然生”者,言春时万物苍苍然生,春时天名曰苍天也。云“夏为昊天”者,《诗。雨无正》云:“浩浩昊天。”故此释之。昊者元气博大之貌。郭云“言气?告旰”者,?告旰,日光出之貌也。言畏日光明?告旰,因名云昊天也。云“秋为?天”者,《诗。大雅。召?》云“?天疾威”之类,?,愍也。言秋气肃杀,万物可愍,故曰?天。郭云“?犹愍也,愍万物?落”者,?,愍。《诗序》文但彼愍作闵,音义同也。云“冬为上天”者,《诗。小雅。信南山》云“上天同云”之类,言冬时无事,唯在於上,故曰上天。郭云“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者,言冬气闭藏,无他生杀之事,唯在於上、监於下而已也。案《诗》传云:“苍天以体言之,尊而君之,则称皇天;元气广大,则称昊天;仁覆闵下,则称?天;自上降监,则称上天;据远视之苍苍然,则称苍天。”毛公此传当有成文,不知出何书。李巡云:“古诗人质,仰视天形穹隆而高,其色苍苍,故曰穹苍。”是苍天以体言之也。皇,君也。故尊而君之,则称皇天。昊,大貌,故言其混元之气昊昊广大,则称昊天。?,闵也。言其以仁慈之恩覆闵在下,则称?天。从上而下视万物,则称上天。据人远而视之,其色苍苍然,则称苍天。又李巡注此云:“春万物始生,其色苍苍,故曰苍天。夏万物盛壮,其气昊大,故曰昊天。秋万物成孰,皆有文章,故曰?天。冬阴气在上,万物伏藏,故曰上天。”案此以四时异其天名。《诗》传则各用所宜为称,似相乖异。而郑玄则和合二说,故异义同号。今《尚书》欧阳说春曰昊天,夏曰苍天,秋曰?天,冬曰上天。《尔雅》亦云。古《尚书》与《毛诗》同。谨案:《尚书。尧典》羲和以昊天总敕以四时,故知昊天不独春也。《左传》夏四月,孔丘卒,称曰“?天不吊”,非秋也。玄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盖不误也。春气博施,故以广大言之。夏气高明,故以远大言之。秋气或生或杀,故以闵下言之。冬气闭藏而清察,故以监下言之。皇天者,至尊之号也。六艺之中,诸称天者,以情所求之耳,非必於其时称之。“浩浩昊天”,求天之博施。“苍天苍天”,求天之高明。“昊天不吊”,求天之生杀当得其宜。“上天同云”,求天之所为,当顺其时也。此之求天,犹人之说事,各从其主耳。若察於是,则“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孔丘卒,?天不吊”,无可怪耳。是郑和合二说之事也。《尔雅》春为苍天,夏为昊天。欧阳说春为昊天,夏为苍天。郑即言《尔雅》不误,当从《尔雅》,而又从欧阳说以春昊夏苍者,郑读《尔雅》与孙、郭本异,故许慎既载今《尚书》说,即言《尔雅》,亦云明见《尔雅》,与欧阳说同,虽苍昊有春夏之殊,则未知孰是。要二说理相符合,故郑和而释之。○“四时”。○释曰:此题上事也。言上所陈,是四时天之名也。题之在下者,若周公践阼及《诗》篇章,句皆篇末题之,故此亦尔。《白虎通》云:“岁时何?谓春秋冬夏也。时者期也,阴阳消息之期也。”《乡饮酒义》云:“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秋之为言揫也,揫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春为青阳,(气清而温阳。)夏为朱明,(气赤而光明。)秋为白藏,(气白而收藏。)冬为玄英。(气黑而清英。)四气和谓之玉烛。(道光照。)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此亦四时之别号。《尸子》皆以为大平祥风。)四时和为通正,(通平畅也。)谓之景风。(所以致景风。)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莫不善之。)谓之醴泉。(所以出醴泉。)祥。  [疏]“春为”至“醴泉”。○释曰:此释太平之时,四气和畅以致嘉祥之事也。云“春为青阳”者,言春之气和,则青而温阳也。云“夏为朱明”者,言夏之气和,则赤而光明也。云“秋为白藏”者,言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也。云“冬为玄英”者,言冬之气和,则黑而清英也。云“四气和谓之玉烛”,注云“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李巡云:“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聘义》云:“君子比德於玉焉。”是知人君若德辉动於内,则和气应於外,统而言之谓之玉烛也。云“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者,此亦四时之别号也。云“四时和为通正”者,言上四时之功和,是为通畅平正也。云“谓之景风”者,言所以致景风,景风即和风也。云“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者,嘉,善也;甘雨即时雨也。不为万物所苦,故曰甘。若《月令》苦雨数来,则非甘也。甘雨既以时降,则万物莫不嘉善之也。云“谓之醴泉”者,言四时平畅,亦所以使地出醴泉也。醴泉者,水泉味甘如醴也。云“祥”者,亦题上事也。祥,吉也,善也。言此上皆太平之吉祥也。○注“此亦”至“祥风”。○释曰:云“此亦四时之别号”者,言与上青阳等同为四时别号,故云亦也。上据气而言,此据功为说。云“《尸子》皆以为太平祥风”者,案《尸子。仁意》篇述太平之事云:“烛於玉烛,饮於醴泉,畅於永风,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为正光:此之谓玉烛。”甘雨时降,万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谓醴泉。其风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谓永风是也。”○注“所以出醴泉”。○释曰:案《援神契》云:“德及於天,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深泉,则黄龙见,醴泉涌。”是言王者?德以召和平,则致景风醴泉也。案此经所释,即谓发生等为景风,时雨为醴泉。而郭云所以致景风、醴泉者,所以弘通其义也。  ?不熟为饥,(五?不成。)蔬不熟为馑,(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果不熟为荒,(果,木子。)仍饥为荐。(连岁不熟,《左传》曰:“今又荐饥。”○荐,贱。)灾。

  [疏]“?不”至“为荐”。○释曰:此释岁凶灾荒之名也。?谓五?,黍、稷、麻、麦、豆也。熟,成也。五?不成曰饥。郭云:“凡草菜可食者,通名蔬。”李巡曰:“可食之菜皆不熟为馑。”《周礼。天官。大宰职》云:“以九职任万民,八曰臣妾聚敛疏材。”郑玄云:“疏材,百草根实可食者。”《小雅》云:“降丧饥馑。”襄十四年《?梁传》曰:“一?不升谓之?兼,二?不升谓之饥,三?不升谓之馑,四?不升谓之康,五?不升谓之大饥,又谓之大侵。”彼以五?熟之多少立差等之名,其实五者皆是饥也。三?不升,於民乏困,盖与蔬不熟同,故俱名为馑也。果,木子也。不成熟之岁名荒。仍,因也。相因而饥,谓连岁不熟也。僖十三年晋荐饥是也。云“灾”者,亦题上事也。下皆仿此。○注“《左传》曰:今又荐饥”。○释曰:此《晋语》文也。左丘明既作传以解《春秋》,又采简牍以作《国语》,其文不主於经,故谓之“外传”,俱是丘明所作,亦得云《左传》曰。案彼云:“晋饥,乞籴於秦。丕豹曰:晋君无礼於君,莫不知。往年有难,今又荐饥。己失人,又失天,其殃也多矣。君其伐之,勿与籴。”是其事也。  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已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在癸曰昭阳。(阏,乌割切。著,直略切。重,直龙切。?音亦。)岁阳。○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音臧。洽,夹。?,汤昆切。噩,五各切。阉音俺。敦,顿。)

  [疏]“太岁在甲”至“赤奋若”。○释曰:此别太岁在日在辰之名也。甲至癸为十日,日为阳。寅至丑为十二辰,辰为阴。案《汉书。律历志》云:“乃以前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二十七岁,至於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义。中冬。”孟康曰:“言复得者,上元泰初时亦是阏逢之岁。岁在甲曰阏逢,在寅曰摄提格,此谓甲寅之岁也。”然则乙卯之岁曰旃蒙单阏,丙辰之岁曰柔兆执徐,丁巳之岁曰强圉大荒落,戊午之岁曰著雍敦?,已未之岁曰屠维协洽,庚申之岁曰上章?滩,辛酉之岁曰重光作噩,壬戌之岁曰玄?阉茂,癸亥之岁曰昭阳大渊献,甲子之岁曰阏逢困敦,乙丑之岁曰旃蒙赤奋若。以此推之,周而复始可知。

  载,岁也。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商曰祀,(取四时一终。)周曰年,(取禾一熟。)唐虞曰载。(取物终更始。)岁名。

  [疏]“载岁也”至“曰载”。○释曰:别年岁之名也。载即岁也。《白虎通》云:“王者受命而改正朔者,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於天。不受之於人。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则化也。”然则岁名变易,理亦同此。故夏曰岁,取岁星行一次。《夏书》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是也。商曰祀,取四时一终。则以祀者嗣也,取其兴来继往之义。孙炎曰:“取四时祭祀一讫。”《商书》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嗣于先王。”是也。周曰年者,取禾一熟也。案《说文》云:“年,?熟也。从禾千声。《春秋》曰:大有年。”然则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左传》曰:“卜年七百。”是也。唐虞曰载,载,始也。取物终更始。《尧典》曰:“朕在位七十载。”《舜典》曰:“五载一巡守。”是也。○注“取岁星行一次”。○释曰:案《律历志》分二十八宿为十二次,晋灼注《天文志》云:“太岁在四仲则岁行三宿,太岁在四孟、四季则岁行二宿。二八十六,三四十二,而行二十八宿,十二岁而周天。”是岁星年行一次也。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已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窒,知乙切。塞,先北切。)月阳。○正月为陬,(《离骚》云:“摄提贞於孟陬。”)二月为如,三月为窉,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国语》云:“至於玄月。”是也。○窉,孚柄切。且,子余切。相,息亮切。)十月为阳,(纯阳用事,嫌於无阳,故以名云。)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皆月之别名,自岁阳至此,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故阙而不论。○涂音徒。)月名。

  [疏]“月在甲”至“月名”。○释曰:此辨以日配月之名也。设若正月得甲则曰毕陬,二月得乙则曰橘如,三月得丙则曰?窉,四月得丁则曰圉余,五月得戊则曰厉皋,六月得已则曰毕且,七月得庚则曰窒相,八月得辛则曰塞壮,九月得壬则曰终玄,十月得癸则曰极阳,十一月得甲则曰毕辜,十二月得乙则曰橘涂,周而复始,亦可知也。若《史记。历书》云:“月名毕聚也。”○注“离骚”至“孟陬。○释曰:《离骚》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怀王,为三闾大夫。为大夫靳尚所谮毁见疏,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言已放逐离别,心中愁思,犹陈正道以讽谏君也。其经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彼注云:“言已生得阴阳之正中。”是引之以证正月为陬之义。○注“《国语》”至“是也”。○释曰:此《越语》文也。案彼云:“越王将伐吴,范蠡谏曰:‘王姑待之。’至於玄月,王召范蠡而问焉。”彼注云:“鲁哀公十六年九月也,至十七年三月,越伐吴。”是也。引之以证九月为玄也。○注“纯阴”至“名云”。○释曰:“纯阴用事,嫌於无阳,故以名云“者,以《易》言之,五月一阴生,十月纯坤用事,故云“纯阴用事”也。云嫌者,君子爱阳而恶阴,故以阳名之。无阳而得阳名者,以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十二月之消息,见其用事耳。其实阴阳常有,《诗纬》曰:“阳生酉仲,阴生戌仲。”是十月中兼有阴阳也。四月秀?,靡草死,岂无阴乎?明阴阳常兼有也。《诗。小雅》云:“日月阳止。”是也。○注“皆月”至“不论”。○释曰:言正月为陬已下皆月之别名。云“自岁阳至此”者,谓自阏逢以下也。云“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案李巡、孙炎虽各有其说,皆构虚不经,疑事无质,故阙而不论。

  南风谓之凯风,(《诗》曰:“凯风自南。”)东风谓之谷风,(《诗》云:“习习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诗》云:“北风其凉。”)西风谓之泰风。(《诗》云:“泰风有隧。”)焚轮谓之?,(暴风从上下。○?,徒回切。)扶摇谓之?。(暴风从下上。○?,必遥切。)风与火为庉,(庉々,炽盛之貌。○庉,徒衮切。)回风为飘。(旋风也。○飘音瓢。)○日出而风为暴,(《诗》云:“终风且暴。”)风而雨土为霾,(《诗》云:“终风且霾。”○雨音预。)阴而风为а。(《诗》云:“终风且а。”○а,於计切。)天气下地不应曰{?矛},(言蒙昧。○应音Ζ。)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言晦冥。)くぐ谓之雩。くぐ,虹也。(俗名为美人虹,江东呼雩。○く音帝。ぐ,丁孔切。雩,于句切。)?为挈贰。(?,雌虹也,见《离骚》。挈贰,其别名,见《尸子》。○挈,若结。)?日为蔽云,(即晕气五彩覆日也。○?,掩。)疾雷为霆霓,(雷之急击者谓霹雳。○霆,廷。霓,宜。)雨{?见}为霄雪。(《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见}。”{?见},水雪杂下者,谓之消雪。○{?见},醉见切。)暴雨谓之涷,(今江东人呼夏月暴雨为涷雨。《离骚》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是也。○涷音东西之东。)小雨谓之??,(《诗》云:“益之以??。”○?,墨。?,木。)久雨谓之淫。(《左传》曰:“天作淫雨。”)淫谓之霖。(雨自三日巳上为霖。)济谓之霁。(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济音荠。霁,徂计切。)风雨。

  [疏]“南风”至“风雨”。○释曰:此释风雨之名也。《易》曰:“风以动之,雨以润之。”又曰:“润之以风雨。”《洪范》曰:“月之从星则以风雨。”然则风雨相将之物,故比类聚而释之也。○“南风谓之凯风”者,李巡曰:“南风长养万物,万物喜乐,故曰凯风。凯,乐也。”郭氏无说,义或当然。《诗。邶风》云:“凯风自南。”是也。○“东风谓之谷风”者,孙炎曰:“谷之言?,?,生也。谷风者,生长之风也。”《诗。邶风》云:“习习谷风。”是也。○“北风谓之凉风”者,北风一名凉风,言北方寒凉之风也。《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诗。邶风》云:“北风其凉。”是也。○“西风谓之泰风”者,孙炎曰:“西风成物,物丰泰也。”《诗。大雅。桑柔》云:“泰风有隧。”是也。○“焚轮谓之颓”者,李巡曰:“焚轮,暴风从上来降谓之颓。颓,下也。”孙炎曰:“回风,从上下曰颓。”郭云:“暴风从上下。”与李同也。《诗。小雅》云:“习习谷风,维风及颓。”是也。○“扶摇谓之?”者,李巡曰:“扶摇,暴风从下升上,故曰?。?,上也。”孙炎曰:“回风从下上曰?。”郭云:“暴风从下上。”亦用李说。《庄子》说鹏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月令》:“孟春行秋令,则?风暴雨总至。”是也。○“风与火为庉”者,郭云:“庉々,炽盛之貌。”言风自火出,火因风炽,而有大风者为庉。○“回风为飘”者,郭云:“旋风也。”李巡曰:“一曰飘风,别二名也。”《诗。蓼莪》云:“飘风发发。”是也。○“日出而风为暴”者,孙炎云:“阴云不兴而大风暴起。”然则为风之暴疾,故《诗。邶风》云:“终风且暴。”毛传云:“暴,疾也。”○“风而雨土为霾”者,孙炎曰:“大风扬尘,土从上下也。”《诗。邶风》云:“终风且霾。”是也。○“阴而风为а”者,孙炎曰:“云风а日光。”《诗。邶风》云:“终风且а。”是也。○“天气下地不应曰{?矛}”者,郭云:“言蒙昧。”《洪范》云:“曰{?矛}。”郑注云:“{?矛}声近蒙。”《诗》:“零雨其蒙。”则{?矛}是天气下降,地气不应而蒙ウ也。○“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者,郭云:“言晦冥。”《月令》:“仲冬行夏令,氛雾冥冥。”郑云:“霜露之气散相乱也。”然则地气发而上天不应之,则为氛雾。雾又名晦。《春秋》僖十五年:“已卯,晦震夷伯之庙。”《公羊》、《?梁》皆云:“晦,冥也。”是矣。○“くぐ谓之雩。くぐ,虹也”者,郭云:“俗名美人虹,江东呼雩。”然则くぐ一名雩,一名虹。《诗。?风》云:“??ぐ在东。”《月令》:“季春之月虹始见。”《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ウ者为雌,雌曰?。”虹是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虹不见。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く与??音义同。○“?为挈贰”者,?,雌虹也,一名挈贰。《说文》云:“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也。”郭云“见《离骚》”者,即《天问》云:“曰?婴?,胡为此堂?”及《远游》章云:“雌??便?以曾桡兮。”是也。挈贰,其别名也。文见《尸子》。○“?日为蔽云”者,郭云:“即晕气五彩覆日也。”然则晕气?日名蔽云。《周礼。春官》:“?氐?掌十?之法。”郑司农云:“?谓日光К。”是也。○“疾雷为霆霓”者,郭云:“雷之急击者谓霹雳。”案《说文》云:“霆,雷馀声也,铃铃所以捷出万物也。”又云:“震,劈历振物者。”然则疾雷一名霆霓,又名震。《春秋》:“震夷伯之庙谓劈历破之。”是也。霹雳,俗字也。○“雨霓为霄雪”者,霓,水雪杂下也,因名霄雪,霄即消也。《诗。小雅。?弁》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郑笺云:“将大雨雪,始必徵,温雪自上下,遇温气而搏,谓之霰。”案《大戴礼》:曾子云:“阳之专气为霰,阴之专气为雹。盛阳之气在雨水则温暖,为阴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搏为雹也。盛阴之气在雨水则凝滞而为雪,阳气薄而胁之,不相入,则消散而下,因水而为霰。”是霰由阳气所薄而为之。故郑言遇温气而搏也。{?见}与霰音义同。○“暴雨谓之涷”者,暴雨谓骤雨也,一名涷。郭云:“今江东人呼夏月暴雨为涷雨。《离骚》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是也”者,此《离骚。九歌。大司命》文。案彼云:“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令飘风兮先驱,使涷雨兮洒尘。”是也。○“小雨谓之??”者,小雨一名??。《小雅。信南山》云:“益之以??。”是也。李巡云:“冰雪俱下。”案此文上有暴雨,下云久雨,於中间无雪事,而云冰雪俱下,妄矣。○“久雨谓之淫”者,淫,过也。久雨过多,害於五稼,故谓之淫。《月令》:“季春行秋令,则天多沈阴,淫雨早降。”谓久雨也。注云“《左传》曰:天作淫雨”者,庄十一年传文也。○“淫谓之霖”者,淫雨又名霖也。郭云“雨自三日已上为霖”者,隐九年《左传》文也。○“济谓之霁”者,济,止也,雨止名霁。郭云:“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书》云:“曰霁。”云“风雨”者,题上事也。

