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Guest!
《国语》是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也叫《春秋外传》。原来传说是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所作,与《左传》并列为解说《春秋》的著作。近代学者研究证实,春秋时有盲史官,专门记诵、讲述古今历史。左丘明就是稍早于孔子的著名盲史官,他讲的历史得到过孔子的赞赏。盲史官讲述的史事被后人集录成书,叫做《语》,再按照国别区分,就是《周语》、《鲁语》等,总称《国语》。 西晋时曾在魏襄王墓中发现了大量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其中就有《国语》三篇,谈到了楚和晋的历史,这说明战国时此书就开始流传了。现在版本的《国语》大概是这些残存记录的总汇。因为是口耳相传的零星记录,内容主要是口语,国别和年代的区分、排列没有严格标准。 全书二十一卷中,《晋语》九卷,《楚语》二卷,《齐语》只有一卷。《周语》从穆王开始,属于西周早期。《郑语》只记载了桓公商讨东迁的史实,也还在春秋以前。《晋语》记录到智伯灭亡,到了战国初期。所以《国语》的内容不限于《春秋》,但确实记载了很多西周、春秋的重要事件。从传授渊源来看,可以认为是左丘明所作。《国语》出自的记录,是一种价值极高的原始史料,因此司马迁著《史记》时就从中吸取了很多史料。 卷一周語上 祭公諫穆王征犬戎 密康公母論小醜備物終必亡 邵公諫厲王弭謗 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 仲山父諫宣王立戲 穆仲論魯侯孝 仲山父諫宣王料民 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論周將亡 鄭厲公與虢叔殺子頹納惠王 內史過論神 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後 內史興論晉文公必霸 卷二周語中 富辰諫襄王以狄伐鄭及以狄女為后 襄王拒晉文公請隧 陽人不服晉侯 襄王拒殺衛成公 王孫滿觀秦師 定王論不用全烝之故 單襄公論陳必亡 劉康公論魯大夫儉與侈 王孫說請勿賜叔孫僑如 單襄公論郤至佻天之功 卷三周語下 單襄公論晉將有亂 單襄公論晉周將得晉國 太子晉諫靈王壅穀水 晉羊舌肸聘周論單靖公敬儉讓咨 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錢 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鍾 景王問鍾律於伶州鳩 賓孟見雄雞自斷其尾 劉文公與萇弘欲城周 卷四魯語上 曹劌問戰 曹劌諫莊公如齊觀社 匠師慶諫莊公丹楹刻桷 夏父展諫宗婦覿哀姜用幣 臧文仲如齊告糴 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 臧文仲說僖公請免衛成公 臧文仲請賞重館人 展禽論祭爰居非政之宜 文公欲弛孟文子與郈敬子之宅 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 里革更書逐莒太子僕 里革斷宣公罟而棄之 子叔聲伯辭邑 里革論君之過 季文子論妾馬 卷五魯語下 叔孫穆子聘於晉 叔孫穆子諫季武子為三軍 諸侯伐秦魯人以莒人先濟 襄公如楚 季冶致祿 叔孫穆子知楚公子圍有篡國之心 叔孫穆子不以貨私免 子服惠伯從季平子如晉 季桓子穿井獲羊 公父文伯之母對季康子問 公父文伯飲南宮敬叔酒 公父文伯之母論內朝與外朝 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 公父文伯之母別於男女之禮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 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 孔丘謂公父文伯之母知禮 孔丘論大骨 孔丘論楛矢 閔馬父笑子服景伯 孔丘非難季康子以田賦 卷六齊語 管仲對桓公以霸術 管仲佐桓公為政 桓公為政既成 管仲教桓公親鄰國 管仲教桓公足甲兵 桓公帥諸侯而朝天子 葵丘之會天子致胙於桓公 桓公霸諸侯 卷七晉語一 武公伐翼止欒共子無死 史蘇論獻公伐驪戎勝而不吉 史蘇論驪姬必亂晉 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獻公伐翟柤 優施教驪姬遠太子 獻公作二軍以伐霍 優施教驪姬譖申生 申生伐東山 卷八晉語二 驪姬譖殺太子申生 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虢將亡舟之僑以其族適晉 宮之奇知虞將亡 獻公問卜偃攻虢何月 宰周公論齊侯好示 宰周公論晉侯將死 里克殺奚齊而秦立惠公 冀芮答秦穆公問 卷九晉語三 惠公入而背外內之賂 惠公改葬共世子 惠公悔殺里克 惠公殺丕鄭 秦薦晉饑晉不予秦糴 秦侵晉止惠公於秦 呂甥逆惠公於秦 惠公斬慶鄭 卷十晉語四 重耳自狄適齊 齊姜勸重耳勿懷安 齊姜與子犯謀遣重耳 衛文公不禮重耳 曹共公不禮重耳而觀其駢脅 宋襄公贈重耳以馬二十乘 鄭文公不禮重耳 楚成王以周禮享重耳 重耳婚媾懷嬴 秦伯享重耳以國君之禮 重耳親筮得晉國 秦伯納重耳於晉 寺人勃鞮求見文公 文公遽見豎頭須 文公修內政納襄王 文公出陽人 文公伐原 文公救宋敗楚於城濮 鄭叔詹據鼎耳而疾號 箕鄭對文公問 文公任賢與趙衰舉賢 文公學讀書於臼季 郭偃論治國之難易 胥臣論教誨之力 文公稱霸 卷十一晉語五 臼季舉冀缺 寧嬴氏論貌與言 趙宣子論比與黨 趙宣子請師伐宋 靈公使鉏麑殺趙宣子 范武子退朝告老 范武子杖文子 郤獻子分謗 張侯御郤獻子 師勝而范文子後入 郤獻子等各推功於上 苗賁皇謂郤獻子為不知禮 車者論梁山崩 伯宗妻謂民不戴其上難必及 卷十二晉語六 趙文子冠 范文子不欲伐鄭 晉敗楚師於鄢陵 郤至勇而知禮 范文子論內睦而後圖外 范文子論外患與內憂 范文子論勝楚必有內憂 范文子論德為福之基 范文子論私難必作 欒書發郤至之罪 長魚矯脅欒中行 韓獻子不從欒中行召 卷十三晉語七 欒武子立悼公 悼公即位 悼公始合諸侯 祁奚薦子午以自代 魏絳諫悼公伐諸戎 悼公使韓穆子掌公族大夫 悼公使魏絳佐新軍 悼公賜魏絳女樂歌鍾 司馬侯薦叔向 卷十四晉語八 陽畢教平公滅欒氏 辛俞從欒氏出奔 叔向母謂羊舌氏必滅 叔孫穆子論死而不朽 范宣子與和大夫爭田 訾祏死范宣子勉范獻子 師曠論樂 叔向諫殺豎襄 叔向論比而不別 叔向與子朱不心競而力爭 叔向論忠信而本固 叔向論務德無爭先 趙文子請免叔孫穆子 趙文子為室張老謂應從禮 趙文子稱賢隨武子 秦后子謂趙孟將死 醫和視平公疾 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祿 鄭子產來聘 叔向論憂德不憂貧 卷十五晉語九 叔向論三姦同罪 中行穆子帥師伐狄圍鼓 范獻子戒人不可以不學 董叔欲為繫援 趙簡子欲有鬥臣 閻沒叔寬諫魏獻子無受賄 董安于辭趙簡子賞 趙簡子以晉陽為保鄣 郵無正諫趙簡子無殺尹鐸 鐵之戰趙簡子等三人誇功 衛莊公禱 史黯諫趙簡子田于螻 少室周知賢而讓 史黯論良臣 趙簡子問賢於壯馳茲 竇犨謂君子哀無人 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 智果論智瑤必滅宗 士茁謂土木勝懼其不安人 智伯國諫智襄子 晉陽之圍 卷十六鄭語 史伯為桓公論興衰 平王之末秦晉齊楚代興 卷十七楚語上 申叔時論傅太子之道 子囊議恭王之謚 屈建祭父不薦芰 蔡聲子論楚材晉用 伍舉論臺美而楚殆 范無宇論國為大城未有利者 左史倚相儆申公子亹 白公子張諷靈王宜納諫 左史倚相儆司馬子期唯道是從 卷十八楚語下 觀射父論絕地天通 觀射父論祀牲 子常問蓄貨聚馬鬥且論其必亡 藍尹亹避昭王而不載 鄖公辛與弟懷或禮於君或禮於父 藍尹亹論吳將斃 王孫圉論國之寶 魯陽文子辭惠王所與梁 葉公子高論白公勝必亂楚國 卷十九吳語 趙王句踐命諸稽郢行成於吳 吳王夫差與越荒成不盟 夫差伐齊不聽申胥之諫 夫差勝於艾陵使奚斯釋言於齊 申胥自殺 吳晉爭長未成句踐襲吳 吳欲與晉戰得為盟主 夫差退于黃池使王孫苟告于周 句踐滅吳夫差自殺 卷二十越語上 句踐滅吳 卷二十一越語下 范蠡進諫句踐持盈定傾節事 范蠡勸句踐無蚤圖吳 范蠡謂人事至而天應未至 范蠡謂先為之征其事不成 范蠡謂人事與天地相參乃可以成功 越興師伐吳而弗與戰 范蠡諫句踐勿許吳成卒滅吳 范蠡乘輕舟以浮於五湖 周語上1穆王將征犬戎〔一〕,祭公謀父諫曰:「不可〔二〕。先王耀德不觀兵〔三〕。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四〕,觀則玩,玩則無震〔五〕。是故周文公之頌曰〔六〕:「載戢干戈,載櫜弓矢〔七〕。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八〕,允王保之〔九〕。」先王之於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一0〕,阜其財求〔一一〕而利其器用〔一二〕,明利害之鄉〔一三〕,以文修之〔一四〕,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一五〕。 〔一〕穆王,周康王之孫、昭王之子穆王滿也。征,正也,上討下之稱。犬戎,西戎之別名也,在荒服之中。 〔二〕祭,畿內之國,周公之後也,為王卿士。謀父,字也。傳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矣。」 〔三〕耀,明也。觀,示也。明德,尚道化也。不示兵者,有大罪惡然後致誅,不以小小示威武也。 〔四〕戢,聚也。威,畏也。時動,謂三時務農,一時講武,守則有財,征則有威。 〔五〕玩,黷也。震,懼也。 〔六〕文公,周公旦之謚也。頌,時邁之詩也。武王既伐紂,周公為作此詩,巡守、告祭之樂歌也。 〔七〕載,則也。干,楯也。戈,戟也。櫜,韜也。言天下已定,聚斂其干戈,韜藏其弓矢,示不復用也。 〔八〕懿,美也。肆,陳也。于,於也。時,是也。夏,大也。言武王常求美德,故陳其功德,於是夏而歌之。樂章大者曰夏。 〔九〕允,信也。信武王能保此時夏之美。 〔一0〕懋,勉也。性,情性也。 〔一一〕阜,大也。大其財求,不障壅也。 〔一二〕器,兵甲也。用,耒耜之屬也。 〔一三〕示之以好惡也。鄉,方也。 〔一四〕文,禮法也。 〔一五〕保,守也。滋,益也。 「昔我先王世后稷〔一〕,以服事虞、夏〔二〕。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三〕,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四〕,而自竄于戎、狄之閒〔五〕,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六〕,修其訓典〔七〕,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八〕。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九〕。商王帝辛,大惡於民〔一0〕。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一一〕。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一二〕。 〔一〕后,君也。稷,官也。父子相繼曰世,謂棄與不窋也。 〔二〕謂棄為舜后稷,不窋繼之於夏啟也。 〔三〕棄,廢也。衰,謂啟子太康廢稷之官,不復務農也。書序曰:「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 〔四〕失稷官也。不窋,棄之子也。周之禘祫文、武,不先不窋,故通謂之王,商頌亦以契為玄王也。 〔五〕竄,匿也。堯封棄於邰,至不窋失官,去夏而遷於邠,邠西接戎、北近狄也。 〔六〕纂,繼也。緒,事也。 〔七〕訓,教也。典,法也。 〔八〕奕,奕前人也。載,成也。忝,辱也。 〔九〕保,養也。 〔一0〕商,殷之本號也。帝辛,紂名。大惡,大為民所惡也。 〔一一〕戴,奉也。戎,兵也。牧,商郊牧野。 〔一二〕恤,憂也。隱,痛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一〕,邦外侯服〔二〕,侯、衛賓服〔三〕,蠻、夷要服〔四〕,戎、狄荒服〔五〕。甸服者祭〔六〕,侯服者祀〔七〕,賓服者享〔八〕,要服者貢〔九〕,荒服者王〔一0〕。日祭〔一一〕、月祀〔一二〕、時享〔一三〕、歲貢〔一四〕、終王〔一五〕,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一六〕,有不祀則修言〔一七〕,有不享則修文〔一八〕,有不貢則修名〔一九〕,有不王則修德〔二0〕,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二一〕。於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二二〕,告不王〔二三〕。於是乎有刑罰之辟〔二四〕,有攻伐之兵〔二五〕,有征討之備〔二六〕,有威讓之令〔二七〕,有文告之辭〔二八〕。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於德而無勤民於遠〔二九〕,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 〔一〕邦內,謂天子畿內千里之地。商頌曰:「邦畿千里,維民所止。」王制曰:「千里之內曰甸。」京邑在其中央,故夏書曰「五百里甸服」,則古今同矣。甸,王田也。服,服其職業也。自商以前,并畿內為五服。武王克殷,周公致太平,因禹所弼除畿內,更制天下為九服。千里之內謂之王畿,王畿之外曰侯服,侯服之外曰甸服。今謀父諫穆王,稱先王之制猶以王畿為甸服者,甸,古名,世俗所習也。故周襄王謂晉文公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是也。周禮亦以蠻服為要服,足以相況也。 〔二〕邦外,邦畿之外也。方五百里之地謂之侯服。侯服,侯圻也。言諸侯之近者,歲一來見也。 〔三〕此總言之也。侯,侯圻也。衛,衛圻也。言自侯圻至衛圻,其閒凡五圻,圻五百里,五五二千五百里,中國之界也。謂之賓服,常以服貢賓見於王也。五圻者,侯圻之外曰甸圻,甸圻之外曰男圻,男圻之外曰采圻,采圻之外曰衛圻。周書康誥曰「侯、甸、男、采、衛」,是也。凡此服數,諸家之說皆紛錯不同,唯賈君近之。 〔四〕蠻,蠻圻。夷,夷圻也。周禮,衛圻之外曰蠻圻,去王城三千五百里,九州之界也。夷圻去王城四千里。周禮行人職,衛圻之外謂之要服,此言蠻、夷要服,則夷圻朝貢或與蠻圻同也。要者,要結好信而服從也。 〔五〕戎、狄,去王城四千五百里至五千里也。四千五百里為鎮圻,五千里為蕃圻,在九州之外荒裔之地,與戎、狄同俗,故謂之荒,荒忽無常之言也。 〔六〕供日祭也。此采地之君,其見無數。 〔七〕供月祀也。堯、舜及周,侯服皆歲見也。 〔八〕供時享也。享,獻也。周禮,甸圻二歲而見,男圻三歲而見,采圻四歲而見,衛圻五歲而見。其見也,必以所貢助祭於廟,孝經所謂「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者也。 〔九〕供歲貢也。要服六歲一見也。 〔一0〕王,王事天子也。周禮,九州之外謂之蕃國,世一見,各以其所貴寶為贄,故詩云:「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 〔一一〕日祭,祭於祖、考,謂上食也。近漢亦然。 〔一二〕月祀於曾、高也。 〔一三〕時享於二祧也。 〔一四〕歲貢於壇、墠也。 〔一五〕終,謂終世也。朝嗣王及即位而來見。 〔一六〕意,志意也。謂邦國之內有違闕不供日祭者,先修志意以自責也。畿內近,知王意。案:「邦國」,公序本作「邦甸」。 〔一七〕言,號令也。 〔一八〕文,典法也。 〔一九〕名,謂尊卑職貢之名號也。晉語曰:「信於名則上下不干也。」 〔二0〕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二一〕序成,謂上五者次序已成,而有不至,則有刑誅。 〔二二〕讓,譴責也。 〔二三〕謂以文辭告曉之也。地遠者罪輕。 〔二四〕刑不祭也。 〔二五〕伐不祀也。 〔二六〕征不享也。 〔二七〕讓不貢也。 〔二八〕告不王也。 〔二九〕勤,勞也。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一〕,犬戎氏以其職來王〔二〕,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三〕。」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四〕!吾聞夫犬戎樹惇〔五〕,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六〕,其有以禦我矣〔七〕!」 〔一〕大畢、伯士,犬戎氏之二君也。終,卒也。 〔二〕以其職,謂其嗣子以其貴寶來見王。 〔三〕享,賓服之禮。以責犬戎,而示之兵法也。案:「法」,公序本作「非」。 〔四〕幾,危也。頓,敗也。 〔五〕樹,立也。言犬戎立性惇樸。 〔六〕帥,循也。純,專也。固,一也。言犬戎循先王之舊德,奉其常職,天性專一,終身不移,不聽穆王責其不享也。 〔七〕禦,猶距也。 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一〕。自是荒服者不至〔二〕。 〔一〕白狼、白鹿,犬戎所貢。 〔二〕穆王責犬戎以非禮,暴兵露師,傷威毀信,故荒服者不至。 2恭王遊於涇上,密康公從〔一〕,有三女奔之〔二〕。其母曰:「必致之於王〔三〕。夫獸三為群〔四〕,人三為眾,女三為粲。〔五〕王田不取群〔六〕,公行下眾〔七〕,王御不參一族〔八〕。夫粲,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九〕?王猶不堪,況爾小醜乎〔一0〕?小醜備物,終必亡〔一一〕。」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一二〕。 〔一〕恭王,穆王之子恭王伊扈也。涇,水名。康公,密國之君,姬姓也。 〔二〕奔,不由媒氏也。三女同姓也。 〔三〕康公之母欲使進於王。 〔四〕自三以上為群。 〔五〕粲,美貌也。 〔六〕不盡群也。易曰:「王用三驅,失前禽也。」 〔七〕公,諸侯也。下眾,不敢誣眾也。禮,國君下卿位,遇眾則式禮也。 〔八〕御,婦官也。參,三也。一族,父子也。故取異姓以備三,不參一族也。案:「異姓」,公序本作「姪娣」。 〔九〕堪,任也。 〔一0〕醜,類也。王者至尊,猶且不堪,況爾小人之類乎? 〔一一〕言德小而物備,終取之必以亡。 〔一二〕密,今安定陰密縣是也,近涇。 3厲王虐,國人謗王〔一〕。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二〕!」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三〕,以告,則殺之〔四〕。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五〕。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六〕」邵公曰:「是障之也〔七〕。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八〕。川壅而潰,傷人必多〔九〕,民亦如之〔一0〕。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一一〕,為民者宣之使言〔一二〕。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一三〕,瞽獻曲〔一四〕,史獻書〔一五〕,師箴〔一六〕,瞍賦〔一七〕,矇誦〔一八〕,百工諫〔一九〕,庶人傳語〔二0〕,近臣盡規〔二一〕,親戚補察〔二二〕,瞽、史教誨〔二三〕,耆、艾修之〔二四〕,而後王斟酌焉〔二五〕,是以事行而不悖〔二六〕。