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Guest!
《白虎通义》,又省称《白虎通》,东汉班固撰。清代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将这部书收入子部杂家类。 汉代在统一天下后,废除秦代的书禁,广开献书之路,设立五经博士,经学由此繁荣,成为汉代典章制度的重要依据及统治思想的重要来源。但经学由于文字和师承的不同形成了今文和古文之争,造成了经义的分歧局面,不但令学者无所适从,也不利于政治思想的统一。西汉时,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曾在石渠阁大集诸儒,讨论五经的同异,分歧不决的由皇上出面作出最后决定。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模仿石渠故事,在白虎观召开由廷臣及诸侯参加的讨论五经同异的会议,历时数月之久。会上,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由淳于将讨论结果上奏,分歧处由章帝作出决断。班固在淳于恭议奏的基础上,将其中统一的意见和章帝决断的结果编撰成书,就成为《白虎通义》一书。“通义”是指统一的、可以通行天下的经学思想。《白虎通义》所反映的是东汉今文经学派的政治及学术思想,是西汉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的唯心主义思想和神秘主义哲学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是今文经学派的政治学说提要。《白虎通义》的内容十分丰富,现在流传的《白虎通义》共有四十四门,几乎涉及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古代政治、哲学、民俗、语言等历史文化现象的重要参考资料。 《白虎通义》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错讹并且有部分阙佚,虽然历经卢文弨、庄述祖、陈立、刘师培等人的校勘、辑佚、疏证,但仍有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班固(公元32~92),中国东汉史学家。 字孟坚。 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之子。建武三十年(公元54),其父卒,班固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章帝时,班固先任郎官。建初三年(公元78)升为玄武司马,章帝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还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四年,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见白虎观会议)。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爵 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钩命决》曰:“天子,爵称也。”帝王之德有优劣,所以俱称天子者何?以其俱命于天,而王治五千里内也。《尚书》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何以知帝亦称天子也,以法天下也?《中候》曰:“天子臣放勋。”《书 ○五祀 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ニ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处出入、所饮食,故为神而祭之。何以知五祀谓门、户、井、灶、中ニ也?《月令》曰:“其祀户。”又曰:“其祀灶。”“其祀中ニ。”“其祀门。”“其祀井。” 独大夫已上得祭之何?士者,位卑禄薄,但祭其先祖耳。《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其祖。”《曲礼》曰:“天地四时山川五祀,岁遍;诸侯方祀,山川五祀,岁遍;卿大夫祭五祀;士祭其先。非所当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祭五祀所以岁一遍何?顺五行也。故春即祭户。户者,人所出入,亦春万物始触户而出也。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秋祭门。门以闭藏自固也,秋亦万物成熟,内备自守也。冬祭井。井者,水之生藏任地中,冬亦水王,万物伏藏。六月祭中ニ。中ニ者,象土在中央也,六月亦土王也。