  寿星,角、亢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亢音刚。)天根,氐也。(角亢下系於氐,若木之有根。○氐音低。)天驷,房也。(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大辰,房、心、尾也,(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大火谓之大辰。(大火,星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析木谓之津,(即汉津也。○析,昔。)箕、斗之间,汉津也。(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星纪,斗、牵牛也。(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玄枵,虚也。(虚在正北,北方色黑。枵之言耗,耗亦虚意。○枵,许娇切。)颛顼之虚,虚也。(颛顼水德,位在北方。○颛,专。顼,旭。)北陆,虚也。(虚星之名凡四。○虚,墟。)营室谓之定。(定,正也。作宫室皆以营室中为正。○定,多佞切。)И觜之口,营室、东壁也。(营室、东壁,星四方似口,因名云。○И,子余切。觜,咨。)降娄,奎、娄也。(奎为沟渎,故名降。○降,户江切。)大梁,昴也。西陆,昴也。(昴,西方之宿,别名旄头。)浊谓之毕,(掩兔之毕,或呼为浊,因星形以名。)?朱谓之柳。(?朱,朱鸟之口。○?朱,猪究切。)柳,鹑火也。(鹑,鸟名。火属南方。)北极谓之北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何鼓谓之牵牛,(今荆楚人呼牵牛星为檐鼓。檐者何也。○何,胡可切。)明星谓之启明。(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启,启。)彗星为?枪,(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埽彗。○?,初衔。枪,初庚。)奔星为彳勺约。(流星。○彳勺,蒲握切。约音药。)星名。

  [疏]“寿星”至“星名”。○释曰:此别星名也。案《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郑玄注云:“大界则曰九州。诸国之封域,於星亦有分焉。其书亡矣。堪舆虽有郡国所入度,非古数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纪,吴越也。玄枵,齐也。И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又《汉书。律历志》: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宿凡二十八。此经所释次,惟有九宿。惟十七者,以《尔雅》之作释六?所载者,所不载者,则阙焉。○“寿星,角、亢也”者,言寿星之次值角、亢之宿也。郭云:“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天文志》云:“东宫苍龙,左角,理;右角,将。大角者,天王帝坐廷。亢主宗庙”,是也。○“天根,氐也”者,氐,一名天根。郭云:“角亢下系於氐,若木之有根。”《国语》曰:“天根见而水涸。”是也。○“天驷,房也”者,房一名天驷也。郭云:“龙为天马,故房驷星谓之天驷。”《天文志》曰:“房为天府,曰天驷。”《国语》曰:“月在天驷。”是也。○“大辰,房、心、尾也”者,大辰,房、心、尾之总名也。辰,时也。郭云:“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春秋》昭十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是也。○“大火谓之大辰”者,大火,大辰之次名也。李巡云:“大火,苍龙宿心,以候四时。”郭云:“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左传》曰:“心为大火。”是也。○“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者,析木之津,箕、斗之次名也。孙炎曰:“析别水木,以箕斗之间,是天汉之津也。”刘炫谓是。天汉即天河也。天河在箕、斗二星之间,箕在东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为隔,隔河须津梁以度,故谓此次为析木之津也。不言析水而言析木者,此次自南而尽北,故依此次而名析木也。郭云:“箕,龙尾;斗,南斗,天汉之津梁。”以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箕在苍龙之末,故云龙尾;斗至南方即见,故云南斗。昭八年《左传》曰:“今在析木之津。”《国语》曰:“日在析木之津。”皆是也。案经典但有析木之津,无析木谓之津。今定本有“谓”字,因注云:“即汉津也”,误矣。○“星纪,斗、牵牛也”者,星纪,斗、牛之次也。郭云:“牵牛、斗者,日月五星之所终始,故谓之星纪。”《左传》曰:“岁在星纪。”是也。○“玄枵,虚也”者,玄枵,虚之次名也。郭云:“虚在正北,北方色黑。枵之言?毛,?毛亦虚意。”然则以其色黑而虚?毛,故名其次曰玄枵。案襄二十八年《左传》云:“春,无冰。梓慎曰:‘今兹宋、郑其饥乎!’岁在星纪而淫於玄枵,以有时?,阴不堪阳。蛇乘龙;龙,宋、郑之星也。宋郑必饥。玄枵,虚中也。枵,?毛名也。土虚而民?毛,不饥何为?”颛顼之虚也。郭云:“颛顼水德,位在北方。”然则以北方三次,以玄枵为中,玄枵次有三宿,又虚在其中,以水位在北,颛顼居之,故谓玄枵虚星,为颛顼之虚也。昭十年《左传》云:“郑礻卑灶言於子产曰:‘今兹岁在颛顼之虚。’”是也。○“北陆,虚也”者,虚星又谓之北陆也。孙炎曰:“陆,中也。北方之宿,虚为中也。”昭四年《左传》云:“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杜注云:“陆,道也。”陆之为中为道皆无正训,各以意耳。要以虚为北方中星宿,是日行之道,故谓之北陆。郭云:“虚星之名凡四”者,玄枵也,虚也,颛顼之虚也,北陆也。○“营室谓之定室”者,营室一名定。郭云:“定,正也。作宫室皆以营室中为正。”《诗。?风》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郑笺云:“定星昏中而正,於是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И訾之口,营室、东壁也”者,И訾,室、壁之次也。壁居南则在室东。孙炎曰:“И訾之叹则口开方,营室、东壁,四方似口,故因名也。”郭云:“营室、东壁,星四方似口,因名云。”由其营室与东壁相成,故得正四方。襄三十年《左传》云:“岁在И訾之口。”是也。○“降娄,奎、娄也”者,降娄,奎、娄之次名也。孙炎曰:“降,下也。奎为沟渎,故称降也。”郭云“奎为沟渎,故名降”者,《汉书。天文志》云:“奎曰封?,为沟渎。”是也。案襄三十年《左传》曰:“郑公孙挥与礻卑灶晨过伯有氏,其门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犹在乎?’於是岁在降娄,降娄中而旦,礻卑灶指之曰:‘犹可以终岁,岁不及此次也。’已及其亡也,岁在И觜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娄。”是也。○“大梁,昴也。西陆,昴也”者,大梁,昴之次名也。昴,西方之宿名也,昴又谓之西陆。昭四年《左传》云:“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又十一年传云:“岁及大梁,蔡复楚凶。”是昴星之名凡三。郭云“昴,西方之宿,别名旄头”者,《天文志》云:“昴曰旄头,胡星也。”是矣。○“浊谓之毕”者,毕,西方之宿名,一名浊。郭云:“掩兔之毕,或呼为浊,因星形以名。”《诗。小雅》云:“有捄天毕。”毛传云:“捄,毕貌。毕所以掩兔也。”《特牲馈食礼》曰:“宗人执毕。”郑注云:“毕,状如叉盖,为其似毕星取名焉。”然则掩兔、祭器之毕,俱象毕星为之。但掩兔之毕,施网为异尔。○“?朱谓之柳。柳,鹑火也”者,柳,南方之宿名。南方七宿,共为朱鸟之形,柳为朱鸟之口,故名?朱。?朱即朱鸟之口也。鹑火,柳之次名也。鹑即朱鸟也。火属南方行也,因名其次为鹑火。襄九年《左传》曰:“晋侯问於士弱曰:‘吾闻之:宋灾,於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对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朱,以出内火。是故?朱为鹑火,心为大火。’”是也。○“北极谓之北辰”者,极,中也;辰,时也。居天之中,人望之在北,因名北极。斗杓所建,以正四时,故云北辰。《论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是也。○“何鼓谓之牵牛”者,李巡云:“何鼓、牵牛皆二十八宿名也。”孙炎曰:“何鼓之旗,十二星,在牵牛北也。或名为何鼓,亦名牵牛。”如此文,则牵牛、何鼓一星也。如李巡、孙炎之意,则二星。今不知其同异也。案《汉书。天文志》:“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左将;右,右将。”亦以牵牛、河鼓为二星。郭云:“今荆楚人呼牵牛星为檐鼓,檐者荷也。”顺经为说,以时验而言也。○“明星谓之启明”者,孙炎曰:“明星,大白也。出东方,高三舍,今曰明星。昏出西方,高三舍,今曰太白。”郭云:“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然则启明是太白矣。《诗。小雅》云:“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长庚不知是何星也。或以星出在东西而异名,或二者别星,未能审也。○“彗星为?枪”者,彗星一名?枪。《汉书。天文志》云:“岁星赢而东南,《石氏》见彗星,《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彗,本类星,末类彗,长二丈。赢东北,《石氏》见觉星,《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本类星,末锐,长四尺。缩西南,《石氏》见?云,如牛,《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枪,左右锐,长数丈。缩西北,《石氏》见枪云,如马,《甘氏》不出三月乃生天?,本类星,末锐,长数丈。《石氏》?、枪、??、彗异状,其殃一也。”郭云:“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埽彗。”《春秋左氏传》:“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公羊传》:“孛者何?彗星也。”彗谓帚也,言其状似埽帚,光芒孛孛然。妖变之星,非常所有,故言孛,又言彗也。○“奔星为彳勺约”者,奔星即流星也,一名仢约。“星名”,题上事也。

  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礻勺,(新菜可汋。)秋祭曰尝,(尝新?。)冬祭曰蒸。(进品物也。)祭天曰燔柴,(既祭,积薪烧之。○燔音烦。)祭地曰瘗?。(既祭,埋藏之。)祭山曰?县,(或?或县,置之於山。《山海经》曰:“县以吉玉。”是也。○?,居委反。县,玄。)祭川曰浮沈。(投祭水中,或浮或沈。)祭星曰布,(布散祭於地。)祭风曰磔。(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此其象。○磔音责。)是类是礻马,师祭也。(师出征伐,类於上帝,礻马於所征之地。○类,类。礻马,骂。)既伯既祷,马祭也。(伯,祭马祖也。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大祭也。(五年一大祭。○?,大计切。)绎,又祭也。(祭之明日,寻绎复祭。)周曰绎,(《春秋经》曰:“壬午犹绎。”)商曰肜,(《书》曰:“高宗肜日。”)夏曰复胙。(未见义所出。○胙音祚。)祭名。

  [疏]“春祭”至“祭名”。○释曰:此别四时及三代诸祭名也。“春祭曰祠,夏祭曰礻勺,秋祭曰尝,冬祭曰蒸”者,此四时之祭名也。郭云:“祠之言食。礻勺,新菜可汋。尝,尝新?。蒸,进品物也。”此皆周礼也。殷以上则礻勺、?、蒸、尝,《王制》文是也。至周公则去夏?之名,以春礻龠当之,更名春曰祠。故《??志》云:“《王制》记先王之法度。宗庙之祭,春曰礻龠,夏曰?,秋曰尝,冬曰蒸。?为大祭,於夏,於秋,於冬。周公制礼,乃改夏为礻龠,?又为大祭。”《祭义》注云:“周以?为殷祭,更名春曰祠,是祠、礻龠、蒸之名,周公制礼之所改也。”若然,《诗。小雅》云:“礻龠、祠、蒸、尝,于公先王。”此文王之诗,所以已得有制礼所改之名者。然王者因革,与世而迁,事虽制礼大定,要亦所改有渐。《易》曰:“不如西邻之礻龠祭。”郑注为夏祭之名。则文王时已改言周公者,据制礼大定言之耳。○“祭天曰燔柴”者,祭天名燔柴。《祭法》云:“燔柴於泰坛,祭天也。”郭云:“既祭,积薪烧之。”《大宗伯》云:“以?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云:“?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积也。《诗》曰:‘???或朴,薪之??之。’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然则祭天之礼,积柴以实牲体玉帛而燔之,使烟气之臭上达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祭地曰瘗?”者,祭地名瘗?。《祭法》云:“瘗埋於泰圻,祭地也。”然则祭神州地?於北郊,瘗缯埋牲,因名祭地曰瘗?。李巡曰:“祭地,以玉埋地中曰瘗?。”孙炎曰:“瘗者翳也。既祭,翳藏地中。”○“祭山曰?县”者,?县,祭山之名也。?谓埋藏之。《大宗伯》云:“以?沈祭山林川泽。”郑注云:“祭山林曰埋。”是也。县谓县其牲币於山林中,因名祭山曰?县。郭云:“或?或县,置之於山。”是也。又云“《山海经》曰:‘县以吉玉’是也”者,案《中山经》云:“历儿冢也。其祠祀毛大牢之具,县以吉玉。”彼注云:“县,祭山之名。”是也。○“祭川曰浮沈”者,浮沈,祭川之名也。郭云:“投祭水中,或浮或沈。”《大宗伯》云:“以?沈祭山林川泽。”郑注云:“祭川泽曰沈,顺其性之含藏。”是也。○“祭星曰布”者,李巡曰:“祭星者以祭布露地,故曰布。”孙炎曰:“既祭,布散於地,似星布列也。”郭云:“布散祭於地。”○“祭风曰磔”者,磔谓披磔牲体,象风之散物,因名云。郭云:“今俗当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风。此其象。”○“是类是礻马,师祭也”者,“是类是礻马”,《诗。大雅。皇矣》篇文也;“师祭也”,作者所以解诗也,言用师出征之祭名也。郭云“师出征伐,类於上帝,礻马於所征之地”者,《王制》云:“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礻马於所征之地。”是也。言类乎上帝,则类祭,祭天也。祭天而谓之类者,《尚书》夏侯欧阳说,以事类祭之,在南方,就南郊祭之。《春官。肆师》注云:“类礼,依郊祀而为之。”是用《尚书》说为义也。礻马之所祭,其神不明。《肆师》云:“凡四时之大田猎,祭表貉,则为位。”注云:“貉,师祭也。於立表处为师祭,祭造军法者,祷气势之增倍也。其神盖蚩尢,或曰黄帝。”又《甸祝》“掌四时之田,表貉之祝号”。杜子春云:“貉,兵祭也。田以讲武治兵,故有兵祭。习兵之礼,故貉祭祷气势之十百而多获。”由此二注言之,则礻马祭造兵为军法者,为表以祭之。礻马,《周礼》作貉,貉又或为貊字,古今之异也。貉之言百,祭祀此神,求获百倍。○“既伯既祷,马祭也”者,“既伯既祷”,《诗。小雅。吉日》篇文也;“马祭也”,作者所以释诗也。毛传云:“伯,马祖也。重物慎微,将用马力,必先为之祷其祖。祷,祷获也。”郭云“伯,祭马祖也。将用马力,必先祭其先”。知伯是祭马祖者,为马而祭,故知马祖谓之伯者,伯,长也。马祖始是长也。郑注《周礼》云:“马祖,天驷房也。”彼注云:“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马,国之大用,王者重之,故《夏官。校人》:“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注云:“马祖,天驷。”上文云天驷。“先牧,始养马者。”“马社,始乘马者。”“马步,神为灾害马者。”既四时各有所为祭之,马祖祭之在春,其常也,而将用马力,则又用彼礼以祷之。○“?,大祭也”者,经传之文称?非一,其义各殊。《论语》云“?自既灌”及《春秋》“?于太庙”,谓宗庙之祭也。《丧服小记》云“王者?其所自出也”及《大传》云“礼,不王不?”,谓祭感生之帝於南郊也。《祭法》云:“周人?喾而郊稷。”谓祭昊天於圜丘也。以此比馀处为大祭总得称?。宗庙谓之?者,?,谛也,言使昭穆之次审谛而不乱也。祭天谓之?者,亦言使典礼审谛也。郭云“五年一大祭”者,出《礼纬》文。知非祭天之?者,以此文下云:“绎,又祭也。”为宗庙之祭,知此亦宗庙之祭者。○“绎,又祭也”者,又,复也;绎,复祭之名也。郭云:“祭之明日,寻绎复祭。”《公羊传》云:“绎者何?祭之明日也。”《?梁传》云:“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天子诸侯谓之为绎,少牢馈食大夫之礼也。谓之宾尸,与祭同日。若然,是亦与宾尸事不同矣。而《诗。颂。丝衣》序云:“绎宾尸者,绎祭之礼,主为宾事此尸。但天子诸侯礼大,异日为之,别为立名,谓之为绎,言其寻绎昨日。卿大夫礼小,同日为之,不别立名,直指其事谓之宾尸耳。”此序言绎者,是此祭之名,宾尸是其祭之事,故特详其文也。然又祭之名,三代各异。周名绎,商名肜,夏名复胙。郭云:“《春秋》经曰:壬午犹绎”者,宣八年经文也。又云“《书》曰:高宗肜日”,《商书》篇也。孙炎云:“肜日,相寻不绝之意也。”“曰复胙”者,郭云:“未见义所出。”以夏之典训无言复胙名者,是未见义所出也。《诗》传及《诗》笺亦无此一句,说者云,胙是祭肉也,以祭之旦日,复陈其祭肉以宾尸也。未知然不。“祭名”者,以题上事也。

  春猎为?,(搜索取不任者。○?音搜。)夏猎为苗,(为苗稼除害。)秋猎为?,(顺杀气也。○?,息浅切。)冬猎为狩。(得兽取之无所择。○狩,羊又反。)宵田为獠,(《管子》曰:“獠猎毕弋。”今江东亦呼猎为獠,音辽。或曰即今夜猎载炉照也。)火田为狩。(放火烧草猎,亦为狩。)乃立冢土,戎丑攸行。(冢土,大社。戎丑,大众。)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後出谓之宜。(有事祭也。《周官》所谓“宜乎社”。)振旅阗阗。(振旅,整众。阗阗,群行声。○阗音田。)出为治兵,尚威武也。(幼贱在前,贵勇力。)入为振旅,反尊卑也。(尊老在前,复常仪也。)讲武。