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二七〕;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二八〕。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二九〕,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三0〕。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三一〕」王不聽,於是國〔三二〕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三三〕 〔一〕厲王,恭王之曾孫、夷王之子厲王胡也。謗,誹也。 〔二〕邵公,邵康公之孫穆公虎也,為王卿士。言民不堪暴虐之政令。 〔三〕衛巫,衛國之巫也。監,察也。巫人有神靈,有謗必知之。案:「巫人」,公序本作「以巫」。 〔四〕巫言謗王,王則殺之。 〔五〕不敢發言,以目相眄而已。 〔六〕弭,止也。 〔七〕障,防也。 〔八〕流者曰川。言川不可防,而口又甚也。 〔九〕川之潰決,害於人也。 〔一0〕民之敗亂,害於上也。 〔一一〕為,治也。導,通也。 〔一二〕宣,猶放也。觀民所言,以知得失。 〔一三〕獻詩以風也。列士,上士也。 〔一四〕無目曰瞽。瞽,樂師。曲,樂曲也。 〔一五〕史,外史也。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一六〕師,少師也。箴,箴刺王闕,以正得失也。 〔一七〕無眸子曰瞍。賦,公卿列士所獻詩也。 〔一八〕有眸子而無見曰矇。周禮,矇主弦歌、諷誦。誦,謂箴諫之語也。 〔一九〕百工,執技以事上者也。諫者執藝事以諫,謂若匠師慶諫魯莊公丹楹刻桷也。 〔二0〕庶人卑賤,見時得失不得達,傳以語王也。 〔二一〕近臣,謂驂僕之屬也。盡規,盡其規計以告王也。 〔二二〕補,補過;察,察政也。傳曰:「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過也。」 〔二三〕瞽,樂太師;史,太史也。掌陰陽、天時、禮法之書,以相教誨者。單襄公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二四〕耆、艾,師、傅也。師、傅修理瞽、史之教,以聞於王也。 〔二五〕斟,取也。酌,行也。 〔二六〕悖,逆也。 〔二七〕猶,若也。山川所以宣地氣而出財用,口亦宣人心而言善敗也。 〔二八〕廣平曰原,下溼曰隰。下平曰衍,有溉曰沃。 〔二九〕民所善者行之,民所敗者備之。 〔三0〕阜,厚也。 〔三一〕與,辭也。能幾何,言不久也。 〔三二〕案:「國」下,公序本有「人」字。 〔三三〕流,放也。彘,晉地,漢為縣,屬河東,今曰永安。 4厲王說榮夷公〔一〕,芮良夫曰〔二〕:「王室其將卑乎〔三〕!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四〕。夫利,百物之所生也〔五〕,天地之所載也〔六〕,而或專之,其害多矣〔七〕。天地百物,皆將取焉,胡可專也〔八〕?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九〕,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極〔一0〕,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一一〕。故頌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一二〕。」大雅曰:「陳錫載周〔一三〕。」是不布利而懼難乎〔一四〕?故能載周,以至于今。今王學專利,其可乎〔一五〕?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一六〕。榮公若用,周必敗。」既,榮公為卿士〔一七〕,諸侯不享,王流于彘〔一八〕。 〔一〕說,好也。榮,國名。夷,謚也。 〔二〕芮良夫,周大夫芮伯也。 〔三〕卑,微也。 〔四〕專,擅也。 〔五〕利,生於物也。專利,是專百物也。 〔六〕載,成也。地受天氣以成百物也。 〔七〕害,謂惡害榮公者多也。孔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八〕天地成百物,民皆將取用之,何可專其利也。 〔九〕導,開也。布,賦也。上謂天神,下謂人物也。 〔一0〕極,中也。 〔一一〕怵惕,恐懼也。 〔一二〕頌,周頌思文也,謂郊祀后稷以配天之樂歌也。經緯天地曰文。克,能也。蒸,眾也。莫,無也。匪,不也。爾,女也。極,中也。言周公思有文德者后稷,其功乃能配於天。謂堯時洪水,稷播百穀,立我眾民之道,無不於女時得其中者,功至大也。 〔一三〕大雅文王之二章也。陳,布也。錫,賜也。言文王布賜施利,以載成周道也。 〔一四〕言后稷、文王既布利,又懼難也。 〔一五〕言不可也。 〔一六〕鮮,寡也。歸附周者寡也。 〔一七〕既,已也。卿士,卿之有事者。 〔一八〕享,獻也。 5彘之亂,宣王在邵公之宮〔一〕,國人圍之。邵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是以及此難〔二〕。今殺王子,王其以我為懟〔三〕而怒乎〔四〕!夫事君者險而不懟〔五〕,怨而不怒,況事王乎?〔六〕」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長而立之〔七〕。 〔一〕宣王,厲王之子宣王靖也。在邵公之宮者,避難奔邵公也。 〔二〕及,至也。 〔三〕音墜。 〔四〕殺王子,命國人得殺之也。 〔五〕君,諸侯也。在危險之中不當懟。懟,謂若晉慶鄭怨惠公愎諫違卜,棄而不載。 〔六〕怨,心望也。怒,作氣也。 〔七〕彘之亂,公卿相與和而修政事,號曰「共和」,凡十四年而宣王立。 6宣王即位,不籍千畝〔一〕。虢文公諫曰〔二〕:「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三〕,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四〕,民之蕃庶於是乎生〔五〕,事之供給於是乎在〔六〕,和協輯睦於是乎興〔七〕,財用蕃殖於是乎始〔八〕,敦庬純固於是乎成〔九〕,是故稷為大官。〔一0〕古者,太史順時覛〔一一〕土,陽癉〔一二〕憤盈,土氣震發〔一三〕,農祥晨正〔一四〕,日月底于天廟〔一五〕,土乃脈發〔一六〕。 〔一〕籍,借也,借民力以為之。天子田籍千畝,諸侯百畝。自厲王之流,籍田禮廢,宣王即位,不復遵古也。 〔二〕賈侍中云:「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後,為王卿士。」昭謂:虢叔之後,西虢也。及宣王都鎬,在畿內也。 〔三〕穀,民之命,故農為大事也。 〔四〕出於農也。器實曰粢,在器曰盛。 〔五〕番,息也。庶,眾也。 〔六〕供,具也。給,足也。 〔七〕協,合也。輯,聚也。睦,親也。 〔八〕殖,長也。 〔九〕敦,厚也。庬,大也。 〔一0〕民之大事在農,故稷之職為大官也。案:汪遠孫國語發正(以下簡稱發正)卷一:「「大官」,當為「天官」。」 〔一一〕音脈。 〔一二〕丁佐反。 〔一三〕覛,視也。癉,厚也。憤,積也。盈,滿也。震,動也。發,起也。 〔一四〕農祥,房星也。晨正,謂立春之日,晨中於午也。農事之候,故曰農祥也。 〔一五〕底,至也。天廟,營室也。孟春之月,日月皆在營室也。 〔一六〕脈,理也。農書曰:「春土長冒撅,陳根可拔,耕者急發。」案:汪遠孫國語明道本攷異(以下簡稱攷異)卷一:「春」上脫「孟」字,「撅」當作「橛」。 「先時九日〔一〕,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二〕,陽氣俱蒸,土膏其動〔三〕。弗震弗渝,脈其滿眚,穀乃不殖〔四〕。」稷以告〔五〕王曰:「史帥陽官以命我司事〔六〕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動〔七〕,王其祗祓,監農不易〔八〕。」」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九〕,司空除壇于籍〔一0〕,命農大夫咸戒農用〔一一〕。 〔一〕先,先立春日也。 〔二〕初吉,二月朔日也。詩云:「二月初吉。」 〔三〕蒸,升也。膏,潤也。其動,潤澤欲行也。 〔四〕震,動也。渝,變也。眚,災也。言陽氣俱升,土膏欲動,當即發動變寫其氣。不然,則脈滿氣結,更為災疫,穀乃不殖也。 〔五〕以太史之言告王。 〔六〕史,太史。陽官,春官。司事,主農事也。 〔七〕距,去也。 〔八〕祗,敬也。祓,齊戒、祓除也。不易,不易物土之宜也。 〔九〕百吏,百官。庶民,甸師氏所掌之民也,主耕耨王之籍田者。 〔一0〕司空,掌地也。 〔一一〕農大夫,田畯也。農用,田器也。 「先時五日〔一〕,瞽告有協風至〔二〕,王即齋宮〔三〕,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四〕。王乃淳〔五〕濯饗醴〔六〕,及期,〔七〕鬱人薦鬯〔八〕,犧人薦醴〔九〕,王祼鬯,饗醴乃行〔一0〕,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之〔一一〕,膳夫、農正陳籍禮〔一二〕,太史贊王〔一三〕,王敬從之。王耕一 周語中1襄王十三年〔一〕,鄭人伐滑〔二〕。王使游孫伯請滑〔三〕,鄭人執之〔四〕。王怒,將以狄伐鄭〔五〕。富辰諫曰:「不可。〔六〕古人有言曰:「兄弟讒鬩、侮人百里〔七〕。」周文公之詩曰:「兄弟鬩于牆,外禦其侮〔八〕。」若是則鬩乃內侮,而雖鬩不敗親也〔九〕。鄭在天子,兄弟也〔一0〕。鄭武、莊有大勳力于平、桓〔一一〕;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一二〕;子頹之亂,又鄭之繇定〔一三〕。今以小忿棄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無乃不可乎〔一四〕!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一五〕,徵於他,利乃外矣〔一六〕。章怨外利,不義〔一七〕;棄親即狄,不祥〔一八〕;以怨報德,不仁〔一九〕。夫義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二0〕不義則利不阜〔二一〕,不祥則福不降,不仁則民不至。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二二〕,故能光有天下〔二三〕,而和寧百姓,令聞不忘〔二四〕。王其不可以棄之。」王不聽。十七年,王降狄師以伐鄭〔二五〕。 〔一〕襄王十三年,魯僖之二十年也。下事見二十四年。案發正卷二:「內傳:鄭伐滑一在僖二十年,一在僖二十四年,此是二十四年事,襄王之十七年也。」 〔二〕滑,姬姓小國也。先是,鄭伐滑,滑人聽命,師還,又叛即衛,故鄭公子士、泄堵寇帥師伐滑也。案:「泄堵寇」,公序本作「泄堵俞彌」,攷異卷一和黃丕烈國語札記(以下簡稱札記)都據左傳作「堵俞彌」。 〔三〕游孫伯,周大夫。 〔四〕鄭人,文公捷也。鄭怨惠王之入而不與厲公爵,又怨襄王之與衛、滑,故不聽王命而執王使也。 〔五〕狄,隗姓之國也。 〔六〕富辰,周大夫也。 〔七〕鬩,佷也。兄弟雖以讒言相違佷,猶以禁禦他人侵侮己者。百里,諭遠也。 〔八〕文公之詩者,周公旦之所作棠棣之詩是也,所以閔管、蔡而親兄弟。此二句,其四章也。禦,禁也,言雖相與佷於牆室之內,猶能外禦異族侮害己者。其後周衰,厲王無道,骨肉恩闕,親親禮廢,宴兄弟之樂絕,故邵穆公思周德之不類,而合其宗族於成周,復循棠棣之歌以親之。鄭、唐二君以為棠棣穆公所作,失之,唯賈君得之。穆公,邵康公之後穆公虎也,去周公歷九王矣。 〔九〕雖內相恨,外禦他人,故不敗親也。 〔一0〕言與襄王有兄弟之親也。 〔一一〕武,鄭桓公之子武公滑突也。莊,武公之子莊公寤生也。王功曰勳。平,幽王之子平王宜咎,桓,平王之孫、太子泄父之子桓王林也。幽王既滅,鄭武公以卿士夾輔周室。平王東遷洛邑,桓王即位,鄭莊公為之卿士,以王命討不庭,伐宋,在魯隱十年。唐尚書云:「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王伐鄭,鄭祝聃射王中肩,豈得為功?「桓」當為「惠」,傳曰:「鄭有平、惠之勳。」」昭謂:鄭世有功而桓王不賞,又奪其政,聃雖射王,非莊公意。又詩敘云:「桓王失信,諸侯背叛。」明桓王之非也,下富辰又曰:「平、桓、莊、惠皆受鄭勞。」明各異人,不為誤也。 〔一二〕東遷,謂平王也。晉語曰「鄭先君武公與晉文侯戮力同心,股肱周室,夾輔平王」也。 〔一三〕子頹,周莊王之子、惠王之叔父也,篡惠王而立。惠王出居鄭,鄭厲公殺子頹而納之。事在周語上也。 〔一四〕置,廢也。詩云「忘我大德,思我小怨」也。 〔一五〕徵,召也。他,謂翟人。 〔一六〕外,利在狄也。 〔一七〕章,明也。 〔一八〕祥,善也。棄親,出狄師以伐鄭也。 〔一九〕言鄭有德於王,王怨而伐之,是為不仁也。 〔二0〕保,養也。 〔二一〕阜,厚也。 〔二二〕三德,仁、義、祥也。 〔二三〕光,大也。 〔二四〕不忘,言德及後代也。 〔二五〕降,下也。 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后,富辰諫曰:「不可。夫婚姻,禍福之階也〔一〕。由之利內則福〔二〕,利外則取禍。今王外利矣〔三〕,其無乃階禍乎〔四〕?昔摯、疇之國也由大任〔五〕,杞、繒由大姒〔六〕,齊、許、申、呂由大姜〔七〕,陳由大姬〔八〕,是皆能內利親親者也〔九〕。昔鄢之亡也由仲任〔一0〕,密須由伯姞〔一一〕,鄶由叔妘〔一二〕,聃由鄭姬〔一三〕,息由陳媯〔一四〕,鄧由楚曼〔一五〕,羅由季姬〔一六〕,盧由荊媯〔一七〕,是皆外利離親者也〔一八〕。」 〔一〕階,梯也。 〔二〕利內,娶得偶而有福也。案:公序本無此九字。 〔三〕樹利於狄也。 〔四〕為禍階也。 〔五〕摯、疇二國任姓,奚仲仲虺之後、大任之家也。大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也。詩云:「摯仲氏任。」 〔六〕杞、繒二國姒姓,夏禹之後、大姒之家也。大姒,文王之妃、武王之母也。 〔七〕四國皆姜姓也,四岳之後、大姜之家也。大姜,太王之妃、王季之母也。 〔八〕陳,媯姓,舜後。大姬,周武王之元女、成王之姊。傳曰:「以元女大姬配虞胡公而封之於陳」也。 〔九〕內利,內行七德,親親以申固其家也。 〔一0〕鄢,妘姓之國,取仲任氏之女為鄢夫人。唐尚書曰:「鄢為鄭武公所滅,非取任氏而亡也。」昭謂:幽王為西戎所殺而詩言「褒姒滅之」,明禍有所由也。 〔一一〕伯姞,密須之女也。傳曰「密須之鼓」、「闕鞏之甲」,此則文王所滅而獲鼓甲也。大雅云:「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不由嫁女而亡。世本云:「密須,姞姓。」 〔一二〕鄶,妘姓之國。叔妘,同姓之女為鄶夫人。唐尚書云:「亦鄭武公滅之,不由女亡也。」昭謂:公羊傳曰:「先鄭伯有善乎鄶公者,通于夫人以取其國。」此之謂也。 〔一三〕聃,姬姓,文王之子聃季之國。鄭姬,鄭女,為聃夫人。同姓相娶,猶魯昭公娶於吳,亦其●姓,所以亡也。 〔一四〕息,姬姓之國。陳媯,陳女,為息侯夫人。蔡哀侯亦娶於陳,息媯將歸,過蔡,蔡哀侯止而見之,弗賓。媯以告息侯,導楚伐蔡。蔡侯怨,因稱息媯之美於楚子,楚子遂滅息,以息媯歸。 〔一五〕鄧,曼姓。楚曼,鄧女,為楚武王夫人,生文王。文王過鄧而利其國,遂滅鄧而兼之也。 〔一六〕羅,熊姓之國。季姬,姬氏女,為羅夫人而亡其國也。 〔一七〕盧,媯姓之國。荊媯,盧女,為荊夫人。荊,楚也。 〔一八〕外利,行淫僻,求利於外,不能親親,以亡其國也。 王曰:「利何如而內,何如而外?」對曰:「尊貴、明賢、庸勳、長老〔一〕、愛親〔二〕、禮新〔三〕、親舊〔四〕。然則民莫不審固其心力以役上令〔五〕,官不易方〔六〕,而財不匱竭〔七〕,求無不至,動無不濟。百姓兆民〔八〕,夫人奉利而歸諸上,是利之內也〔九〕。若七德離判,民乃攜貳〔一0〕,各以利退〔一一〕,上求不暨,是其外利也〔一二〕。夫狄無列於王室〔一三〕,鄭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貴也〔一四〕。狄,豺狼之德也,鄭未失周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賢也〔一五〕。平、桓、莊、惠皆受鄭勞,王而棄之,是不庸勳也〔一六〕。鄭伯捷之齒長矣,王而弱之,是不長老也〔一七〕。狄,隗姓也〔一八〕,鄭出自宣王,王而虐之,是不愛親也〔一九〕。夫禮,新不閒舊〔二0〕,王以狄女閒姜、任,非禮且棄舊也〔二一〕。王一舉而棄七德,臣故曰利外矣。書有之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二二〕。」王不忍小忿而棄鄭,又登叔隗以階狄〔二三〕。狄,封豕豺狼也,不可猒也〔二四〕。」王不聽。 〔一〕明,顯也。庸,用也。勳,功也。長老,尚齒也。 〔二〕六親也。 〔三〕新來過賓也。 〔四〕君之故舊也。 〔五〕役,為也。 〔六〕方,道也。 〔七〕貢賦有品,財用有節,不乏盡也。 〔八〕百姓,百官也,官有世功受氏姓也。十億曰兆。 〔九〕夫人,猶人人也。 〔一0〕判,分也。攜,離也。七德,謂尊貴至親舊也。 〔一一〕以利,利其身而去也。 〔一二〕暨,至也。 〔一三〕列,位次也。 〔一四〕賈侍中云:「南者,在南服之侯伯也。」或云:「南,南面君也。」鄭司農云:「南謂子男。鄭,今新鄭。新鄭之於王城在畿內,畿內之諸侯雖爵有侯伯,周之舊法皆食子男之地。」昭案:內傳,子產爭貢,曰:「爵卑而貢重者,甸服也。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以此言之,鄭在男服,明矣。周公雖制土,中設九服,至康王而西都鄗京,其後衰微,土地損減,車服改易,故鄭在男服。禮,畿外之侯,伯也。世謂其見待重於采地之君,故曰是不尊貴也。 〔一五〕蔑,小也。 〔一六〕平王東遷,依鄭武公;桓王即位,鄭莊公佐之。莊,桓王之子莊王他也。惠,莊王之孫、僖王之子惠王涼也,為子頹所篡,出居於鄭,鄭厲公納之。自平王以來,鄭世有功,故曰「皆受鄭勞」。勞,功也。 〔一七〕捷,鄭文公之名也。弱,猶稚也。 〔一八〕隗姓,赤狄也。 〔一九〕鄭桓公友,宣王之母弟。出者,鄭國之封出於宣王之世也。 〔二0〕閒,代也。 〔二一〕姜氏、任氏之女世為王妃嬪也,今以狄女代之,為棄舊也。 〔二二〕書,逸書也。若,猶乃也。濟,成也。言能有所忍乃能有成功也。 〔二三〕階,階狄禍也。 〔二四〕封,大;猒,足也。 十八年〔一〕,王黜狄后〔二〕。狄人來誅殺譚伯〔三〕。富辰曰:「昔吾驟諫王,王弗從,以及此難。若我不出,王其以我為懟乎!」乃以其屬死之〔四〕。 〔一〕案:攷異卷一:「「八」當為「七」」。 〔二〕十八年,魯僖公二十四年。黜,廢也。狄后既立而通王子帶,故王廢之也。 〔三〕誅,責也。狄人奉子帶攻王而殺譚伯。譚伯,周大夫原伯毛也。案:「譚伯,周大夫原伯毛也」,公序本無「原伯毛也」四字。攷異卷一:「案「毛」字衍。」 〔四〕帥其徒屬以死狄師。 初,惠后欲立王子帶,故以其黨啟狄人〔一〕。狄人遂入,周王乃出居于鄭,晉文公納之〔二〕。 〔一〕言初者,惠后已死。以其黨者,謂頹叔、桃子緣惠后欲立子帶,故以子帶為黨,開狄人伐周也。 〔二〕王出適鄭,居於汜也。文公納之,殺子帶。在魯僖公二十五年。 2晉文公既定襄王于郟〔一〕,王勞之以地〔二〕,辭〔三〕,請隧焉〔四〕。王不許,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方千里以為甸服〔五〕,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六〕,以備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七〕。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八〕,使各有寧宇〔九〕,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一0〕,先王豈有賴焉〔一一〕。