故《月令》春言“其祀户,祭先脾”,夏言“其祀灶,祭先肺”,秋言“其祀门,祭先肝”,冬言“其祀井,祭先肾”,中央言“其祀中ニ,祭先心。”春祀户,祭所以时先脾者何?脾者,土也,春木王煞土,故以所胜祭之也;是冬肾,六月心,非所胜也,以祭何?以为土位在中央,至尊,故祭以心。心者,藏之尊者。水最卑,不得食其所胜。 祭五祀,天子、诸侯以牛,卿、大夫以羊,因四时祭牲也。一说:户以羊,灶以鸡,中ニ以豚,门以犬,井以豕。或曰:中ニ用牛,馀不得用豚,井以鱼。 ○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尚书曰:乃社于新邑孝经曰。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稷者,得阴阳中和之气,而用尤多,故为长也。 岁再祭何?春求谷之义也。故《月令》,仲春之月,择元日命人社。”《援神契》曰:“仲春获禾,报社祭稷。” 以三牲何?重功故也。《尚书》曰:“乃社于新邑,羊一、牛一、豕一。”《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宗庙俱大牢,社稷独少牢何?宗庙大牢,所以广孝道也。社稷为报功,诸侯一国,所报者少故也。 王者、诸侯俱两社何?俱有土之君,《礼记 ○封公侯 王者所以立三公、九卿何?曰:天虽至神,必因日月之光;地虽至灵,必有山川之化;圣人虽有万人之德,必须俊贤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顺天成其道。司马主兵,司徒主人,司空主地。王者受命为天、地、人之职,故分职以置三公,各主其一,以效其功。一公置三卿,故九卿也。天道莫不成于三: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父、师。故一公三卿佐之,一卿三大夫佐之,一大夫三元士佐之。天有三光然后而能遍照,各自有三法,物成于三:有始、有中、有终,明天道而终之也。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官,下应十二子。《别名记》曰:司徒典民,司空主地,司马顺天。天者施生,所以主兵何?兵者,为诸除害也,所以全其生、卫其养也,故兵称天。寇贼猛兽,皆为除害者所主也。《论语》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司马主兵,言马者,马--,乾之所为,行兵用焉,不以伤害为度,故言马也;司徒主人,不言徒人者,徒众也,重民;司空主土,不言土言空者,空尚主之,何况于实?以微见著。 王者主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足以教道,照幽隐,必复封诸侯何?重民之至也。善恶比而易故知,择贤而封之,使治其民,以著其德,极其才。上以尊天子,备蕃辅,下以子养百姓,施行其道,开贤者之路,谦不自专,故列土封贤,因而象之,象贤重民也。州伯何谓也?伯,长也,选择贤良,使长一州,故谓之伯也。《王制》曰:“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率;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唐虞谓之牧何?尚质,使大夫往来牧诸侯,故谓之牧。旁立三人,凡十二人。《尚书》曰:“咨十有二牧。”何知尧时十有二州也?以《禹贡》言九州也。 王者所以有二伯者,分职而授政,欲其亟成也。《王制》曰:“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曰二伯。《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邵伯所茇。”《春秋公羊传》曰:“自陕已东,周公主之,自陕已西,邵公主之。”不分南北何?东方被圣人化日少,西方被圣人化日久,故分东西,使圣人主其难者,贤者主其易者,乃俱到太平也。又欲令同有阴阳寒暑之节,共法度也。所分陕者,是国中也,若言面,八百四十国矣。 诸侯有三卿者,分三事也。五大夫者,下天子。《王制》曰:“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大夫悉同。《礼 ○三军 国有三军何?所以戒非常,伐无道,尊宗庙,重社稷,安不忘危也。何以言有三军也?《论语》曰:“子行三军,则谁与?”《诗》云:“周王于迈,六师及之。”三军者何法?法天、地、人也。以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师二千五百人,师为一军,六师一万五千人也。《传》曰:“一人必死,十人不能当;百人必死,千人不能当;千人必死,万人不能当;万人必死,横行天下。”虽有万人,犹谦让自以为不足,故复加五千人,因法月数。月者,群阴之长也。十二月足以穷尽阴阳备物成功。二千人亦足以征伐不义,致太平也。《谷梁传》曰:“天子有六军,诸侯上国三军,次国二军,下国一军。”诸侯所以一军者何?诸侯,蕃屏之臣也,任兵革之重,距一方之难,故得有一军也。 