  [疏]“春猎”至“讲武”。○释曰:此说田猎习武之事也。云“春猎为?,夏猎为苗,秋猎为?,冬猎为狩”者,此四时田猎之名也。郭云:“?,搜索取不任者。苗,为苗稼除害。?,顺杀气也。狩,得兽取之无所择。”隐五年《左传》文与此同。杜注云:“?索择取不孕者。苗,为苗除害也。?,杀也,以杀为名,顺秋气也。狩,围守也,冬物毕成,获则取之,无所择也。”《周礼。大司马职》:中春,教振旅,遂以?田。中夏,教茇舍,遂以苗田。中秋,教治兵,遂以?田。中冬,教大阅,遂以狩田。其名亦与此同。郑玄解苗田与此小异。言择取不孕任者,若治苗去不秀实者,孙炎亦然。桓四年《公羊传》曰:“春曰苗,秋曰?,冬曰狩。”三名既与《礼》异,又复夏时不田。《?梁传》曰:“四时之田,皆为宗庙之事也。春曰田、夏曰苗、秋曰?、冬曰狩。”皆与《礼》异者,良由微言既绝,曲辨妄生。左丘明亲受圣师,《尔雅》者或云子夏所作,故二者与《礼》合。汉代古学不行,明帝集诸学士作《白虎通义》,因《?梁》之文为之,其说曰:“王者诸侯所以田猎何?为苗除害,上以共宗庙,下以简集士众也。春谓之田何?春岁之本,举本名而言之也。夏谓之苗何?择去怀任者也。秋谓之?何??索肥者也。冬谓之狩何?守地而取之也。四时之田总名为田何?为田除害也。”案苗非怀任之名,何云“择去怀任”?秋兽尽皆不瘦,何云“?索取肥”?虽名《通义》,义不通也。故先儒皆依《周礼》、《左传》、《尔雅》之文而为之说,其名亦有意焉。虽复春猎,获则取之,不能择取不孕。夏猎所取无多,不能为苗除害。为因时异而变文耳。谓之猎者,蔡邕《月令章句》云:“猎者,捷取之名也。”○“宵田为獠”者,宵,夜也。夜猎名獠。郭云:“《管子》曰:獠猎毕弋”者,案《管子。四称》篇:“管仲对桓公曰:昔者无道之君,诛其良臣,敖其妇女,獠猎毕弋,暴遇诸父者。”是也。又云:“今江东亦呼猎为獠”者,以时验而言也。“或曰即今夜猎载炉照也”者,亦得为一义,故复引之。○“火田为狩”者,郭云:“放火烧草猎,故为狩。”言与冬猎同名,故云亦也。李巡、孙炎皆云:“放火烧草,守其下风。”《周礼。罗氏》“蜡则作罗襦”。郑云:“襦,细密之罗。此时蛰者毕矣,可以罗罔围取禽也。今俗放火张罗,其遗教。”《礼记。王制》云:“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则是己蛰,得火田也。○“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者,此《诗。大雅。绵》篇文也。郭云:“冢土,大社。戎丑,大众。”《郊特牲》云:“社所以神地之道也。”《礼运》云:“命降於社之谓ゾ地。”是社为土之神也。冢诂为大,土为社主,故知“冢土、大社”也。《释诂》云:“戎,大也。丑,众也。”故云“戎丑,大众”也。○“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後出谓之宜”者,此作者既引《诗》文於上,然後为此辞以释之也。孙炎曰:“大事,兵也。有事,祭也。宜,求见使?也。”此文本解“戎丑攸行”之意,言国家起发军旅之大事,以兴动其大众,必先有祭祀於此社,而後出行,其祭之名谓之为宜。以师行必须宜祭以告社,故言“戎丑攸行”也。成十三年《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兵为大事也。《春秋》昭十五年:“有事於武宫。”《杂记》云:“有事於上帝。”皆是祭事,故谓祭为有事。以兵凶战危,虑有负败,祭之以求其福宜,故谓之宜。《王制》云:“天子将出,宜乎社。”是也。郭云“《周官》所谓‘宜乎社’”者,《春官。大祝职》云:“出师宜于社,造于祖。”是也。○“振旅阗阗”者,此《诗。小雅。采芑》篇文也。郑笺云:“至战止将归,又振旅伐鼓阗阗然。振犹止也;旅,众也。”郭云:“振旅,整众。阗阗,群行声也。”“出为治兵,尚威武也。入为振旅,反尊卑也”者,此亦作者释上《诗》文也。古者春教振旅,秋教治兵,以戎是大事,又三年一教。隐五年《左传》曰:“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是也。征伐之时,出军至对陈,用治兵礼;战止至还归,用振旅法。名异而礼同也。以此出当用之,故以?治兵事为名;入则休息,故以整众为名。其治兵振旅之名,《周礼》、《左传》、《?梁》与此皆同,惟《公羊》以治兵为祠兵。其礼:治兵则幼贱在前,振旅则尊老在前。郭云:“幼贱在前,贵勇力也。尊老在前,复常仪也。”“讲武”者,题上事也,言皆所以讲习武事也。  素锦绸杠,(以白地锦韬旗之竿。○杠为江。)?帛纟参,(?,帛绛也。纟参,旒所著。○?音勋。纟参音衫。)素升龙于纟参,(画白龙於纟参,令上向。)练旒九,(练,绛练也。)饰以组,(用綦组饰旒之边。)维以缕。(用朱缕维连持之,不欲令曳地。《周礼》曰:“六人维王之大常。”是也。)缁广充幅长寻曰?,(帛全幅长八尺。○广,上旷,长,直亮。)继?曰旆,(帛续?末,为燕尾者。义见《诗》。○?音兆。)注旄首曰旌,(载旄於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有铃曰?,(县铃於竿头,画蛟龙於旒。)错革鸟曰?,(此谓合剥鸟皮毛置之竿头。即《礼记》云载鸿及鸣鸢。○?,馀。)因章曰旃。(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周礼》云:“通帛为旃。”)旌?。

  [疏]“素锦”至“旌?”。○释曰:此别旌?之异名也。“素锦绸杠”者,自此至“维以缕”,说?之制也。绸,韬也,杠,竿也。先以白地锦韬?之竿,《礼记》所谓绸练设?夏也,则以?帛著於素锦名纟参,纟参即众旒所著者。升,上也。又画白龙於纟参,令上向。又练绛帛为旒九以著於纟参。饰旒之边,用綦组;维持其旒,使不曳地,以朱缕。《诗。?风》云:“素丝纰之。”郑笺云:“素丝者,以为缕以缝纰旌旗之旒纟参,或以维持之是也。”郭云:“《周礼》曰:六人维王之大常”者,《夏官。节服氏职》文。後郑注云:“维之以缕,王旌十二旒,两两以缕缀连,旁三人持之。礼:天子旌曳地。郑司农云:维持之。”是也。《广雅》云:“天子杠高九仞,诸侯七仞,大夫五仞。天子十二ヵ,至地;诸侯九ヵ,至轸;卿大夫七ヵ,至轵;士三ヵ,至肩。”○“辎广充幅长寻曰?”者,缁,黑色也,以黑色之帛,广全幅,长八尺,属於杠,名?。又以帛继续?末为燕尾者,名旆。郭云“义见《诗》”者,《小雅。六月》云:“白旆央央。”是也。○“注旄首曰旌”者,李巡曰:“旄牛尾著竿首。”孙炎曰:“析五采羽注旄上也,其下亦有旒纟参。”郭云:“载旄於竿头,如今之幢,亦有旒。”如是则竿之首有毛有羽也。故《周礼。序官》“夏采”注云:“夏采,夏翟羽色。《禹贡》徐州贡夏翟之羽,有虞氏以为绥。後世或无,故染鸟羽象而用之,谓之夏采。”其职注云:“绥以毛牛尾为之,绥於幢上,所谓注旄於竿首者也。”○“有铃曰?”者,郭云:“县铃於竿头,画交龙於旒。”《司常》云:“交龙为?。”又曰:“诸侯建?。”然则?者画二龙於上,一升一降相交。又县铃於竿,是诸侯之所建也。《诗。小雅》云:“??央央。”是也。○“错革鸟曰?”者,孙炎云:“错,置也。革,急也。画急疾之鸟於纟参也。”郑志答张逸亦云:“画急疾之鸟隼。”以《司常》云:“鸟隼为?。”《诗。小雅》云:“织文鸟章”也。郭云“此谓合剥鸟皮毛置之竿头”者,意与孙、郑少异。云“即《礼记》云载鸿及鸣鸢”者,案《曲礼》云:“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手}兽,则载貔貅。”郑注云:“载谓举於旌首,以警众也。礼:君行师从,卿行旅从。前驱举此,则士众知,所有所举,各以其类象。青,青雀水鸟。鸢鸣则将风。鸿取飞有行列也。士师谓兵众,虎取其有威勇也。貔貅亦{?手}兽也。”○“因章曰旃”者,孙炎曰:“因其缯色以为旗章,不画之。”是也。《司常》云:“通帛为旃。”郑注云:“通帛谓大赤,从周正色,而饰。”郭云“以帛练为旒,因其文章,不复画之。《周礼》云:通帛为旃”者,以因其文章,与《周礼》通用绛帛,随义立名,其实一也,故引为证。○“旌?”者,九旗之名虽异,旌?为之总称,故以此题之。案祭名、讲武、旌?,俱非天类,而亦在此者,以皆王者大事。又祭名则天曰燔柴,讲武则类於上帝,旌?则日月为常。他篇不可摄,故系之《释天》也。   


  释地第九[疏]“释地第九”。○释曰:案《说文》云:“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白虎通》云:“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佼易、变化,含吐应节也。”《释名》云:“地,底也。其体在底下,载万物也。”《礼统》云:“地,施也,谛也。应变施化,审谛不误也。”此篇释地之所载四方、中国州、府、陵、薮之异,故曰“释地”。

  两河间曰冀州,(自东河至西河。)河南曰豫州,(自南河至汉。)河西曰?州,(自西河至黑水。○?,於用反。)汉南曰荆州,(自汉南至衡山之阳。)江南曰杨州,(自江南至海。)济、河间曰衮州,(自河东至济。)济东曰徐州,(自济东至海。○济,子礼切。)燕曰幽州,(自易水至北狄。)齐曰营州。(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九州。

  [疏]“两河”至“九州”。○释曰:此释九州之名及其界域也。○“两河间曰冀州”。注“自东河至西河”。○释曰:《周礼。职方氏》云:“河内曰冀州。”《禹贡》不说境界。孔安国云:此州帝都,不说境界,以馀州所至,即可知。以其《禹贡》“衮州”云济、河,自东河以东也;“豫州”云荆、河,自南河以南也;“雍州”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也。言东河、西河、南河者,皆据帝都冀州而言也。案,《禹贡》导河自积石、龙门,南流谓之西河。至于华阴,折而东,经底柱、孟津、过洛?,皆东流,谓之南河。至于大伾,折而北流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谓之东河。此惟云两河者,从可知。李巡曰:“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河南曰豫州”。注“自南河至汉”。○释曰:《职方》与此同。《禹贡》云:“荆、河惟豫州。”孔安国云:“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以其荆山在荆州,汉水所经,故文不同,其实一也。李巡云:“河南其气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舒也。”○“河西曰?州”。注“自西河至黑水”。○释曰:《周礼》“正西曰雍州”。《禹贡》云:“黑水、西河惟雍州。”孔安国云:“西距黑水,东据河。”案,郦元《水经》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敦煌,过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然则雍州之境,东据龙门、河西距此黑水也。李巡云:“河西其气蔽壅,厥性急凶,故曰雍。雍,壅也。”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壅也。○“汉南曰荆州”。注“自汉南至衡山之阳”。○释曰:《周礼》“正南曰荆州”。《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孔安国云:“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言北据荆山,则至汉水也。李巡曰:“汉南其气燥,刚禀性︹梁,故曰荆。荆,︹也。”《释名》以为取荆山之名。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常警备也。○“江南曰杨州”。注“自江南至海”。○释曰:《周礼》“东南曰杨州”。《禹贡》:“淮、海惟杨州。”孔安国云:“北据淮,南距海。”然则杨州之境,跨江北至淮。此云江南者,举远大而言也。李巡曰:“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杨。”《太康地记》云:“以杨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故取名焉。”○“济、河间曰衮州”。注“自河至济”。○释曰:《周礼》“河东曰衮州。”《禹贡》:“济、河惟衮州。”孔安国云:“东南据济,西北距河。”孔《传》凡云“据”者,谓跨之也。距,至也。济、河之间相去路近,衮州之境,跨济而过,东南越济水,西北至东河也。李巡云:“济、河间其气专质,厥性信谦,故曰衮。衮,信也。”《释名》以为取衮水之义。○“济东曰徐州”。注“自济东至海”。○释曰:《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孔《传》云:“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此云“自济东”,则是西至济也。李巡曰:“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周合其地於青州。○“燕曰幽州”。注“自易水至北狄”。○释曰:《周礼》“东北曰幽州”。李巡曰:“燕其气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禹贡》其地合於冀州。《地理志》云:“涿郡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东至范阳入濡也。”从此易水至於北狄幽州之境也。○“齐曰营州”。注“自岱东至海,此盖殷制”。○释曰:《周礼》“正东曰青州”。《禹贡》:“海、岱惟青州。”孔《传》云:“东北据海,西南距岱。”然则此营州则青州之地也。《博物志》云:“营与青同海,东有青丘,齐有营丘,岂是名乎?”《太康地记》云:“东方少阳,其色青,其气清,岁之首,事之始,故以青为名焉。”云“此盖殷制”者,以此文上与《禹贡》不同,下与《周礼》又异,禹别九州有青、徐、梁,而无幽、并、营,是夏制也。《周礼》,周公所作,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是周制也。此有徐、幽、营,而无青、梁、并,疑是殷制也。以无正文,故云盖也。此上释九州之名,故题云“九州”也。  鲁有大野。(今高平钜野县东北大泽是也。)

  [疏]“鲁有大野”。○释曰:此下至“周有焦护”,释十薮之名也。《禹贡》徐州云:“大野既猪。”《地理志》云:大野泽在山阳钜野县北。钜,即大也。由其旁有大泽,故县以钜野为名。哀十四年《左传》云:“西狩於大野。”以其泽在曲阜西,故云“西狩”也。郭云:“今高平钜野县”者,东晋时,钜野属高平郡,故与《志》不同。凡注言“今”者,皆谓东晋时也。

  晋有大陆。(今钜鹿北广河泽是也。)  [疏]“晋有大陆”。注“今钜鹿北广河泽是也”。○释曰:孙炎曰:“广河犹大陆。以地名言之,近为是也。”《禹贡》冀州云“大陆既作”是也。案,定元年《左传》晋魏献子“田於大陆,焚焉,还,卒於甯”。杜预注:“嫌钜鹿绝远,疑此田在汲郡吴泽。”甯,今?武县,近吴泽。计此二泽相去甚远,亦得言大陆者,以其广平曰陆。但广而平者则名大陆,故异所而同名也。泽虽卑下,旁带广平之地,故统名焉。

  秦有杨?夸。(今在扶风?县西。○?夸,於于反。)

  [疏]“秦有杨?夸”。注“今在扶风?县西”。○释曰:《周礼》冀州云:“其泽薮曰阳?夸。”郑注云:“所在未闻。”又雍州云:“其泽薮曰弦蒲。”郑注云:“在?。”案《地理志》?吴山在西,古文以为?山。北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薮。今注亦云“在?”。然则《周礼》弦蒲即此杨?夸也。

  宋有孟诸。(今在梁国雎阳县东北。)  [疏]“宋有孟诸”。注“今在梁国雎阳县东北”。○释曰:《周礼》青州,“其泽薮曰望诸”。郑注云:“望诸,明都也。在雎阳。”《禹贡》豫州云:“导荷泽,被孟猪。”《左传》亦作“孟诸”。文不同者,声转字异,正是一地也。

  楚有云梦。(今南郡华容县东南巴丘湖是也。)

  [疏]“楚有云梦”。注“今南”至“湖是也”。○释曰:《周礼》荆州云:“其泽薮曰云?。”郑注云:“云?在华容。”《禹贡》云:“云土、梦作?。”昭三年《左传》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定四年“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杜预云:“南郡枝江县西有云梦城,江夏安陆县东南亦有梦城,或曰南郡华容县东南有巴丘湖,江南之梦也。”云梦一泽而每处有名者,司马相如《子虚赋》云:“云梦者,方九百里。”则此泽跨江南北,亦得单称云,单称梦。?即梦也。

  吴越之间有具区。(今吴县南太湖,即震泽是也。)

  [疏]“吴越之间”。注“今吴”至“泽是也”。○释曰:《周礼》杨州云:“其泽薮曰具区。”郑注云:“在吴南。”《地理志》云:“会稽吴县,故周泰伯所封国也。”具区在西,古文以为震泽。《禹贡》杨州云:“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是也。

  齐有海隅。(海滨广斥。)  [疏]“齐有海隅”。注“海滨广斥”。○释曰:此营州薮也。云“海滨广斥”,《禹贡》文也。孔《传》云:“滨,涯也。”言复其斥卤。”案《说文》云:“卤,咸地也。”“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海畔迥阔地皆斥卤,故云广斥也。

  燕有昭余祁。(今太原邬陵县北九泽是也。)  [疏]“燕有昭余祁”。注“今太”至“泽是也”。○释曰:《周礼》并州“其泽薮曰昭馀祁”。郑注云:“在邬。”《地理志》云:“邬,九泽在北,是为昭余祁,并州薮。”是也。

  郑有圃田。(今荧阳中牟县西圃田泽是也。)

  [疏]“郑有圃田”。注“今荧阳”至“田泽是也”。○释曰:《周礼》豫州云:“其泽薮曰圃田。”郑注云:“在中牟。”《地理志》云:“中牟,圃田泽在西,豫州薮。”僖三十三年《左传》云:“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又《诗。车攻》云:“东有甫草。”郑玄以为“甫田之草”,皆谓此也。

  周有焦护。(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疏]“周有焦护”。注“今扶风”至“中是也”。○释曰:孙炎云:“周,岐周也。”《诗。六月》云:“犭严狁匪茹,整居焦??。”是也。时人谓之瓠中也。  十薮。  [疏]“十薮”。○释曰:此题上事也。《说文》云:“大泽也。”《风俗通》云:“薮,厚也。有草木鱼鳖所以厚养人也。”

  东陵,□。南陵,息慎。西陵,威夷。中陵,朱滕。北陵,西?俞,雁门是也。(即雁门山也。○□,音信。)

  [疏]“东陵”至“是也”。○释曰:此五方之陵名也。其义及所在未详。云“雁门是也”者,此指解北陵也,即雁门山是也。

  陵莫大於加陵,(今所在未闻。)

  [疏]“陵莫大於加陵”。○释曰:莫,无也。陵,大阜也。言“陵无大於加陵”者,谓加陵最大也。今所在未闻。

  梁莫大於氵?梁,(氵?,水名。梁,?是也。○氵?,古壁切。)

  [疏]“梁莫大於氵?梁”。注“氵?,水名。梁,?是也”。释曰:《释宫》云:“?是谓之梁。”《诗》传云:“石绝水曰梁。”然则以土石为?是障绝水者名梁。虽所在皆有,而无大於氵?水之旁者。杜预云:“氵?水出河内轵县东,南至温入河。”《春秋》襄十六年公会晋侯以下于氵?梁是也。

  坟莫大於河坟。

  [疏]“坟莫大於河坟”。○释曰:坟,大防。亦谓?是。虽水所皆有,而河坟最大也。

  八陵。

  [疏]“八陵”。○释曰:此亦题上事也。大阜曰陵。氵?梁、河坟虽非大阜,以其绝大若陵,故通谓之八陵也。

  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于琪焉。(医无闾,山名。今在辽东。??于琪,玉属。○?,笋。?于,于。)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会稽,山名。今在山阴县南。竹箭,筱也。○会,古外反。稽,古兮反。)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犀牛皮角、象牙骨。)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黄金、?需石之属。)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山,今在平阳永安县东北。珠,如今杂珠而精好。)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ギ琳琅?焉。(ギ琳,美玉名。琅?,状似珠也。《山海经》曰:昆仑山有琅?树。○仑,路昆切。虚,音墟。)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幽都,山名。谓多野牛筋角。)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虎豹之属,皮有缛采者。○斥,音尺。)中有岱岳,与其五?鱼盐生焉。(言泰山有鱼盐之饶。)九府。