內官不過九御〔一二〕,外官不過九品〔一三〕,足以供給神祇而已〔一四〕,豈敢猒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一五〕?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一六〕,以臨長百姓而輕重布之,王何異之有〔一七〕?今天降禍災於周室,余一人僅亦守府〔一八〕,又不佞以勤叔父〔一九〕,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二0〕,其叔父實應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豈敢有愛〔二一〕?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二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二三〕,而縮取備物以鎮撫百姓〔二四〕,余一人其流辟旅於裔土,何辭之有與〔二五〕?若由是姬姓也〔二六〕,尚將列為公侯,以復先王之職,大物其未可改也〔二七〕。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將自至〔二八〕,余何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二九〕,其若先王與百姓何〔三0〕?何政令之為也〔三一〕?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三二〕,余安能知之〔三三〕?」文公遂不敢請,受地而還。 〔一〕郟,洛邑王城之地也。 〔二〕王以其勤勞,賞之以地,謂陽樊、溫、原、欑茅之田也。 〔三〕辭,不受也。 〔四〕賈侍中云:「隧,王之葬禮,開地通路曰隧。」昭謂:隧,六隧也。周禮:天子遠郊之地有六鄉,則六軍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貢賦。唯天子有隧,諸侯則無也。 〔五〕規,規畫而有之也。 〔六〕以其職貢供王祭也。上帝,天神五帝也。山川,五岳河海也。百神,丘陵墳衍之神也。 〔七〕百姓,百官有世功者。用,財用也。庭,直也。虞,度也。不直,猶不道也。不度,不意度而至之患也。 〔八〕其餘,甸服之外地。均,平也。周禮,公之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 〔九〕寧,安;宇,居也。 〔一0〕順,順天地尊卑之義也,若相侵犯,則有災害也。 〔一一〕賴,利也。言無所利,皆均分諸侯也。 〔一二〕九御,九嬪也。 〔一三〕九品,九卿。周禮:「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一四〕言嬪與卿主祭祀,魯語曰「日入監九御,使潔奉禘郊之粢盛」也。 〔一五〕猒,足也。耳目,聲色;心腹,嗜欲也。 〔一六〕采章,采色之文章也,死之服,謂六隧之民引王柩輅也。 〔一七〕輕重布之,貴賤各有等也。王何異之,有帝王皆然也。 〔一八〕僅,猶劣也。府,先王之府藏。 〔一九〕勤,勞也。天子稱九州之長同姓曰叔父也。 〔二0〕班,分也。大物,謂隧也。 〔二一〕應,猶受憎惡也。言晉文雖當私賞,猶非我一人也。 〔二二〕玉,佩玉,所以節行步也。君臣尊卑,遲速有節,言服其服則行其禮,以言晉侯尚在臣位,不宜有隧也。 〔二三〕光,廣也。裕,寬也。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創,造也。庸,用也。謂為天子造創制度,自顯用於天下。 〔二四〕縮,引也。備物,隧之屬也。 〔二五〕流,放也。言將放辟於荒裔,何復陳辭之有也。 〔二六〕謂文公未更姓而王也。 〔二七〕言文公若尚在公侯之位,將成霸業以興王室,復先王之職,則六隧未可改也。 〔二八〕懋,勉也。言有天下則隧自至也。 〔二九〕章,表也,所以表明天子與諸侯異物。 〔三0〕言無以奉先王鎮撫百姓也。 〔三一〕何以復臨百姓而為政令乎? 〔三二〕自制以為隧也。 〔三三〕所不敢禁也。 3王至自鄭〔一〕,以陽樊賜晉文公〔二〕。陽人不服〔三〕,晉侯圍之。倉葛呼曰〔四〕:「王以晉君為能德〔五〕,故勞之以陽樊,陽樊懷我王德,是以未從於晉〔六〕。謂君其何德之布以懷柔之〔七〕,使無有遠志〔八〕?今將大泯其宗祊〔九〕,而蔑殺其民人〔一0〕,宜吾不敢服也!夫三軍之所尋〔一一〕,將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於是乎致武〔一二〕。此羸者陽也,未狎君政〔一三〕,故未承命。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徵,其敢逆命〔一四〕,何足以辱師!君之武震,無乃玩而頓乎〔一五〕?臣聞之曰:「武不可覿,文不可匿〔一六〕。覿武無烈〔一七〕,匿文不昭。」陽不承獲甸,〔一八〕而祇以覿武,臣是以懼。不然,其敢自愛也〔一九〕?且夫陽,豈有裔民哉〔二0〕?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二一〕,若之何其虐之也?」晉侯聞之,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陽民〔二二〕。 〔一〕襄王從鄭至王城,魯僖二十五年也。 〔二〕陽樊,二邑在畿內也。案:發正卷二據本書卷十晉語四注、史記晉世家集解引服虔說、左傳隱公十一年杜預注:「此云「二邑」,疑傳寫之誤。」以「陽樊」為一邑。 〔三〕不肯屬晉。 〔四〕倉葛,陽人也。 〔五〕為能布德行。 〔六〕懷,思也。 〔七〕懷,來也。柔,安也。 〔八〕遠志,離叛也。 〔九〕泯,滅也。廟門謂之祊。宗祊,猶宗廟也。 〔一0〕蔑,猶滅也。 〔一一〕尋,討也。 〔一二〕謂諸夏之國為蠻、夷之行,王於是致武以伐之。 〔一三〕羸,弱也。狎,習也。 〔一四〕官,晉有司也。徵,召也。 〔一五〕震,威也。玩,黷也。言舉非義兵,誅罰失當,故君之武威將見慢黷頓弊也。 〔一六〕覿,見也。匿,隱也。言不當尚武隱文也。 〔一七〕烈,威也。 〔一八〕案:述聞卷二0以為「承獲」二字誤倒。 〔一九〕祇,適也。言陽人既不得承王室為甸服,又懼晉不惠卹其民,適以震威耀武而見殘破,不然,豈敢自愛而不服乎? 〔二0〕裔民,謂凶惡之民放在荒裔者也。 〔二一〕謂吾舅者,吾謂之甥。 〔二二〕放令去也。 4溫之會,晉人執衛成公歸之于周〔一〕。晉侯請殺之,王曰:「不可。夫政自上下者也〔二〕,上作政,而下行之不逆,故上下無怨〔三〕。今叔父作政而不行,無乃不可乎〔四〕?夫君臣無獄〔五〕,今元咺雖直,不可聽也。君臣皆獄,父子將獄,是無上下也。而叔父聽之,一逆矣。又為臣殺其君,其安庸刑〔六〕?布刑而不庸,再逆矣。一合諸侯,而有再逆政,余懼其無後〔七〕。不然,余何私於衛侯?」晉人乃歸衛侯〔八〕。 〔一〕溫,晉之河陽。成公,衛文公之子成公鄭也。晉文公討不服,衛成公恃楚而不從,聞楚師敗于城濮,懼,出奔楚,使元咺奉弟叔武以受盟于踐土。或愬元咺曰:「立叔武矣。」衛侯殺其子角,咺不廢命,奉叔武以守國。晉人復衛侯,衛侯先期入。叔武將沐,聞君至,喜,捉髮走出,前驅射而殺之,元咺出奔晉。會于溫,討不服。衛侯與元咺訟,不勝,故晉侯執之,歸之于京師。在魯僖公二十八年也。 〔二〕當從王出也。 〔三〕言君臣不相怨。 〔四〕不行,謂不順也。言晉侯不行德政,而聽元咺之愬,欲殺衛侯也。 〔五〕獄,訟也。無是非曲直,獄訟之義也。 〔六〕庸,用也。刑,法也。 〔七〕無後,無以復合諸侯也。 〔八〕在魯僖三十年也。晉侯使毉衍酖衛侯不死,魯僖為請於王及晉侯,皆納玉十 周語下1柯陵之會〔一〕,單襄公見晉厲公視遠步高〔二〕。晉郤錡見其語犯〔三〕。郤犨見,其語迂〔四〕。郤至見,其語伐〔五〕。齊國佐見,其語盡〔六〕。魯成公見,言及晉難及郤犨之譖〔七〕。 〔一〕柯陵,鄭西地名也。經書:「公會尹子、單子、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邾人伐鄭。六月乙酉,同盟于柯陵。」在魯成十七年。案攷異卷一:「公序本作「公會尹子、單子、晉侯、齊國佐、邾人于柯陵,以伐鄭。」案公序本是也。「單子」係後人誤增,下注云:單襄公「時命事而不與會,故不書。」是注無此二字矣。韋宏嗣所據之經在魯成公十六年。經書:「公會尹子、晉侯、齊國佐伐鄭。」內傳云:「公會尹武公及諸侯伐鄭。諸侯之師次于鄭西。」杜預云:「柯陵,鄭西地。」然則鄭西即柯陵,內傳鄭西之師即外傳柯陵之會。下文傳云:「十一年,諸侯會于柯陵。」簡王十一年,正魯成公十六年。會柯陵在前,而盟柯陵在後,本屬兩時兩事,故韋注云「于柯陵以伐鄭」,此通內、外傳以釋之,其說當矣。明道本乃據十七年經書「同盟于柯陵」,遂誤合國語改竄韋注,不知傳、注皆不可通也。」 〔二〕襄公,王卿士,單朝之謚也。時命事而不與會,故不書。厲公,晉成公之孫、景公之子厲公州蒲也。視遠,望視遠;步高,舉足高也。 〔三〕郤錡,晉卿,郤克之子駒伯也。犯,陵犯人也。 〔四〕郤犨,晉卿,郤錡之族父、步揚之子苦成叔也。迂,迂迴,加誣於人也。 〔五〕郤至,晉卿,犨之弟子溫季昭子也。伐,好伐其功也。 〔六〕國佐,齊卿,國歸父之子國武子也。盡者,盡其心意,善惡褒貶無所諱也。 〔七〕成公,魯宣公之子成公黑肱也。言及晉難,語次及晉將罪己之難,及為郤犨所誣也。晉將伐鄭,使欒黶乞師於魯,成公將如會。叔孫僑如通於成公之母穆姜,欲去季孟氏,而取其室。穆姜送公,使逐季孟,公以晉難告,請反而聽命。姜怒,公子偃、公子鉏趨過,指之曰:「女不可,是皆君也。」公懼,待於壞隤,儆守而後行,故不及戰。郤犨受僑如之賂,為之譖魯於晉侯,曰:「魯侯後至者,待於壞隤,將以待勝者。」晉侯怒,不見公。故成公為單子言之也。 單子曰:「君何患焉!晉將有亂,其君與三郤其當之乎!」魯侯曰:「寡人懼不免於晉,今君曰「將有亂」,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一〕?」對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二〕?吾見晉君之容,而聽三郤之語矣,殆必禍者也。夫君子目以定體,足以從之〔三〕,是以觀其容而知其心矣〔四〕。目以處義〔五〕,足以步目,今晉侯視遠而足高,目不在體〔六〕,而足不步目,其心必異矣。目體不相從,何以能久?夫合諸侯,民〔七〕之大事也,於是乎觀存亡。故國將無咎,其君在會,步言視聽,必皆無謫,則可以知德矣。視遠,日絕其義〔八〕;足高,日棄其德〔九〕;言爽,日反其信〔一0〕;聽淫,日離其名〔一一〕。夫目以處義,足以踐德〔一二〕,口以庇信〔一三〕,耳以聽名者也〔一四〕,故不可不慎也。偏喪有咎〔一五〕,既喪則國從之〔一六〕。晉侯爽二,吾是以云〔一七〕。 〔一〕故,事也。將以天道占之乎,以人事知之乎? 〔二〕瞽,樂太師,掌知音樂風氣,執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凶。史,太史,掌抱天時,與太師同車,皆知天道者。 〔三〕體,手足也。論語曰「四體不勤」也。 〔四〕心不固,則容不正也。 〔五〕義,宜也。 〔六〕在,存也。 〔七〕案:「民」,公序本作「國」。 〔八〕謫,譴也。言日日絕其宜也。 〔九〕人君容止,佩玉有節。今步高失儀,棄其德也。 〔一0〕爽,貳也。反,違也。 〔一一〕淫,濫也。離,失也。名,聲也。失所名也。 〔一二〕踐,履也。動履,德行也。 〔一三〕庇,覆也。言行相覆為信也。 〔一四〕耳所以聽,別萬事之名聲也。 〔一五〕喪,亡也。步、言、視、聽四者而亡其二,為偏喪。偏喪者有咎,咎及身也。 〔一六〕既,盡也。四者盡喪,國從而亡也。 〔一七〕爽,當為「喪」字之誤也。喪二,視與步也,是為偏喪,故言晉君當之。 「夫郤氏,晉之寵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懼矣〔一〕。高位寔疾顛〔二〕,厚味寔腊毒〔三〕。今郤伯之語犯,叔迂,季伐,〔四〕犯則陵人,迂則誣人,伐則掩人〔五〕。有是寵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誰能忍之〔六〕!雖齊國子亦將與焉〔七〕。立於淫亂之國,而好盡言,以招人過,怨之本也〔八〕。唯善人能受盡言〔九〕,齊其有乎〔一0〕?吾聞之,國德而鄰於不修,必受其福〔一一〕。今君偪於晉,而鄰於齊,齊、晉有禍,可以取伯,無德之患,何憂於晉?且夫長翟之人利而不義〔一二〕,其利淫矣,流之若何〔一三〕?」 〔一〕三卿,錡、犨、至也。復有五人為大夫,故號八郤也。 〔二〕高者近危。疾,速也。顛,隕也。 〔三〕厚味,喻重祿也。腊,亟也,讀若「廣」。昔酒焉,味厚者,其毒亟也。案:「廣」,公序本作「廟」。攷異卷一:「案皆非也。此必「酋」字之誤,「酋」、「昔」俱有久義。」 〔四〕伯,錡也。叔,犨也。季,至也。 〔五〕掩人之美。 〔六〕益,猶加也。三怨,陵、誣、掩也。 〔七〕與,與於禍也。 〔八〕招,舉也。 〔九〕思聞過以自改。 〔一0〕言無也。 〔一一〕國德,己國有德也。鄰於不修,與不修德者為鄰也。 〔一二〕長翟之人,謂叔孫僑如也。僑如之父得臣敗翟于鹹,獲長翟僑如,因名其子為僑如。利而不義者,好利而不義。通於穆姜,欲逐季孟而專魯國也。 〔一三〕言其所利驕淫之事耳。流,放也,放之若何也。 魯侯歸,乃逐叔孫僑如。簡王十一年,諸侯會于柯陵〔一〕。十二年,晉殺三郤。十三年,晉侯弒〔二〕,於翼東門葬,以車一乘。〔三〕齊人殺國武子〔四〕。 〔一〕簡王十一年,魯成十七年也。案攷異卷一:「案「七」當作「六」,字之誤也。簡王十二年,晉殺三郤,在魯成十七年。十三年,晉殺厲公,在魯成十八年。然則簡王十一年為魯成十六年無疑矣。」 〔二〕厲公既殺三郤,欒書、中行偃懼誅,執厲公而殺之於匠酈氏也。 〔三〕翼,晉別都也。傳曰「葬之于翼東門之外」,不得同於先君也。禮,諸侯七命,遣車七乘。以車一乘,不成喪也。 〔四〕是年,齊人又殺國佐也。齊慶剋通于靈公之母聲孟子。國佐召慶剋而謂之,慶剋以告夫人,夫人愬之於靈公,靈公殺之。殺在魯成十八年也。 2晉孫談之子周適周,事單襄公〔一〕,立無跛〔二〕,視無還〔三〕,聽無聳〔四〕,言無遠〔五〕;言敬必及天〔六〕,言忠必及意〔七〕,言信必及身〔八〕,言仁必及人〔九〕,言義必及利,〔一0〕言智必及事〔一一〕,言勇必及制〔一二〕,言教必及辯,〔一三〕言孝必及神〔一四〕,言惠必及和〔一五〕,言讓必及敵;〔一六〕晉國有憂未嘗不戚〔一七〕,有慶未嘗不怡〔一八〕。 〔一〕談,晉襄公之孫惠伯談也。周者,談之子,晉悼公之名也。晉自獻公用驪姬之讒詛,不畜群公子,故孫周適周事單襄公。 〔二〕跛,偏任也。 〔三〕睛轉復反為還也。 〔四〕不聳耳而聽也。 〔五〕遠,謂非耳目所及也。 〔六〕象天之敬,乾乾不息。 〔七〕出自心意為忠。 〔八〕先信於身,而後及人。 〔九〕博愛於人為仁。 〔一0〕能利人物,然後為義。易曰:「利物足以和義。」 〔一一〕能處事物為智。 〔一二〕以義為制也,勇而不義非勇也。 〔一三〕辯,別也。能分別是非,乃可以教。 〔一四〕孝於鬼神,則存者信矣。 〔一五〕惠,愛也。和,睦也。言致和睦,乃為親愛也。 〔一六〕雖在匹敵,猶以禮讓也。 〔一七〕急其宗也。 〔一八〕慶,福也。怡,悅也。 襄公有疾,召頃公而告之〔一〕,曰:「必善晉周,將得晉國。其行也文〔二〕,能文則得天地。天地所胙,小而後國〔三〕。夫敬,文之恭也〔四〕;忠,文之實也〔五〕;信,文之孚也〔六〕;仁,文之愛也〔七〕;義,文之制也〔八〕;智,文之輿也〔九〕;勇,文之帥也〔一0〕;教,文之施也〔一一〕;孝,文之本也〔一二〕;惠,文之慈也〔一三〕;讓,文之材也〔一四〕。象天能敬〔一五〕,帥意能忠〔一六〕,思身能信〔一七〕,愛人能仁〔一八〕,利制能義〔一九〕,事建能智〔二0〕,帥義能勇〔二一〕,施辯能教〔二二〕,昭神能孝〔二三〕,慈和能惠〔二四〕,推敵能讓〔二五〕。此十一者,夫子皆有焉〔二六〕。 〔一〕頃公,單襄公之子也。 〔二〕經緯天地曰文。 〔三〕胙,福也。天之所福,小則得國,大得天下也。 〔四〕文者,德之總名也。恭者,其別行也。十一義皆如之。 〔五〕忠自中出,故為文之實誠也。 〔六〕孚,覆也。 〔七〕仁者,文之慈愛。 〔八〕義所以制斷事宜也。 〔九〕智所以載行文德。 〔一0〕謂以勇帥行,其心義。 〔一一〕所以施布德化。 〔一二〕言人始於事親,故孝為文本也。 〔一三〕慈,愛也。 〔一四〕材,用也。 〔一五〕言能則天,是能敬也。 〔一六〕帥,循也。循己之意,恕而行之,為忠也。 〔一七〕思誠其身,乃為信也。易曰「體信,足以長人」也。 〔一八〕言愛人乃為仁也。 〔一九〕以利為制,故能義也。 〔二0〕能處立百事,為智也。 〔二一〕修義而行,故能勇。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二二〕施其道化而行,能辯明之,故能教。 〔二三〕昭,顯也。尊而顯之,若周公然。 〔二四〕慈愛和睦,故能惠也。 〔二五〕與己體敵,猶推先之,故能讓。 〔二六〕夫子,晉周也。 「天六地五,數之常也〔一〕。經之以天,緯之以地〔二〕。經緯不爽,文之象也〔三〕。文王質文,故天胙之以天下。夫子被之矣〔四〕,其昭穆又近,可以得國〔五〕。且夫立無跛,正也;視無還,端也;聽無聳,成也〔六〕;言無遠,慎也。夫正,德之道也〔七〕;端,德之信也〔八〕;成,德之終也〔九〕;慎,德之守也〔一0〕。守終純固,道正事信,明令德矣〔一一〕。慎成端正,德之相也〔一二〕。為晉休戚,不背本也〔一三〕。被文相德,非國何取!〔一四〕 〔一〕天有六氣,謂陰、陽、風、雨、晦、明也。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也。 〔二〕以天之六氣為經,以地之五行為緯,而成之也。 〔三〕爽,差也。 〔四〕質文,其質性有文德也。被,被服之也。言文王質性有文德,故能得天下。晉周則被服之,可以得國也。 〔五〕父昭子穆,孫復為昭,一昭一穆,相次而下。近者,言周子之親與晉最近。 〔六〕成,定也。 〔七〕德之道路。 〔八〕端愨故信。 〔九〕志定故能終也。 〔一0〕守,守德也。 〔一一〕言周子明於善德也。 〔一二〕相,助也。慎成端正,覆述上事,為下出也。 〔一三〕休,喜也。 〔一四〕被服文德,又以四行輔助之。非國何取,言必得國也。 「成公之歸也,吾聞晉之筮之也〔一〕,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終,君三出焉〔二〕。」一既往矣,後之不知,其次必此〔三〕。且吾聞成公之生也,其母夢神規其臀以墨,曰:「使有晉國〔四〕,三而畀驩之孫〔五〕。」故名之曰「黑臀」,於今再矣〔六〕。襄公曰驩,此其孫也〔七〕。而令德孝恭,非此其誰?且其夢曰:「必驩之孫,實有晉國。」其卦曰:「必三取君於周。」其德又可以君國,三襲焉〔八〕。吾聞之大誓,故曰:「朕夢協朕卜,襲于休祥,戎商必克〔九〕。」以三襲也〔一0〕。晉仍無道而鮮冑,其將失之矣。〔一一〕必早善晉子,其當之也〔一二〕。」 〔一〕成公,晉文公之庶子成公黑臀也。歸者,自周歸晉也。趙穿弒靈公,趙盾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蓍曰筮,筮立成公也。 〔二〕乾下乾上,乾也。坤下乾上,否也。乾初九、九二、九三,變而之否也。乾,天也,君也,故曰配,配先君也。不終,子孫不終為君也。乾下變而為坤,坤,地也,臣也。天地不交曰否,變有臣象。三爻,故三世而終。上有乾,乾,天子也。五體不變,周天子國也。三爻有三變,故君三出於周也。案:「乾,天子也」下,公序本有「五亦天子」四字。 〔三〕一,謂成公,已往為晉吾。後之不知,不知最後者在誰也。其次必此,次成公而往者,必周子也。 〔四〕規,畫也。臀, 魯語上1長勺之役,曹劌問所以戰於莊公〔一〕。公曰:「余不愛衣食於民〔二〕,不愛牲玉於神〔三〕。」對曰:「夫惠本而後民歸之志〔四〕,民和而後神降之福〔五〕。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務治而小人務力;動不違時,財不過用〔六〕;財用不匱,莫不能使〔七〕共祀〔八〕。是以用民無不聽,求福無不豐。今將惠以小賜,祀以獨恭〔九〕。小賜不咸,獨恭不優〔一0〕。不咸,民不歸也;不優,神弗福也。將何以戰?夫民求不匱於財,而神求優裕於享者也〔一一〕,故不可以不本〔一二〕。」公曰:「余聽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一三〕。」對曰:「是則可矣〔一四〕。知〔一五〕夫苟中心圖民,智雖弗及,必將至焉〔一六〕。」 〔一〕長勺,魯地。曹劌,魯人也。莊公,魯桓公之子莊公同也。