王者征伐,所以必皮弁素帻何?伐者凶事,素服,示有凄怆也。伐者质,故衣古服。《礼》曰:“三王共皮弁素帻,服亦皮素帻,又招虞人,亦皮弁。”知伐亦皮。 王者将出,辞于祢;还,格祖、祢者,言子辞面之礼,尊亲之义也。《王制》曰:“王者将出,类于上帝,宜于社,造于祢。”《尚书》曰:“归假于艺祖。”出所以告天?至告祖无二元后。庙后告者。示不敢留尊者之命也。告天何。示不敢自专也,非出辞反面之道也,与宗庙异义。还不复告天者,天道质无内外,故不复告也。《尚书》言:“归假于祖祢。”不见告于天,知不告也。 王者受命,质家先伐,文家先正何?质家之天命己也,使己诛无道,今诛,得为王,故先伐。文家言天命已成,为王者乃得诛伐王者耳,故先改正朔也。又改正朔者,文代其质也。文者先其文,质者先其质,故《论语》曰:“予小子履,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此汤伐桀告天,用尤家之法也。《诗》云:“命此文王,于周于京。”此言文王诛伐,故改号为周,易邑为京也,明天著忠臣孝子之义也。汤亲北面称臣而事桀,不忍相诛也。《礼》曰:“汤放桀,武伐纣时也。” 王法天诛者,天子自出者,以为王者乃天之所立,而欲谋危社稷,故自出,重天命也。犯王法,使方伯诛之。《尚书》曰:“命予惟恭行天之罚。”此所以言开自出伐有扈也。《王制》曰:“赐之弓矢,乃得专征伐。”犯王诛者也。 大夫将兵出,必不御者,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系心也。故但闻将军令,不闻君命也,明进退大夫也。《春秋传》曰:“此受命于君,如伐齐则还何?大其不伐丧也。”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 天子遣将军必于庙何?示不敢自专也。独于祖庙何?制法度者祖也。《王制》曰:“受命于祖,受成于学。”此言于祖庙命遣之也。 王法年此受兵何?重不绝人嗣也。师行不必胜,故须其有世嗣。年六十归兵者何?不忍并斗人父子也。《王制》曰:“六十不预服戎。”又曰:“八十一子不从政,九十家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三月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 古者师出不逾时者,为怨思也。天道一时生。一时养。人者,天之贵物也。逾时则内有怨女。外有旷夫。《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秋》曰:“宋人取长葛。”《传》曰:“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 王者有三年之丧,夷狄有内侵伐之者,重天诛,为宗庙社稷也。《春秋传》曰:“天王居狄泉。”《传》曰:“此未三年,其称天王何?著有天子也。” ○诛伐 诛不避亲戚何?所以尊君卑臣,强干弱枝,明善恶善恶之义也。《春秋传》曰:“季子煞其母兄,何善?示诛不避母兄,君臣之义。”《尚书》曰:“肆朕诞以尔东征。”诛弟也。诸侯有三年之丧,有罪且不诛何?君子恕己,哀孝子之思慕,不忍加刑罚。《春秋传》曰:“晋士丐帅师侵齐至谷,闻齐侯卒,乃还。”《传》曰:“大其不伐丧也。” 诸侯之义,非天子之命,不得动众起兵诛不义者,所以强干弱枝,尊天子,卑诸侯。《论语》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世无圣贤方伯,诸侯有相灭者,力能救者可也。《论语》曰:“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请讨之。”王者侯之子篡弑其君而立,臣下得诛之者,广讨贼之义也。《春秋传》曰:“臣弑君,臣不讨贼,非臣也。”又曰:“蔡世子班弑其君,楚子诛之。”王者受命而起,诸侯有臣弑君而立,当诛君身死,子不得继者,以其逆,无所天也。《诗》云:“毋封靡于尔邦,惟王其崇之。”此言追诛大罪也。或盗天子土地,自立为诸侯,绝之而已。 父煞其子当诛何?以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皆天所生也,托父母气而生耳。王者以养长而教之,故父不得专也。《春秋传》曰:“晋侯煞世子申生不出蔡。” 佞人当诛何?为其乱善行,倾覆国政。《韩诗内传》曰:“孔子为鲁司寇,先诛少正卯。”谓佞道已行,敌国政也。佞道未行,章明远之而已。《论语》曰:“放郑声,远佞人。” 子得为父报仇者,臣子于君父,其义一也。忠臣孝子所以不能已,以恩义不可夺也。故曰:父之仇不与共天下,兄弟之仇不与共国,朋友之仇不与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邻。故《春秋传》曰:“子不复仇,非子。”檀弓记。子夏问曰:“居兄弟之仇如之何?仕不与同国,衔君命,遇之不斗。”父母以义见杀,子不复仇者,为往来不止也。《春秋》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诛犹责也。