  [疏]“东方”至“生焉”。○释曰:此释八方、中国名山所产之物也。○注“医无”至“玉属”。○释曰:案《地理志》辽东郡无虑县,应劭曰:“虑,音闾。”颜师古曰:“即所谓医巫闾。”是县因山为名,故为山名,今在辽东。《周礼》幽州镇也。云:“??于琪,玉属”者,《说文》云:“?,《周书》所谓‘夷玉’也。”“?于,石之似玉者。”琪,玉也。皆玉之类也,故云“玉属”。○注“会稽”至“县也”。○释曰:《周礼》杨州云:“其山镇曰会稽。”郑注云:“在山阴。”《地理志》会稽郡山阴县云“会稽在南,上有禹冢、禹井”,故云山名,今在山阴县南也。云“竹箭,筱也”者,《禹贡》杨州云:“筱?既敷。”《释草》云:“筱,竹箭也。”郭云:“别二名。”则竹箭一名筱,是竹之小者,可以为箭?者也。○“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释曰:郭氏不注梁山所在,犀、象,二兽;皮角、牙骨,材之美者也。○注“黄金?需石之属”。○释曰:经惟言金,知黄金者,以三品之中黄金为上,此言美者,故知黄金。?需石,石之次玉者。《玉藻》云:“士佩?需玟而?组绶”是也。其类非一,故云“之属”。○注“霍山”至“精好”。○释曰:《周礼》冀州:“其山镇曰霍山。”郑云:“在彘。”案《地理志》河南郡彘县云:“霍大山在东冀州山,周厉王所奔。”应劭曰:“顺帝改曰永安。”然则东晋时属平阳郡,而县名永安,故云“今在平阳永安县”也。云“珠,如今杂珠而精好”者,郭氏时验为然也。○注“ギ琳”至“?树”。○释曰:ギ与球同。《说文》云:“ギ,玉磬也。”琳,美玉名。《书》云:“戛击鸣球。”美玉可以为磬,故皆云“美玉”也。云“《山海经》曰”者,案《海内西经》云:“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其上有三头人、琅?树。注云“琅?子似珠”,是也。○注“幽都”至“筋角”。○释曰:《山海经》云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是也。○“东北”至“皮焉”。○释曰:斥山,山名也。文皮,虎豹之属。其皮毛有文采、细缛,故谓之文皮焉。○“中有”至“生焉”。○释曰:岱岳,泰山也。此言中国也。五?:黍、稷、麻、麦、豆也。泰山东近海。《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海物惟错”,言其饶多,非一种。故注云“言泰山有鱼盐之饶”也。○“九府”。○释曰:此亦题上事也。府,聚也,财物之所聚也。言此八方及中,皆美物之所聚,故题云“九府”也。

  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东又呼为王馀鱼。○鲽,音蝶。)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似凫,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飞。)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巨虚比,为邛邛?巨虚?甘草,即有难,邛邛?巨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蹷。(《吕氏春秋》曰:“北方有兽,其名为蹷。鼠前而兔後,趋则顿,走则颠。”然则邛邛?巨虚亦宜鼠後而兔前,前高不得取甘草,故须蹷食之。今雁门广武县夏屋山中有兽,形如兔而大,相负共行,土俗名之为蹷鼠,音厥。○邛,巨凶。?巨,巨。?,五结。难,乃旦反。)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脚,亦犹鱼鸟之相合,更望备惊急。○迭,徙结切。)中有枳首蛇焉。(岐头蛇也。或曰:今江东呼两头蛇为越王约发,亦名弩弦。○枳,居是切。)此四方中国之异气也。五方。  [疏]“东方”至“气也”。○释曰:此释五方异气而产非常之物也。云“东方有比目鱼焉”者,言东方水中有鱼,其形状似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两目相比乃得行。故曰“比目鱼”。云“不比不行”者,比,合也。言一片不能行,须两片相合乃行。故云“不比不行”也。云“其名谓之鲽”者,言鲽为此鱼之名也。一名比目鱼,一名鲽。郭云:“江东又呼为王馀鱼。”○注“似凫”至“乃飞”。○释曰:案《山海经》云:崇五山有鸟,“状如凫,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郭云:“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尔雅》作“鹣鹣”者,正谓此也。○“西方”至“之蹷”。○释曰:云“西方有比肩兽焉”者,此谓蹷也。与邛邛?巨虚相比,蹷则肩Φ不能走,而能取甘草。邛邛?巨虚则前高不得取甘草,而善走。《穆天子传》曰“邛邛?巨虚走百里”是也。故各以其能而济所不能,蹷常为邛邛?巨虚?甘美之草,仰而食之。即有急难,邛邛?巨虚则背负而走者,其名谓之蹷也。○注“《吕氏》”至“音厥”。○释曰:云《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也。云“曰北方有兽”至“则颠”者,《大慎览。顺说》篇之文也,引之乃以证邛邛?巨虚之形也。然则以下郭氏注云“今雁门广武县”云云者,自验知之也。○“北方”至“迭望”。○释曰:此即半体人也。两半相比,乃得为人动作及御非常。以肩在上而显,故谓之比肩民焉。迭,更也。谓一体取食,则一体瞻望,所以备惊急也。故云“迭食而迭望”。○“中有枳首蛇焉”。○释曰:枳,岐也。此即两头蛇也,江东呼越王约发,言是越王约发所变也。亦名弩弦,即以形相似而名之也。○“五方”。○释曰:亦题上事也。言是五方风气殊异而生此怪物也。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邑,国都也。假令百里之国,五十里之界,界各十里也。○?,古营切。)下湿曰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可食者曰原,(可种?给食。)陂者曰阪,(陂陀不平。)下者曰隰。(《公羊传》曰:“下平曰隰。”)田一岁曰?,(今江东呼初耕地反草为?。)二岁曰新田,(《诗》曰:“于彼新田。”)三岁曰?。(《易》曰:“不?,?。”○?,音于。)野。

  [疏]“邑外”至“曰?”。○释曰:此释郊野之地远近高下不同之名也。云“邑外谓之郊”者,邑,国都也。谓国都城之外名郊也。云“郊外谓之牧”者,言可放牧也。《书。牧誓》云:“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是也。云“牧外谓之野”者,言牧外之地名野。《诗》传云:“郊外曰野”者,以细别言之,则郊外之地名牧,牧外之地名野;若大判而言,则野者郊外通名。故《周礼》六遂在远郊之外。《遂人》职云“凡治野田”,是其郊外之地总称野也。云“野外谓之林”者,言野外之地名林,以其去都邑远,薪采者少,其地可长平林,因名云也。云“林外谓之?”者,言林外之地,最为远野,名?。《鲁颂》云:“??牡马,在?之野。”毛传云“?,远野”是也。○注“邑国”至“里也”。○释曰:云“邑,国都也”者,案《周礼》四县为都,四井为邑。《春秋》庄二十八年《左氏传》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然则邑与都异。此为一者,彼对文之例耳。但都者聚居之处,故《诗。小雅》云:“彼都人士。”《说文》云:“邑,国也。”是天子诸侯所居国城,或谓之邑,或谓之都。故以国都解邑也。云“假令百里之国,五十里之界,界各十里也”者,以其百里之国,国都在中。去境五十里,每十里而异其名,则?为边畔,去国最远。故毛传以为远野也。此“假令”者,据小国言之。郊为远郊,牧、野、林、?,自郊外为差耳。然则郊之远近,计国境之广狭以为差也。《聘礼》云:宾“及郊”。注云:“郊,远郊。周制,天子畿内千里,远郊百里,以此差之,远郊,上公五十里,侯四十里,伯三十里,子二十里,男十里也。近郊各半之。是郑之所约也。是以《司马法》云:“王国百里为远郊。”又此经从邑之外止有五名,明当每皆百里,故知远郊百里也。知近郊半之者,《书》序云:“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於时周都王城而谓成周为东郊,则成周在其郊也,於汉王城为河南,成周为洛阳,相去不容百里,则所言郊者谓近郊。故郑注云:“天子近郊五十里。”今河南、洛阳相去则然。是郑以河南、洛阳约近郊之里数也。《周礼》杜子春注云:“五十里为近郊。”《白虎通》亦云:“近郊五十里,远郊百里。”是儒者相传为然也。○“下湿曰隰”者,谓地形Φ下而水湿者。李巡曰:“下湿,谓土地お下常沮洳,名为隰也。”云“大野曰平”者,大野之泽一名平,鲁有大野是也。云“广平曰原”者,谓泽之广平者亦名原。汉以平原为郡名,属青州。云“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者,李巡曰:“高平,谓土地丰正名为陆。土地高大名曰阜,最大名为陵,陵之大者名阿。”《诗。大雅。皇矣》云:“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是也。此上七者,或莱沛沮洳,或险?硗确,虽不可种?给食,亦得其名也。云“可食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此三者,释地形虽有高下不平,皆可种?给食。高而可食者名原。《诗。大雅》云:“笃公刘,于胥斯原。”是也。陂陀不平而可食者名阪。《诗。小雅。正月》云:“瞻彼阪田,有菀其特。”是也。下平而可食者名隰。本作湿,误。○注“《公羊传》曰:‘下平曰隰。’”○释曰:此昭元年传文也。案,彼云:“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太原,此大卤也。曷为谓之大原?地物从中国,邑人名从主人。原者何?上平曰原,下平曰隰。”何休云:“分别之者,地势各有所生,原宜粟,隰宜麦,当教民所宜,因以制贡赋。”是也。田一岁曰?,二岁曰新田,三岁曰?。○释曰:此释耕田年岁远近名义不同之事也。?者,灾也。?,和柔之意也。孙炎云:“?,始灾杀其草木也。新田,新成柔田也。?,和也,田舒缓也。”郭云:“今江东呼初耕地反草为?。”○注“《诗》曰:‘于彼新田。’”○释曰:此《小雅。采芑》篇文也。案,彼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亩。”毛传取此文为说,故引为证也。○注“《易》曰:‘不?,?。’”○释曰:此《无妄。六二》爻辞也。郑注亦取此文,故引以为证也。○“野”。○释曰:此亦题上事也。上自“邑外谓之郊”以下,虽远近高下其名不同,野为总称,故题云“野”。

  东至於泰远,西至於?国,南至於濮铅,北至於祝栗,谓之四极。(皆四方极远之国。○?,彬。濮,卜。)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极者。○觚,音孤。)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巨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巨,去也。齐,中也。)北戴斗极为空桐,(戴,值。)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即蒙汜也。)大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地气使之然也。)四极。

  [疏]“东至”至“人武”。○释曰:此释九州之外、四方极远之国名及其人性禀气不同也。泰远、?国、濮铅、祝栗,此四方极远之国名也。“觚竹”者,《汉书。地理志》辽西令支有“孤竹城”,是乎?“北户”者,即日南郡是也。颜师古曰:“言其在日之南,所谓北户以向日者。”“西王母”者,《山海西荒经》云:“西海之中,流沙之滨,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又《穆天子传》曰:“天子宾于西王母,乃纪其迹于?山,名曰西王母之山。”是也。“日下”者,谓日所出处其下之国也。《山海东荒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又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如此之类是也。云“谓之四荒”者,言声教不及,无礼义文章,是四方昏荒之国也,在土四极之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者,孙炎云:“海之言晦,晦ウ於礼义也。”○注“九夷”至“荒者”。○释曰:知在东、西、南、北者,以《曲礼》云“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故也。案《风俗通》云:东方人,好生,万物?触地而出。夷者,?也。其类有九,依《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一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又“一曰玄菟,二曰乐浪,三曰高骊,四曰满饰,五曰凫更,六曰索家,七曰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蛮”者,《风俗通》云:君臣同川而浴,极为简慢。蛮者,慢也。其类有八,李巡云:“一曰天{?工},二曰咳首,三曰僬侥,四曰跛踵,五曰穿?,六曰儋耳,七曰狗轨,八曰旁春。”“戎”者,《风俗通》云:斩伐杀生,不得其中。戎者,凶也。其类有六,李巡云:“一曰侥夷,二曰戎夫,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刚。”“狄”者,《风俗通》云:父子嫂叔,同穴无别。狄者,辟也,其行邪辟。其类有五,李巡云:“一曰月支,二曰秽貊,三曰匈奴,四曰单于,五曰白屋。”案,李巡所注《尔雅》本,“谓之四海”下更三句云:“八蛮在南方,六戎在西方,五狄在北方”,故得此解。孙炎、郭氏诸本皆无此三句。案《明堂位》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周礼。职方氏》掌“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郑注云:“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遍检经传,四夷之数参差不同。先儒旧解,此《尔雅》上文殷制,《明堂位》及《职方》并《尔雅》下文皆为周制。义或当然。此在四荒之内,九州之外,於王者世一见。《周礼》曰:“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一见”是也,故云“次四荒者”。○“?巨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释曰:此明四海之中别有下四种之名也。?巨,去也。齐,中也。中州犹言中国也。戴,值也。言去中国以南,北户以北,值日之下,其处名丹穴。天老说凤云:“濯羽弱水,莫宿丹穴。”又《山海经》云:祷过山“东五百里,曰丹穴山”是乎?云“北戴斗极为空桐”者,斗,北斗也。极者,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以其居天之中,故谓之极。极,中也。北斗拱极,故云斗极。值此斗极之下,其处名空桐。○注“即蒙汜也”。○释曰:即者,即《淮南子》云:“日出扶桑,入於蒙汜”是也。○注“地气使之然也”。○释曰:言是土地之气刚柔不同,使之仁、智、信、武耳。若《考工记》云:“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释丘第十[疏]“释丘第十”。○释曰:案《广雅》云:“小陵曰丘。”《说文解字》曰:“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此下云非人为之丘。然则土有自然而高、小於陵者名丘也。其体虽一,其名则多。或近道途,或因水泽所如,则陵亩各异,其重则再三不同,通见《诗》、《书》。此篇具释,故名释丘。

  丘,一成为敦丘,(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敦,都昆。)

  [疏]“丘,一成为敦丘”。○释曰: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诗。卫风。氓》篇云:“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也。○注“成犹”至“为敦”。○释曰:孙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别云“如覆敦者,敦丘”,则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犹重也。”与孙氏意异。云“《周礼》曰‘为坛三成’”者,此《秋官。司仪职》文也。郑司农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证成为重也。

  再成为陶丘,(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丘。)

  [疏]“再成为陶丘”。○释曰:丘形上有两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贡》曰“济水东出于陶丘北”是也。○注“今济”至“陶丘”。○释曰:济阴,郡名;定陶,县名。《地理志》云“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锐上为融丘,(纤顶者。○锐,音惠。)

  [疏]“再成锐上为融”。○释曰:丘形再重而顶纤者,名融丘也。

  三成为昆仑丘。(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

  [疏]“三成为昆仑丘”。○释曰:丘形三重者名昆仑丘。○注“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释曰:《昆仑山记》云:“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高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C121]者,[C121]丘。(形似车[C121]也。或云:“[C121]者,谓稻田塍埒。”○[C121],绳正切。)  [疏]“如[C121]者,[C121]丘”。释曰:郭氏两解:一云“形似车[C121]也”。(绳证切。)二或云“[C121],谓稻田塍埒”。[C121],?陵切。许叔重云:塍埒,稻田畦?是。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C121]丘。”《春秋》庄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是因丘以为名乎?

  如?者者,?者丘。(水中小洲为?者。○?者,渚。)

  [疏]“如?者者,?者丘”。○释曰:?者,水中可居之小者。丘形似之,名为?者丘也。  水潦所止,泥丘。(顶上污下者。○潦,音老。)  [疏]“水潦所止,泥丘”。○释曰:水潦,雨水也。丘形顶上污下,潦水停止而成泥泞者,名泥丘。

  方丘,胡丘。(形四方。)

  [疏]“方丘,胡丘”。○释曰: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绝高为之京。(人力所作。)

  [疏]“绝高为之京”。○释曰:言卓绝高大如丘,而人力为作之者名京。案,《春秋》宣十二年《左传》楚败晋师於必阝。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楚子曰云云,“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乎?”是其类也。

  非人为之丘。(地自然生。)  [疏]“非人为之丘”。○释曰:李巡云:“谓非人力所为,自然生者。”孙炎曰:“地性自然也。”故郭云:“地自然生。”

  水潦所还,埒丘。(谓丘边有界埒,水环绕之。)

  [疏]“水潦所还,埒丘”。○释曰:还,环绕也。埒,小?是也,?土为之。言此丘边有其界埒,外则为水潦环绕者,名埒丘。

  上正,章丘。(顶平。)

  [疏]“上正,章丘”。○释曰:丘顶上平正者,名章丘。章亦平也。

  泽中有丘,都丘。(在池泽中)

  [疏]“泽中有丘,都丘”。○释曰:都,水所聚也。言在池泽中者,因名都丘。

  当途,梧丘。(途,道。)

  [疏]“当途,梧丘”。○释曰:途,道也。梧,遇也。当道有名梧丘,言若相遇於道路然也。

  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言为道所规画。○还,音旋。)

  [疏]“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释曰:右谓西也。还,绕也。画,规画也。言道出丘西而复环绕之者,名画丘,若为道所规画然也。

  途出其前,戴丘。(道出丘南。)

  [疏]“途出其前,戴丘”。○释曰:谓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故为戴丘。  途出其後,昌丘。(道出丘北。)

  [疏]“途出其後,昌丘”。○释曰:谓道过丘北者,名昌丘。

  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後,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营丘。(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渻,所景。沮,辞与。)

  [疏]“水出”至“营丘”。○释曰:此释丘之前後左右有水过之者名也。左右犹东西也。○注“今齐”至“及东”。○释曰:《地理志》云:齐郡临淄“城中有丘,即营丘也”。《志》又云:泰山莱芜县,“淄水所出,东至博昌入沛”。然则淄水出莱芜,经临淄过营丘,南折而北至博昌入沛。言此以证水出其左者,名营丘。

  如覆敦者,敦丘。(敦,盂也。○敦,音堆。)

  [疏]“如覆敦者,敦丘”。○释曰:案《周礼。九嫔》职云:“凡祭祀,?玉齍。”注云:玉齍,玉敦也。受黍稷器。又《少牢礼》曰:“主妇,执壹金敦黍,有盖。凡设四,敦皆南首。”注云:“敦有首者,尊者器饰也。饰象龟形。”《孝经纬》说,敦与?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郭氏言“敦,孟”,举其类而言之也。丘形如覆敦者,名敦丘。

  逦迤,沙丘。(旁行连延。○逦,吕纸切。迤,余纸切。)