初,齊襄公立,其政無常,鮑叔牙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奔莒。魯莊八年,齊無知殺襄公,管夷吾、邵忽奉公子糾奔魯。九年夏,莊公伐齊,納子糾。小白自莒先入,與莊公戰于乾時,莊公敗績。故十年齊伐魯,戰于長勺也。 〔二〕有惠賜也。 〔三〕牲,犧牲;玉,珪璧,所以祭祀也。詩云:「靡愛斯牲,珪璧既卒。」 〔四〕惠本,謂樹德施利也。歸之志,志歸於上。 〔五〕降,下也。民,神之主,故民和神乃降福。 〔六〕不過用禮也。 〔七〕案:「能使」,公序本無。 〔八〕無不共祀,非獨己也。 〔九〕小賜,臨戰之賜。獨恭,一身之恭也。 〔一0〕咸,遍也。優,裕也。 〔一一〕裕,饒也。享,食也。民和年豐為優裕也。 〔一二〕本,先利民莫不共祀也。 〔一三〕獄,訟也。 〔一四〕可者,未大備可以一戰。傳曰「齊師敗績」也。 〔一五〕案:「知」字,公序本無。 〔一六〕苟,誠也。言誠以中心圖慮民事,智雖有所不及必將至於道也。 2莊公如齊觀社〔一〕。曹劌諫曰:「不可。夫禮,所以正民也。是故先王制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二〕。終則講於會,以正班爵之義〔三〕,帥長幼之序,訓上下之則〔四〕,制財用之節〔五〕,其閒無由荒怠〔六〕。夫齊棄太公之法而觀民於社〔七〕,君為是舉〔八〕而往觀之,非故業也〔九〕,何以訓民?土發而社,助時也〔一0〕。收 魯語下1叔孫穆子聘於晉〔一〕,晉悼公饗之〔二〕,樂及鹿鳴之三,而後拜樂三〔三〕。晉侯使行人問焉〔四〕,曰:「子以君命鎮撫弊邑〔五〕,不腆先君之禮,以辱從者〔六〕,不腆之樂以節之〔七〕。吾子舍其大而加禮於其細,敢問何禮也〔八〕?」 〔一〕穆子,魯卿,叔孫得臣之子豹也。 〔二〕以饗禮見也。 〔三〕及,至也。悼公先為穆子作肆夏、文王各三篇而不拜,至鹿鳴之三篇,乃後拜樂三也。 〔四〕行人,官名,掌賓客之禮。傳曰:「韓獻子使行人子員問焉。」 〔五〕鎮,重也。撫,安也。 〔六〕腆,厚也。稱從者,謙也。 〔七〕以樂節之也。案:「之」,公序本作「禮」。 〔八〕大,謂肆夏、文王也。細,謂鹿鳴也。 對曰:「寡君使豹來繼先君之好,君以諸侯之故,貺使臣以大禮〔一〕。夫先樂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饗元侯也〔二〕;夫歌文王、大明、綿,則兩君相見之樂也〔三〕。皆昭令德以合好也,皆非使臣之所敢聞也。臣以為肄業及之,故不敢拜〔四〕。今伶簫詠歌及鹿鳴之三〔五〕,君之所以貺使臣,臣敢不拜貺〔六〕。夫鹿鳴,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七〕。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八〕。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每懷靡及〔九〕」,諏、謀、度、詢,必咨於周。敢不拜教〔一0〕。臣聞之曰:「懷和為每懷〔一一〕,咨才為諏〔一二〕,咨事為謀〔一三〕,咨義為度〔一四〕,咨親為詢〔一五〕,忠信為周〔一六〕。」君貺使臣以大禮,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一七〕。」 〔一〕貺,賜也。 〔二〕金奏,以鍾奏樂也。肆夏一名樊,韶夏一名遏,納夏一名渠,此三夏曲也。禮有九夏。周禮:「鍾師掌以鍾鼓奏九夏。」元侯,牧伯也。鄭後司農云:「九夏皆篇名,頌之類也,載在樂章,樂崩亦從而亡,是以頌不能具也。」 〔三〕文王、大明、綿,大雅之首,文王之三也。三篇皆美文王、武王有聖德,天所輔祚,其徵應符驗著見於天,乃天命非人力也。周公欲昭先王之德於天下,故兩君相見,得以為樂也。 〔四〕肄,習也。以為樂人自習修其業而及之,故不敢拜。 〔五〕伶,伶人,樂官也。簫,樂器,編管為之。言樂人以簫作此三篇之聲,與歌者相應也。詩云:「簫管備舉。」 〔六〕貺,賜也。 〔七〕嘉,善也。鹿鳴曰:「我有嘉賓,德音孔昭。」是為嘉善先君之好也。 〔八〕四牡,君勞使臣之樂也。章,著也。言臣奉命勞勤於外,述敘其情以歌樂之,所以著其勤勞也。 〔九〕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之樂也。皇皇,猶煌煌也。懷私為每懷。靡,無也。言臣奉使當榮顯於君,如華之色煌煌然。既受命,當思在公,每人人懷其私,於事將無所及也。案:「榮顯於君」,「於」,公序本作「其」。 〔一0〕此六者,皆君之所以教臣也。訪問於善為咨,忠信為周。言諏、謀、度、詢,必當諮之於忠信之人也。 〔一一〕鄭後司農云:「「和」當為「私」。」 〔一二〕「才」,當為「事」。傳曰:「咨事為諏。」 〔一三〕事,當為「難」。傳曰:「咨難為謀。」 〔一四〕咨禮義為度。度,亦謀也。 〔一五〕詢親戚之謀也。 〔一六〕言當諮之於忠信之人。詩云:「周爰諮謀。」 〔一七〕六德,謂諏也、謀也、度也、詢也、咨也、周也。 2季武子為三軍〔一〕,叔孫穆子曰:「不可。天子作師,公帥之,以征不德〔二〕。元侯作師,卿帥之,以承天子〔三〕。諸侯有卿無軍,帥教衛以贊元侯〔四〕。自伯、子、男有大夫無卿〔五〕,帥賦以從諸侯〔六〕。是以上能征下,下無姦慝〔七〕。今我小侯也〔八〕,處大國之間〔九〕,繕貢賦以共從者,猶懼有討〔一0〕。若為元侯之所〔一一〕,以怒大國,無乃不可乎?」弗從。遂作中軍〔一二〕。自是齊、楚代討於魯〔一三〕,襄、昭皆如楚〔一四〕。 〔一〕為,作也。武子,魯卿,季文子之子季孫夙也。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魯,伯禽之封,舊有三軍,其後削弱,二軍而已。武子欲專公室,故益中軍以為三,三家各征其一。事在魯襄十一年。 〔二〕師,謂六軍之眾也。公,謂諸侯為王卿士者也。周禮:「軍將皆命卿。」詩云:「周公東征。」周公時為二伯而東征,則亦上公為元帥也。 〔三〕元侯,大國之君。師,三軍之眾也。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承天子,謂從王師征不義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四〕諸侯,謂次國之君。有卿,有命卿也,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無軍,無三軍也。若元侯有事,則令卿帥其所教武衛之士,以佐元侯。禮所謂「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謂以賦出軍從征伐也。贊,佐也。 〔五〕無卿,無命卿也。王制曰「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也。 〔六〕賦,國中出兵車、甲士,以從大國諸侯也。 〔七〕征,正也。慝,惡也。 〔八〕言小侯者,削弱之日久也。 〔九〕大國,齊、楚也。 〔一0〕猶懼以不給見誅討也。 〔一一〕之所,謂作三軍,元侯所為也。 〔一二〕言中者,明已有上下軍也。 〔一三〕代,更也。 〔一四〕襄,襄公也。昭,昭公也。如楚,朝事楚也。事在襄二十九年、昭七年。 3諸侯伐秦,及涇莫濟〔一〕。晉叔向見叔孫穆子曰:「諸侯謂秦不恭而討之,及涇而止,於秦何益〔二〕?」穆子曰:「豹之業,及匏有苦葉矣,不知其他〔三〕。」叔向退,召舟虞與司馬〔四〕,曰:「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濟而已〔五〕。魯叔孫賦匏有苦葉,必將涉矣〔六〕。具舟除隧,不共有法〔七〕。」是行也,魯人以莒人先濟,諸侯從之〔八〕。 〔一〕及,至也。涇,水名也。濟,度也。魯襄十一年,晉悼公伐鄭,秦人伐晉以救鄭。十四年,晉使六卿帥諸侯之大夫伐秦,至涇水,無肯先渡者。 〔二〕何益於伐秦之事也。 〔三〕業,事也。匏有苦葉,詩邶風篇名也,其詩曰:「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言其必濟,不知其他也。 〔四〕舟虞,掌舟。司馬,掌兵。 〔五〕材,若裁也。不裁於人,言不可食也。共濟而已,佩匏可以渡水也。 〔六〕詩以言志也。 〔七〕隧,道也。共,具也。舟虞具舟,司馬除道。法,刑也。 〔八〕諸侯,諸侯之大夫也。以,用也。能東西之曰以。 4襄公如楚,及漢,聞康王卒,欲還〔一〕。叔仲昭伯曰:「君之來也,非為一人也〔二〕,為其名與其眾也〔三〕。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諸大夫皆欲還。子服惠伯曰:「不知所為,姑從君乎〔四〕!」叔仲曰:「子之來也,非欲安身也,為國家之利也,故不憚勤遠而聽於楚〔五〕;非義楚也,畏其名與眾也〔六〕。夫義人者,固慶其喜而弔其憂,況畏而服焉〔七〕?聞畏而往,聞喪而還,苟羋姓實嗣,其誰代之任喪〔八〕?王太子又長矣,執政未改〔九〕,予為先君來,死而去之,其誰曰不如先君〔一0〕?將為喪舉,聞喪而還,其誰曰非侮也〔一一〕?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誰由己貳〔一二〕?求說其侮,而亟於前之人,其讎不滋大乎〔一三〕?說侮不懦,執政不貳,帥大讎以憚小國,其誰云待之〔一四〕?若從君而走患,則不如違君以避難〔一五〕。且夫君子計成而後行,二三子計乎?有禦楚之術而有守國之備,則可也〔一六〕;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 〔一〕襄公,魯成公之子襄公午也。如楚者,以宋之盟朝于楚也。漢,水名。康王,楚恭王之子康王昭也。 〔二〕叔仲昭伯,魯大夫,叔仲惠伯之孫叔仲帶也。一人,謂康王也。 〔三〕名,謂為大國有盟主之名也。眾,略地多、兵甲眾也。 〔四〕惠伯,魯大夫,仲孫他之子子服椒也。姑,且也。 〔五〕憚,難也。 〔六〕義楚,非以楚有義而往也。案:「義楚」上疑脫「非」字。 〔七〕慶,猶賀也。喜,猶福也。 〔八〕羋,楚姓也。嗣,嗣世也。任,當也。誰當代之當喪為主者乎?言必自當之,故不可不往弔也。 〔九〕執政,令尹、司馬也。改,易也。 〔一0〕言我為楚先君故來,聞死而去之,後嗣臣子誰肯自謂我德不如先君者也。 〔一一〕舉,動也。如在國聞楚有喪,將為之舉動而往,況已至漢,聞喪而還,其誰言魯不輕侮也? 〔一二〕任,當也。由,從也。言楚臣方事其君,當其政,其誰肯從己時而使諸侯有攜貳者也。 〔一三〕說,猶除也。滋,益也。亟,疾也。言楚君臣求除其輕侮己者,將急疾於前之人,此讎不益大乎。 〔一四〕懦,弱也。憚,難也。言楚人欲除其侮慢之恥,不懦弱,其執政之臣無二心。以楚大讎,為魯作難,其誰能待之?待,猶禦也。 〔一五〕走,之也。 〔一六〕可,可還也。 反,及方城,聞季武子襲卞〔一〕,公欲還,出楚師以伐魯〔二〕。榮成伯曰:「不可〔三〕。君之於臣,其威大矣。不能令於國,而恃諸侯,諸侯其誰暱之〔四〕?若得楚師以伐魯,魯既不違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五〕。若楚之克魯〔六〕,諸姬不獲闚焉,而況君乎?彼無亦置其同類以服東夷,而大攘諸夏,將天下是王,而何德於君,其予君也〔七〕?若不克魯,君以蠻、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獲矣。不如予之〔八〕。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九〕。醉而怒,醒而喜,庸何傷〔一0〕?君其入也!」乃歸。 〔一〕方城,楚北山也。卞,魯邑也,季武子襲之以自予也。 〔二〕伐季氏也。言魯者,季氏專魯國也。 〔三〕成伯,魯大夫,聲伯之子也,名欒。 〔四〕暱,親也。 〔五〕夙,武子名也。言夙取卞時,魯人不違而從之,是為聽用其命,必同心而守,故言「固矣」。 〔六〕克,勝也。 〔七〕無亦,亦也。同類,同姓也。攘,卻也。言楚亦將自置其同姓於魯以取天下,不與君也。 〔八〕予之,以卞予武子也。 〔九〕悛,改也。 〔一0〕庸,用也。言公欲伐魯,若人醉而怒;今止者,醒而喜,用何傷乎。 5襄公在楚,季武子取卞,使季冶逆〔一〕,追而予之璽書〔二〕,以告曰:「卞人將畔,臣討之,既得之矣〔三〕。」公未言,榮成子曰〔四〕:「子股肱魯國,社稷之事,子實制之。唯子所利,何必卞〔五〕?卞有罪而子征之,子之隸也,又何謁焉〔六〕?」子冶歸,致祿而不出〔七〕,曰:「使予欺君,謂予能也〔八〕。能而欺其君,敢享其祿而立其朝乎〔九〕?」 〔一〕季冶,魯大夫,季氏之族子冶也。逆,迎也。 〔二〕璽,印也。古者,大夫之印亦稱璽。璽書,印封書也。 〔三〕此璽書之辭也。 〔四〕恐公怒,故先言也。 〔五〕利,猶便也。 〔六〕隸,役也。謁,告也。 〔七〕致,歸也。歸祿,還采邑也。傳曰「公冶致其邑」也。 〔八〕欺,謂璽書言卞人將畔也。能,賢能也。 〔九〕享,食也。 6虢之會〔一〕,楚公子圍二人執戈先焉〔二〕。蔡公孫歸生與鄭罕虎見叔孫穆子〔三〕,穆子曰:「楚公子甚美,不大夫矣〔四〕,抑君也〔五〕。」鄭子皮曰:「有執戈之前,吾惑之〔六〕。」蔡子家曰:「楚,大國也;公子圍,其令尹也。有執戈之前,不亦可乎?」穆子曰:「不然。天子有虎賁,習武訓也〔七〕;諸侯有旅賁,禦災害也〔八〕;大夫有貳車,備承事也〔九〕;士有陪乘,告奔走也〔一0〕。今大夫而設諸侯之服,有其心矣〔一一〕。若無其心,而敢設服以見諸侯之大夫乎?將不入矣〔一二〕。夫服,心之文也。〔一三〕如龜焉,灼其中,必文於外。若楚公子不為君,必死,不合諸侯矣〔一四〕。」公子圍反,殺郟敖而代之〔一五〕。 〔一〕諸侯之大夫尋宋之盟也。在魯昭元年。 〔二〕楚公子圍,恭王之庶子靈王熊虔也,時為令尹。先,謂使二人執戈在前導也。 〔三〕歸生,蔡大師子朝之子子家也。罕虎,鄭大夫,子罕之孫、子展之子子皮也。穆子,魯卿叔孫豹也。 〔四〕美,謂服飾盛也。 〔五〕似君也。 〔六〕惑,疑怪也。 〔七〕訓,教也。虎賁,掌先後王而趨以卒伍,舍則守王閑,王在國則守宮門,所以習武教也。 〔八〕禦,禁也。旅賁,掌執戈盾夾車而趨,車止則持輪,所以備非常、禁災害也。 〔九〕貳,副也。承,奉也。事,使也。 〔一0〕陪,猶重也。奔走,使令也。 〔一一〕有篡國心也。 〔一二〕若不見討,必為篡,不復入為大夫也。 〔一三〕言心所好,身必服之。 〔一四〕不復為大夫以會諸侯也。 〔一五〕郟敖,楚康王之子麇。麇有疾,圍縊而殺之,葬之于郟,諸侯謂之郟敖。案:公序本無「諸侯」二字。 7虢之會,諸侯之大夫尋盟未退〔一〕。季武子伐莒取鄆〔二〕,莒人告于會,楚人將以叔孫穆子為戮〔三〕。晉樂王鮒求貨於穆子〔四〕,曰:「吾為子請於楚。」穆子不予。梁其?謂穆子曰:「有貨,以衛身也。出貨而可以免,子何愛焉〔五〕?」穆子曰:「非女所知也。承君命以會大事〔六〕,而國有罪,我以貨私免,是我會吾私也。苟如是,則又可以出貨而成私欲乎〔七〕?雖可以免,吾其若諸侯之事何?夫必將或循之,曰:「諸侯之卿有然者故也〔八〕。」則我求安身而為諸侯法矣〔九〕。君子是以患作〔一0〕。作而不衷,將或道之〔一一〕,是昭其不衷也。余非愛貨,惡不衷也〔一二〕。且罪非我之由〔一三〕,為戮何害〔一四〕?」楚人乃赦之。 〔一〕尋宋之盟也。 〔二〕鄆,莒邑也。 〔三〕楚人,令尹圍也。以魯背盟取鄆,故欲戮之。 〔四〕樂王鮒,晉大夫樂桓子也。 〔五〕梁其?,穆子家臣也。衛,營也。 〔六〕大事,盟也。 〔七〕苟,誠也。誠復有如此事者,即當復以財貨求免而成私欲。私欲成,則公義廢也。 〔八〕必將有循傚我者,言諸侯之卿嘗有以貨私免者也。 〔九〕貨免之法也。 〔一0〕患作,患所作不得衷,以亂事也。 〔一一〕衷,中也。 〔一二〕欲殺身以成義,不欲求生以害道也。 〔一三〕由武子也。 〔一四〕何害於義也。 穆子歸,武子勞之,日中不出〔一〕。其人曰:「可以出矣〔二〕。」穆子曰:「吾不難為戮,養吾棟也〔三〕。夫棟折而榱崩。吾懼壓焉〔四〕。故曰雖死於外,而庇宗於內,可也〔五〕。今既免大恥,而不忍小忿,可以為能乎?」乃出見之。 〔一〕日中,旦至日中也。穆子怨其背盟伐莒,故不出見之也。 〔二〕其人,穆子家臣曾阜也。 〔三〕武子,政卿也,是為國棟。言己為戮,魯誅盡矣,故曰「養吾棟」也。 〔四〕壓,笮也。言季氏亡,則叔孫氏亦必亡也。 〔五〕庇,覆也。 8平丘之會,晉昭公使叔向辭昭公,弗與盟〔一〕。子服惠伯曰:「晉信蠻、夷而棄兄弟〔二〕,其執政貳也〔三〕。貳心〔四〕必失諸侯,豈唯魯然〔五〕?夫失其政者,必毒於人,魯懼及焉〔六〕,不可以不恭。必使上卿從之〔七〕。」季平子曰:「然則意如乎!〔八〕若我往,晉必患我,誰為之貳〔九〕?」子服惠伯曰:「椒既言之矣,敢逃難乎?椒請從〔一0〕。」 〔一〕晉昭公,晉平公之子昭公夷也。魯昭十年,季平子伐莒取郠,莒人愬之於晉。昭十三年,晉將討魯,會于平丘,使叔向辭魯昭公,不與之盟也。 〔二〕蠻、夷,莒人;兄弟,魯也。 〔三〕執政之臣有二心於莒而助之也。 〔四〕案:「心」,公序本無。 〔五〕言不獨失魯也。 〔六〕必加毒於人也。 〔七〕從至晉謝也。 〔八〕平子,季武子之孫、悼子之子意如也,時為上卿。 〔九〕患,謂見執。若,如也。貳,副也。 〔一0〕椒,惠伯名也。 晉人執平子。子服惠伯見韓宣子〔一〕曰:「夫盟,信之要也。〔二〕晉為盟主,是主信也。若盟而棄魯侯,信抑闕矣〔三〕。昔欒氏之亂,齊人閒晉之禍,伐取朝歌〔四〕。我先君襄公不敢寧處,使叔孫豹悉帥敝賦〔五〕,踦跂畢行,無有處人〔六〕,以從軍吏,次於雍渝〔七〕,與邯鄲勝擊齊之左〔八〕,掎止晏萊焉〔九〕,齊師退而後敢還。非以求遠也〔一0〕,以魯之密邇於齊,而又小國也;〔一一〕齊朝駕則夕極於魯國〔一二〕,不敢憚其患,而與晉共其憂,亦曰:「庶幾有益於魯國乎〔一三〕!」今信蠻、夷而棄之,夫諸侯之勉於君者,將安勸矣?若棄魯而苟固諸侯,群臣敢憚戮乎?諸侯之事晉者,魯為勉矣。若以蠻、夷之故棄之,其無乃得蠻、夷而失諸侯之信乎?子計其利者,小國共命〔一四〕。」宣子說,乃歸平子。 〔一〕宣子,晉政卿,韓獻子之子起也。 〔二〕要,猶結也。 〔三〕闕,缺也。 〔四〕閒,候也。欒氏,晉大夫欒盈也,獲罪奔楚,自楚奔齊。魯襄二十三年,齊莊公納盈,不克。秋,伐晉,取朝歌。朝歌,晉邑也。 〔五〕賦,兵也。 〔六〕踦跂,跘蹇也。 〔七〕次,舍也。雍渝,晉地也。 〔八〕邯鄲勝,晉大夫,趙旃之子須子勝也,食采邯鄲。左,左軍也。 〔九〕從後曰掎。止,獲也。晏萊,齊大夫也。 〔一0〕非以求遠功也。 〔一一〕密,比也。邇,近也。 〔一二〕極,至也。 〔一三〕益,謂得晉之力助也。 〔一四〕共,敬從也。 9季桓子穿井,獲如〔一〕土缶,其中有羊焉〔二〕。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何也〔三〕?」對曰:「以丘之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 齊語1桓公自莒反於齊〔一〕,使鮑叔為宰〔二〕,辭曰:「臣,君之庸臣也〔三〕。君加惠於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若必治國家者,則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四〕。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寬惠柔民,弗若也〔五〕;治國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六〕;忠信可結於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弗若也;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七〕。」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鉤,是以濱於死〔八〕。」鮑叔對曰:「夫為其君動〔九〕也〔一0〕。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一一〕。」桓公曰:「若何〔一二〕?」鮑子對曰:「請諸魯〔一三〕。」桓公曰:「施伯,魯君之謀臣也〔一四〕,夫知吾將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鮑子對曰:「使人請諸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於群臣,故請之。」則予我矣。」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 〔一〕桓公,齊太公之後、僖公之子、襄公之弟桓公小白也。