诛其人,责其罪,极其过恶。《春秋》曰:“楚子虔诱蔡侯班,煞之于申。”《传》曰:“诛君之子不立。” 讨者何谓?讨犹除也,欲言臣当扫除君之贼。《春秋》曰:“卫人杀州吁于濮。”《传》曰:“其称人何?讨贼之辞也。” 伐者何谓伐击也,欲言伐击之也。《尚书》曰:“武王伐纣。” 征者何谓也?征犹正也,欲言其正也,轻重从辞也。诞以尔东征。诛禄甫也。又曰:“甲戌,我惟征徐戎。” 战者何谓也?《尚书大传》曰:“战者,惮警之也。”《春秋谶》曰:“战者,延改也。” 弑者试也,欲言臣子杀其君父不敢卒,候间司事,可稍稍弑之。《易》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篡者何谓也?篡犹夺也,取也,欲言庶夺嫡,孽夺宗,引夺取其位。《春秋传》曰:“其言入何?篡词也。” 袭者何谓也?行不假途,掩人不备也。《春秋传》曰:“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曷为夷狄之?秦伯将袭郑。”入国掩人不备,行不假途,人衔枚,马缰勒,昼伏夜行,为袭也。诸侯家国,入人家,宜告主人,所以尊敬、防并兼也。《春秋传》曰:“桓公假途于陈而伐楚。”《礼》曰:“使次介先假途,用束帛。”即如是,诸侯卖王者道,礼无往不反,非谓所卖者也。将入人国,先使大夫执币假道,主人亦遣大夫迎于郊,为宾主,设礼而待之,是其相尊敬也。防并兼奈何?诸侯之行,必有师旅,恐掩人不备,士卒敛取恒迟,先假途则预备之矣。 ○谏诤 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开?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故孝经纟?曰:“夏至阴气始动。冬至阳气始萌。”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开。?旅不行。夏至阴始起。反大热何。阴气始起,阳气推而上。故大热也。冬至阳始起阴气推而上。故大寒也。 臣所以有谏君之义何?尽忠纳诚也。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诲乎?《孝经》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天子置左辅、右弼、前疑、后承,以顺。左辅主修政,剌不法。右弼主纠,周言失倾。前疑主纠度,定德经。后承主匡正,常考变天。四弼兴道,率主行仁。夫阳变于七,以三成,故建三公,序四诤,列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杖辟贤也。 诸侯诤,不从得去何?以屈尊申卑,孤恶君也。去曰:“某质性顽钝。”言愚不任用,请退避贤。如是之是待以礼,臣待放;如不以礼待,遂去。君待之以礼奈何?曰:“予熟思夫子言,未得其道。今子不且留,圣王之制,无塞贤之路,夫子欲何之?”则遣大夫送至于郊。 必三谏者何?以为得君臣之义,必得于郊者,忠厚之至也,冀君觉悟能用之。所以必三年,古者臣下有大丧,君子年不呼其门,所以复君恩。今己所言,不合于礼义,君欲罪之,可得也。《援神契》曰:“三谏待放,复三年,尽??也。”所以言放者,臣为君讳,若言有罪放之也。 所谏事已行者,遂去不留。凡待放者,冀君用其言耳,事已行,各去无为留之。《易》曰:“介如石,不终日,贞吉。”《论语》曰:“三日不朝,孔子行。” 臣待于郊者,君绝其禄者,示不欲去也,道不合耳。禄参三与之,一留与其妻、长子,使终祭宗庙。赐之环则反,赐之?则去,明君子重耻也。《王度记》曰:反之以?,其不待放者,亦与之物。明有介主无介民也。”《诗》曰:“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或曰:天子之臣,不得言放。天子以天下为家也。亲属谏不待放者,骨肉无相去离之义也。《春秋传》曰:“司马皮曰:‘请处乎此,臣请归。”子皮者,楚公子也,时不待放。士不得谏者,士贱,不得豫政事,故不得谏也。谋及之,得固尽其忠耳。《礼 ○封禅 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所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于何?因高告高,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甫之山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迹也,以自效放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放天,附梁甫之基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以印玺。故孔子曰:“升泰山,观易姓之王,可得而数者七十有余。 封者广也,言禅者,明以成功相传也。梁甫者,太山旁山名,正于梁甫何?以三皇禅于绎绎之山,明己成功而去,有德者居之。绎绎者,无穷之意也。