  [疏]“逦迤,沙丘”。注“旁行连延”。○释曰:《说文》云:“逦,行也。”“迤,斜行也。”故注云“旁行连延”也。连延谓连接延长,丘形邪行连接而长者名沙丘。《地理志》云:钜鹿有“纣所作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

  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诗》云:“旄丘之葛兮。”)後高,陵丘。

  [疏]“左高”至“陵丘”。○释曰:此四者,释丘形左右前後高而名不同也。○注“《诗》云:‘旄丘之葛兮。’”○释曰:《邶风。旄丘》篇文也。

  偏高,阿丘。(《诗》云:“陟彼阿丘。”)

  [疏]“偏高,阿丘”。注“《诗》云:‘陟彼阿丘。’”○释曰:谓丘形四隅有一高而不正在左右前後者,名阿丘也。《诗》云“陟彼阿丘”者,《?风。载驰》篇文也。

  宛中,宛丘。(宛谓中央隆高。)  [疏]“宛中,宛丘。”注“宛谓中央隆高”。○释曰:案《诗。陈风》云:“宛丘之上兮。”毛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李巡、孙炎亦皆云:“中央下。”而郭氏以为中央高者,以其四方高中央下即是上文“水潦所止,泥丘”也。又下云“丘上有丘为宛丘”。作者嫌人不晓,故重辩之。既言“丘上有丘”非“中央隆高”而何?此郭氏所以不从先儒也。  丘背有丘为负丘。(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於背上。)

  [疏]“丘背有丘为负丘”。○释曰:此解宛丘之状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负戴之者,名宛丘,又名负丘也。

  左泽,定丘。(定,下佞切。)

  [疏]“左泽,定丘”。○释曰:谓丘之东有水泽者名定丘。

  右陵,泰丘。(宋有泰丘社亡,见《史记》。)

  [疏]“右陵,泰丘”。○释曰:谓丘之西有大阜者名泰丘。○注“宋有大丘社亡,见《史记》”。○释曰:案《六国年表》:“周显王三十三年,秦惠文王二年,宋大丘社亡。”是也。宋依丘作社,在宋国於时亡去,故云“大丘社亡”,亦咎徵也。

  如亩,亩丘。(丘有垄界如田亩。)

  [疏]“如亩,亩丘”。○释曰:李巡曰:“谓丘如田亩曰亩丘。”孙炎云:“方百步。”郭以为田亩之垄也,丘形有界埒似之,因名云。《诗。小雅。巷伯》云:“杨园之道,猗於亩丘。”是也。  如陵,陵丘。(陵,大阜也。)

  [疏]“如陵,陵丘。”注“陵,大阜也”。○释曰:丘形如大阜者名陵丘。云“陵,大阜”者,《释地》文也。

  丘上有丘为宛丘。(嫌人不了,故重晓之。)陈有宛丘,(今在陈郡陈县。)晋有潜丘,(今在太原晋阳县。)淮南有州黎丘。(今在寿春县。)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说者多以州黎、宛、营为河南,潜敦为河北者。案,此方称天下之名丘,恐此诸丘碌碌未足用当之。殆自别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详其名号、今者所在耳。)丘。

  [疏]注“说者”至“在耳”。○释曰:此郭氏破先儒说天下名丘未当也。碌,小石也。碌碌,多貌。恐此州黎等五丘碌碌然小耳。《史记》毛遂入楚谓平原君诸舍人曰:“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意相类也。殆,近也。近自更有魁梧然桀大者五,但名号所在,今所未详知也。此已上释众丘之名义,故题曰丘也。

  望?洒而高,岸。(?,水边。洒谓深也。视?峻而水深者曰岸。○?,牙。洒,先典切。)

  [疏]“望?洒而高,岸”。○释曰:望,视也。?,水边也。洒,水深也。言视水边之?,其下水深,其?高峻者,名岸。《诗。卫风》云:“淇则有岸。”

  夷上洒下,不ぞ。(?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ぞ。不,发声。○ぞ,唇。)

  [疏]“夷上洒下,不ぞ”。○释曰:李巡云:“夷上,平上。洒下,?下。故名曰ぞ。”孙炎曰:“平上?下,故名曰ぞ。不者,盖衍字。”郭云:“?上平坦而下水深者为ぞ。不,发声也。”《诗。王风。葛ぱ》云“在河之ぞ”是也。  ?奥,隈。(今江东呼为浦?奥。《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奥,奥。隈,乌回切。)

  [疏]“?奥,隈”。○释曰:?奥,一名隈也。孙炎云:“隈,水曲中也。”《诗。卫风》云:“瞻彼淇?奥。”故此释之也。○注《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释曰:案《淮南子。原道》篇云:“昔舜耕於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尧?角,以封畔肥饶相让。钓於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是不争隈之事也。引之以证隈即?内深?奥之处也。

  ?内为?奥,外为隈。(别?表里之名。)

  [疏]“?内”至“为隈”。○释曰:别?表里之名也。孙炎云:“内曲,里也;外曲,表也。”李巡曰:“?内近水为?奥,其外为鞫。”此句覆释上文“?奥,隈”之处也。云“外为隈”者,隈当作鞫,传写误也。《诗。大雅。公刘》云:“芮鞫之即。”毛传云:“水之外曰鞫。”然则?在水曲,其内名?奥,又名隈;其外名鞫,又作坑,音义同。今以?奥、隈一事,分为外内之名,故知误也。

  毕,堂墙。(今终南山道名毕,其边若堂之墙。)  [疏]“毕,堂墙”。○释曰:李巡云:“堂墙名?,似堂墙曰毕。”郭以毕终南山之道名也,其边之?如堂室之墙,言平正也。《诗。秦风》云:“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是也。

  重?,岸(两?累者为岸。○重,直龙切。)

  [疏]“重?,岸”。○释曰:言两?相重累者,亦名岸也。

  岸上,浒。(岸上地。○浒,音虎。)

  [疏]“岸上,浒”。○释曰:岸上平地,去水稍远者名浒。《诗。大雅。绵》篇云“率西水浒”之类也。

  坟,大防。(谓?是。)

  [疏]“坟,大防”。○释曰:李巡云:“坟谓?岸,状如坟墓,名大防也。”《诗。周南》云:“遵彼汝坟。”又《释地》云“坟莫大於河滨”是也。  ?为?。(谓水边。○?,音士。)

  [疏]“?为?”。○释曰:李巡曰:“?,一名?,谓水边也。”《诗。秦风》云:“所谓伊人,在水之?”也。

  穷渎,汜。(水无所通者。○汜,音似。)

  [疏]“穷渎,汜”。○释曰:谓穷困不通水渎名汜也。亦得名?,即《释山》云:“山豄无所通,?。”郭注云:“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是也。  谷者,□。(通於谷。○□,眉。)?岸。

  [疏]“谷者,□”。○释曰:谓穷渎汜谷能通於谷者,则别名□也。此已上释?岸之名也,故题“?岸”。

  释山第十一[疏]“释山第十一”。○释曰:案《释名》云:“山,产也。”言产生万物。《说文》云:“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也。”此篇释诸山之名,故云释山。  河南华,(华阴山。)河西岳,(吴岳。)河东岱,(岱宗,泰山。)河北恒,(北岳恒山。)江南衡。(衡山,南岳。)

  [疏]“河南华”至“江南衡”。○释曰:篇首载此五山者,以为中国之名山也。案《周礼。职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正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郑注云:“镇名山安地德者也。”又为五岳,知者,案郑注《大司乐》云:“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华在豫州,岳在雍州,恒在并州。”是也。案,下文及经典群书言五岳者,皆数嵩高不数岳。而郑云然者,盖郑有所案据,更见异意也。其正名五岳,必取嵩高为定解,下文别释。云“河南华”、注“华阴山”者,案《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孔安国云:“河自龙门南流至华山,北而东行。”然则此山在河之南,故曰“河南华”。下皆放此。在华阴县界,故曰华阴山也。云“河西岳”、注“吴岳”者,在西河之西,一名吴岳。郑玄云:“在?。”云“河东岱”、注“岱宗,泰山”者,在东河之东,一名岱宗,一名泰山。郑玄云:“在博。”云“河北恒”、注“北岳,恒山”者,下文“恒山为北岳”是也。郑玄云:“在上曲阳。”云“江南衡”、注“衡山,南岳”者,《禹贡》云:“岷山导江。”又曰:“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孔注云:“衡山,江所经。”然则江水经此山之北,东入于海,故曰“江南衡”也。郑注《大宗伯》云:五岳,“南曰衡”也。是也。

  山三袭,陟。(袭亦重。)

  [疏]“山三袭,陟。”注“袭亦重”。○释曰: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重衣谓之袭,故以袭为重也。上篇注已云“成犹重也”,故此云亦也。

  再成,英。(两山相重。)  [疏]“再成,英”。注“两山相重”。○释曰:成,重也。山形两重者名英。今南郡英山县,盖取此名也。  一成,坯。(《书》曰:“至于大伾。”○坯,备悲切。)

  [疏]“一成,坯”。注“《书》曰:‘至于大伾。’”○释曰:案此文则山上更有一山重累者,名伾。“《书》曰”者,《禹贡》文也。孔安国云:“山再成曰伾。”与此不同者,盖所见异也。郑玄云:“大伾,在?武武德之界。”张揖云:“成皋县山也。”《汉书音义》臣瓒以为皆非。今黎阳县山临河,岂不是大伾乎?瓒意当然。  山大而高,崧。(今中岳嵩高山,盖依此名。○崧,嵩。)  [疏]“山大而高,崧”。注“今中岳嵩山,盖依此名”。○释曰:《诗。大雅》云:“崧高维岳。”毛传云:“崧,高貌。”《释名》云:“崧,竦也。亦高称也。”李巡曰:“高大曰嵩。”此则山高大者自名崧。本不指中岳,名嵩高或取此文以立名乎?无正文,故云“盖”以疑之。

  山小而高,岑。(言岑?。)

  [疏]“山小而高,岑”。注“言岑?”。○释曰:言山形虽小而高??者,名岑也。  锐而高,峤。(言钅?峻。○峤,音乔。)

  [疏]“锐而高,峤”。注“言钅?峻”。○释曰:锐则钅?也,言山形钅?峻而高者名峤。《列子》曰:“浡海之东有壑,其中山曰员峤。”盖同此也。

  卑而大,扈。(扈,广貌。)

  [疏]“卑而大,扈”。注“扈,广貌”。○释曰:言山形卑下而广大者名扈。《礼记。檀弓》云:“南宫纟舀之妻之姑之丧。夫子诲之,ヮ曰:‘尔毋扈扈尔。’”郑注云:“扈扈谓大广。”盖取此义也。

  小而众,岿。(小山丛罗。○岿,丘鬼切。)

  [疏]“小而众,岿”。注“小山丛罗”。○释曰:言山小而众、丛萃罗列者,名岿。

  小山岌大山,?亘。(岌谓高过。○岌,鱼泣切。?亘,桓。)

  [疏]“小山岌大山,?亘”。注“岌谓高过”。○释曰:言小山与大山相并,而小山高过於大山者,名?亘。非谓小山名岌,大山名?亘也。

  属者,峄。(言骆驿相连属。○属,烛。峄,亦。)

  [疏]“属者,峄”。注“言骆驿相连属”。○释曰:言山形相连属、骆驿然不绝者,名峄。骆驿,连属不绝之辞。《禹贡》云:“峄阳孤桐。”《地理志》云:东海下邳县西有“葛峄山”,取此名也。

  独者,蜀。(蜀亦孤独。)  [疏]“独者,蜀”。注“蜀亦孤独”。○释曰:言山之孤独者名蜀。案《说文》云:蜀,虫名。《诗》云:“??々者蜀。”《释虫》云:“?厄,乌?。”郭云:“大虫如指,似蚕。”此虫更无群匹,故云蜀亦孤独。既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

  上正,章。(山上平。)  [疏]“上正,章”。注“山上平”。○释曰:正犹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宛中,隆。(山中央高。)  [疏]“宛中,隆”。注“山中央高”。○释曰:言山形中央蕴聚而高者名隆。

  山脊,冈。(谓山长脊。)  [疏]“山脊,冈”。注“谓山长脊”。○释曰:孙炎云:“长山之脊也。”言高山之长脊,名冈。《诗》云“陟彼高冈”是也。

  未及上,翠微。(近上旁陂。)

  [疏]“未及上,翠微”。注“近上旁陂”。○释曰:谓未及顶上、在旁陂陀之处,名翠微。一说:山气青缥色,故曰“翠微”也。

  山顶,冢。(山颠。)?者,厜《厂义》。(谓山峰头?岩。○?,子恤反。厜,子规切。《厂义》音危。)

  [疏]“山顶”至“厜《厂义》”。○释曰:此二句释《小雅。十月》云“山冢?崩”之文也。毛传云:“山顶曰冢。”郑笺云:“?者,崔嵬。”虽音字小异,义实同也,是取此文为说。彼云:“冢者,谓山顶也。”《释言》云:“颠,顶也。”故此郭云“山颠”。彼云:“萃者,谓山颠之末,其峰?岩厜《厂义》然者也。”

  山如堂者,密。(形如堂室者。《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

  [疏]“山如堂者,密”。○释曰:言山形如堂室者,名密。○注“《尸子》至”美枞”。○释曰:此《尸子。绰子》篇文,引之证山有名密者。  如防者,盛。(防,?是。盛,音成。)

  [疏]“如防者,盛”。注“防,?是”。○释曰:此盛,读如粢盛之盛。?是防之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故其山形如?是防者,亦名盛也。

  峦,山堕。(谓山形长狭者,荆州谓之峦。《诗》曰:“嶞山乔岳。”○嶞,汤果切。)

  [疏]“峦,山堕”。○释曰:凡物狭而长者,谓之嶞,则此言山嶞者,谓山形狭长者,一名峦也。○注“《诗》曰:‘嶞山乔岳。’”○释曰:《周颂。般》篇文也。

  重?,?兼。(谓山形如累两?。?,甑。山形状似之,因以名云。○重,平声。?,言蹇反。?兼,音俨。)  [疏]“重?,?兼”。注“谓山”至“名云”。○释曰:孙炎云:“山基有重岸也。”郭云:“?,甑”者,郑众注《考工记》云:“?,无?甑。”《方言》云:“甑,自关而东谓之?。”故知?,甑也。  左右有岸,厒。(夹山有岸。○厒,口阁切。)

  [疏]“左右有岸,厒”。注“夹山有岸”。○释曰:谓山两边有水,山与水为岸,此山名厒。

  大山宫小山,霍。(宫谓围绕之。《礼记》曰“君为庐宫之”是也。)

  [疏]“大山宫小山,霍”。○释曰:宫犹围绕也。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谓大山名宫,小山名霍也。○注“宫谓”至“是也”。○释曰:“《礼记》曰”者,《丧大记》文也。郑注云:“宫谓围障之也。”引之者,证宫为围绕之义也。

  小山别大山,鲜。(不相连。○别,彼列切。鲜,息浅切。)

  [疏]“小山别大山,鲜”。注“不相连”。○释曰:谓小山与大山分别不相连属者,名鲜。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鲜。”

  山绝,陉。(连中断绝。○陉,形。)

  [疏]“山绝,陉”。注“连中断绝”。○释曰:谓山形连延中忽断绝者,名陉。

  多小石,?敖。(多礓砾。○?敖,音敲。)

  [疏]“多小石,?敖。”注“多礓砾”。○释曰:礓砾,即小石也。山多此小石者名?敖。《释名》曰:“小石曰砾。”

  “多大石,[C200]。(多盘石。○[C200],音壳。)

  [疏]“多大石,[C200]”。注“多盘石”。○释曰:盘,大石也。山多此盘石者名[C200]。

  多草木,岵;无草木,?亥。(皆见《诗》。○岵,户。?亥,屺。)

  [疏]“多草木,岵;无草木,?亥”。注“皆见《诗》”。○释曰:?亥当作屺,音起。案《诗。魏风》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曰:“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毛传云:“山无草木曰岵。”“山有草木曰屺。”与此不同者,当是传写误也。王肃解依《尔雅》。

  山上有水,埒。(有停泉。○埒,音劣。)

  [疏]“山上有水,埒”。注“有停泉”。○释曰:谓山巅之上有停泉,名埒。  夏有水,冬无水,泶。(有停潦。○泶,音学。)

  [疏]“夏有水,冬无水,泶”。注“有停潦”。○释曰:潦,雨水也。言山上污下,夏有停泉,至冬竭涸者,名泶。

  山《从卖》无所通,?。(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从卖》,音渎。)

  [疏]“山《从卖》无所通,?”。○释曰:《从卖》即沟渎也。山有《从卖》而无通流者,名?。注“所谓”至“同名”。○释曰:云“所谓”者,所谓《释丘》云“穷渎,汜”者也。云:“与水注川同名”者,即《释水》云“水注川曰?”是也。

  石戴土谓之崔嵬。(石山上有土者。○崔,徂回切。嵬,五回切。)土戴石为?且。(土山上有石者。○?且,七余切。)

  [疏]“石戴”至“为?且”。○释曰:《诗。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又云:“陟彼?且矣。”毛传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且。”与此正反者,或传写误也。

  山夹水,涧。陵夹水,澞。(别山陵间有水者之名。○澞,音虞。)  [疏]“山夹”至“水澞”。○释曰:谓山间有水者名涧。《诗》云“考盘在涧”,是也。其陵间有水者名澞。

  山有穴为岫。(谓岩穴。)

  [疏]“山有穴为岫”。○释曰:谓山有岩穴者为岫也。

  山西曰夕阳,(暮乃见日。)

  [疏]“山西曰夕阳”。注“暮乃见日”。○释曰:日即阳也,夕始得阳,故名夕阳。《诗。大雅。公刘》云:“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是也。

  山东曰朝阳。(旦即见日。)  [疏]“山东曰朝阳”。注“旦即见日”。○释曰:谓山顶之东皆早朝见日。但是山东之冈脊总曰朝阳。《诗。大雅。卷阿》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也。

  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即天柱山。潜水所出。)恒山为北岳,(常山。)嵩高为中岳。(大室山也。)