初,襄公立,其政無常,鮑叔牙曰:「亂將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公孫無知殺襄公而立。管夷吾、邵忽奉公子糾奔魯。齊人殺無知,逆子糾于魯,莊公不即遣,而盟以要之。齊大夫歸逆小白于莒。莊公伐齊,納子糾,桓公自莒先入。 〔二〕鮑叔,齊大夫,姒姓之後、鮑敬叔之子叔牙也。宰,太宰也。 〔三〕庸,凡庸也。 〔四〕管夷吾,齊卿,姬姓之後、管嚴仲之子敬仲也。 〔五〕寬則得眾,惠則足以使民。柔,安也。 〔六〕柄,謂本也。 〔七〕軍門,立旍為軍門,若今牙門矣。加,益也。 〔八〕三君皆云:「濱,近也。管仲臣於子糾,乾時之戰,親射桓公中鉤。」 〔九〕案攷異卷二引洪頤烜說:「「動」,當為「勤」字之誤也。」 〔一0〕君,子糾也。 〔一一〕宥,赦也。猶是,言為君猶為子糾也。 〔一二〕若何得還。 〔一三〕是時桓公使鮑叔脅魯殺子糾,邵忽死之,管仲不死。 〔一四〕施伯,魯大夫,惠公之孫、施父之子。 莊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一〕,所在之國,則必得志於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屍授之〔二〕。」莊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三〕,若不生得以戮於群臣,猶未得請也〔四〕。請生之。」於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一〕才冠天下也。 〔二〕授予齊使也。 〔三〕欲得生自戮之,以逞射己之忿。 〔四〕猶未得所請也。 比至,三釁、三浴之〔一〕。桓公親逆之于郊〔二〕,而與之坐而問焉〔三〕,曰:「昔吾先君襄公築臺以為高位〔四〕,田、狩、 晉語一1武公伐翼,殺哀侯〔一〕,止欒共子曰:「苟無死〔二〕,吾以子見天子,令子為上卿,制晉國之政〔三〕。」辭曰:「成聞之:「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四〕。」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五〕。非父不生,非食不長,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六〕。唯其所在,則致死焉〔七〕。報生以死,報賜以力,人之道也〔八〕。臣敢以私利廢人之道〔九〕,君何以訓矣〔一0〕?且君知成之從也,未知其待於曲沃也〔一一〕。從君而貳,君焉用之〔一二〕?」遂鬥而死。 〔一〕武公,曲沃桓叔之孫、嚴伯之子武公稱也。翼,晉國都也。哀侯,晉昭侯之孫、鄂侯之子哀侯光也。初,昭侯分國以封叔父桓叔為曲沃伯。沃盛彊,昭侯微弱。後六年,晉潘父弒昭侯而納桓叔,不克。晉人立昭侯之子孝侯於翼,更為翼侯。後十五年,桓叔之子嚴伯伐翼,殺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魯桓三年,曲沃武公伐翼,殺哀侯,後竟滅翼侯之後而兼之。魯莊公十六年,王使虢公命武公以一軍,為晉侯,遂為晉祖考。案:「嚴伯」當作「莊伯」,注者避漢明帝諱改「莊」為「嚴」。下同。 〔二〕欒共子,晉哀侯大夫共叔成也。初,桓叔為曲沃伯,共子之父欒賓傅之,故止共子使無死也。 〔三〕上卿,執政命於天子者也。 〔四〕三,君、父、師也。如一,服勤至死也。 〔五〕食,謂祿也。 〔六〕族,類也。壹事之,事之如一也。 〔七〕在君父為君父,在師為師也。 〔八〕賜,惠也。以力,謂家臣也。 〔九〕私利,謂不死為上卿也。 〔一0〕無以教為忠也。 〔一一〕君,武公也。言君知成將死其君,為從臣道也,故使止臣,未知成不死而待君於曲沃之為二也。 〔一二〕貳,二心也。 2獻公卜伐驪戎〔一〕,史蘇占之〔二〕,曰:「勝而不吉。」公曰:「何謂也?」對曰:「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為猾〔三〕,戎、夏交捽〔四〕。交捽,是交勝也,臣故云〔五〕。且懼有口〔六〕,攜民,國移心焉〔七〕。」公曰:「何口之有!口在寡人,寡人弗受,誰敢興之?」對曰:「苟可以攜,其入也必甘受,逞而不知,胡可壅也〔八〕?」公弗聽,遂伐驪戎,克之〔九〕。獲驪姬以歸,有寵,立以為夫人〔一0〕。公飲大夫酒,令司正實爵與史蘇〔一一〕,曰:「飲而無肴〔一二〕。夫驪戎之役,女曰「勝而不吉」,故賞女以爵,罰女以無肴。克國得妃,其有吉孰大焉!」史蘇卒爵〔一三〕,再拜稽首曰:「兆有之,臣不敢蔽。蔽兆之紀,失臣之官〔一四〕,有二罪焉,何以事君〔一五〕?大罰將及,不唯無肴〔一六〕。抑君亦樂其吉而備其凶,凶之無有,備之何害?若其有凶,備之為瘳〔一七〕。臣之不信,國之福也〔一八〕,何敢憚罰〔一九〕。」 〔一〕獻公,晉武公之子獻公詭諸也。驪戎,西戎之別在驪山者也。其君男爵,姬姓。秦曰驪邑,漢高帝徙豐民於驪邑,更曰新豐,在京兆也。 〔二〕史蘇,晉大夫,占卜之史也。 〔三〕遇,見也。挾,猶會也。骨,所以鯁刺人也。猾,弄也。齒牙,謂兆端左右釁坼,有似齒牙。中有從畫,故曰銜骨。骨在口中,齒牙弄之,以象讒口之為害也。禮,卜師作龜,大夫占色,史占墨。 〔四〕兆有二畫,外象戎,內象諸夏。夏,謂晉也。兆端會齒牙交,有似捽。捽,交對也。 〔五〕言晉勝戎,戎復勝晉。 〔六〕齒牙、銜骨,皆在口也。 〔七〕攜,離也。 〔八〕胡,何也。逞,快也。壅,防也。甘言入耳,心以為快,而不知其惡,何可防止也。 〔九〕克,勝也。 〔一0〕驪姬,驪戎君之女也。 〔一一〕司正,正賓主之禮者也。實,滿也。 〔一二〕肴,俎實也。 〔一三〕卒,盡也。 〔一四〕紀,經也。失官,失守官之節也。 〔一五〕二罪,蔽兆、失官也。 〔一六〕及,至也。蔽兆、失官,則有大罰,非但無肴也。 〔一七〕瘳,差也。 〔一八〕不信,卜不中也。 〔一九〕憚,難也。 飲酒出,史蘇告大夫曰:「有男戎必有女戎〔一〕。若晉以男戎勝戎,而戎亦必以女戎勝晉,其若之何!」里克曰:「何如〔二〕?」史蘇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三〕,妹喜有寵,於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四〕。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五〕,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六〕。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七〕,褒姒有寵,生伯服〔八〕,於是乎與虢石甫比,〔九〕逐太子宜臼〔一0〕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一一〕,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於是乎亡〔一二〕。今晉寡德而安俘女〔一三〕,又增其寵〔一四〕,雖當三季之王,不亦可乎〔一五〕?且其兆云:「挾以銜骨,齒牙為猾。」我卜伐驪,龜往離散以應我〔一六〕。夫若是,賊之兆也,非吾宅也〔一七〕,離則有之〔一八〕。不跨其國,可謂挾乎〔一九〕?不得其君,能銜骨乎〔二0〕?若跨其國而得其君,雖逢齒牙,以猾其中,誰云不從〔二一〕?諸夏從戎,非敗而何?從政者不可以不戒,亡無日矣!」 〔一〕戎,兵也。女兵,言其禍由姬也。案:「姬」,公序本作「兵」。 〔二〕里克,晉大夫里季子也。 〔三〕桀,禹十七世王皋之孫、王發之子夏癸也。有施,喜姓之國,妹喜其女也。以女進人曰女。案:「王皋之孫、王發之子」,公序本作「后皋之孫、惠王之子」。攷異卷三:「「惠王」當作「后惠」或「后發惠」。」 〔四〕伊尹,湯相伊摯也,自夏適殷也。比,比功也。伊尹欲亡夏,妹喜為之作禍,其功同也。 〔五〕殷辛,湯三十一世帝乙之子殷紂也。有蘇,己姓之國,妲己,其女也。 〔六〕膠鬲,殷賢臣也,自殷適周,佐武王以亡殷也。 〔七〕幽王,宣王之子幽王宮涅也。有褒,姒姓之國,幽王伐之,褒人以美女入,謂之褒姒,是為幽后。 〔八〕伯服,攜王也。 〔九〕石甫,虢公之名。鄭語曰「虢石甫讒諂巧佞之人也,而立以為卿士」也。案:「巧佞」,札記:「依鄭語當作「巧從」。」 〔一0〕宜臼,申后之子平王名也。 〔一一〕申,姜姓之國,平王母家也。 〔一二〕鄫,姒姓,禹後也。鄫及西戎素與申國婚姻同好。幽王欲殺宜臼以成伯服,求之於申,申人弗予,遂伐之。故申、鄫召西戎以伐周,殺幽王於戲。 〔一三〕軍獲曰俘。 〔一四〕立以為夫人也。 〔一五〕季,末也。三季王,桀、紂、幽王也。 〔一六〕應,答也。往,令人告龜辭往伐驪也,其兆離散不吉也。 〔一七〕賊,敗國家之兆也。宅,居也,非吾所安居也。 〔一八〕國分離也。 〔一九〕跨,猶據也。言驪姬不據有晉國,可謂外內挾乎? 〔二0〕言驪姬不得志於其君,不能銜骨以害人也。 〔二一〕言驪姬若能跨據晉國而得志於君,齒牙之猾,雖為中害,國人逢之,誰有不從。言必從也。 郭偃曰:「夫三季王之亡也宜〔一〕。民之主也,縱惑不疚〔二〕,肆侈不違〔三〕,流志而行〔四〕,無所不疚〔五〕,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六〕。今晉國之方,偏侯也〔七〕。其土又小〔八〕,大國在側〔九〕,雖欲縱惑,未獲專也〔一0〕。大家、鄰國將師保之〔一一〕,多而驟立,不其集亡〔一二〕。雖驟立,不過五矣。且夫口,三五之門也〔一三〕。是以讒口之亂,不過三五〔一四〕。且夫挾,小鯁也。可以小戕,而不能喪國〔一五〕。當之者戕焉〔一六〕,於晉何害〔一七〕?雖謂之挾,而猾以齒牙,口弗堪也〔一八〕,其與幾何〔一九〕?晉國懼則甚矣,亡猶未也。商之衰也〔二0〕,其銘有之〔二一〕曰:「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二二〕,不可以矜,而祇取憂也〔二三〕。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二四〕,不能為膏,而祗罹咎也〔二五〕。」雖驪之亂,其罹咎而已,其何能服〔二六〕?吾聞以亂得聚者〔二七〕,非謀不卒時〔二八〕,非人不免難〔二九〕,非禮不終年〔三0〕,非義不盡齒〔三一〕,非德不及世〔三二〕,非天不離數〔三三〕。今不據其安,不可謂能謀〔三四〕;行之以齒牙,不可謂得人〔三五〕;廢國而向己,不可謂禮〔三六〕;不度而迂求,不可謂義〔二七〕;以寵賈怨,不可謂德〔三八〕;少族而多敵,不可謂天〔三九〕。德義不行,禮義不則〔四0〕,棄人失謀,天亦不贊〔四一〕。吾觀君夫人也,若為亂,其猶隸農也〔四二〕。雖獲沃田而勤易之〔四三〕,將不克饗,為人而已〔四四〕。」 〔一〕郭偃,晉大夫卜偃也。宜,言其惑亂取亡,皆其宜也。 〔二〕疚,病也。縱其淫惑,不以為病。 〔三〕肆,極也。極其泰侈,無所違避。 〔四〕流,放也。 〔五〕無一處不以為疚也。 〔六〕鑒,鏡也。言不得復追鏡前世善敗以為戒也。 〔七〕方,大也。偏,偏方也,乃甸內偏方小侯也。傳曰:「今晉甸侯。」 〔八〕小於三季王也。 〔九〕大國,謂齊、秦也。 〔一0〕專,擅也。 〔一一〕大家,上卿也。師保之,為作師保也。 〔一二〕驟,數也。集,至也。 〔一三〕口所以紀三辰、宣五行,故謂之門。 〔一四〕少則三君,多則五君。 〔一五〕害在內為戕。戕,猶傷也。喪,亡也。言可以小戕害人,不足以亡國。 〔一六〕當,值也,值骨鯁者傷也。 〔一七〕無大害也。 〔一八〕堪,猶勝也。言骨在口,而猾以齒牙,口不能勝也。喻不能終害也。 〔一九〕言不久害也。 〔二0〕衰,謂帝甲之世也。 〔二一〕刻器曰銘,謂鍾、鼎之戒。 〔二二〕嗛嗛,猶小小也。不足就,不足歸就也。 〔二三〕矜,大也。祇,適也。 〔二四〕食,祿也。狃,貪也。 〔二五〕膏,肥也。 〔二六〕驪,驪姬也。罹咎而已,其後二子殺死,身為里克所殺是也。何能服,何能服人也。 〔二七〕聚財眾也。 〔二八〕卒,盡也。三月為一時。非有善謀,不能盡一時,齊無知是也。 〔二九〕非得人眾,不能自免於難,衛州吁是也。 〔三0〕非有禮法,不能終十年,齊懿公商人是也。賈、虞云「十年而數終」,唐云「不能終其年,與下「不盡齒」同」,非也。 〔三一〕齒,年壽也。非有義刑,不能盡其年壽,楚靈王滅陳、蔡,用隱太子於岡山是也。 〔三二〕世,嗣也。非有德惠,不能及世嗣,晉惠公夷吾是也。 〔三三〕離,歷也。非有天命祐助,不能歷世長久也。若齊桓、晉文,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子孫繼業,神所命也。 〔三四〕據,居也。言驪姬之謀,不居安存而處危亡,不可謂能謀。 〔三五〕行齒牙之猾以害人,不可謂得人心也。 〔三六〕廢國,謂盡害群公子,以國向己,不可謂知禮也。 〔三七〕迂,邪也。不度利害之本,而以邪奪正,不可謂得其義。義,宜也。 〔三八〕賈,市也。言恃寵愛以市怨於國,不可謂有德也。 〔三九〕少族,族類少也。多敵,多怨也。不可謂有天助也。 〔四0〕賈怨無德,迂求非義,故德義不行也。則,法也。 〔四一〕行之以齒牙,為棄人;不據其安,為失謀。少族多敵,故天不贊助。 〔四二〕隸,今之徒也。 〔四三〕沃,美也。易,治也。 〔四四〕饗,食也。為人,為他人耳。 士蒍曰:「誡莫如豫,豫而後給〔一〕。夫子誡之〔二〕,抑二大夫之言其皆有焉〔三〕。」 〔一〕士蒍,晉大夫,劉累之後、隰叔之子子輿也。豫,備也。給,及也。言先有備而後及事也。 〔二〕夫子,郭偃也。其言皆誡也。 〔三〕二大夫,史蘇、郭偃也。 既,驪姬不克〔一〕,晉正於秦,五立而後平〔二〕。 〔一〕不能服晉也。 〔二〕正者,為秦所輔正,「大家、鄰國,將師保之」是也。謂以兵納惠公、文公,殺呂郤之屬也。五立,謂奚齊、卓子、惠公、懷公至文公乃平也。 3獻公伐驪戎,克之,滅驪子〔一〕,獲驪姬以歸,立以為夫人,生奚齊。其娣生卓子〔二〕。驪姬請使申生主〔三〕曲沃以速懸,〔四〕重耳處蒲城,夷吾處屈〔五〕,奚齊處絳〔六〕,以儆無辱之故〔七〕。公許之。 〔一〕驪子,驪戎之君也。本爵男,此云子者,猶言男子也。 〔二〕女子同生,謂後生為娣,於男則言妹也。 〔三〕案:「主」,公序本作「處」。 〔四〕申生,獻公太子恭君也。獻公娶于賈,無子;蒸于齊姜,生申生。曲沃,晉宗邑,今河東聞喜是也。虞御史云:「速,疾也。懸,縊也。」 〔五〕重耳、夷吾,申生異母弟也。蒲,今蒲 晉語二1反自稷桑,處五年〔一〕,驪姬謂公曰:「吾聞申生之謀愈深〔二〕。日,吾固告君曰得眾〔三〕,眾不利,焉能勝狄〔四〕?今矜狄之善,其志益廣〔五〕。狐突不順,故不出〔六〕。吾聞之,申生甚好信而彊〔七〕,又失言於眾矣,雖欲有退,眾將責焉〔八〕。言不可食,眾不可弭〔九〕,是以深謀。君若不圖,難將至矣!」公曰:「吾不忘也,抑未有以致罪焉。」 〔一〕自,從也,從伐東山戰於稷桑而反也。處五年,魯僖之四年也。 〔二〕謀,謀弒公也。愈,益也。 〔三〕日,往日也。 〔四〕眾若不利,焉肯為用而勝狄乎? 〔五〕矜,大也。善,善用眾。 〔六〕狐突,申生之戎御也。不順,謂太子不順也。 〔七〕彊,彊禦也。信,言必行之。 〔八〕失言,許眾以取國也。退,謂改悔也。 〔九〕食,偽也。弭,止也。 驪姬告優施曰:「君既許我殺太子而立奚齊矣,吾難里克,奈何!」優施曰:「吾來里克,一日而已〔一〕。子為我具特羊之饗〔二〕,吾以從之飲酒。我優也,言無郵〔三〕。」驪姬許諾,乃具,使優施飲里克酒。中飲,優施起舞,謂里克妻曰:「主孟啗我〔四〕,我教茲暇豫事君〔五〕。」乃歌曰:「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六〕。人皆集於苑,己獨集於枯〔七〕。」里克笑曰:「何謂苑?何謂枯?」優施曰:「其母為夫人,其子為君,可不謂苑乎?其母既死,其子又有謗,可不謂枯乎?枯且有傷〔八〕。」 〔一〕來,謂轉里克之心,使來從己用也。一日,言其易也。 〔二〕特,一也,凡牲一為特,二為牢。 〔三〕郵,過也。 〔四〕大夫之妻稱主,從夫稱也。孟,里克妻字。啗,啖也。「孟」,或作「盍」。 〔五〕茲,此。此,里克也。暇,閑也。豫,樂也。 〔六〕吾,讀如魚。吾吾,不敢自親之貌也,言里克欲為閑樂事君之道,反不敢自親吾吾,然其智曾不如鳥烏也。 〔七〕集,止也。苑,茂木貌。己,里克也。喻人皆與奚齊,己獨與申生。 〔八〕無母諭枯,有謗諭傷。傷,病也。 優施出,里克辟奠,不飧而寑〔一〕。夜半,召優施,曰:「曩而言戲乎?抑有所聞之乎〔二〕?」曰:「然。君既許驪姬殺太子而立奚齊,謀既成矣〔三〕。」里克曰:「吾秉君以殺太子,吾不忍。〔四〕通復故交,吾不敢〔五〕。中立其免乎?」優施曰:「免〔六〕。」 〔一〕辟,去也。奠,置也。熟食曰飧。 〔二〕曩,向也。而,女也。 〔三〕成,定也。 〔四〕秉執君志以殺太子,不忍為也。 〔五〕交,與太子交也。 〔六〕中立,不阿君,亦不助太子也。 旦而里克見丕鄭〔一〕,曰:「夫史蘇之言將及矣!優施告我,君謀成矣,將立奚齊。」丕鄭曰:「子謂何〔二〕?」曰:「吾對以中立。」丕鄭曰:「惜也〔三〕!不如曰不信以疏之〔四〕,亦固太子以攜之〔五〕,多為之故,以變其志,志少疏,乃可閒也〔六〕。今子曰中立,況固其謀也〔七〕,彼有成矣,難以得閒。」里克曰:「往言不可及也〔八〕,且人中心唯無忌之〔九〕,何可敗也〔一0〕!子將何如?」丕鄭曰:「我無心。是故事君者,君為我心,制不在我〔一一〕。」里克曰:「弒君以為廉〔一二〕,長廉以驕心,因驕以制人家,吾不敢〔一三〕。抑撓志以從君,為廢人以自利也〔一四〕,利方以求成人,吾不能〔一五〕。將伏也〔一六〕!」明日,稱疾不朝。三旬,難乃成〔一七〕。 〔一〕夜半召優施,旦而見丕鄭。 〔二〕謂對優施言也。 〔三〕惜,惜其失言也。 〔四〕曰不信者,拒優施以不然也。拒之以不然,則驪姬意疏,不敢必也。 〔五〕固,固持也。攜,離也。固持太子,以離驪姬之黨也。 〔六〕故,謂多作計術以變易其志。志少疏,乃可閒。閒,亦離也。 〔七〕況,益也。 〔八〕及,追也。 〔九〕案述聞卷二一:「如韋注則正文「之」下當有「固」字。」 〔一0〕言驪姬唯無忌憚之心,執之已固,何可敗也。 〔一一〕我無心者,不得自在也。君為我心,以君為心。 〔一二〕賈侍中云:「廉,猶利也。以太子故,弒君以自利。」唐尚書云:「為太子殺奚齊,不有其國,以為廉也。」昭謂:是時太子未廢,獻公在位,而以君為奚齊,非也。君,獻公也。虞御史云「廉,直也,讀若鬥廉之廉」,此說近之。 〔一三〕制,裁也。自大其廉。而有驕人之心,因驕以裁制人之父子,吾不敢為也。 〔一四〕撓,屈也。人,謂申生。 〔一五〕方,道也。利得道以求成太子,吾力不能為也。 〔一六〕伏,隱也。 〔一七〕難,殺申生、譖二公子也。 驪姬以君命命申生曰:「今夕君夢齊姜,必速祠而歸福〔一〕。」申生許諾,乃祭于曲沃,歸福于絳〔二〕。公田,驪姬受福,乃寘鴆于酒〔三〕,寘堇于肉〔四〕。公至,召申生獻〔五〕,公祭之地,地墳〔六〕。申生恐而出。驪姬與犬肉,犬斃〔七〕;飲小臣酒,亦斃〔八〕。公命殺杜原款〔九〕。申生奔新城〔一0〕。 〔一〕齊姜,申生母也。福,胙肉也。 〔二〕絳,晉所都也。 〔三〕寘,置也。鴆,毒也。案:「毒」,公序本作「運日」。魯語上注:「鴆,鳥名也,一名「運日」。」 〔四〕菫,烏頭也。 〔五〕獻,獻胙也。 〔六〕將飲先祭,示有先也。墳,起也。 〔七〕斃,死也。 〔八〕小臣,官名,掌陰事陰命,閹士也。 〔九〕原款,申生之傅也。 〔一0〕新城,曲沃也,新為太子城也。 杜原款將死,使小臣圉告于申生〔一〕,曰:「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二〕,不能教導,以至于死。不能深知君之心度〔三〕,棄寵求廣土而竄伏焉〔四〕;小心狷介,不敢行也〔五〕。是以言至而無所訟之也〔六〕,故陷於大難,乃逮于讒〔七〕。然款也不敢愛死,唯與讒人鈞是惡也〔八〕。吾聞君子不去情〔九〕,不反讒〔一0〕,讒行身死可也,猶有令名焉〔一一〕。死不遷情,彊也〔一二〕。守情說父,孝也。殺身以成志,仁也。死不忘君,敬也〔一三〕。孺子勉之!死必遺愛,死民之思,不亦可乎?」申生許諾〔一四〕。 〔一〕小臣,太子小臣也,名圉,原款因為告太子。 〔二〕敏,達也。 〔三〕度,尺寸也。 〔四〕棄寵,令太子棄位也。求廣土,奔他國也。竄,隱也。 〔五〕狷者,守分有所不為也,言雖知當與申生俱去,恥不能事君而出,故不敢行也。 〔六〕言,讒言也。 〔七〕逮,及也。 〔八〕讒人,驪姬也。鈞,同也。 〔九〕不去忠愛之情也。 〔一0〕反,謂覆校自申理也。 〔一一〕有孝名也。 〔一二〕遷,易也。 〔一三〕使有遺言屬狐突是也。 〔一四〕死民之思,為民所思也。 人謂申生曰:「非子之罪,何不去乎?」申生曰:「不可。