五帝禅于亭亭者,制度审谛、德著明也。三王禅于梁甫之山者,梁信也,甫辅也,辅天地之道而行之也。太平乃封知告于天,必也于岱宗何?明知易姓也。刻石纪号,知自纪于百王也。燎祭天,报之义也,望祭山川,祀群神也。《诗》云:“於皇明周,陟其高山。”言周太平,封太山也。又曰:“堕山乔狱,允犹翕河。”言望祭山川百神来归也。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德至天则斗极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则嘉禾生,{艹?}荚起,?鬯出,太平感;德至文表则景星见,五纬顺轨;德至草木朱草生,木连理;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德至山陵则景云出,芝实茂,陵出异丹,阜出莲莆,山出器车,泽出神鼎;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醴泉通,河出龙图,洛出龟书,江出大贝,海出明珠;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钟律调,音度施,四夷化,越裳贡。 孝道至则以莲莆者,树名也,其叶大于门扇,不摇自扇,于饮食清凉,助供养也。继嗣平明则宾连生于房户。宾连者,木名也,连累相承,故在于房户,象继嗣也。日历得其分度,则{艹?}荚生于阶间。{艹?}荚树名也,月一日生一荚,十五日毕,至十六日去荚,故荚阶生似日月也。贤不肖位不相逾,则平路生于庭。平路者,树名也,官位得其人则生,失其人则死。 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 景星者,大星也。月或不见,景星常见,可以夜作,有益于人民也。 甘露者,美露也,降则物无不盛者也。 朱草者,赤草也,可以染绛,别尊卑也。 醴泉者,美泉也,状若醴酒,可以养老也。 嘉禾者,大禾也,成王时有三苗异亩而生,同为一穗大几盈车,长几充箱。民有得而上之者,成王访周公而问之,公曰:“三苗为一穗,天下当和为一乎!”以是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来矣。 ○巡狩 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牧也,为天下循行守牧民也。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同化,幽隐有不得所,考礼义,正法度,同律历,计时月,皆为民也。《尚书》曰:“遂觐东后,叶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尚书大传》曰:“见诸侯,问百年,太师陈诗,以观民命风俗;命市纳贾,以观民好恶;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黜以爵;变礼易乐为不从,不从君流;改制度衣服为畔,畔者君讨,有功者赏之。”《尚书》曰:“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巡狩所以四时出何?当承宗庙,故不逾时也。以夏之仲月者,同律度当得其中也。二月、八月昼夜分,五月、十一月阴阳终。《尚书》曰:“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 所以五岁巡狩何?为大烦也,过五年为太疏也。因天道时有所生,岁有所成。三岁一闰,天道小备;五岁再闰,天道大备。故五岁一巡狩,三年小备,二伯出,述职黜陟。 一年物有终始,岁有所成,方伯行国;时有所生,诸侯行邑。《传》曰:“周公入为三公,出为二伯,中分天下,出黜陟。”《诗》曰:“周公东征,四国是皇。”言东征述职,周公黜陟而天下皆正也。又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言邵公述职,亲说舍于野树之下也。《春秋?梁传》曰:“古之君民以时视民之勤。” 巡狩祭天何?本巡狩为祭天,告至。《尚书》曰:“东巡狩,至于岱宗,柴也。”王者出必告庙何?孝子出辞、反面,事死如事生。《尚书》曰:“归假于祖祢。”《曾子问》曰:“王者、诸侯出,称告祖祢,使祝遍告五庙。”尊亲也。王者将出告天者,示不专也。故《王制》曰:“类于上帝,宜乎社,造于祢。”类祭以祖配不曰接者,尊无二礼,尊尊之义。造于祢,独见祢何?辞从卑,不复留尊者之命,至祢不嫌不至祖。即祭告天,为告事也,祖,为出辞也。义异。告于尊者,然后乃辞出。 王者、诸侯出,必将主何?示有所尊。故《曾子问》曰:“王者将出,必以迁庙主行,载于齐车,示有尊也。”无迁主以币帛主告于祖祢庙,遂奉以出,每舍奠焉。”盖贵命也。”必以迁主者,明庙不可空也。王者巡狩,诸侯待于境者何?诸侯以守蕃为职也。《礼 ○王者不臣 王者所以不臣三,何也?谓天王之后,妻之父母,夷狄也。不臣二王之后者,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统也。