  [疏]“泰山”至“中岳”。○释曰:案《周礼。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故此释之也。《白虎通》云:“岳者何为?岳之为言捔,捔功德也。东方为岱者,言万物皆相代於东方也。南方为霍,霍之为言护也,言太阳用事护养万物也。西方为华,华之为言获也,言万物成熟可得获也。北方为恒,恒者,常也,万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中央为嵩,嵩言其高大也。《风俗通》云:“岳,捔考功德黜陟也。”然则以四方,方有一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捔考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谓之岳也。案《诗》传言四岳之名,东岳岱,南岳衡。此及诸经传多云:泰山为东岳,霍山为南岳者,皆山有二名也。《风俗通》云:泰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衡山,一名霍。言万物霍然大也。华,变也,万物成变由於西方也。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崧,高也,言高大也。是解衡之与霍,泰之与岱,皆一山而有二名也。若此,上云“江南衡”,《地理志》云:“衡山在长沙湘南县。”张揖《广雅》云:“天柱谓之霍山。”《地理志》云:“天柱在庐江潜县。”则在江北矣。而云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汉武帝移岳神於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以来衡、霍别耳。郭云:“霍山今在庐江潜县西南,别名天柱山。”汉武帝以衡山辽旷,移其神於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南岳本自以两山为名,非从近也。而学者多以霍山不得为南岳,又言从汉武帝始乃名之。如此言,为武帝在《尔雅》前乎?斯不然矣。窃以璞言为然。何则?孙炎以霍山为误,当作衡山。案《书传。虞夏传》及《白虎通》、《风俗通》、《广雅》并云:“霍山为南岳。”岂诸文皆误?明是衡山一名霍也。○注“即天柱山。潜水所出”。○释曰:此据作注时霍山为言,此山本名天柱。汉武帝移江南霍山之祀於此,故又名霍山。其经之霍山,即江南衡是也。故上注云“衡山,南岳”也。○释曰:“大室山也。”案《山海经》云:“半石山东五十里曰少室山。又东三十里曰泰室山。”郭注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阳城县西。”戴延之《西征记》云:“其山,东谓之大室,西谓之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总名也。以其下各有室焉,故谓之室。”是也。

  梁山,晋望也。(晋国所望祭者,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临河上。)  [疏]“梁山,晋望也”。注“晋国”至“河上”。○释曰:言梁山在晋国境内,晋以岁时望祭之,故云晋望也。云“晋国所望祭”者,案《春秋》僖三十一年经云:“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公羊传》云:“三望者何?望祭也。”郑君以为望者,祭山川之名也。诸侯之祭山川在其地者,非其地则不祭。贾逵、服虔、杜预皆以为三望分野之星、国中山川。《楚语》云:“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二王後祀天地、三辰及其土地之山川。”注《国语》者皆云:诸侯二王後祀天地。三辰,日、月、星也。非二王後祀分野星辰、山川也。以此言之,则分野之星国内山川其义是也。今案,昭元年《左传》云:“辰为商星。”“参为晋星。”又《礼记。礼器》云:“晋人将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呼池。”及此云“梁山,晋望也”。然则晋国三望谓参也,梁山也,河也,故云“晋国所望祭者”。云“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者,《地理志》文也。知“临河上”者,成五年《公羊传》曰:“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故知临河上。

  释水第十二[疏]“释水第十二”。○释曰:《说文解字》云:“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白虎通》云:“水之为言淮也。”是平均法则之称。此篇释诸水之名,故曰释水。

  泉一见一否为氵?。(氵?,才有貌。见,现。否,卑美反。氵?,纤。)

  [疏]“泉一见一否为氵?”。○释曰:《说文》云:“泉,水原也。”言此泉其水有时出见、有时不出而竭涸者名氵?。谓氵?微也。故注云:“才有貌。”

  井一有水一无水为氵?汋。(《山海经》曰:“天井夏有水冬无水。”即此类也。○氵?,计。汋,仁捉切。)  [疏]“井一有水一无水为氵?汋”。○释曰:《说文》云:井,凿地取水也。《释名》云:“井,清也,泉之清?者也。《世本》云伯益作,亦云黄帝始穿。此言井或一时有水、一时无水者名氵?汋也。○注“山海”至“类也”。○释曰:案《中山经》云:帝?山“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天井,夏有水,冬竭”者是也。《孙子兵法》云:“地陷曰天井。”然则非人为之者曰天井。云“即此类也”者,以此经但言井,《山海经》言天井,非正相当,故云“类也”。

  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公羊传》曰“直出”,直犹正也。)

  [疏]“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释曰:《诗。大雅。瞻?》云:“?沸槛泉。”故此释之也。《诗》言“槛泉”者,正直上出之泉也。其水涌出,故更云“正出,涌出也”。李巡曰:“水泉从下上出曰涌泉。”滥、槛音义同。○注“《公羊》”至“正也”。○释曰:案,昭五年传云:“叔弓帅师败莒师于?泉。?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涌泉也。”是其事也。郭云“直出”者,盖以义言之。彼言直,此言正,其意一也。故云“直犹正也”。  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从上溜下。○县,音玄。)

  [疏]“沃泉县出”至注“从上溜下”。○释曰:李巡亦云水泉从上溜下。然则相传为然也。《曹风》云:“洌彼下泉。”则此沃泉也。  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从旁出也。○氿,轨。仄,侧。)

  [疏]“氿泉穴出”至注“从旁出也”。○释曰:李巡曰:“水泉从旁出名曰氿。氿,仄出。”是侧出曰氿泉也。《大东》云“有洌氿泉”是也。

  湀辟,流川。(通流。○湀,揆。)  [疏]“湀辟,流川”。注“通流”。○释曰:《说文解字》云:“川,贯穿通流水也。《虞书》曰‘?畎浍距川’,言深畎浍之水会为川也。”《释名》云:“川,穿也。穿地而流也。”然则湀辟者,则通流大川之别名也。

  过辨,回川。(旋流。○过,古禾切。辨,片。)

  [疏]“过辨,回川”。注“旋流”。○释曰:回,旋也。言川水之中有回旋而流者,名过辨。

  氵?,反入。(即河水决出,复还入者。河之有氵?,犹江之有沱。○氵?,於用切。)  [疏]“氵?,反入”。○释曰:反,复也。谓河水决出而复入河者名氵?。即下云“水自河出为氵?”是也。

  沾,沙出(今江东呼水中沙堆为沾,音但。)

  [疏]“沾,沙出”。○释曰:言沾者是沙堆於水中之名也。故曰沙出。  ?,出不流。(水流潜出,便自停成?池。○?,音牵。)

  [疏]“?,出不流”。○释曰:谓水泉潜出停成?池者名?。《地理志》云:扶风?县,“雍州弦蒲薮。?出西北,入渭”。以其初出不流,停成弦蒲泽薮,故曰“?,出不流”也。其终则入渭也。

  归异出同流,肥。(《毛诗》传曰:“所出同,所归异为肥。”)

  [疏]“归异出同流,肥”。○释曰:谓小水支分归入大水则异、其泉源初出则同流者,名肥。即《诗。邶风。泉水》云:“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毛传云:“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是也。

  瀵,大出尾下。(今河东汾阴县有水口如车轮许,?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为瀵。冯翊?阳县复有瀵,亦如之。相去数里而夹河,河中?者上又有一瀵,瀵源皆潜相通。在汾阴者,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呼其本所出处为瀵魁,此是也。尾犹?也。○瀵,音粪。)

  [疏]“瀵,大出尾下”。○释曰:尾犹?也。言源深大出於?下者名瀵。瀵犹洒散也。○注“今河”至“?也”。○释曰:河东、冯翊者皆郡名也。云“河中?者上”者,?者谓水中可居之小者。云“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者,泽障曰陂,谓人畜壅此水以为陂泽,而溉稻田也。云“瀵魁”者,魁,帅也,首也。以其水源,故谓之魁也。

  水醮曰厬。(谓水醮尽。○厬,音轨。)

  [疏]“水醮曰厬”。○释曰:醮,尽也。凡水之尽皆曰厬。厬,则竭涸之一名也。

  水自河出为氵?,(《书》曰:“氵?沮会同。”)济为濋,汶为灛,洛为波,汉为潜,(《书》曰:“沱潜既道。”○濋,楚。汶,问。灛,阐。沱,陀。)淮为浒,江为沱,(《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释草第十三[疏]“释草第十三”。○释曰:草,《说文》作□,隶变作廾。七老切。百卉也。又曰:象野草莽苍之形。《说文》别有草字。自保切。云:“草斗,栎实也。一曰象斗子。”徐铉曰:“今俗以此为廾木之草,别作皂字为黑色之皂。案,栎实可以染帛为黑色,故曰草。通用为草栈字。”然则此篇辨百卉之名,见於经传者,当为草木之草,故云释草。

  {艹?},山韭。茖,山葱。葝,山薤。蒚山蒜(今山中多有此菜,皆如人家所种者。茖葱,细茎大叶。○{艹?},音育。韭,音九。茖,音革。葱,音忩。葝,巨盈切。薤,音薤。蒚,力。)

  [疏]“{艹?}山”至“山蒜”。○释曰:此辨四种菜生山中,与人家所种者异名也。韭,《说文》云“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生山中者名{艹?}。《韩诗》云“六月食郁及{艹?}”是也。葱,《说文》云“菜名”。生山中者名茖,细茎大叶者是也。薤,《说文》云“菜也”。叶似韭,生山中者名葝。蒜,《说文》云“荤菜”也。一云菜之美者。云梦之荤菜生山中者名蒚。

  薜,山蕲。(《广雅》曰:“山蕲,当归。”当归今似蕲而粗大。○薜,音百。蕲,音芹。)  [疏]“薜,山蕲”。○释曰:《说文》云“蕲,草也”。生山中者一名薜,一名山蕲,色白者名白蕲。下文“薜,白蕲”是也。生平地即名蕲。○注“《广雅》”至“粗大”。○释曰:《广雅》,张揖撰,以广《尔雅》之阙漏也。曰“山蕲,当归”者,言即今药草当归。案《本草》当归不言名薜及山蕲,是即以时验而言也。故郭云“今似蕲而粗大”,言似平地蕲而差粗大耳。

  椴,木槿。榇,木槿。(别二名也。似李树,华朝生夕陨,可食。或呼日及,亦曰王蒸。○椴,音段。槿,谨。榇,衤亲。)

  [疏]“椴,木槿。榇,木槿”。○释曰:此别椴、榇是木槿之二名也。某氏云别三名也。其树如李,其华朝生暮落,与草同气,故在草中。《诗。郑风》云:“颜如舜华。”陆机《疏》云:“舜,一名木槿,一名榇,一名椴。齐、鲁之间谓之王蒸。今朝生暮落者是也。”郭氏云:“可食。”亦呼日及,五月始华,故《月令》仲夏云“木堇荣”。

  术,山蓟。(《木草》云:术,一名山蓟。今术似蓟而生山中。○蓟,音计。)杨,χ蓟。(似蓟而肥大,今呼之马蓟。○χ,音孚。)  [疏]“术,山蓟。杨,χ蓟”。○释曰:此辨蓟生山中及平地者名也。生平地者即名蓟,生山中者一名术。《本草》云:一名山蓟,一名山姜,一名山连。陶注云:“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甜而少膏;赤术叶细小,苦而多膏。”是也。其生平地而肥大於众者,名杨。χ蓟,今呼之马蓟。

  葥,王蔧。(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以为埽蔧。江东呼之曰藜帚。○葥,音箭。蔧,音邃。)

  [疏]“葥,王蔧”。○释曰:此即藜之科,大为树,可以作埽蔧者,一名葥,一名王蔧,一名王帚,江东呼落帚。

  べ,王刍。(べ,蓐也。今呼鸱脚莎。○べ,音绿。)

  [疏]“べ,王刍”。○释曰:舍人云“べ,一名王刍”。某氏云:“べ,鹿蓐也。”郭云:“べ,蓐也。今呼鸱脚莎。”《诗。卫风》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

  拜,蔏ワ。(蔏ワ亦似藜。○蔏,音商。ワ,徒的切。)

  [疏]“拜,蔏ワ”。○释曰:此亦似藜而叶大者,名拜,一名蔏ワ。《庄子》云“藜ワ柱宇”是也。

  蘩,皤蒿。(白蒿。)蒿,苣。(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蔚,牡□。(无子者。○蔚,音尉。□,去刃切。)

  [疏]“蘩皤”至“牡□”。○释曰:此辨蒿色及有子无子者之异名也。《诗。召南》云:“于以采蘩,于沼于?。”毛传云:“蘩,皤蒿也。”郭氏云“白蒿”,然则皤犹白也。《本草》云“白蒿”。唐本注云:此蒿叶粗於青蒿。从初生至枯,白於众蒿。欲似艾者,所在有之。又云叶似艾叶,上有白毛粗涩,俗呼蓬蒿,可以为菹。故《诗》笺云“以豆荐蘩菹”。陆机云:“凡艾白色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一名游胡,北海人谓之旁勃。故《大戴礼。夏小正传》曰:蘩,游胡;游胡,旁勃也。”是蒿一名□。《诗。小雅。鹿鸣》云:“食野之蒿。”陆机云:“蒿,青蒿也。荆、豫之间,汝南、汝阴皆云□。”孙炎云:“荆、楚之间谓蒿为□。”郭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是也。蔚,即蒿之雄无子者,故云牡□。舍人曰:“蔚一名牡□。”《诗。蓼莪》云:“匪我伊蔚。”陆机云:“牡蒿也。三月始生,七月华,华似胡麻华而紫赤。八月为角,角似小豆角,锐而长。一名马新蒿。”是也。

  ?,?蓬;荐,黍蓬。(别蓬种类。)

  [疏]“?,?蓬。荐,黍蓬”。○释曰:此别蓬种类也。《说文》云:“蓬,蒿也。”草之不理者也。种类非一,故有?、?蓬、荐、黍蓬。《诗。召南。驺虞》云:“彼茁者蓬。”《月令》云:“藜莠蓬蒿并兴。”是也。

     


  释木第十四[疏]“释木第十四”。○释曰:《说文》云:“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也。”《白虎通》云:“木,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种名虽多,木为?号。此篇析别,故云释木也。

  ?舀,山?夏。(今之山楸。○?舀,音叨。?夏,音贾。)

  [疏]“?舀,山?夏”。○释曰:李巡云:“山?夏,一名?舀。”郭云:“今之山楸。”《诗。秦风》云:“终南何有,有条有梅。”陆机《疏》云:?舀,今山楸也,亦如下田楸耳。皮叶白,色亦白。材理好,宜为车板。能湿,又可为棺木。宜阳共北山多有之也。

  栲,山樗。(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云。亦类漆树。○樗,丑於切。)  [疏]“栲,山樗”。○释曰:舍人曰:“栲名山樗。”郭云:“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云。亦类漆树。”俗语曰?熏樗,栲漆相似如一。《诗。唐风》云:“山有栲。”陆机《疏》云:“山樗与下田樗略无异,叶似差狭耳。吴人以其叶为茗。方俗无名此为樗者,似误也。今所云为栲者,叶如栎,木皮厚数寸,可为车辐,或谓之栲栎。许慎正以栲读为糗,今人言栲,失其声耳。”

  柏,??。(《礼记》曰:“鬯臼以??。”○??,音菊。)

  [疏]“柏,??”。○释曰:柏,一名??。○注“《礼记》曰:‘鬯臼以??。’”○释曰:上《杂记》文也。彼郑注云:“所以捣郁也。??,柏也。”是也。

  髡,?困。(未详。)??,??。(白??也。树似白杨。○髡,音坤。?困,五门切。??,音?。??,音夷。)  [疏]“??,??”。○释曰:??,一名??。郭云:“白??也。树似白杨。”其材能湿。《礼记。檀弓》云“??棺”。郑注云:“所谓?卑棺也。”即引此文以证之,是也。

  梅,?冉。(似杏,实酢。○?冉,而占切。)

  [疏]“梅,?冉”。○释曰:孙炎云:“荆州曰梅,杨州曰?冉。”郭云:“似杏,实酢。”《诗。秦风。终南》云:“有条有梅。”陆机《疏》云:“梅树皮叶似豫樟叶,大如牛耳,一头尖,赤心,华赤黄,子青,不可食。?冉叶大,可三四叶一丛,木理细緻於豫樟,子赤者,材坚;子白者,材脆。”是也。

  ?皮,煔。(煔似松,生江南。可以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皮,音披。煔,音衫。)

  [疏]“?皮,煔”。○释曰:?皮,一名煔,俗作衫。郭云:“煔似松,生江南,可以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

  ?废,??。(柚属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食之少味。○?废,音废。??,音贾。)

  [疏]“?废,??”。○释曰:?废,一名??。郭云:“柚属也。子大如盂,皮厚二三寸,中似枳,食之少味。”

  ?丑,?意。(似棣,细叶。叶新生可饲牛,材中车?冈。关西呼?丑子,一名土??。○?丑,女九切。?意,音亿。)

  [疏]“?丑,?意”。○释曰:?丑,一名?意。郭云:“似棣,细叶。叶新生可饲牛,材中车?冈,关西呼?丑子,一名土??。”《诗。唐风》云:“隰有?丑。”陆机《疏》云:“叶似杏而尖,白色,皮正赤。为木多曲少直,枝叶茂好,二月中叶疏,华如练而细,蕊正白。盖树今官园种之,正名曰万岁。既取名於亿万,其叶又好,故种之。共汲山下,人或谓之牛筋,或谓之?意。材可为弓弩?也。”

  ?,木瓜。(实如小瓜,酢可食。○?,音茂。)

  [疏]“?,木瓜”。○释曰:木瓜,一名?。郭云:“实如小瓜,酢可食。”《诗。卫风》云“投我以木瓜”是也。

  椋,即来。(今椋,材中车?冈。○椋,音良。)

  [疏]“椋,即来”。○释曰:椋,一名即来。郭云:“今椋,材中车?冈。”《本草》唐本注云:“叶似柿,两叶相当。子细圆如牛李子,生青熟黑。其木坚重,煮汁赤色。《尔雅》云‘椋,即来’是也。”  ?列,?而。(树似槲?而庳小,子如细栗,可食。今江东亦呼为?而栗。○?列,音列。?而,音而。)

  [疏]“?列,?而”。○释曰:?列,一名?而。《诗。大雅。皇矣》云:“其灌其?列。”陆机《疏》云:“叶如榆也,木理坚韧而赤,可为车辕。”郭云:“树似槲?而庳小,子如细栗,可食。今江东亦呼为?而栗。”《礼记。内则》云“芝?而菱?贝”是也。

  ??,落。(可以为杯器素。○??,音镬。)

  [疏]“??,落”。○释曰:??,一名落。某氏曰:可作杯圈,皮韧绕物不解。郭云:“可以为杯器素。”素,谓朴也。《小雅。大东》云:“无浸??薪。”郑笺云:“??,落,木名。”陆机《疏》云:“今榔榆也,其叶如榆,其皮坚韧,剥之长数尺,可为ㄌ索,又可为甑带,其材可为杯器。”是也。

  柚,条。(似橙,实酢。生江南。)

  [疏]“柚,条”。○释曰:柚,一名条。郭云:“似橙,实酢。生江南。”《禹贡》“杨州”云:“厥苞橘柚。”孔安国云:“小曰橘,大曰柚。”《吕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有云梦之柚。”《本草》唐本注云:“柚皮厚味甘,不如橘皮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橘,有甘有酸,酸者名胡甘。今俗人或谓橙为柚,非也。”

  时,英梅。(雀梅。)

  [疏]“时,英梅”。○释曰:时,一名英梅。郭云“雀梅”。似梅而小者也。

  ?爰,柜?邛。(未详。或曰:?邛当为柳。柜?邛似柳,皮可煮作饮。○?爰,音袁。?邛,音?。)