去而罪釋,必歸於君,是怨君也〔一〕。章父之惡,取笑諸侯,吾誰鄉而入〔二〕?內困於父母,外困於諸侯,是重困也。棄君去罪,是逃死也。吾聞之:「仁不怨君,智不重困,勇不逃死。」若罪不釋,去而必重。去而罪重,不智。逃死而怨君,不仁。有罪不死,無勇。去而厚怨,惡不可重,死不可避,吾將伏以俟命。」 〔一〕釋,解也。歸於君,怨歸於君也。案:「怨君」,公序本作「惡君」。注文「怨歸於君」和下文「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去而後怨」之「怨」,公序本均作「惡」。 〔二〕取笑諸侯,諸侯所笑也。當趣誰鄉,入誰國也?案:「當趣誰鄉」,公序本作「當趨鄉誰」,攷異卷三:「應作「誰鄉而入」四字。」 驪姬見申生而哭之〔一〕,曰:「有父忍之,況國人乎〔二〕?忍父而求好人,人孰好之?殺父以求利人,人孰利之?皆民之所惡也,難以長生!」驪姬退,申生乃雉經于新城之廟〔三〕。將死,乃使猛足言於狐突曰:「申生有罪,不聽伯氏,以至于死〔四〕。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國家多難,伯氏不出,奈吾君何?伯氏苟出而圖吾君〔五〕,申生受賜以至于死,雖死何悔!」是以諡為共君〔六〕。 〔一〕就曲沃哭之也。 〔二〕有父忍自殺之,況能愛國人乎? 〔三〕雉經,頭槍而懸死也。 〔四〕猛足,申生臣也。伯氏,狐突字也。不聽,謂稷桑之戰不從其言也。 〔五〕圖,為之謀也。 〔六〕諡法,既過能改曰共。國人告公以此諡也。 驪姬既殺太子申生,又譖二公子曰:「重耳、夷吾與知共君之事〔一〕。」公令閹楚刺重耳,重耳逃于狄〔二〕;令賈華刺夷吾,夷吾逃于梁〔三〕。盡逐群公子〔四〕,乃立奚齊焉。始為令,國無公族焉。 〔一〕言與知其逆謀也。 〔二〕閹,閹士也。楚,謂伯楚,寺人披之字也。於文公時為勃鞮。狄,北狄,隗姓也。 〔三〕賈華,晉大夫。梁,嬴姓之國,伯爵也。唐尚書云:「晉滅以為邑。」非也。是時,梁尚存,至魯僖十九年,秦取之。 〔四〕群公子,獻公之庶孽及先君之支庶也。傳曰:「獻公之子九人。」 2二十二年,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適齊、楚〔一〕。狐偃曰:「無卜焉〔二〕。夫齊、楚道遠而望大,不可以困往〔三〕。道遠難通〔四〕,望大難走〔五〕,困往多悔。困且多悔,不可以走望〔六〕。若以偃之慮,其狄乎〔七〕!夫狄近晉而不通〔八〕,愚陋而多怨〔九〕,走之易達。不通可以竄惡〔一0〕,多怨可與共憂。今若休憂於狄,以觀晉國,且以監諸侯之為,其無不成〔一一〕。」乃遂之狄。 〔一〕獻公二十二年,魯僖五年也,公使寺人披伐蒲城,重耳自蒲出奔。及,至也。柏谷,晉地。 〔二〕狐偃,重耳之舅、狐突之子子犯也。無卜,不須卜也。 〔三〕望大,望諸侯朝貢,不恤亡公子也。 〔四〕通,至也。 〔五〕難歸走也。 〔六〕望,望其力也。 〔七〕可之狄也。 〔八〕不與晉通也。 〔九〕多怨於戎、狄也。 〔一0〕竄,隱也。 〔一一〕監,視也。之為,為誰動也。視諸侯所為,故無不成。 處一年,公子夷吾亦出奔〔一〕,曰:「盍從吾兄竄於狄乎?」冀芮曰:「不可〔二〕。後出同走,不免於罪〔三〕。且夫偕出偕入難〔四〕,聚居異情惡〔五〕,不若走梁。梁近於秦,秦親吾君。吾君老矣〔六〕,子往,驪姬懼,必援於秦。以吾存也〔七〕,且必告悔,是吾免也〔八〕。」乃遂之梁。居二年,驪姬使奄楚以環釋言。〔九〕四年,復為君〔一0〕。 〔一〕處狄一年,魯僖之六年也,公使賈華伐屈,夷吾自屈出奔。 〔二〕冀芮,晉大夫,冀缺之父也。 〔三〕同走,嫌同謀也。 〔四〕偕,俱也。 〔五〕聚,共也。虞云:「重耳、夷吾情好不同,故惡相近。」昭謂:異情,謂各欲求入為君,於義惡也。 〔六〕秦穆夫人,獻公之女,故親吾君也。 〔七〕以吾存者,以吾在梁依秦也。 〔八〕免,免罪也。 〔九〕居梁二年,魯僖之七年也。環,玉環。環,還也。釋言,以言自解釋也。 〔一0〕居梁四年,在魯僖之九年也。是歲,獻公卒,秦伯納之。 3虢公夢在廟〔一〕,有神人面白毛虎爪,執鉞立於西阿〔二〕,公懼而走。神曰:「無走!帝命曰:「使晉襲於爾門〔三〕。」」公拜稽首,覺,召史嚚占之〔四〕,對曰:「如君之言,則蓐收也,〔五〕天之刑神也〔六〕,天事官成〔七〕。」公使囚之,且使國人賀夢〔八〕。舟之僑告諸其族〔九〕曰:「眾謂虢亡不久,吾乃今知之〔一0〕。君不度而賀大國之襲,於己也何瘳〔一一〕?吾聞之曰:「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一二〕。小國傲,大國襲焉曰誅〔一三〕。」民疾君之侈也,是以遂於逆命〔一四〕。今嘉其夢侈必展〔一五〕,是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一六〕。民疾其態,天又誑之〔一七〕;大國來誅,出令而逆〔一八〕;宗國既卑,諸侯遠己〔一九〕。內外無親,其誰云救之〔二0〕?吾不忍俟也!」將行〔二一〕,以其族適晉。六年,虢乃亡〔二二〕。 〔一〕虢公,王季之子、文王之弟、虢仲之後虢公醜也。廟,宗廟也。 〔二〕西阿,西榮也。 〔三〕帝,天也。襲,入也。 〔四〕史嚚,虢太史也。 〔五〕蓐收,西方白虎金正之官也。傳曰:「少皞氏有子該為蓐收。」 〔六〕刑殺之神也。 〔七〕官成,禍福各以官象成也。 〔八〕欲轉吉之,故使賀也。 〔九〕舟之僑,虢大夫。 〔一0〕以其賀夢也。 〔一一〕度,揆也。大國,晉也。瘳,猶損也。言君不揆度神意,而令賀之,何損於禍。 〔一二〕襲,入也。 〔一三〕傲,慢也。 〔一四〕逆命,拒違君命也。 〔一五〕展,申也。 〔一六〕鑒,鏡也,鏡所以自省察也。 〔一七〕誑,猶惑也。 〔一八〕逆,謂令國人賀夢也。 〔一九〕宗國,公族也。遠,疏外也。 〔二0〕云,言也。 〔二一〕行,去也。 〔二二〕適晉在魯閔二年也。後六年,魯僖五年也。 4伐虢之役,師出於虞〔一〕。宮之奇諫而不聽〔二〕,出,謂其子曰:「虞將亡矣!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三〕。除闇以應外謂之忠〔四〕,定身以行事謂之信〔五〕。今君施其所惡於人,闇不除矣〔六〕;以賄滅親,身不定矣〔七〕。夫國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釁而歸圖焉〔八〕。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九〕?吾不去,懼及焉。」以其孥適西山〔一0〕,三月,虞乃亡〔一一〕。 〔一〕魯僖五年,獻公伐虢,假道於虞。 〔二〕宮之奇,虞大夫也,諫虞公勿假晉道,虞公不聽。 〔三〕留外寇,謂舍晉軍於國。 〔四〕除,去也。去己闇昧之心以應外,謂之忠。忠,謂恕也。 〔五〕定,安也。行事以求安其身,謂之信。 〔六〕己之所惡而以施人,謂假晉道以伐虢也。 〔七〕賄,財也,謂虞受晉屈產之乘、垂棘之璧,假之道也。親,謂虢也。虞,太王之後。虢,王季之冑。 〔八〕釁,隙也。圖,謀也。 〔九〕本,謂忠信也。 〔一0〕孥,妻子也。西山,國西界。 〔一一〕晉滅之。 5獻公問於卜偃〔一〕曰:「攻虢何月也〔二〕?」對曰:「童謠有之〔三〕曰:「丙之晨,龍尾伏辰〔四〕,均服振振,取虢之旂〔五〕。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六〕!」火中而旦,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七〕?」 〔一〕卜偃,晉掌卜大夫郭偃也。 〔二〕宜用何月。 〔三〕童,童子也。行歌曰謠。 〔四〕丙,丙子也。晨,早朝也。龍尾,尾星也。伏,隱也。辰,日月之交會也。謂魯僖五年冬、周十二月、夏十月丙子朔之朝,日在尾,月在天策。伏辰,辰在龍尾,隱而未見。 〔五〕均,同也,戎服君臣同也。振振,威武也。交龍曰旂。 〔六〕鶉,鶉火,鳥星也。賁賁,鶉貌也。天策,尾上一星名曰天策,一名傅說。焞焞,近日月之貌也。火,鶉火也。中,晨中也。成軍,軍有成功也。傳曰:「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 〔七〕交,晦朔之閒也。 6葵丘之會,獻公將如會〔一〕,遇宰周公〔二〕,曰:「君可無會也。夫齊侯好示,務施與力而不務德〔三〕,故輕致諸侯而重遣之〔四〕,使至者勸而叛者慕。懷之以典言〔五〕,薄其要結而厚德之,以示之信〔六〕。三屬諸侯,存亡國三,以示之施〔七〕。是以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譬之如室,既鎮其甍矣,又何加焉〔八〕?吾聞之,惠難遍也,施難報也。不遍不報,卒於怨讎。夫齊侯將施惠如出責〔九〕,是之不果奉〔一0〕,而暇晉是皇〔一一〕,雖後之會,將在東矣〔一二〕。君無懼矣,其有勤也!」公乃還。〔一三〕 〔一〕魯僖九年秋,齊桓公盟諸侯於葵丘。葵丘,地名也。 〔二〕宰周公,王卿士宰孔也,為冢宰,食采於周,故曰宰周公。周公自會先歸,遇獻公於道也。 〔三〕好示,自矜其功,以信施示諸侯而不務德也。施,惠也。力,功也。 〔四〕輕,謂垂櫜而入。重,謂稛載以歸。 〔五〕懷,安也。典,法也。法言,謂陽穀之會,以四教令諸侯之屬。 〔六〕薄其要結,謂束牲為盟,馬皮為幣。 〔七〕屬,會也。三會,乘車之會三也。存三亡國,魯、衛、邢也。 〔八〕甍,棟也。又何加,喻已成也。 〔九〕如出責,望其報也。 〔一0〕果,克也。奉,行也。 〔一一〕暇,不暇。謂不暇以晉為務也。 〔一二〕東,東方也,其後會于淮是也。 〔一三〕無懼於不會也。有勤,自勤勞也。 7宰孔謂其御曰:「晉侯將死矣!景霍以為城〔一〕,而汾、河、涑、澮以為渠〔二〕,戎、狄之民實環之〔三〕。汪是土也〔四〕,苟違其違,誰能懼之〔五〕!今晉侯不量齊德之豐否〔六〕,不度諸侯之勢〔七〕,釋其閉修〔八〕,而輕於行道,失其心矣〔九〕。君子失心,鮮不夭昏〔一0〕。」是歲也,獻公卒。八年,為淮之會〔一一〕。桓公在殯,宋人伐之〔一二〕。 〔一〕景,大也。大霍,晉山名也,今在河東。 〔二〕四者水名也。渠,池也。 〔三〕環,繞也。 〔四〕汪,大貌。 〔五〕苟違,違去也。其違,違道也。 〔六〕豐,厚也。否,不也。 〔七〕強弱之勢。 〔八〕釋,舍也。閉,守也。修,治也。 〔九〕失其心守。 〔一0〕夭,夭折也。昏,狂荒之疾。 〔一一〕八年,葵丘後八年也。桓公復會諸侯於淮,在魯僖十六年。傳曰:「會于淮,謀鄫,且東略也。」 〔一二〕魯僖十七年冬,齊桓公卒,五公子爭立,太子奔宋,宋襄公伐齊,納之,是為孝公。 8二十六年,獻公卒〔一〕。里克將殺奚齊,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將殺孺子,子將如何〔二〕?」荀息曰:「死吾君〔三〕而殺其孤,吾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四〕!」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廢,焉用死?」荀息曰:「昔君問臣事君於我,我對以忠貞。君曰:「何謂也?」我對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無不為,忠也。葬死者,養生者,死人復生不悔〔五〕,生人不媿,貞也。」吾言既往矣〔六〕,豈能欲行吾言而又愛吾身乎?雖死,焉避之〔七〕?」 〔一〕獻公二十六年,魯僖九年也。 〔二〕荀息,奚齊之傅。三公子,申生、重耳、夷吾。徒,黨也。 〔三〕死畜吾君也。 〔四〕蔑,無也。 〔五〕得其所任,故不悔也。 〔六〕往,行也。 〔七〕焉得避之。 里克告丕鄭曰:「三公子之徒將殺孺子,子將何如?」丕鄭曰:「荀息謂何〔一〕?」對曰:「荀息曰「死之。」」丕鄭曰:「子勉之。夫二國士之所圖,無不遂也〔二〕。我為子行之〔三〕。子帥七輿大夫以待我〔四〕。我使狄以動之,援秦以搖之〔五〕。立其薄者可以得重賂〔六〕,厚者可使無入〔七〕。國,誰之國也〔八〕!」里克曰:「不可。克聞之,夫義者,利之足也〔九〕;貪者,怨之本也〔一0〕。廢義則利不立〔一一〕,厚貪則怨生。夫孺子豈獲罪於民?將以驪姬之惑蠱君而誣國人〔一二〕,讒群公子而奪之利,使君迷亂,信而亡之〔一三〕,殺無罪以為諸侯笑〔一四〕,使百姓莫不有藏惡於其心中〔一五〕,恐其如壅大川,潰而不可救禦也〔一六〕。是故將殺奚齊而立公子之在外者,以定民弭憂,於諸侯且為援〔一七〕,庶幾曰諸侯義而撫之,百姓欣而奉之,國可以固〔一八〕。今殺君而賴其富〔一九〕,貪且反義。貪則民怨,反義則富不為賴〔二0〕。賴富而民怨,亂國而身殆,懼為諸侯載〔二一〕,不可常也。」丕鄭許諾。於是殺奚齊、卓子及驪姬,而請君于秦。 〔一〕荀息何言。 〔二〕二國士,里克、荀息也。遂,行也。 〔三〕助行其事,謂使狄、援秦之屬。 〔四〕七輿,申生下軍大夫也,左行共華、右行賈華、叔堅、騅歂、纍虎、特宮、山祁也。待我,待我應也。 〔五〕重耳在狄,故告狄人,結援於秦以搖動晉國,敗奚齊之黨。 〔六〕結秦、狄之援,以立二公子,恩薄者,尚可以得重賂。 〔七〕於己厚者,可使二公子不得入立也。 〔八〕言晉可專也。 〔九〕有義,然後利立,故曰利之足也。 〔一0〕貪則專利,故人怨之。 〔一一〕無足,故不立。 〔一二〕蠱,化也。誣,罔也。 〔一三〕信姬之言,令皆奔亡。 〔一四〕無罪,謂申生。 〔一五〕人懷悖逆也。 〔一六〕禦,止也。 〔一七〕弭,止也,言諸侯義己則得以為援也。 〔一八〕固,安也。 〔一九〕賴,利也。 〔二0〕不義而富必危,故不為利。 〔二一〕載見於書為後戒也。 既殺奚齊,荀息將死之。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輔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殺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一〕。」 〔一〕食,偽也。 既殺奚齊、卓子,里克及丕鄭使屠岸夷〔一〕告公子重耳於狄,曰:「國亂民擾,得國在亂,治民在擾〔二〕,子盍入乎?吾請為子鉥〔三〕。」重耳告舅犯曰:「里克欲納我。」舅犯曰:「不可。夫堅樹在始〔四〕,始不固本,終必槁落。夫長國者,唯知哀樂喜怒之節,是以導民〔五〕。不哀喪而求國,難;因亂以入,殆。以喪得國,則必樂喪〔六〕,樂喪必哀生。因亂以入,則必喜亂,喜亂必怠德〔七〕。是哀樂喜怒之節易也〔八〕,何以導民?民不我導,誰長?〔九〕」重耳曰:「非喪誰代?非亂誰納我?」舅犯曰:「偃也聞之〔一0〕,喪亂有小大。大喪大亂之剡也,不可犯也〔一一〕。父母死為大喪,讒在兄弟為大亂。今適當之,是故難。」公子重耳出見使者,曰:「子惠顧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備洒掃之臣〔一二〕,死又不敢蒞喪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辭〔一三〕。夫固國者,在親眾而善鄰〔一四〕,在因民而順之〔一五〕。苟眾所利,鄰國所立,大夫其從之。重耳不敢違。」 〔一〕屠岸夷,晉大夫也。 〔二〕非亂何入,非擾何安,亦言勞民易為治也。 〔三〕鉥,道也。 〔四〕樹,木也。始,根本也。 〔五〕長,君也。導,訓也。 〔六〕樂喪,以喪為樂也。 〔七〕怠,懈也。 〔八〕易,反也。 〔九〕不我導,不從我訓也。長,君也。 〔一0〕偃,子犯名,重耳舅,故曰舅犯。 〔一一〕剡,鋒也。 〔一二〕洒,灑也。 〔一三〕 晉語三1惠公入而背外內之賂〔一〕。輿人誦之〔二〕曰:「佞之見佞,果喪其田〔三〕。詐之見詐,果喪其賂〔四〕。得國而狃,終逢其咎〔五〕。喪田不懲,禍亂其興〔六〕。」既里、丕死〔七〕,禍,公隕於韓〔八〕。郭偃曰:「善哉!夫眾口禍福之門〔九〕。是以君子省眾而動〔一0〕,監戒而謀,謀度而行〔一一〕,故無不濟。內謀外度,考省不倦〔一二〕,日考而習,戒備畢矣〔一三〕。」 〔一〕惠公,獻公庶子、重耳之弟惠公夷吾也。外,秦也。內,里、丕也。 〔二〕輿,眾也。不歌曰誦。 〔三〕偽善為佞。佞,謂里、丕受惠公賂田而納之。見佞,謂惠公入而不與也。果,猶竟也。喪,亡也。喪田,里、丕不得其賂田。 〔四〕詐,謂秦以詐立惠公,不置德而置服也。見詐,謂惠公入而背之也。喪賂,秦不得其賂地。 〔五〕謂惠公也。狃, 晉語四1公在狄十二年〔一〕,狐偃曰:「日,吾來此也〔二〕,非以狄為榮,可以成事也〔三〕。吾曰:「奔而易達〔四〕,困而有資,〔五〕休以擇利,可以戾也〔六〕。」今戾久矣,戾久將底〔七〕。底著滯淫〔八〕,誰能興之〔九〕?盍速行乎!吾不適齊、楚,避其遠也。蓄力一紀,可以遠矣〔一0〕。齊侯長矣,而欲親晉〔一一〕。管仲歿矣,多讒在側〔一二〕。謀而無正,衷而思始〔一三〕。夫必追擇前言,求善以終〔一四〕,饜邇逐遠,遠人入服,不為郵矣。〔一五〕會其季年可也〔一六〕,茲可以親〔一七〕。」皆以為然。 〔一〕文公,晉獻公庶子重耳,避驪姬之難,魯僖五年,歲在大火,自蒲奔狄,至十六年,歲在壽星,故在狄十二年。 〔二〕狐偃,文公舅子犯也。日,往日。 〔三〕榮,樂也。成事,成反國之事。 〔四〕達,至也。 〔五〕資,財也。 〔六〕休,息也。戾,定也。 〔七〕底,止也。 〔八〕著,附也。滯,廢也。淫,久也。 〔九〕興,起也。 〔一0〕蓄,養也。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 〔一一〕齊侯,桓公。長,老也。是歲,桓公為淮之會,明年而卒。 〔一二〕歿,終也。讒謂易牙、豎貂之屬。 〔一三〕無正,無正從也。衷,中也。中道思其初時。 〔一四〕前言,管仲忠善之言。 〔一五〕邇,近也。逐,求也。郵,過也。 〔一六〕季,末也。 〔一七〕茲,此也。 乃行,過五鹿,乞食於野人〔一〕。野人舉塊以與之〔二〕,公子怒,將鞭之。子犯曰:「天賜也。民以土服,又何求焉〔三〕!天事必象〔四〕,十有二年,必獲此土〔五〕。二三子志之〔六〕。歲在壽星及鶉尾,其有此土乎〔七〕!天以命矣〔八〕,復於壽星,必獲諸侯〔九〕。天之道也〔一0〕,由是始之〔一一〕。有此,其以戊申乎〔一二〕!所以申土也〔一三〕。」再拜稽首,受而載之〔一四〕。遂適齊。 〔一〕五鹿,衛邑。不見禮,故乞食。 〔二〕塊,墣也。 〔三〕言民奉土以服公子。 〔四〕必先有象。 〔五〕復十二年,必得五鹿。 〔六〕志,識也。 〔七〕歲,歲星。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為壽星之次,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之次。歲在壽星,謂得塊之歲。魯僖十六年後十二年,歲在鶉尾,必有此五鹿地。魯僖二十七年,歲在鶉尾。二十八年,歲復在壽星,晉文公伐衛,正月六日戊申取五鹿。周正月,夏十一月也,正天時以夏數,故歲在鶉尾也。 〔八〕命,告也。謂野人奉塊。 〔九〕歲星復在壽星,謂魯僖二十八年。是歲四月,文公敗楚師於城濮,合諸侯於踐土。五月,獻俘於王,王冊命之以為侯伯,故得諸侯。 〔一0〕天之大數,不過十二。 〔一一〕由,從也。從得塊始。 〔一二〕有此五鹿,當以戊申日也。 〔一三〕日以戊申。戊,土也。申,申廣土地也。 〔一四〕拜天賜,受塊而載之。 2齊侯妻之,甚善焉〔一〕。有馬二十乘〔二〕,將死於齊而已矣。曰:「民生安樂,誰知其他?」 〔一〕桓公以女妻之,遇之甚善。 〔二〕四匹為乘,八十匹也。 桓公卒〔一〕,孝公即位〔二〕。諸侯叛齊。子犯知齊之不可以動〔三〕,而知文公之安齊而有終焉之志也,欲行,而患之〔四〕,與從者謀於桑下〔五〕。蠶妾在焉〔六〕,莫知其在也。妾告姜氏,姜氏殺之〔七〕,而言於公子曰:「從者將以子行,其聞之者吾以除之矣。子必從之,不可以貳〔八〕,貳無成命〔九〕。詩云:「上帝臨女,無貳爾心〔一0〕。」先王其知之矣,貳將可乎〔一一〕?子去晉難而極於此〔一二〕。自子之行,晉無寧歲,民無成君〔一三〕。天未喪晉,無異公子〔一四〕,有晉國者,非子而誰?子其勉之!上帝臨子,貳必有咎〔一五〕。」 〔一〕在齊一年而桓公卒。 〔二〕孝公,桓公子昭,即位在魯僖十八年。 〔三〕動,謂求反國。 〔四〕患文公不肯去。 〔五〕從者,趙衰之屬。 〔六〕在桑上也。 〔七〕殺之以滅口。時諸侯叛齊, 晉語五1臼季使,舍於冀野〔一〕。冀缺薅〔二〕,其妻饁之〔三〕,敬,相待如賓〔四〕。從而問之,冀芮之子也,與之歸;既復命,而進之曰:「臣得賢人,敢以告。」文公曰:「其父有罪,可乎〔五〕?」對曰:「國之良也,滅其前惡〔六〕,是故舜之刑也殛鯀,其舉也興禹〔七〕。今君之所聞也。齊桓公親舉管敬子,其賊也〔八〕。」公曰:「子何以知其賢也?」對曰:「臣見其不忘敬也。夫敬,德之恪也。恪於德以臨事,其何不濟!」