《诗》云:“有客有客,亦白其马。”谓微子朝周也。《尚书》曰:“虞宾在位。”不臣丹朱也。不臣妻父母何?妻者,与己一体,恭承宗庙,欲得其欢心,上承先祖,下继万世,传于无穷,故不臣也。《春秋》曰:“纪季姜归于京师。”父母之于子,虽为王后,尊不加于父母,加王何。王者不臣也。又讥宋三世内娶于国中,谓无臣也。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非中和气所生,非礼义所能化,故不臣也。《春秋传》曰:“夷狄相诱,君子不疾。”《尚书大传》曰:“正朔所不加,即君子所不臣也。” 王者有?不臣者五,谓祭尸、受授之师,将帅用兵、三老、五更。不臣祭尸者,方与尊者配也。不臣受授之师者,尊师重道,欲使极陈天人之意也,故《礼 ○文质 王者始立,诸侯皆见何?当受法禀正教也。《尚书》:“辑五瑞,觐四岳。”谓舜始即位,见四方诸侯,合符信。《诗》云:“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言汤王天下,大小国诸侯皆来见,汤能通达以礼义也。《周颂》曰:“烈文辟公,锡兹祉福。”言武王伐纣定天下,诸侯来会,聚于京师受法度也。远近莫不至,受命之君天之所兴,四方莫敢违,夷狄咸率服故也。 何谓五瑞,谓?、璧、琮、璜、璋也。《礼》曰:“天子?尺有二寸。”又曰:“博三寸,剡上寸半,厚半寸。半?为璋。方中圆外曰璧。半璧曰璜。圆中牙身玄外曰琮。《礼记王度》曰:“王者,有象君之德,燥不轻,湿不重,薄不浇,廉不伤,疵不掩,是以人君宝之。”天子之纯玉尺有二寸。公侯九寸,四玉一石也。伯、子、男俱三玉二石也。 五玉者各何施?盖以为璜以徵召,璧以聘问,璋以发兵,?以信质,琮以起土功之事也。 ?以为信者何??者兑上,象物皆生,见于上也。信莫著于作见,故以?为信,而见万物之始,莫不自洁。?之为言洁也,上兑阳也,下方阴也。阳尊,故其礼顺备也。在位东方,阳见义于上也。 璧以聘问何?璧者,方中圆外,象地,地道安宁而出财物,故以璧聘问也。方中,阴德方也。圆外,阴系于阳也。阴德盛于内,故见象于内,位在中央。璧之为言积也,中央,故有天地之象,所以据用也。内方象地,外圆象天也。 璜所以徵召何?璜者,半璧,位在北方,北阴极而阳始起,故象半阴。阳气始施,徵召万物,故以徵召也。不象阴何?阳始物微,未可见。璜者,横也,质尊之命也。阳气横于黄泉,故曰璜。璜之为言光也,阳光所及,莫不动也。象君之威命所加,莫敢不从,阳之所施,无不节也。璋以发兵何?璋半?,位在南方,南方阳极而阴始起,兵亦阴也,故以发兵也。不象其阴何?阴始起物尚凝,未可象也。璋之为言明也,赏罚之道,使臣之礼,当章明也。南方之时,万物莫不章,故谓之璋。 琮以起土功发聚众何?琮之为言圣也,象万物之宗聚圣也,功之所成,故以起土功发众也。位西方,西方阳收功于内,阴出城于外,内圆象阳,外直为阴,外牙而内凑,象聚会也,故谓之琮。后夫人之财也。 五玉所施非一,不可胜条,略举大者也。 合符信者,谓天子执瑁以朝诸侯,诸侯执圭以觐天子。瑁之为言冒也,上有所覆,下有所冒。故《觐礼》曰:“侯氏执圭升堂。”《尚书大传》:“天子执瑁以朝诸侯。”又曰:“诸侯执所受圭与璧朝于天子,无过者复得其?以归其拜,有过者留其圭,能正行者复还其?。三年?不复,少绌以爵。圭所以还何?以为琮信瑞也。璧所以留者,以财币尽辄更造。何以言之?《礼》曰:“圭造尺八寸。”有造圭,门得造璧也。公圭九寸,四玉一石。何以知不以玉为四,器石持为也?以《尚书》合言五玉也。臣见君所以有贽何?贽者,质也,质己之诚,致己之悃幅也。王者缘臣子心以为之制,差其尊卑,以副其意也。公、侯以玉为贽者,玉取其燥不轻,湿不重,公之德全,轻以羔者,取其群不党。卿职在尽忠率下,不阿党也。大夫以雁为贽者,取其飞成行,列。大夫职在以奉命之适四方,动作当能自正以事君也。士以雉为贽者,取其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守节死义,不当移转也。《曲礼》曰:“卿羔、大夫以雁、士以雉为贽,庶人之贽匹,童子委贽而退。野外军中无贽,以缨、拾、矢可也。”言必有贽也。匹谓鹜也。卿、大夫贽,古以?鹿今以羔、雁何?以为古者质,取其内,谓得美草鸣相呼;今文取其外,谓羔跪乳、雁有行列也。《礼 ○性情 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故《钩命决》曰:“情生于阴,欲以时念也;性生于阳,以就理也。阳气者仁,阴气者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 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六情者,何谓也?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所以扶成五性。性所以五,情所以六者何?人本含六律五行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乐动声仪》曰:“官有六府,人有五藏。” 