  [疏]“?爰,柜?邛”。○释曰:?爰,一名柜?邛。郭云:“未详。或曰:?邛当为柳。柜?邛似柳,皮可煮作饮。”以时验而知也。

  栩,杼。(柞树。○栩,香羽切。杼,省汝切。)

  [疏]“栩,杼”。○释曰:栩,一名杼。郭云“柞树”。《诗。唐风》云:“集于苞栩。”陆机《疏》云:“今柞栎也。徐州入谓栎为杼,或谓之为栩。其子为皂,或言皂斗。其壳为汁,可以染。皂,今京洛及河内言杼斗。谓栎为杼,五方通语也。

  味,┚著。(《释草》已有此名,疑误重出。○┚,直之切。著,音储。)藲,┚。(今之剌榆。○藲,音欧。┚,大结反。)

  [疏]“藲,┚”。○释曰:别二名也。郭云:“今之剌榆。”《诗。唐风》云:“山有枢。”陆机《疏》:“其针剌如柘,其叶如榆。瀹为茹,美滑於白榆也。榆之类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耳。”

  杜,甘棠。(今之杜棠。)

  [疏]“杜,甘棠”。○释曰:杜,一名甘棠。郭云“今之杜棠”。下云:“杜,赤棠。白者棠。”舍人曰:“杜,赤色名赤棠,白者亦名棠。”然则其白者名棠;其赤者为杜,为甘棠,为赤棠。《诗。召南》云:“蔽芾日棠。”《小雅》云:“有?大之杜。”传云:“杜,亦棠。”是也。

  狄臧,槔。贡綦。(皆未详。)?九,檕梅。(?九树状似梅。子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槔,音皋。綦,音其。?九,音求。檕,音计。)

  [疏]“?九,檕梅”。○释曰:?九,一名檕梅。郭云:“?九树状似梅。子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

  □者聊。(未详。)魄,?奚□。(魄,大木细叶,似檀。今河东多有之。齐人谚曰:‘上山斫檀,?奚□先殚。’”○□,音纠。?奚,兮计切。□,许兮切。)  [疏]“魄,?奚□”。○释曰:魄,一名?奚□。郭云:“魄,大木细叶,似檀。今河东多有之。齐人谚曰:‘上山斫檀,?奚□先殚。’”殚训尽也。

  ?┪,木桂。(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桂树叶似枇杷而大,白华,华而不著子,丛生岩岭,枝叶冬夏常青,间无杂木。○?┪,音寝。)

  [疏]“?┪,木桂”。○释曰:?┪,一名木桂。郭云:“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桂树叶似枇杷而大,白华,华而不著子,丛生岩岭,枝叶冬夏常青,间无杂木。”案《本草》谓之“牡桂”者是也。  ?仑,无疵。(?仑,?便属,似豫章。○?仑,音伦。)

  [疏]“?仑,无疵”。○释曰:?仑,美木也。无疵病,因名之。郭云:“?仑,?便属,似豫章。”案,?便及豫章,皆南方大木之名也。

  椐,?贵。(肿节可以为杖。○椐,音祛。?责,起愧切。)

  [疏]“椐,?贵”。○释曰:别二名也。郭云:“肿节可以为杖。”《诗。大雅。皇矣》云:“其柽其椐。”陆机《疏》云:节中肿以扶老,今人以为马鞭及杖,恒农郡北山甚有之。

  柽,河柳。(今河旁赤茎小杨。)  [疏]“柽,河柳”。○释曰:柽,一名河柳。郭云:“今河旁赤茎小杨。”陆机《疏》云:“生水旁,皮正赤如绛。一名雨师,枝叶似松。”  旄,泽柳。(生泽中者。)  [疏]“旄,泽柳”。○释曰:柳生泽中者,别名旄。郭云:“生泽中者。”  杨,蒲柳。(可以为箭。《左传》所谓“董泽之蒲”。)

  [疏]“杨,蒲柳”。○释曰:杨,一名蒲柳。生泽中,可为箭?。○注“《左传》所谓‘董泽之蒲’”。○释曰:案《左传》宣十二年晋楚战于必,晋师败绩。“楚熊负羁囚知萦,知庄子以其族反之,厨武子御,下军之士多从之。每射,抽矢,?,纳诸厨子之房。厨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爱,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注云:“董泽,泽名。河东闻喜县东北有黄池陂。既,尽也。”是其事也。

  权,黄英。辅,小木。(权、辅,皆未详。)杜,赤棠。白者棠。(棠色异,异其名。)

  [疏]“杜,赤棠。白者棠”。○释曰:郭云:“棠色异,异其名。”樊光云:“赤者为杜,白者为棠。”陆机《疏》云:赤棠“与白棠同耳。但子有赤白美恶。子白色为白棠、甘棠也,少酢滑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俗语云‘涩如杜’是也。赤棠木理韧,亦可以作弓?”。

  诸虑,山{?木}。(今江东呼{?木}为藤,似葛而粗大。○{?木},音垒。)

  [疏]“诸虑,山{?木}”。○释曰:诸虑,一名山{?木}。郭云:“今江东呼{?木}为藤,似葛而粗大。”

  ?,虎{?木}。(今虎豆,缠蔓林树而生,荚有毛剌。今江东呼为??。?,音涉。)

  [疏]“?,虎{?木}”。○释曰:?,一名虎{?木}。郭云:“今虎豆,缠蔓林树而生,荚有毛剌。今江东呼为??。”或曰:葛类也。子如べ豆而叶大。  杞,枸机。(今枸杞也。○机,音计。)  [疏]“杞,枸机”。○杞,一名枸机。郭云:“今枸杞也。”《诗。小雅。四牡》云:“集于枸杞。”陆机《疏》云:“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羹茹微苦,其茎似莓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耳。”

  ?元,鱼毒。(?元,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

  [疏]“?元,鱼毒”。○释曰:?元,一名鱼毒。郭云:“?元,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

  ?毁,大椒。(今椒树丛生,实大者名为?毁。)

  [疏]“?毁,大椒”。○释曰:?毁者,大椒之别名也。郭云:“今椒树丛生,实大者名为?毁。”《诗。唐风》云:“椒聊且。”陆机《疏》云:“椒树似茱萸,有针剌,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树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鸡豚,最佳香。东海诸岛上亦有椒树,枝叶皆相似,子长而不圆,甚香。其味似橘皮,岛上獐鹿食此椒叶,其肉自然作椒橘香。”

  ?臾,鼠梓。(楸属也。今江东有虎梓。○?臾,音庾。)

  [疏]“?臾,鼠梓”。○释曰:李巡曰:“鼠梓,一名?臾。”郭云:“楸属也。今江东有虎梓。”《诗。小雅》云:“北山有?臾。”陆机《疏》云:“其树叶木理如楸,山楸之异者,今人谓之苦楸。”是也。

  枫,??。(枫树似白杨,叶员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音辄。)

  [疏]“枫,??”。○释曰:《说文》云:“枫,木。厚叶弱枝,善摇。一名??。”郭云:“枫树似白杨,叶员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案《本草》唐本注云:树高大,叶三角,商洛之间多有之。是也。又《山海南荒经》云:有宋山者,“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注云即“今枫香树”也。

  寓木,宛童。(寄生树,一名茑。○寓,鱼其切。)

  [疏]“寓木,宛童”。○释曰:寓木,一名宛童。郭云:“寄生树,一名茑。”《诗。小雅。?弁》云:“茑与女萝。”陆机《疏》云:“茑,一名寄生。叶似当卢,子如覆盆,赤黑恬美。”是也。

  无姑,其实夷。(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厚,剥取皮合渍之,其味辛香,所谓无夷。)

  [疏]“无姑,其实夷”。○释曰:无姑,一名姑榆。其实名夷。郭云:“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厚,剥取皮合渍之,其味辛香,所谓无夷。”云“所谓”者,所谓《本草》无夷,一名无姑也。

  栎,其实?求。(有?求汇自裹。○?求,音求。)  [疏]“栎,其实?求”。○释曰:栎,似樗之木也。?求,盛实之房也。孙炎曰:“栎实,橡也。”郭云:“有?求汇自裹。”《诗。秦风》云:“山有苞栎。”陆机《疏》云:“秦人谓柞栎为栎,河内人谓木蓼为栎,椒?杀之属也。其子房生为?求,木蓼子亦房生。”故说者或曰柞栎,或曰本蓼。机以为此秦诗也,宜从其方土之言柞栎是也。

  ?遂,萝。(今杨?遂也。实似梨而小,酢可食。○?遂,音遂。)

  [疏]“?遂,萝”。○释曰:?遂,一名罗。郭云:“今杨?遂也。实似梨而小,酢可食。”《诗。秦风》云:“隰有树?遂。”陆机《疏》云:“?遂,一名赤萝,一名山梨也。今人谓之杨?遂,实如梨但小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今人亦种之。极有脆美者,亦如梨之美者。”  楔,荆桃。(今樱桃。)旄,冬桃。(子冬熟。)??桃,山桃。(实如桃而小,不解核。○楔,音戛。??,音斯。)

  [疏]“楔,荆桃”至“山桃”。○释曰:别桃类也。楔,一名荆桃。郭云“今樱桃”。《广雅》云:“樱桃,含桃也。”《月令》仲夏云“羞以含桃”是也。桃子冬熟者名旄,生山中者名??桃。郭云:“实如桃而小,不解核。”

  休,无实李。(一名赵李。)痤,?妾虑李。(今之麦李。)驳,赤李。(子赤。)  [疏]“休无”至“赤李”。○释曰:别李属也。李之无实者名休。郭云:“一名赵李。”痤,?妾虑李。郭云:“今之麦李。”与麦同熟,因名云。李之子赤者名驳。

  枣,壶枣。(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要枣。(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要,音腰。)?齐,白枣。(即今枣子白熟。)?贰,酸枣。(树小实酢。《孟子》曰:“养其?贰枣。”○?贰,音二。)杨彻,齐枣。(未详。)遵,羊枣。(实小而员,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孟子》曰:“曾?嗜羊枣。”)洗,大枣。(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煮,填枣。(未详。)蹶洩,苦枣。(子味苦。)?,无实枣。(不著子者。)还味,?念枣。(还味,短味。○洗,屑典切。填,音田。洩,音屑。还,音旋。?念,音稔。)  [疏]“枣壶”至“?念枣”。○释曰:别枣类也。云枣者,目诸枣也。壶枣者,枣形似壶也。郭云:“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大而腰细者名。边,腰枣。郭云:“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枣子白熟者名挤。实小而味酢者名?贰枣。杨彻,齐枣。注“未详”。遵,一名羊枣。郭云:“实小而员,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天枣。”洗,最大之枣名也。郭云:“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卵。”煮,填枣。注“未详”。蹶泄者,味苦之枣名也。?者,无实之枣名也。还味者,短味也,名?念枣。○注“《孟子》曰:‘养其?贰枣。’”○释曰:案《孟子》曰:人之於身也,“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贾,养其?贰枣,则为贱场师焉”。赵岐注云:“?贰枣,小枣,所谓酸枣。”是也。○注“《孟子》曰:‘曾?嗜羊枣。’”○释曰:《孟子》云:“曾?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是其事。

  榇,梧。(今梧桐。)

  [疏]“榇,梧”。○释曰:榇,一名梧。郭云:“今梧桐。”《诗。大雅》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也。

  朴,χ者。(朴属丛生者为χ。《诗》所谓“?或朴χ栎”。○朴,音卜。)

  [疏]“朴,χ者”。○释曰:朴属χ缀皆木丛生之名也。郭云:“朴属丛生者为χ。”○注“《诗》所谓‘?或朴χ栎’”。○释曰:?或朴者,《诗。大雅》云“???或朴,薪之??之”是也。χ栎者,《秦风》云“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是也。  谓榇,采薪。采薪,即薪。(指解今樵薪。)

  [疏]“谓榇”至“即薪”。○释曰:郭云“指解今樵薪”,一名榇,一名采薪,一名即薪。《公羊》谓之“薪采”。《左传》云“不樵树”。《史记》云:“樵苏後爨,师不宿饱。”注云:“樵,取薪。苏,取草。”皆谓取草木为薪也。

  ?炎,?速其。(?炎实似柰,赤可食。)

  [疏]“?炎,?速其”。○释曰:?炎,一名?速其。郭云:“?炎实似柰,亦可食。”《山海经》云:“堂庭之山多?炎木。”注云“子似柰,而赤可食”是也。

  刘,刘?弋。(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疏]“刘,刘?弋”。○释曰:刘,一名刘?弋,其子可食。郭云:“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槐大叶而黑。(槐树叶大色黑者名为??。○??,苦回切。)

  [疏]“??,槐大叶而黑”。○释曰:??、槐一也。大叶而黑名??,不尔者即名槐。郭云:“槐树叶大色黑者名为怀。”

  守宫槐,叶昼聂宵炕。(槐叶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为守宫槐。○聂,音辄。炕,吁郎切。)

  [疏]“守宫”至“宵炕”。○释曰:此亦槐也。聂,合也。炕,张也。言其叶昼合夜开者,别名守宫槐。郭云:“槐叶昼日聂合而夜炕布者名为守宫槐。”

  槐,小叶曰?夏。(槐当为楸。楸细叶者为?夏。)大而?,楸;(老乃皮粗?者为楸。)小而?,?夏。(小而皮粗?者为?夏。《左传》曰“使择美?夏”。)  [疏]“槐小”至“??夏”。○释曰:别楸?夏之异也。楸之小叶者名?夏。樊光云:“大者,老也,?,措皮也,谓树老而皮粗?者为楸。小,少也,树小而皮粗?者为?夏。”○注“《左传》曰:‘使择美?夏。’”○释曰:案襄二年:“夏,齐姜薨。初,穆姜使择美?夏,以自为榇与颂琴,季文子取以葬。”是其事也。

  椅,梓。(即楸。○椅,於寄切。)

  [疏]“椅,梓”。○释曰:别二名也。郭云:“即楸”。《诗。?风》云:“椅桐梓漆。”陆机《疏》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则大类同而小别也。”

  ?夷,赤?У。白者?У。(赤?У,树叶细而岐锐,皮理错戾,好丛生山中,中为车?冈。白?У,叶员而岐,为大木。○?У,山厄切。)

  [疏]“?夷,赤白。白者?У”。○释曰:?У,赤者名?夷,白者名白?У。某氏曰:其色虽异,为名即同。郭云:“赤?У,树叶细而岐锐,皮理错戾,好丛生山中,中为车?冈。白?У,叶员而岐,为大木”也。《诗。小雅》云:“隰有杞夷。”陆机《疏》云:“?У叶如柞,皮薄而白。其木理赤者为赤?У,一名?夷,白者为?У。其木皆坚韧,今人以为车毂。”

  终,牛棘。(即马棘也。其剌粗而长。)

  [疏]“终,牛棘”。○释曰:终,一名牛棘。郭云:“即马棘也。其剌粗而长。”谓棘之针剌粗长者,因名牛棘、马棘也。

  灌木,丛木。(《诗》曰:“集於灌木。”)  [疏]“灌木,丛木”。○释曰:灌木者,即丛生之木也。下云“木族生为灌”,郭云“族,丛”也。是灌木为丛木也。《诗。周南》云“黄鸟于飞,集于灌木”是也。

  瘣木,苻娄。(谓木病?傴瘿肿无枝条。○瘣,胡罪切。)

  [疏]“瘣木,苻娄”。○释曰:某氏云《诗》云:“譬彼瘣木,疾用无枝。”苻娄,?傴内疾瘣磊,故疾用无枝。郭云:“谓木病?傴瘿肿无枝条。”舍人“苻娄”属下句,独为异也。

  ナ,蔼。(树实繁茂?蔼。)

  [疏]“ナ,蔼”。○释曰:ナ,亦树实名,又名蔼。郭云:“树实繁茂?蔼。”  χ,遒木,魁瘣。(谓树木丛生,根枝节目盘结?鬼磊。○遒,徂由切。)

  [疏]“χ,遒木,魁瘣”。○释曰:木丛攒迫而生者名χ、遒木。魁瘣,读若?鬼磊,谓根节盘结处也。郭云:“谓树本丛生,根枝节目盘结?鬼磊。”

  ?或,白?妥。(?妥,小木,丛生有剌,实如耳?,紫赤可啖。○?或,音域。?妥,人隹切。)

  [疏]“?或,白?妥”。○释曰:?或,一名白?妥。郭云:“?妥,小木丛生有剌,实如耳?,紫赤可啖。”《诗。大雅》云:“???或朴。”陆机云:“《三苍》说?或即柞也。其材理全白无赤心者为白?妥。直理易破,可为椟车辐,又可为矛戟矜。今人谓之白?求,或曰白柘。此二说不同,未知孰是。”

  梨,山?离。(即今梨树。○?离,音离。)

  [疏]“梨,山?离”。○释曰:梨生山中者名?离。郭云:“即今梨树。”言其在山之名则曰?离,人植之曰梨。

  桑辨有葚,栀。(辨,半也。○辨,音片。)  [疏]“桑辨有葚,栀”。○释曰:《说文》云:“葚,桑实也。”郭云:“辨,半也。”舍人曰:“桑树一半有葚,半无葚为栀。”

  女桑,?夷桑。(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

  [疏]“女桑,?夷桑”。○释曰:女桑,一名?夷桑。郭云:“今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诗。豳风。七月》云“猗彼女桑”是也。

  榆,白?。(?榆先生叶,却著荚,皮色白。)

  [疏]“榆,白?”。○释曰:榆之皮色白名白?。郭云:“?榆先生叶,却著荚,皮色白。”《诗。陈风》云“东门之?”是也。

  唐棣,?多。(似白杨,江东呼夫?多。○?多,音移。)

  [疏]“唐棣,?多”。○释曰:舍人曰:“唐棣,一名?多。”郭云:“似白杨,江东呼夫?多。”《诗。召南》云:“唐棣之华。”陆机《疏》云:“奥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车下李。所在山皆有。其华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食。”

  常棣,棣。(今山中有棣树,子如樱桃,可食。)

  [疏]“常棣,棣”。○释曰:舍人曰:“常棣,一名棣。”郭云:“今山中有棣树,子如樱桃,可食。”《诗。小雅》云:“常棣之华。”陆机《疏》云:“许慎曰‘白棣树也’。如李而小,子如樱桃,正白,今官园种之。又有赤棣树亦似白棣,叶如剌榆叶而微圆,子正赤,如郁李而小,五月始熟。自关西、天水、陇西多有之。”

  ?贾,苦荼。(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Η,蜀人名之苦荼。)

  [疏]“?贾,苦荼”。○释曰:?贾,一名苦荼。郭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Η,蜀人名之苦荼。”

  ?朴,心。(槲?别名。)

  [疏]“?朴,心”。○释曰:孙炎曰:“朴?,一名心。”某氏曰:朴?,槲?也。有心能湿,江河间以作柱,是朴?为木名也。故郭云:“槲?别名。”《诗。召南》云:“林有朴?。”此作?朴,文虽倒,其实一也。或者传写误。