公見之,使為下軍大夫〔九〕。 〔一〕臼季,胥臣也。冀,晉邑。郊外曰野。 〔二〕案:「薅」,公序本作「耨」,注同。 〔三〕冀缺,郤成子也。薅,耘也。野饋曰饁,詩曰:「饁彼南畝。」案:「耘」,公序本作「茠」。 〔四〕夫婦相敬如賓。 〔五〕文公元年,冀芮畏偪,與呂甥謀弒公,焚公宮,秦伯殺之是也。 〔六〕滅,除也。 〔七〕殛,誅也。鯀,禹父。 〔八〕敬子,管仲之謚。 〔九〕在文公時,而於此言之者,以襄公能繼父志,用冀缺。傳曰:「襄公以再命賞胥臣,曰:「舉郤缺,子之功也。」以一命,命郤缺為卿,復與之冀。」故曰冀缺。 2陽處父如衛,反,過甯〔一〕,舍於逆旅甯嬴氏〔二〕。嬴謂其妻曰:「吾求君子久矣,今乃得之。」舉而從之〔三〕,陽子道與之語,及山而還〔四〕。其妻曰:「子得所求而不從之,何其懷也!〔五〕」曰:「吾見其貌而欲之,聞其言而惡之。夫貌,情之華也;〔六〕言,貌之機也〔七〕。身為情〔八〕,成於中。言,身之文也。言文而發之,合而後行,離則有釁〔九〕。今陽子之貌濟,其言匱,非其實也〔一0〕。若中不濟,而外彊之〔一一〕,其卒將復〔一二〕,中以外易矣〔一三〕。若內外類,而言反之,瀆其信也〔一四〕。夫言以昭信,奉之如機〔一五〕,歷時而發之〔一六〕,胡可瀆也!今陽子之情譓矣〔一七〕,以濟蓋也〔一八〕,且剛而主能〔一九〕,不本而犯,怨之所聚也〔二0〕。吾懼未獲其利而及其難,是故去之。」期年,乃有賈季之難,陽子死之〔二一〕。 〔一〕處父,晉太傅陽子也。如衛,聘衛也,在魯文五年。甯,晉邑,今河內修武是也。 〔二〕旅,客也。逆客而舍之也。嬴,其姓。 〔三〕舉,起也。 〔四〕山,河內溫山也。傳曰:「及溫而還。」 〔五〕懷,思也。 〔六〕言容貌者,情之華采。 〔七〕言語者,容貌之樞機。 〔八〕情生於身。 〔九〕合,謂情、言、貌也,三者合而後行之。釁,瑕也。 〔一0〕濟,成也。言不副貌為匱。匱,乏也。 〔一一〕謂情不足,而貌彊為之。 〔一二〕復,反也,反其情也。 〔一三〕易,猶異也。 〔一四〕類,善也。瀆,輕也。 〔一五〕如樞機之相應。 〔一六〕言思察之詳熟。 〔一七〕譓,辯察也。 〔一八〕濟,成也,成其容貌,以蓋其短。 〔一九〕主,上也。言性剛直,而高上其材能。 〔二0〕不本,行不本仁義也。犯,犯人也。 〔二一〕賈季,晉大夫,狐偃之子射姑也。食邑於賈,字季佗。唐尚書云:「晉蒐于夷,舍二軍。」昭謂:初,晉作五軍。魯文五年,晉四卿卒。至六年,晉蒐于夷,舍二軍,復成國之制。狐射姑將中軍,趙盾佐之。陽子至自溫,改蒐于董,使趙盾將中軍,射姑佐之,射姑怨陽子之易其班,使狐鞫居殺陽處父而奔狄。案發正卷二:「賈季即狐射姑之字,非季佗也。」 3趙宣子言韓獻子於靈公,以為司馬〔一〕。河曲之役〔二〕,趙孟使人以其乘車干行〔三〕,獻子執而戮之。眾咸曰:「韓厥必不沒矣〔四〕。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車〔五〕,其誰安之!」宣子召而禮之,曰:「吾聞事君者比而不黨〔六〕。夫周以舉義,比也〔七〕;舉以其私,黨也。夫軍事無犯,犯而不隱,義也〔八〕。吾言女於君,懼女不能也。舉而不能,黨孰大焉!事君而黨,吾何以從政?吾故以是觀女〔九〕。女勉之。苟從是行也〔一0〕。臨長晉國者,非女其誰〔一一〕?」皆告諸大夫曰:「二三子可以賀我矣!吾舉厥也而中,吾乃今知免於罪矣。」 〔一〕宣子,晉正卿,趙衰之子宣孟盾也。獻子,韓萬之玄孫子輿之子厥也。靈公,襄公之子夷皋也。司馬,掌軍大夫。 〔二〕河曲,晉地。魯文十二年,秦伐晉,戰于河曲。 〔三〕趙孟,宣子。干,犯也。行,軍列。 〔四〕沒,終也。 〔五〕主,主人。車,車僕也。獻子因趙盾以為主,盾升之於公。朝暮,喻速也。 〔六〕比,比義也。阿私曰黨。 〔七〕忠信曰周。 〔八〕在公為義。 〔九〕觀女能否。 〔一0〕勉之,勸終其志。是行,令所行也。 〔一一〕臨,監也。長,帥也。 4宋人弒昭公〔一〕,趙宣子請師於靈公以伐宋,公曰:「非晉國之急也。」對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為明訓也〔二〕。今宋人弒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則也〔三〕,天必誅焉。晉為盟主,而不修天罰〔四〕,將懼及焉。」公許之。乃發令于太廟,召軍吏而戒樂正〔五〕,令三軍之鍾鼓必備。趙同曰:「國有大役〔六〕,不鎮撫民而備鍾鼓,何也?」宣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憚之〔七〕。襲侵之事,陵也〔八〕。是故伐備鍾鼓,聲其罪也〔九〕;戰以錞于、丁寧,儆其民也〔一0〕。襲侵密聲,為蹔事也〔一一〕。今宋人弒其君,罪莫大焉!明聲之,猶恐其不聞也。吾備鍾鼓,為君故也。〔一二〕」乃使旁告於諸侯,治兵振旅,鳴鍾鼓,以至于宋〔一三〕。 〔一〕宋人,宋成公之子文公鮑也。昭公,鮑之兄杵臼也。弒昭公在魯文十六年。 〔二〕言尊卑各得其所,以明教訓。 〔三〕則,法也。 〔四〕修,行也。 〔五〕正,長也。軍吏,主師旅。樂正,主鍾鼓。 〔六〕役,事也。趙同,盾弟晉大夫原同。 〔七〕憚,懼也。 〔八〕輕曰襲。無鍾鼓曰侵。陵,以大陵小也。 〔九〕以聲張其罪。 〔一0〕錞于,形如碓頭,與鼓相和。丁寧者,謂鉦也。儆,戒也。唐尚書云「錞于,鐲也」,非也。鐲與錞于各異物。 〔一一〕蹔其無備。 〔一二〕為欲尊明君道也。 〔一三〕振,奮也。伐宋在魯文十七年。 5靈公虐,趙宣子驟諫〔一〕,公患之〔二〕,使鉏麑賊之〔三〕,晨往,則寑門辟矣〔四〕,盛服將朝,早而假寐〔五〕。麑退,歎而言曰:「趙孟敬哉〔六〕!夫不忘恭敬,社稷之鎮也〔七〕。賊國之鎮不忠,受命而廢之不信,享一名於此,不如死〔八〕。」觸庭之槐而死〔九〕。靈公將殺趙盾,不克〔一0〕。趙穿攻公於桃園,〔一一〕逆公子黑臀而立之,實為成公〔一二〕。 〔一〕虐,厚斂以雕牆,支解宰夫之屬。 〔二〕患,疾也。 〔三〕鉏麑,力士。賊,殺也。 〔四〕辟,開也。 〔五〕不脫冠帶而寐曰假寐。 〔六〕言夙興敬恪。 〔七〕鎮,重也。 〔八〕享,受也。殺之為不忠,不殺為不信,故得一名。 〔九〕庭,外朝之庭也。周禮「王之外朝三槐,三公位焉」,則諸侯之朝三槐,三卿位焉。 〔一0〕魯宣二年秋,晉侯飲盾酒,伏甲將攻之,盾覺而走,故不克。 〔一一〕趙穿,晉大夫,趙夙之孫、趙盾從父昆弟武子穿也。桃園,園名。案攷異卷三引汪繩祖說:「穿謚武子未見所出,疑「武子」即「之子」之誤。」發正卷一一說:「「武子」當作「之子」。」 〔一二〕逆,迎也。迎於周也。黑臀,晉文公子、襄公弟成公也。 6郤獻子聘于齊〔一〕,齊頃公使婦人觀而笑之〔二〕。郤獻子怒,歸,請伐齊。范武子退自朝〔三〕,曰:「燮乎,吾聞之〔四〕,干人之怒,必獲毒焉。夫郤子之怒甚矣,不逞於齊,必發諸晉國。〔五〕不得政,何以逞怒〔六〕?余將致政焉,以成其怒〔七〕,無以內易外也。爾勉從二三子,以承君命,唯敬〔八〕。」乃老〔九〕。 〔一〕獻子,晉卿,郤缺之子克也。聘,在魯宣十七年。 〔二〕郤子跛,齊頃公帷婦人使觀之。郤子將升,婦人笑于房。 〔三〕武子,晉正卿士會。 〔四〕燮,武子之子文子也。 〔五〕逞,快也。不快心以伐齊,必發怒於晉國。 〔六〕得政,為政也。 〔七〕致,歸也。 〔八〕二三子,晉諸卿。承,奉也。 〔九〕乃告老。 7范文子暮退於朝。武子曰:「何暮也?」對曰:「有秦客廋辭於朝〔一〕,大夫莫之能對也,吾知三焉〔二〕。」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讓父兄也〔三〕。爾童子,而三掩人於朝〔四〕。吾不在晉國,亡無日矣。」擊之以杖,折委笄〔五〕。 〔一〕廋,隱也。謂以隱伏譎詭之言問於朝也。東方朔曰:「非敢詆之,與為隱耳。」 〔二〕解其三事。 〔三〕父兄,長老也。 〔四〕掩,蓋也。 〔五〕委,委貌冠。笄,簪也。 8靡笄之役,韓獻子將斬人〔一〕。郤獻子駕,將救之,至,則既斬之矣。郤獻子請以徇,其僕曰:「子不將救之乎?」獻子曰:「敢不分謗乎〔二〕!」 〔一〕靡笄,齊山名。魯成二年,晉郤克伐齊,從齊師於靡笄之下,戰於 晉語六1趙文子冠,見欒武子,武子曰:「美哉〔二〕!昔吾逮事莊主〔三〕,華則榮矣,實之不知,請務實乎〔四〕。」 〔一〕文子,趙盾之孫、趙朔之子趙武也。冠,謂以士禮始冠。 〔二〕武子,欒書。禮:既冠,奠贄于君,遂以贄見卿大夫。美哉,美成人也。案:「遂以贄見卿大夫」,公序本作「遂以贄見於卿大夫先生」。 〔三〕莊,莊子,趙朔之謚,大夫稱主。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 〔四〕榮者,有色貌。實之不知,華而不實也。 見中行宣子,宣子曰:「美哉〔一〕!惜也,吾老矣〔二〕。」 〔一〕宣子,晉大夫,中行桓子之子荀庚。 〔二〕惜己年老,不見文子德所至。 見范文子〔一〕,文子曰:「而今可以戒矣,夫賢者寵至而益戒,不足者為寵驕〔二〕。故興王賞諫臣,逸王罰之。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三〕,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四〕,在列者獻詩使勿兜〔五〕,風聽臚言於巿〔六〕,辨祅祥於謠〔七〕,考百事於朝〔八〕,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九〕。先王疾是驕也。」 〔一〕文子,范燮。 〔二〕智不足者,得寵而驕。 〔三〕詢于芻蕘,聽謗譽也。 〔四〕工,矇瞍也。誦,誦讀前世箴諫之語。 〔五〕列,位也,謂公卿至於列士獻詩以諷也。兜,惑也。案述聞卷二一:「「兜」當為「●」。說文:「●」,癰蔽也,從人,象左右皆蔽形,讀若「瞽」。「勿●」,謂勿癰蔽也。」 〔六〕風,采也。臚,傳也。采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 〔七〕辨,別也。祅,惡也。祥,善也。行歌曰謠,「丙之辰」、「 晉語七1既弒厲公,欒武子使智武子、彘恭子如周迎悼公〔一〕。庚午,大夫逆于清原〔二〕。公言於諸大夫曰:「孤始願不及此〔三〕,孤之及此,天也〔四〕。抑人之有元君,將稟命焉〔五〕。若稟而棄之,是焚穀也〔六〕;其稟而不材,是穀不成也〔七〕。穀之不成,孤之咎也;成而焚之,二三子之虐也。孤欲長處其願,出令將不敢不成〔八〕,二三子為令之不從,故求元君而訪焉〔九〕。孤之不元,廢也,其誰怨〔一0〕﹖元而以虐奉之,二三子之制也〔一一〕。若欲奉元以濟大義,將在今日;若欲暴虐以離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一二〕。圖之進退,願由今日〔一三〕。」大夫對曰:「君鎮撫群臣而大庇廕之,無乃不堪君訓而陷於大戮,以煩刑、史〔一四〕,辱君之允令〔一五〕,敢不承業。」乃盟而入〔一六〕。 〔一〕武子,欒書也。智武子,荀罃也。彘恭子,士魴也,食邑於彘。悼公,周子也,時年十四。 〔二〕清原,晉境。 〔三〕及,至也。 〔四〕引天以自重。 〔五〕元,善也。稟,受也。 〔六〕穀,所仰以生。 〔七〕不材,不可用。不成,謂秕也。 〔八〕不敢為秕政。 〔九〕訪,謀也。為民不從大夫之令,故求善君而謀之。 〔一0〕廢,以不善見廢。 〔一一〕制,專制。 〔一二〕反易民常,謂下不事上。 〔一三〕悼公承篡弒之後,嫌臣不從,故以此約厲。 〔一四〕刑,刑官,司寇。史,太史。掌書法。案述聞卷二一:「「司寇」者,典刑之官,不得直謂之刑。太史非掌刑之官,不得與司寇並舉。韋說非也。刑史謂刑官之史,掌刑書以贊治者。」 〔一五〕允,信也。 〔一六〕承,奉也。業,事也。 辛巳,朝于武宮〔一〕。定百事,立百官〔二〕,育門子,選賢良〔三〕,興舊族,出滯賞〔四〕,畢故刑,赦囚繫〔五〕,宥閒罪,薦積德〔六〕,逮鰥寡〔七〕,振廢淹〔八〕,養老幼〔九〕,恤孤疾〔一0〕,年過七十,公親見之〔一一〕,稱曰王父,敢不承。〔一二〕 〔一〕武宮,武公廟。 〔二〕議定百事,而立其官使主之。謂改其舊時之非者。 〔三〕門子,大夫之適子,周禮曰:「其正室皆謂之門子。」育,長也。長育其才,選用賢良。 〔四〕舊族,舊臣之子孫也。滯賞,謂有功於先君未賞者,謂呂相之屬。 〔五〕故刑,若今被刑居作者。畢之,不復作矣。囚繫者赦之,傳曰「宥罪戾」是也。 〔六〕閒罪,刑罰之疑者。宥,赦也。薦,進也,積德之士進用之。 〔七〕逮,及也。謂惠及也。 〔八〕振,起也。淹,久也。謂本賢人,以小罪久見廢,起用之也。 〔九〕養有常餼。 〔一0〕無父曰孤。疾,廢疾也。 〔一一〕謂賢知事者。 〔一二〕稱曰王父,尊而親之,所以盡其心也。故不敢不承命。 2二月乙酉,公即位〔一〕。使呂宣子將〔二〕下軍〔三〕,曰:「邲之役,呂錡佐智莊子於上軍〔四〕,獲楚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以免子羽〔五〕。鄢之役,親射楚王而敗楚師〔六〕,以定晉國而無後〔七〕,其子孫不可不崇也〔八〕。」使彘恭子將新軍〔九〕,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一0〕。武子宣法以定晉國,至於今是用〔一一〕。文子勤身以定諸侯,至於今是賴〔一二〕。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一三〕。使令狐文子佐之〔一四〕,曰:「昔克潞之役,秦來圖敗晉功,魏顆以其身卻退秦師于輔氏,親止杜回,其勳銘於景鍾〔一五〕。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興也〔一六〕。」 〔一〕先館於外,至此乃就宮朝也。傳曰「館于伯子同氏」是也。 〔二〕案:「將」,公序本作「佐」。述聞卷二一:「當云「使呂宣子將新軍」。」 〔三〕宣子,呂錡之子呂相。 〔四〕上,當為下字之誤也。呂錡,廚武子也。智莊子,荀首也,時為下軍大夫。事在魯宣十二年。唐尚書云「荀首時將上軍」,誤也。 〔五〕連尹,楚官名。子羽,智莊子之子智罃之字。邲之戰,楚人囚智罃,莊子以其族反之,廚武子御莊子射襄老,獲之,遂載其尸,射公子穀臣,囚之,以二者歸。魯成三年,晉人歸楚穀臣與襄老之尸,以求智罃,楚人許之,故曰「以免子羽」。 〔六〕魯成十六年,晉楚戰于鄢陵,呂錡射楚恭王中目,楚師敗,楚養由基射呂錡,中項而死。 〔七〕無後,子孫無在顯位者。 〔八〕崇,高也。 〔九〕案述聞卷二一:「當云「使彘恭子佐下軍」」並以為自此句至「故以彘季屏其宗」一段當在「公即位」句之下、「使呂宣子將新軍」句之上。 〔一0〕季,少子。武子,士會也。文子,士燮也。母弟,同母弟。 〔一一〕宣,明也。法,執秩之法。 〔一二〕定諸侯,謂為軍帥能使諸侯事晉。賴,蒙也。 〔一三〕屏,藩也。 〔一四〕文子,魏犨之孫、顆之子魏頡也。令狐,邑名。 〔一五〕克,勝也。魯宣十五年六月癸卯,晉荀林父將滅赤狄潞氏。七月,秦桓公伐晉,次于輔氏,欲敗晉兵。壬午,晉景公治兵以略狄土。及雒,魏顆敗秦師于輔氏,獲杜回。輔氏,晉地。杜回,秦力士。勳,功也。景鍾,景公鍾。 〔一六〕育,遂也。 君知士貞子之帥志博聞而宣惠於教也,使為太傅〔一〕。知右行辛之能以數宣物定功也,使為元司空〔二〕。知欒糾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為戎御〔三〕。知荀賓之有力而不暴也,使為戎右〔四〕。 〔一〕貞子,晉卿士穆子之子士渥濁也。帥,循也。宣,遍也。惠,順也。 〔二〕右行辛,晉大夫賈辛也。數,計也。宣,明也。物,事也。能以計數明事定功,故為司空。司空掌邦事,謂建都邑、起宮室、經封洫之屬。 〔三〕欒糾,晉大夫弁糾。政,軍政。戎御,御公戎車。 〔四〕荀賓,晉大夫。戎右,公戎車之右。知有力而不暴,故可親近。 欒伯請公族大夫〔一〕,公曰:「荀家惇惠〔二〕,荀會文敏,〔三〕黶也果敢〔四〕,無忌鎮靜〔五〕,使茲四人者為之〔六〕。夫膏粱之性難正也〔七〕,故使惇惠者教之〔八〕,使文敏者導之,〔九〕使果敢者諗之〔一0〕,使鎮靜者修之〔一一〕。惇惠者教之,則遍而不倦〔一二〕;文敏者導之,則婉而入〔一三〕;果敢者諗之,則過不隱;鎮靜者修之,則壹〔一四〕。使茲四人者為公族大夫。 〔一〕欒伯,欒武子。公族大夫,掌公族與卿之子弟。 〔二〕荀家,晉大夫。 〔三〕荀會,荀家之族。 〔四〕黶,欒書之子桓子。 〔五〕無忌,韓厥之子公族穆子。鎮,重也。靜,安也。 〔六〕茲,此也。 〔七〕膏,肉之肥者;粱,食之精者。言食肥美者,率多驕放,其性難正。 〔八〕教之道藝。 〔九〕導其志也。 〔一0〕諗,告也,告得失。 〔一一〕修治其氣性。 〔一二〕倦,懈也。 〔一三〕婉,順也。 〔一四〕壹,均一也。 公知祁奚之果而不淫也,使為元尉〔一〕。知羊舌職之聰敏肅給也,使佐之〔二〕。知魏絳之勇而不亂也,使為元司馬〔三〕。知張老之智而不詐也,使為元候〔四〕。知鐸遏寇之恭敬而信彊也,使為輿尉〔五〕。知籍偃之惇帥舊職而恭給也,使為輿司馬〔六〕。知程鄭端而不淫,且好諫而不隱也,使為贊僕〔七〕。 〔一〕祁奚,晉大夫,高梁伯之子。元尉,中軍尉。 〔二〕羊舌職,晉羊舌大夫之子。敏,達也。肅,敬也。給,足也。 〔三〕魏絳,犨之子莊子也。元司馬,中軍司馬。 〔四〕張老,晉大夫張孟。元候,中軍候奄。 〔五〕遏寇,晉大夫。輿尉,上軍尉。 〔六〕籍偃,晉大夫,籍季之子籍遊也。輿司馬,上軍司馬也。 〔七〕程鄭,晉大夫,荀驩之曾孫、程季之子。端,正也。淫,邪也。贊僕,乘馬御也,六騶屬焉。案:「荀驩」,發正卷一三:「「驩」,當作「騅」字之誤也。」 3始合諸侯于虛朾以救宋〔一〕,使張老延君譽于四方,且觀道逆者〔二〕。呂宣子卒〔三〕,公以趙文子為文也〔四〕,而能恤大事,使佐新軍〔五〕。三年,公始合諸侯〔六〕。四年,諸侯會于雞丘〔七〕,於是乎布命、結援、修好、申盟而還〔八〕。令狐文子卒〔九〕,公以魏絳為不犯〔一0〕,使佐新軍〔一一〕。使張老為司馬〔一二〕,使范獻子為候奄〔一三〕。公譽達于戎〔一四〕。五年,諸戎來請服,使魏莊子盟之,於是乎始復霸〔一五〕。 〔一〕虛朾,宋地。宋魚石叛宋而之楚,楚伐宋,取彭城以封之,故悼公合諸侯以救宋。在魯成十八年。 〔二〕延,陳也,陳君之稱譽於四方,且觀察諸侯之有道德與逆亂者。 〔三〕宣子,呂相。 〔四〕文子,趙武。文,有文德。 〔五〕說云:「新軍,中軍也。」昭謂:時但言新軍,新軍無中。案:正文「使佐新軍」,述聞卷二一:「「佐」字涉下文「使佐新軍」而訛,「佐」當為「將」。」 〔六〕悼公三年,魯襄二年。悼公元年,始合諸侯于虛朾。此言始合者,謂四年將會于雞丘,於此始命。 〔七〕雞丘,雞澤也。在魯襄三年。 〔八〕命謂朝聘之數,同好惡、救災患之屬。申,尋也。 〔九〕文子,魏頡。 〔一0〕不可犯以罪。 〔一一〕傳曰:「魏絳多功,以趙武為賢而為之佐。」然則讓武使為將,而絳佐之。 〔一二〕代魏絳。 〔一三〕代張老。候奄,元候也。獻子,范文子之族昆弟士富也。 〔一四〕戎,諸戎無終子之屬。 〔一五〕莊子,魏絳。繼文公後,故曰復霸。 四年,會諸侯於雞丘〔一〕,魏絳為中軍司馬,公子揚干亂行於曲梁〔二〕,魏絳斬其僕〔三〕。公謂羊舌赤〔四〕曰:「寡人屬諸侯〔五〕,魏絳戮寡人之弟,為我勿失〔六〕。」赤對曰:「臣聞絳之志,有事不避難,有罪不避刑,其將來辭〔七〕。」言終,魏絳至,授僕人書而伏劍〔八〕。士魴、張老交止之〔九〕。僕人授公,公讀書曰:「臣誅於揚干,不忘其死〔一0〕。日君乏使,使臣狃中軍之司馬〔一一〕。臣聞師眾以順為武〔一二〕,軍事有死無犯為敬,〔一三〕君合諸侯,臣敢不敬〔一四〕,君不說,請死之〔一五〕。」公跣而出〔一六〕,曰:「寡人之言,兄弟之禮也。子之誅,軍旅之事也,請無重寡人之過。」反役,與之禮食〔一七〕,令之佐新軍〔一八〕。 〔一〕述上會時。 〔二〕揚干,悼公之弟。行,行列。曲梁,晉地。 〔三〕僕,御也。 〔四〕赤,羊舌職之子銅鞮伯華。 〔五〕屬,會也。 〔六〕戮,辱也。為我執之勿失。 〔七〕辭,陳其辭狀。 〔八〕僕人,掌傳命。絳聞公怒,欲自殺。 〔九〕交,夾也。 〔一0〕誅,責也。 〔一一〕日,前日。狃,正也。 〔一二〕順,順令也。 〔一三〕有死其事,無犯其令,是為敬命。 〔一四〕敢不敬奉其職。 〔一五〕請就死。 〔一六〕跣,徒跣也。 〔一七〕反役,自役反也。禮食,公食大夫之禮。 〔一八〕上章曰「以魏絳為不犯,使佐新軍」是也。 4祁奚辭於軍尉〔一〕,公問焉,曰:「孰可〔二〕﹖」對曰:「臣之子午可。人有言曰:「擇臣莫若君,擇子莫若父。」午之少也,婉以從令〔三〕,遊有鄉,處有所,好學而不戲〔四〕。其壯也,彊志而用命〔五〕,守業而不淫〔六〕。其冠也,和安而好敬〔七〕,柔惠小物〔八〕,而鎮定大事〔九〕,有直質而無流心〔一0〕,非義不變〔一一〕,非上不舉〔一二〕。若臨大事,其可以賢於臣。〔一三〕臣請薦所能擇而君比義焉〔一四〕。」公使祁午為軍尉,歿平公,軍無秕政〔一五〕。 