五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肝之为言干也;肺之为言费也,情动得序;心之为言任也,任于恩也;肾之为言写也,以窍写也;脾之为言辨也,所以积精禀气也。五藏,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也。 肝所以仁者何?肝,木之精也;仁者,好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叶。目为之候何?目能出泪而不能内物,木亦能出枝叶不能有所内也。 肺所以义者何?肺者,金之精;义者,断决。西方亦金,成万物也,故肺象金,色白也。鼻为之候何?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山亦有金石累积,亦有孔穴,出云布雨以润天下,雨则云消,鼻能出纳气也。 心所以为礼何?心,火之精也。南方尊阳在上,卑阴在下,礼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锐也,人有道尊,天本在上,故心下锐也。耳为之候何?耳能遍内外、别音语,火照有似于礼,上下分明。 肾所以智何?肾者,水之精。智者,进而止无所疑惑。水亦进而不惑,北方水,故肾色黑;水阴,故肾双。窍为之候何?窍能泻水,亦能流濡。 脾所以信何?脾者,土之精也。土尚任养万物为之象,生物无所私,信之至也。故脾象土,色黄也。口为之候何?口能啖尝,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吐滋液。 故《元命苞》曰:“目者肝之使,肝者木之精,苍龙之位也。鼻者肺之使,肺者金之精,制割立断。耳者心之候,心者火之精,上为张星。阴者肾之写,肾者水之精,上为虚危。口者脾之门户,脾者土之精,上为北斗,主变化者也。”或曰:口者心之候,耳者肾之候。或曰:肝系于目,肺系于鼻,心系于口,脾系于舌,肾系于耳。 六府者,何谓也?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府者,谓五藏宫府也。故《礼运》记曰:“六情所以扶成五性也。” 胃者,脾之府也,脾主禀气;胃者,谷之委也,故脾禀气也。 膀胱者,肾之府也。肾者,主泻,膀胱常能有热,故先决难也。 三焦者,包络府也。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故上焦若窍,中焦若编,下焦若渎。 胆者,肝之府也。肝者,木之精也,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也,是以肝胆二者必有勇也。肝胆异趣,何以知相为府也?肝者,木之精也,木之为言牧也,人怒无不色青目腋张者,是其效也。 小肠、大肠,心肺之府也,主礼义,礼义者有分理,肠之大小相承受也。肠为心肺主,心为皮体主,故为两府也。目为心视,口为心谈,耳为心听,鼻为心嗅,是其支体主也。 喜在西方,怒在东方,好在北方,恶在南方,哀在下,乐在上何?以西方万物之成,故喜;东方万物之生,故怒;北方阳气始施,故好;南方阴气始起,故恶;上多乐,下多哀也。 魂魄者,何谓也?魂犹亻云亻云也,行不休于外也。主于情。魄者,迫然著人主于性也。魂者,芸也,情以除秽;魄者,白也,性以治内。 精神者,何谓也?精者,静也,太阴施化之气也。象火之化,任生也,神者恍惚,太阴之气也,间松云支体,万化之本也。 ○寿命 命者,何谓也?人之寿也,天命己使生者也。命有三科以记验:有寿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习寿命者,上命也,若言文王受命唯中身,享国五十年。随命者,随行为命,若言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矣。又欲使民务仁立义,无滔天。滔天则司命举过,言则用以弊之。遭命者逢世残贼,若上逢乱君,下必灾变暴至,夭绝人命,沙鹿崩于受邑是也。 冉伯牛危言正行而遭恶疾,孔子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夫子过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门外,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一人,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似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儡儡如丧家之狗,子贡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笑,曰:“形状未也,如丧家之狗。然哉乎,然哉乎。”” ○宗族 宗者,何谓也?