  荣,桐木。(即梧桐。)

  [疏]“荣,桐木”。○释曰:桐木,一名荣。郭云:“即梧桐。”与上“榇、梧”一也。  栈木,干木。(??木也。江东呼木觡。)

  [疏]“栈木,干木”。○释曰:栈木,一名干木。郭云:“??木也。江东呼木觡。”

  ?桑,山桑。(似桑。材中作弓及车辕。)

  [疏]“?桑,山桑”。○释曰:山桑,一名?桑。郭云:“似桑。材中作弓及车辕。”《冬官。考工记》云弓人取?“柘为上,?桑次之”是也。  木自?,?申。(?,踣。)立死,?甾。(不?顿。)?者,翳。(树荫翳覆地者。《诗》云:“其?甾其翳。”)木相磨,?执。(树枝相切磨。)?昔,?。(谓木皮甲错。)梢,梢棹。(谓木无枝柯,梢棹长而杀者。○?申,音伸。翳,侧吏切。?昔,音错。?,音舄。梢,音朔。棹,音浊。)

  [疏]“木自?”至“梢,梢棹”。○释曰:此别死、顿、相磨、皮甲抽擢之异名也。云“木”者,?在下之称也。自?踣者名?申,立死不?顿者名?甾,枝叶蔽荫覆地者名翳,木两枝相切磨者名?执,木皮甲粗错者名?昔,亦名?。木无枝柯,长而杀者名梢,一名梢棹。《小尔雅》曰:“拔根曰棹。”○注“《诗》云:‘其?甾其翳。’”○释曰:《诗。大雅。皇矣》篇文也。毛传云:“木立死曰?,自毙为翳。”说者引李巡曰:“以死害生曰?。”毙,死也。然则以立死之木妨他木长生,为木之害,故曰?也。自毙者,生木自倒,枝叶覆地为阴翳,故曰翳也。《尔雅》直云毙者,《诗》传以其非人毙之,故曰自毙。其文与此不同者,所见本异也。

  枞,松叶柏身。(今大庙梁材用此木。《尸子》所谓“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枞,七容切。)桧,柏叶松身。(《诗》曰:“桧楫松舟。”)

  [疏]“枞松”至“松身”。○释曰:此辨枞、桧之异名也。松叶柏身者名枞,柏叶松身者名桧。○注“今大”至“美枞”。○释曰:云“今大庙梁材用此木”者,以时验而言也。注“《尸子》所谓”已下者,《绰子》篇文也。○注“《诗》曰:‘桧楫松舟。’”○释曰:《诗。?风。竹竿》篇文也。毛传云“楫所以擢舟是”也。

  句如羽,乔。(树枝曲卷似鸟毛羽。)下句曰□,上句曰乔。如木楸曰乔,(楸树性上竦。)如竹箭曰苞,(条竹性丛生。)如松柏曰茂,(枝叶婆娑。)如槐曰茂。(言扶疏茂盛。)

  [疏]“句如”至“如槐曰茂”。○释曰:此别木之曲直、丛生、茂盛之异名也。句,曲也。树枝曲卷似鸟毛羽,名乔。树枝下垂而曲,名□。《诗。周南》云“南有つ木”是也。本枝上竦而曲卷者,亦名乔。如木楸上竦者,亦曰乔。郭云:“楸树性上竦。”《诗。周南》云“南有乔木”是也。凡木如竹箭丛生者,曰苞。《禹贡》曰“草木渐包”是也。凡木枝叶婆娑者,曰茂。《诗。小雅》云“如松柏之茂”是也。枝叶扶疏茂盛如槐者,亦曰茂。

  祝,州木。髦,柔英。(皆未详。)槐棘丑乔,(枝皆翘竦。)桑柳丑条,(阿那垂条。)椒?杀丑莍,(莍萸子聚生成房貌。今江东亦呼莍。莍、?杀似茱萸而小,赤色。○?杀,音杀。)桃李丑核。(子中有核人。)

  [疏]“槐棘”至“丑核”。○释曰:此辨木之枝条、子实形状之异。丑,类也。乔,高也。槐棘之类,枝皆乔竦。桑柳之类,皆阿那垂条。莍者,实之房也。椒、?杀之类,实皆有莍汇自裹。李巡曰:“?杀,茱萸也。”茱萸皆有房,故曰莍。莍,实也。郭云:“莍萸子聚生成房貌。今江东亦呼莍。?杀似茱萸而小,赤色。”桃李之类,皆子中有核人。《曲礼》云:“其有核者,怀其核。”

  瓜曰华之,桃曰胆之,枣李曰?之,??曰钻之。(皆啖食治择之名。??似梨而酢涩,见《礼记》。○华,胡化切。?,音帝。钻,子官切。)

  [疏]“瓜曰”至“钻之”。○释曰:此辨啖食治择瓜果之名也。云“瓜曰华之”者,此为国君削瓜之礼也。华,谓半破也。降於天子,故破而不四析也。亦横断之而巾以?也。云“桃曰胆之”者,桃多毛,拭治去毛,令色青滑如胆也。或曰:胆,谓苦桃有苦如胆者,择去之。云“枣李曰?之”者,谓治枣李,皆去其?。?者,柢也。云“??曰钻之”者,恐有虫,故一一钻看其虫孔也。○注“皆啖”至“《礼记》”。○释曰:云“??似梨而酢涩”者,案郑注《礼记。内则》云“?且梨之不臧者,今之所谓??子者”是也。云“见《礼记》”者,案《曲礼》云:“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为国君者华之,巾以?。”又《内则》云:“枣曰新之,栗曰撰之,桃曰胆之,?且梨曰钻之。”郑注云:“皆治择之名也。”文虽小异,大意则同。

  小枝上缭为乔。(谓细枝翘缭上句者,名为乔木。○缭,音了。)  [疏]“小枝上缭为乔”。○释曰:此即“上句曰乔”,嫌不了,故重出之。言小枝上竦翘缭者,名为乔木也。

  无枝为檄。(檄棹直上。○檄,音亦。)  [疏]“无枝为檄”。○释曰:此即上文“梢,梢棹”也。檄即棹也。谓木无枝,檄棹直上,长而杀者也。

  木族生为灌。(族,丛。)

  [疏]“木族生为灌”。○释曰:族,丛也。木丛生者为灌,即上“灌木,丛木”也。

  释虫第十五[疏]“释虫第十五”。○释曰:案,《说文》虫者,裸毛羽鳞介之总称也。此篇广释诸虫之名状,故曰释虫。

  [B166],天蝼。(蝼蛄也。《夏小正》曰:“[B166]则鸣。”○[B166],音斛。)

  [疏]“[B166],天蝼”。注“蝼蛄也。《夏小正》曰:‘[B166]则鸣。’”○释曰:[B166],一名天蝼,一名硕鼠,即今之蝼蛄也。《夏小正》者,《大戴礼》之篇名。以虫、鱼、草、木正十二月之节候,起於夏后氏,故曰《夏小正》。其三月云“[B166]则鸣。[B166],天蝼”是也。

  蜚,?卢?。(?即负盘,臭虫。○蜚,音费。?卢,音芦。?,音肥。)

  [疏]“蜚,?卢?”。注“?即负盘,臭虫”。○释曰:案《洪范五行传》云:蜚,负蠜。夷狄之物,越之所生,其为虫臭恶,南方湿气之所生也。《本草》曰:蜚,厉虫也。然则蜚是臭恶之虫,害人之物,故《春秋左氏传》曰:“有蜚,不为灾,亦不书”也。《春秋》经传皆云“有蜚”。则此虫名蜚,一名?卢?。而舍人、李巡皆云“蜚?卢,一名?”,非也。此虫一名负盘,《汉书》及《左传》注多作“负蠜”者,以此下有“草虫,负蠜”,故相涉误耳。

  ?寅□,入耳。(蚰蜒。○?寅,音引。□,音演。)

  [疏]“?寅□,入耳”。注“蚰蜒”。○释曰:此虫象吴公,黄色而细长,呼为吐古。案《方言》云:“蚰蜒(由延二音),自关而东谓之蚰   


  释鸟第十七[疏]“释鸟第十七”。○释曰:《说文》云:鸟者,羽禽之总名。象形字。《左传》曰“少?氏以鸟名官”之类。此篇广释其名也。

  隹其,夫?不?。(今孚?鸠。○夫?,方扶切。不?,方浮切。)

  [疏]“隹其,夫?不?”。○释曰:舍人曰:“鵻,一名夫不。”李巡曰:“今楚鸠也。”某氏引《春秋》云:“祝鸠氏司徒。”祝鸠,即鵻其、夫不,孝,故为司徒也。郭云:“今孚?鸠。”《诗》曰:“翩翩者鵻。”毛传云:“鵻,夫不也。”“一宿之鸟。”郑笺云:“一宿者,一意於所宿之木。”又云:“鸟之谨悫者,人皆爱之。”则此是谨悫孝顺之鸟也。陆机云:“今小鸠也。一名孚?鸠,幽州人或谓之且?皇?,梁宋之间谓之隹,杨州人亦然。”

  屈?鸠,鹘舟?。(似山鹊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今江东亦呼为鹘舟?。○屈?,居物切。鹘,音骨。舟?,音嘲。)

  [疏]“屈?鸠,鹘舟?”。○释曰:《春秋左氏传》云:“鹘鸠氏,司事也。”杜注云:“鹘鸠,鹘雕也。春来秋去,故为司事。”即此屈?鸠也。舍人曰:“屈?鸠,一名鹘舟?,今之班鸠。”孙炎曰:“鹘鸠,一名鸣鸠。”《月令》云:“鸣鸠拂其羽。”郭云:“似山鹊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今江东亦呼为鹘舟?。”案,旧说及《广雅》皆云“班鸠”,非也。

  ?鸠,吉???。(今之布?也。江东呼为???。○?,音尸。吉?,古八切。??,音菊。)

  [疏]“?鸠,吉???”。○释曰:《左传》云:“?鸠氏,司空也。”《诗。召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皆谓此也。郭云:“今之布?,江东呼为???。”《埤仓》云“吉???”,《方言》云“戴胜”,谢氏云“布?类也”。陆机云:“今梁宋之间谓布?为吉???,一名系?,一名桑鸠。”案,戴胜自生穴中,不巢生。而《方言》云“戴胜”,非也。

  笠?鸠,并?笠?。(小黑鸟,鸣自呼,江东名为乌贝?。○笠?,音及。并?,符悲切。)

  [疏]“笠?鸠,并?笠?”。○释曰:笠?鸠,一名并?笠?。郭云:“小黑鸟,鸣自呼,江东名为乌贝?。”

  且?鸠,王且?。(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毛诗》传曰:“鸟挚而有别。”○且?,七徐反。)

  [疏]“且?鸠,王且?”。○释曰:李巡曰:“王且?,一名且?鸠。”郭云:“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诗。周南》云:“关关且?鸠。”陆机《疏》云:“且?鸠大小如鸱,深目,目上骨露,幽州谓之鹫。而杨雄、许慎皆曰:白鷢似鹰,尾上白。”○注“《毛诗》传曰:‘鸟挚而有别。’”释曰:此即《关雎》传文也。挚,至也。谓鸟中雌雄情意至厚而犹能有别,故以兴后妃说乐君子,情深犹能不淫其色。

  各?,忌?鶀。(今江东呼鸺留?为忌?鶀,亦谓之鸲各?。音格。○忌?,音忌。鶀,音欺。)  [疏]“各?,忌?鶀”。○释曰:各?,一名忌?鶀。郭云:“今江东呼鸺留?为忌?鶀,亦谓之鸲各?。”

  甾?,兔?轨。(未详。)立?,天狗。(小鸟也。青似翠,食鱼,江东呼为水狗。○兔?,音兔。立?,音立。)

  [疏]“立?,天狗”。○释曰:立?,一名天狗。郭云:“小鸟也。青似翠,今江东呼为水狗。”

  鹨,天龠?。(大如?雀,色似鹑,好高飞作声,今江东名之曰天鹨。音绸缪。○鹨,亡侯切。龠?,音药。)

  [疏]“鹨,天龠?”。○释曰:鹨,一名天龠?。郭云:“大如?雀,色似鹑,好高飞作声,今江东名之曰天鹨。”“音绸缪”者,《诗。豳风》云:“绸缪牖户。”取其音同,故读从之。  □娄?,鹅。(今之野鹅。○□,音六。娄?,力于切。)

  [疏]“□娄?,鹅”。○释曰:□娄?者,野鹅之别名也。郭云:“今之野鹅。”  ?,麋鸹。(今呼?鸹。○鸹,古活切。)

  [疏]“?,麋鸹”。○释曰:?,一名麋鸹。郭云:“今呼?鸹。”

  各?,乌暴?。(水鸟也。似?而短颈,腹翅紫白,背上绿色,江东呼乌暴?。音?。○各?,音洛。暴?,音剥。)

  [疏]“各?,乌暴?”。○释曰:各?,一名乌暴?。郭云:“水鸟也。似?而短??,腹翅紫白,背上绿色,江东呼乌暴?。”

  舒雁,鹅。(《礼记》曰:“出如舒雁。”今江东呼鴚。音加。)

  [疏]“舒雁,鹅”。○释曰:鹅,一名舒雁。今江东呼鴚。某氏云:“在野,舒翼飞远者为鹅。”李巡曰:“野曰雁,家曰鹅。”○注“《礼记》曰:‘出如舒雁。’”○释曰:《聘礼》记文也。案,彼云:“私觌愉愉焉,出如舒雁。”郑注云:“威仪自然而有行列。”是也。

  舒凫,鹜。(鸭也。○鹜,音木。)

  [疏]“舒凫,鹜”。○释曰:鹜,鸭也。一名舒凫。李巡曰:“野曰凫,家曰鹜。”《礼记。内则》辨鸟之不可食者,云“舒凫翠”。  开?,??。(似凫,脚高,毛冠。江东人家养之以厌火灾。○开?,音额。?,音交。?,音精。)

  [疏]“开?,??”。○释曰:??,一名开?。郭云:“似凫,脚高,毛冠。江东人家养之以厌火灾。”  舆,??荼?。(未详。)鹈,夸???。(今之鹈鹕也。好群飞,沈水食鱼,故名ㄜ泽。俗呼之为淘河。○??,音经。荼?,音徒。鹈,音啼。夸?,音乌。??,音泽。)  [疏]“鹈,夸???”。○释曰:舍人曰:“鹈,一名夸???。”郭云:“今之鹈鹕也。好群飞,沈水食鱼,一名ㄜ泽。俗呼之为淘河。”《诗。曹风》云:“维鹈在梁。”陆机《疏》云:“鹈,水鸟。形如鹗而极大,喙长尺馀,直而广。口中正赤,颔下胡大如数斗囊。若小泽中有鱼,便群共抒水,满其胡而弃之,令水竭尽,鱼在陆地,乃共食之。故曰淘河。”  □,天鸡。(□鸡,赤羽。《逸周书》曰:“文□,若彩鸡,成王时蜀人献之。”○□,音汗。)

  [疏]“□,天鸡”。○释曰:□,一名天鸡,赤羽之鸟也。○注“《逸周书》”至“献之”。○释曰:云“《逸周书》曰”者,虽是《周书》,不在《尚书》百篇内,故曰《逸周书》。今所谓《汲冢周书》也。云“文□,若彩鸡”者,《王会》篇文也。案,彼云“蜀人以文□,文□者,若?雉”。孔晁注云:“鸟有文彩者。”是也。云“成王时蜀人献之”者,案,彼孔晁注又云:“王城既成,大会诸侯及四夷。”故知当成王时蜀人献之也。

  ?,山鹊。(似鹊而有文彩,长尾,觜、脚赤。○?,音握。)

  [疏]“?,山鹊”。○释曰:山鹊,一名?。郭云:“似鹊而有文彩,长尾,觜、脚赤。”《说文》云:“知来事鸟也。”  覃?,负雀。(覃?,鹞也。江南呼之为覃?,善捉雀,因名云。○覃?,音淫。)  [疏]“覃?,负雀”。○释曰:覃?,一名负雀。郭云:“覃?,鹞也。江南呼之为覃?,善捉雀,因名云。”

  ?齿,艾。(未详。)彖?,鶀老。(今?彖?也,俗呼为痴鸟。○彖?,丑绢切。今?,巨炎切。)

  [疏]“彖?,鶀老”。○释曰:彖?,一名鶀老。郭云:“?彖?,俗呼为痴鸟。”《字林》云:“勾喙鸟。”

  ?,安?。(今安?雀。○?,音户。安?,音晏。)

  [疏]“?,安?”。○释曰:别二名也。郭云:“今安?雀。”案,舍人、李巡、孙炎、郭氏皆断老上属,?下属。解云:彖?,一名鶀老。安?,一名?。?,雀也。唯樊光断彖?鶀为句,以老下属。注云《春秋》云:“九扈为九农正。”九扈者: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是以老为下属,唯安?不重耳。杜预仍云:“老扈,安?。”安?非郭义。  桑?,窃脂。(俗谓之青雀,觜曲,食肉,好盗脂膏,因名云。)

  [疏]“桑?,窃脂”。○释曰:桑扈,一名窃脂。郭云:“俗谓之青雀,觜曲,食肉,好盗脂膏,因名云。”郑玄《诗笺》云:“窃脂,肉食。”陆机《毛诗疏》云:“窃脂,青雀也。好窃人脯肉脂及?中膏,故以名窃脂也。”诸儒说窃脂,皆谓盗人脂膏,即如下云“窃玄”、“窃黄”者,岂复盗窃玄黄乎?案,下篇《释兽》云:“虎窃毛谓之《戋虎》猫。”?如小熊,窃毛而黄。窃毛皆谓浅毛。窃即古之浅字。但此鸟其色不纯,窃玄,浅黑也。窃蓝,浅青也。窃黄,浅黄也。窃丹,浅赤也。四色皆具,则窃脂为浅白也。而诸儒必为盗窃脂膏者,以此经下别云桑?与窃玄、窃黄等并列,则为浅白者也,《春秋》“九扈”是也。此自别一种青雀,好窃脂肉,目验而然。《诗。小雅》“交交桑扈”是也。且郑玄、郭朴、陆机,皆当世名儒,无容不知窃为浅义,脂为白色,而待後人剥正也。後人不达此旨,妄说异端,非也。

  刀?鹩,剖苇。(好剖苇皮,食其中虫,因名云。江东呼芦虎,似雀,青班,长尾。○鹩,力周切。)

  [疏]“刀?鹩,剖苇”。○释曰:刀?鹩,一名剖苇。郭云:“好剖苇皮,食其中虫,因名云。江东呼芦虎,似雀,青班,长尾。”  桃虫,鹪。其雌艾?。(鹪   

            


倒计时:

当前段落: 1 / 1
温馨提示:使用Edge浏览器实现网站全部功能


滇公网安备 53060202000205号 | 滇ICP备2022005618号-1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侵权联系即删 | 联系方式:2821684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