宗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圣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于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宗其为高祖后者,五世而迁者也,高祖迁于上,宗则易于下。”宗其为曾祖后者为曾祖宗,宗其为祖后者为祖宗,宗其为父后者为父宗。以上至高祖皆为小宗,以其转迁,别于大宗也。别子者,自为其子孙为祖,继别也,各自为宗。小宗有四,大宗有一,凡有五。宗人之亲,所以备矣。诸侯夺宗,明尊者宜之。大夫不得夺宗何?曰:诸侯世世传子孙,故夺宗;大夫不传子孙,故不宗也。《丧服经》曰:“大夫为宗子。”不言诸侯为宗子也。 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尚书》曰:“以亲九族。” 族所以九何?九之为言究也,亲疏恩爱究竟也,谓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者,谓父之姓一族也,父女昆弟适人有子为二族也,身女昆弟适人有子为三族也,身女子适人有子为四族也;母族三者,母之父母一族也,母之昆弟二族也,母昆弟子三族也;母昆弟者男女皆在外亲,故合言之。妻族二者,妻之父为一族,妻之母为二族,妻之亲略故父母各一族。《礼》曰:“惟氏三族之不虞。”《尚书》曰:“以亲九族,义同也。”一说合言九族者,欲明尧时俱三也,礼所以独父族四何?欲言周承二弊之后,民人皆厚于末,故兴礼母族,妻之党废,礼母族父之族,足以贬妻族,以附父族也。或言九者,据有交接之恩也。若“邢侯之姊,覃公惟私”也。言四者,据有服耳,不相害所异也。 ○姓名 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人伦也。姓生也,人所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诗》云:“天生?民。”《尚书》曰:“平章百姓。”姓所以有百者何?以为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纪其族。人含五常而生,声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转而相杂,五五二十五,转生四时,故百而异也。气殊音悉备,故殊百也。 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所以勉人为善也。或氏王父字何?所以别诸侯之后,为兴灭国、继绝世也。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各以其王父字为氏。故鲁有仲孙、季,楚有昭、屈原,齐有高国、崔立氏三,以知其为子孙也。王者之后二称王子,兄弟立而皆封也。或曰王孙上称王孙也。尧知命,表稷、契,赐生子、姓,皋陶典刑不表姓,言天任德远刑。”禹姓姒氏,祖以亿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 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三月名之何?天道一时,物有变,人生三月,目煦亦能笑,与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故《礼服传》曰:“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于祖庙。”于祖庙者,谓子之亲庙也,明当为宗庙主也。 一说名之于燕寝。名者,幼小卑贱之称也,寡略,故于燕寝。《礼 ○嫁娶 人道所以有嫁娶何?以为情性之大,莫若男女。男女之交,人情之始,莫若夫妇。《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男女称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礼 ○绋冕 绋者,何谓也?绋者,蔽也,行以蔽前,绋蔽者小。有事因以别尊卑,彰有德也。天子朱绋,诸侯赤绋。《诗》云:“朱绋斯皇,室家君王。”又云:“赤绋金舄,会同有绎。”又云:“赤绋在股。”皆谓诸侯也。《书》曰:“黼黻衣,黄朱绋。”亦谓诸侯也。并见衣服之制,故远别之,谓黄朱亦赤矣。大夫葱衡,别于君矣。天子大夫赤绂葱衡,士??。朱赤者,或盛色也,是以圣人涂法之用为绋服,为百王不易也。绋以韦为之者,反古不忘本也。上广一尺,下广二尺,天一地二也;长三尺,法天、地、人也。 所以有冠者?卷也?所以?卷持其发也。人怀五常,莫不贵德,示成礼有修饰首,别成人也。《士冠经》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论语》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礼所以十九见正而冠何?渐三十之人耳。男子阳也,成于阴,故二十而冠,《曲礼》曰:“二十弱冠。”言见正。何以知不谓正月也?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