〔一〕辭,請老也。 〔二〕誰可自代。 〔三〕少,稚也。婉,順也。 〔四〕不戲弄也。 〔五〕此壯,謂未二十時。志,識也。命,父命。 〔六〕業,所學事業。 〔七〕冠,二十也。 〔八〕柔,仁也。惠,愛也。 〔九〕鎮,安也。言智思能安定也。 〔一0〕流,放也。 〔一一〕言從義也。 〔一二〕舉,動也。放上而動。 〔一三〕大事,軍事。 〔一四〕薦,進也。所能擇,父能擇子,比,比方也。義,宜也。 〔一五〕歿,終也。平公,悼公之子彪。秕,以穀諭也。 5五年,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和諸戎〔一〕。公曰:「戎、狄無親而好得,不若伐之〔二〕。」魏絳曰:「勞師於戎,而失諸華〔三〕,雖有功,猶得獸而失人也,安用之﹖且夫戎、狄荐處〔四〕,貴貨而易土〔五〕。予之貨而獲其土,其利一也;邊鄙耕農不儆,其利二也;戎、狄事晉,四鄰莫不震動,其利三也。〔六〕君其圖之!」公說,故使魏絳撫諸戎,於是乎遂伯。 〔一〕悼公五年,魯襄四年。無終,山戎之國,今為縣,在北平。子,爵也。嘉父,名也。孟樂,嘉父之臣。莊子,魏絳。和諸戎,諸戎欲服從於晉。 〔二〕無親,無恩親。好得,貪貨財。 〔三〕諸華,華夏。用師於戎,不得存恤諸侯,諸侯必叛,故失。 〔四〕荐,聚也。 〔五〕貴,重也。易,輕也。 〔六〕震,懼也。 6韓獻子老〔一〕,使公族穆子受事於朝〔二〕。辭曰:「厲公之亂,無忌備公族,不能死〔三〕。臣聞之曰:「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四〕。」今無忌,智不能匡君,使至於難,仁不能救,勇不能死,敢辱君朝以忝韓宗,請退也。」固辭不立。悼公聞之,曰:「難雖不能死君而能讓,不可不賞也。」使掌公族大夫〔五〕。 〔一〕獻子,韓厥。說云:「為公族大夫,老而辭位。」昭謂:韓厥,晉卿。魯成十六年傳曰:「韓厥將下軍。」十八年,晉悼公即位,傳曰:「韓獻子為政。」 〔二〕穆子,厥之長子無忌也。唐尚書云:「獻子致仕,而用其子為公族大夫。」昭謂:初,悼公元年使無忌為公族大夫,後七年,獻子告老,欲使為卿,有廢疾,讓其弟起,公聽之,更使掌公族大夫,在魯襄七年。 〔三〕亂,謂見弒。公族,同姓。 〔四〕國功曰功,民功曰庸。 〔五〕掌,主也。初為公族大夫,今使主之,以是為賞。 7悼公使張老為卿〔一〕,辭曰:「臣不如魏絳。夫絳之智能治大官〔二〕,其仁可以利公室不忘〔三〕,其勇不疚於刑〔四〕,其學不廢其先人之職。若在卿位,外內必平。且雞丘之會,其官不犯〔五〕而辭順,不可不賞也。」公五命之,固辭,乃使為司馬。使魏絳佐新軍〔六〕。 〔一〕卿,佐新軍。 〔二〕大官,卿也。 〔三〕不忘利公室。 〔四〕疚,病也。能斷決。 〔五〕不犯,戮揚干。 〔六〕事已見上,欲見張老之讓,故復言之。 8十二年,公伐鄭,軍于蕭魚〔一〕。鄭伯嘉來納女、工、妾三十人,女樂二八〔二〕,歌鍾二肆〔三〕,及寶鎛〔四〕,輅車十五乘〔五〕。公錫魏絳女樂一八、歌鍾一肆,曰:「子教寡人和諸戎、狄而正諸華,於今八年,七合諸侯,寡人無不得志,請與子共樂之。〔六〕」魏絳辭曰:「夫和戎、狄,君之幸也〔七〕。八年之中,七合諸侯,君之靈也〔八〕。二三子之勞也〔九〕,臣焉得之〔一0〕﹖」公曰:「微子,寡人無以待戎,無以濟河〔一一〕,二三子何勞焉!子其受之。」君子曰:「能志善也〔一二〕。」 〔一〕悼公十二年,魯襄十一年。鄭從楚,故伐之。軍蕭魚,鄭服也。 〔二〕嘉,鄭僖公子簡公也。女,美女也。工,樂師也。傳曰「賂晉侯以師悝、師觸、師蠲」是也。妾,給使者。女、工、妾,凡三十人。女樂,今伎女也。八人為佾,備八音也。或云:「女工,有巧伎者也。」與傳相違,失之矣。賈侍中云:「妾,女樂也。」下別有女樂二八,則賈君所云似非也。 〔三〕歌鍾,歌時通奏。肆,列也。凡懸鍾磬,全為肆,半為堵。 〔四〕鎛,小鍾也。寶,鄭所寶。 〔五〕輅,廣車。車,軘車也。十五,各十五也。傳曰:「廣車、軘車,淳十五,凡兵車百乘。」淳,偶也。 〔六〕八年,和戎、狄後八年也。七合諸侯,一謂魯襄五年會于戚,二謂七年會于鄬,三謂八年會於邢丘,四謂九年同盟于戲,五謂十年會于柤,六謂十一年會于亳城北,七謂今會于蕭魚。 〔七〕幸,幸而合。 〔八〕靈,神也。 〔九〕謂諸軍帥。 〔一0〕焉得專也。 〔一一〕微,無也。濟河,南服鄭。 〔一二〕志,識也。 9悼公與司馬侯升臺而望曰:「樂夫〔一〕!」對曰:「臨下之樂則樂矣,德義之樂則未也〔二〕。」公曰:「何謂德義﹖」對曰:「諸侯之為,日在君側〔三〕,以其善行,以其惡戒,可謂德義矣。」公曰:「孰能﹖」對曰:「羊舌肸習於春秋〔四〕。乃召叔向使傅太子彪〔五〕。 〔一〕司馬侯,晉大夫汝叔齊。樂見士民之殷富。 〔二〕善善為德。惡惡為義。 〔三〕為,行也。 〔四〕肸,叔向之名。春秋,紀人事之善惡而目以天時,謂之春秋,周史之法也。時孔子未作春秋。 〔五〕彪,平公也。 晉語八1平公六年〔一〕,箕遺及黃淵、嘉父作亂,不克而死〔二〕。公遂逐群賊〔三〕,謂陽畢曰:「自穆侯以至于今,亂兵不輟〔四〕,民志不厭,禍敗無已〔五〕。離民且速寇,恐及吾身,若之何〔六〕﹖」陽畢對曰:「本根猶樹〔七〕,枝葉益長,本根益茂,是以難已也。今若大其柯〔八〕,去其枝葉,絕其本根,可以少閒〔九〕。」 〔一〕平公,悼公之子彪。六年,魯襄二十一年。 〔二〕箕遺、黃淵、嘉父,皆晉大夫,欒盈之黨。盈父欒黶娶范宣子之女曰叔祁,生盈。黶卒,祁與其老州賓通,盈患之。祁懼,愬諸宣子,曰:「盈將為亂。」盈好施,士歸之。宣子執政,畏其多士,使城著,將逐之,箕遺、黃淵等知之而作亂。宣子殺遺、淵、嘉父、司空靖、邴豫、董叔、邴師、申書、羊舌虎、叔羆。 〔三〕群賊,欒盈之黨。謂智起、中行喜、州綽、邢蒯之屬。逐之出奔齊。 〔四〕陽畢,晉大夫。穆侯,唐叔八世孫、桓叔之父,晉亂自桓叔始。輟,止也。 〔五〕厭,極也。已,止也。 〔六〕速,召也。 〔七〕本根,亂本,謂欒氏猶尚樹立。 〔八〕柯,斧柄,所操以伐木。 〔九〕閒,息也。謂滅欒氏而去其黨。 公曰:「子實圖之。」對曰:「圖在明訓〔一〕,明訓在威權,〔二〕威權在君〔三〕。君掄賢人之後有常位於國者而立之〔四〕,亦掄逞志虧君以亂國者之後而去之〔五〕,是遂威而遠權〔六〕。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七〕。若從,則民心皆可畜〔八〕。畜其心而知其欲惡,人孰偷生〔九〕?若不偷生,則莫思亂矣。且夫欒氏之誣晉國久也〔一0〕,欒書實覆宗,弒厲公以厚其家〔一一〕,若滅欒氏,則民威矣〔一二〕。今吾若起瑕、原、韓、魏之後而賞立之,則民懷矣〔一三〕。威與懷各當其所,則國安矣,君治而國安,欲作亂者誰與﹖」 〔一〕訓,教也。 〔二〕言既有明教,在威權以行之。 〔三〕言不在臣。 〔四〕掄,擇也。常位,謂世有功烈於國而中微者。 〔五〕逞,快也。 〔六〕遂,申也。遠權,權及後嗣。 〔七〕言皆從君。 〔八〕皆可畜養而教導之。 〔九〕欲惡,情欲好惡。偷,苟也。 〔一0〕誣,罔也。以惡取善曰誣。謂欒書弒厲公,然民被其德,不以為惡。傳曰:「武子之德在民,若周人之思邵公。」 〔一一〕覆,敗也。宗,大宗也。謂殺厲立悼,以取重於國厚其家。 〔一二〕威,畏也。 〔一三〕瑕、瑕嘉;原、原軫;韓、韓萬;魏,畢萬之後:皆晉賢人有常位於國者。 君曰:「欒書立吾先君〔一〕,欒盈不獲罪,如何〔二〕﹖」陽畢曰:「夫正國者,不可以暱於權〔三〕,行權不可以隱於私〔四〕。暱於權,則民不導〔五〕;行權隱於私,則政不行。政不行,何以導民?民之不導,亦無君也〔六〕,則其為暱與隱也,復害矣,且勤身〔七〕。君其圖之!若愛欒盈,則明逐群賊,而以國倫數而遣之,〔八〕厚箴戒圖以待之〔九〕。彼若求逞志而報於君,罪孰大焉,滅之猶少〔一0〕。彼若不敢而遠逃,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報其德,不亦可乎〔一一〕?」 〔一〕先君,悼公。 〔二〕言盈不得罪於國,為其母范祁所譖耳,如何可滅。 〔三〕暱,近也。言當遠權為久長計。 〔四〕以私恩隱蔽其罪,無以正國。 〔五〕不可訓導。 〔六〕與無君同。 〔七〕復,反也。勤,勞也。反害于國而勞君身。 〔八〕群賊,盈之黨。倫,理也。 〔九〕箴,猶敕也。待,備也。 〔一0〕猶少,滅之恐少。 〔一一〕謂賂其所適之國,厚寄託之而勸勉焉。 公許諾,盡逐群賊而使祁午及陽畢適曲沃逐欒盈〔一〕,欒盈出奔楚。遂令於國人曰:「自文公以來有力於先君而子孫不立者,將授立之,得之者賞〔二〕。」居三年〔三〕,欒盈晝入,為賊於絳〔四〕。范宣子以公入于襄公之宮〔五〕,欒盈不克,出奔曲沃〔六〕,遂刺欒盈,滅欒氏〔七〕。是以沒平公之身無內亂也。 〔一〕祁午,中軍尉。曲沃,欒盈邑。 〔二〕授以爵位而立之。 〔三〕後三年也。 〔四〕欒盈在楚一年而奔齊。魯襄二十三年,齊莊公使析歸父以藩載盈及其士納諸曲沃。夏四月,盈帥曲沃之甲因魏獻子以晝入絳。 〔五〕襄宮完固,故就之。傳曰:「奉公以如固宮。」 〔六〕傳曰:「晉圍曲沃。」 〔七〕刺,殺也。傳曰:「晉人克欒盈于曲沃,盡殺欒氏之族黨。」 2欒懷子之出〔一〕,執政使欒氏之臣勿從〔二〕,從欒氏者為大戮施〔三〕。欒氏之臣辛俞行〔四〕,吏執之,獻諸公。公曰:「國有大令,何故犯之?」對曰:「臣順之也,豈敢犯之?執政曰「無從欒氏而從君」,是明令必從君也。臣聞之曰:「三世事家,君之;〔五〕再世以下,主之〔六〕。」事君以死,事主以勤,君之明令也。自臣之祖,以無大援於晉國,世隸於欒氏,於今三世矣,臣故不敢不君。今執政曰:「不從君者為大戮」,臣敢忘其死而叛其君,以煩司寇〔七〕。」公說〔八〕,固止之,不可,厚賂之。辭曰:「臣嘗陳辭矣,心以守志,辭以行之,所以事君也。若受君賜,是墮其前言〔九〕。君問而陳辭,未退而逆之,何以事君〔一0〕?」君知其不可得也,乃遣之。 〔一〕懷子,盈也,出奔楚。 〔二〕執政,正卿范宣子也。 〔三〕施,陳也,陳其尸。 〔四〕行,從盈也。 〔五〕三世為大夫家臣,事之如國君。 〔六〕大夫稱主。 〔七〕敢,不敢也。言不敢忘死而叛其君,煩君司寇以刑臣。 〔八〕說其執義。 〔九〕墮,壞也。臣無二君,若受君賜,是有二心。 〔一0〕逆,反也。 3叔魚生,其母視之〔一〕,曰:「是虎目而豕喙〔二〕,鳶肩而牛腹〔三〕,谿壑可盈,是不可饜也〔四〕,必以賄死〔五〕。」遂不視〔六〕。楊食我生〔七〕,叔向之母聞之,往,及堂,聞其號也,乃還,曰:「其聲,豺狼之聲,終滅羊舌氏之宗者,必是子也。〔八〕」 〔一〕叔魚,晉大夫,叔向母弟羊舌鮒。視,相察也。 〔二〕虎視眈眈。豕喙長而銳。 〔三〕鳶肩,肩井斗出。牛腹,脅脹。 〔四〕水注川曰谿。壑,溝也。 〔五〕後為贊理,受雍子女而抑邢侯,邢侯殺之。 〔六〕不自養視。 〔七〕楊,叔向邑。食我,叔向子伯石也,其母夏姬之女。 〔八〕宗,同宗也。食我既長,黨於祁盈,盈獲罪,晉殺盈及食我,遂滅祁氏、羊舌氏,在魯昭二十八年。 4魯襄公使叔孫穆子來聘〔一〕,范宣子問焉〔二〕,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三〕?」穆子未對。宣子曰:「昔 晉語九1士景伯如楚〔一〕,叔魚為贊理〔二〕。邢侯與雍子爭田〔三〕,雍子納其女於叔魚以求直〔四〕。及斷獄之日,叔魚抑邢侯〔五〕,邢侯殺叔魚與雍子於朝。韓宣子患之,叔向曰:「三姦同罪,請殺其生者而戮其死者〔六〕。」宣子曰:「若何?」對曰:「鮒也鬻獄〔七〕,雍子賈之以其子,邢侯非其官也而干之〔八〕。夫以回鬻國之中〔九〕,與絕親以買直,與非司寇而擅殺,其罪一也。」邢侯聞之,逃。遂施邢侯氏〔一0〕,而尸叔魚與雍子於市〔一一〕。 〔一〕景伯,晉理官士彌牟。如楚,聘也。 〔二〕叔魚,羊舌鮒。贊,佐也。景伯如楚,故叔魚攝其官也。傳曰:「叔魚攝理。」 〔三〕二子皆晉大夫。邢侯,楚申公巫臣之子,巫臣奔晉,晉與之邢。雍子,故楚大夫,奔晉,晉與之鄐。爭鄐田之疆界也。 〔四〕不直,故納直女。傳曰:「罪在雍子。」 〔五〕斷,決也。抑,枉也。 〔六〕陳尸為戮。 〔七〕鬻,賣也。 〔八〕官,司寇。干,犯也。 〔九〕回,邪也。中,平也。 〔一0〕施,劾捕也。 〔一一〕死時在朝,故尸於市。在魯昭十四年。 2中行穆子帥師伐狄,圍鼓〔一〕。鼓人或請以城叛,穆子不受,軍吏曰:「可無勞師而得城,子何不為?」穆子曰:「非事君之禮也。夫以城來者,必將求利於我〔二〕。夫守而二心,姦之大者也;賞善罰姦,國之憲法也。許而弗予,失吾信也;若其予之,賞大姦也。姦而盈祿,善將若何〔三〕?且夫狄之憾者以城來盈願〔四〕,晉豈其無〔五〕?是我以鼓教吾邊鄙貳也〔六〕。夫事君者,量力而進〔七〕,不能則退,不以安賈貳〔八〕。」令軍吏呼城,儆將攻之,未傅而鼓降〔九〕。中行伯既克鼓,以鼓子苑支來〔一0〕。令鼓人各復其所,非僚勿從〔一一〕。 〔一〕穆子,晉卿,中行偃之子荀吳中行伯也。狄,鮮虞也。鼓,白狄別邑。事在魯昭十五年。 〔二〕利,爵賞也。 〔三〕盈,滿也。 〔四〕憾,恨也。 〔五〕豈無恨者。 〔六〕貳,二心也。 〔七〕進,取也。 〔八〕賈,市也。安,謂不勞師而得鼓。 〔九〕傅,著也。 〔一0〕苑支,鼓子鳶鞮也。穆子既克鼓,以鳶鞮歸,既獻而反之。其後,又叛。魯昭二十二年,荀吳襲鼓,滅之,以鳶鞮歸,使涉佗守之。 〔一一〕僚,官也。 鼓子之臣曰夙沙釐,以其孥行〔一〕,軍吏執之,辭曰:「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豈曰土臣?今君實遷〔二〕,臣何賴於鼓〔三〕?」穆子召之,曰:「鼓有君矣〔四〕,爾心〔五〕事君,吾定而祿爵〔六〕。」對曰:「臣委質於狄之鼓,未委質於晉之鼓也〔七〕。臣聞之:委質為臣,無有二心。委質而策死,古之法也〔八〕。君有烈名,臣無叛質〔九〕。敢即私利以煩司寇而亂舊法,其若不虞何〔一0〕!」穆子歎而謂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務而有是臣也〔一一〕?」乃使行。既獻〔一二〕,言於公〔一三〕,與鼓子田於河陰〔一四〕,使夙沙釐相之。 〔一〕釐將妻子從鼓子也。 〔二〕遷,徙也。 〔三〕賴,利也。 〔四〕君,謂涉佗。 〔五〕案:「心」,公序本作「止」。 〔六〕定,安也。而,女也。 〔七〕質,贄也。士贄以雉,委贄而退。 〔八〕言委贄於君,書名於冊,示必死也。 〔九〕烈,明也。 〔一0〕即,就也。虞,度也。若就私利,是謂叛君。叛君有罪,故煩司寇。舊法,冊死之法。若臣皆如是,是將有不意度而至之患者,晉其如之何也。 〔一一〕吾當修務何德,而得若此之臣乎? 〔一二〕既獻功也。 〔一三〕言釐之賢於公。公,傾公,昭公之子去疾也。 〔一四〕河陰,晉河南之田,使君而田也。 3范獻子聘於魯〔一〕,問具山、敖山,魯人以其鄉對〔二〕。獻子曰:「不為具、敖乎?」對曰:「先君獻、武之諱也〔三〕。」獻子歸,遍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學。吾適魯而名其二諱,為笑焉,唯不學也〔四〕。人之有學也,猶木之有枝葉也。木有枝葉,猶庇廕人,而況君子之學乎?」 〔一〕獻子,范宣子之子士鞅。聘在魯昭二十一年。 〔二〕言其鄉之山也。 〔三〕獻,伯禽之曾孫、微公之子獻公具。武,獻公之庶子武公敖。 〔四〕言學則必知諱,不見笑也。禮,入境而問禁,入門而問諱。 4董叔將娶於范氏〔一〕,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二〕!」曰:「欲為繫援焉〔三〕。」他日,董祁愬於范獻子〔四〕曰:「不吾敬也。」獻子執而紡於庭之槐〔五〕,叔向過之,曰:「子盍為我請乎?」叔向曰:「求繫,既繫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請焉?」 〔一〕董叔,晉大夫。范氏,范宣子之女。 〔二〕言富必驕,驕必陵人。已,止也。 〔三〕欲自繫綴,以為援助。 〔四〕祁,董叔之妻、獻子之姝,范姓祁名也。案:「范姓祁名也」,札記:「此當讀「范姓祁」三字為句,「名也」二字,淺人添之耳。」 〔五〕紡,懸也。 5趙簡子曰:「魯孟獻子有鬥臣五人。我無一,何也〔一〕?」叔向曰:「子不欲也。若欲之,肸也待交捽可也〔二〕。」 〔一〕簡子,晉卿,趙文子之孫、景子之子趙鞅志父。孟獻子,魯大夫仲孫蔑。鬥臣,捍難之士。 〔二〕此言欲勇則勇士至。 6梗陽人有獄,將不勝〔一〕,請納賂於魏獻子,獻子將許之。〔二〕閻沒謂叔寬曰:「與子諫乎〔三〕!吾主以不賄聞於諸侯〔四〕,今以梗陽之賄殃之,不可〔五〕。」二人朝,而不退。獻子將食,問誰於庭,曰:「閻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六〕。比已食,三歎。既飽,獻子問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憂。吾子一食之閒而三歎,何也?」同辭對曰:「吾小人也,貪。饋之始至,懼其不足,故歎。中食而自咎也,曰:豈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歎。主之既已食,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饜而已,是以三歎〔七〕。」獻子曰:「善。」乃辭梗陽人〔八〕。 〔一〕梗陽,魏氏之邑。獄,訟也。 〔二〕獻子,晉正卿,魏戊之父魏舒也。傳曰:「梗陽人有獄,魏戊不能斷,以獄上其大宗,賂以女樂,獻子將受之。」或云:「大宗,即舒也。」昭謂:大宗,訟者之大宗也,為訟者納賂。 〔三〕閻沒,閻明;叔寬,女齊之子叔褒:皆晉大夫。傳曰:「魏戊使二子諫。」 〔四〕主,獻子。不賄,不貪財。 〔五〕殃,猶病也。 〔六〕佐,猶勸也。 〔七〕屬,適也。饜,飽也。已,止也。適小飽足,則自節止也。 〔八〕善,二子善諭而不逆,獻子能覺改也。 7下邑之役,董安于多〔一〕。趙簡子賞之,辭〔二〕,固賞之,對曰:「方臣之少也,進秉筆,贊為名命,稱於前世,立義於諸侯〔三〕,而主弗志〔四〕。及臣之壯也,耆其股肱以從司馬〔五〕,苛慝不產。及臣之長也,端委 鄭語1桓公為司徒〔一〕,甚得周眾與東土之人〔二〕,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三〕,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四〕。當成周者〔五〕,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六〕;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七〕;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八〕;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九〕;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一0〕、戎、狄之人也〔一一〕。非親則頑,不可入也〔一二〕。其濟、洛、河、潁之間乎〔一三〕!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一四〕,虢叔恃勢,鄶仲恃險〔一五〕,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貪冒。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一六〕。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矣〔一七〕。若克二邑〔一八〕,鄔、弊、補、舟、依、(黑柔)〔一九〕、歷、華,君之土也〔二0〕。若前華〔二一〕後河,右洛左濟〔二二〕,主芣、騩而食溱、洧〔二三〕,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二四〕。」 〔一〕桓公,鄭始封之君、周厲王之少子、宣王之弟桓公友也。宣王封之於鄭。幽王八年為司徒。 〔二〕周眾,西周之民。東土,陝以東也。 〔三〕史伯,周太史。故,猶難也。 〔四〕昌,盛也。偪,迫也。 〔五〕成周,雒邑。 〔六〕荊蠻,羋姓之蠻,鬻熊之後。申、呂,姜姓也。應、蔡、隨、唐,皆姬姓也。應,武王子所封。鄧,曼姓也。陳,媯姓也。 〔七〕衛,康叔之封;燕,邵公之封:皆姬姓也。狄,北狄也。鮮虞,姬姓在狄者也。潞、洛、泉、徐、蒲,皆赤狄,隗姓也。 〔八〕八國,姬姓也。虞,虞仲之後。虢,虢叔之後,西虢也。 〔九〕齊,姜姓。魯、曹、滕,皆姬姓。宋,子姓。薛,任姓。鄒,曹姓。莒,己姓,東夷之國也。 〔一0〕案:「蠻、荊」,攷異卷四:「太平御覽州郡部五引國語,「蠻、荊」作「蠻、夷」,是也。蠻、夷、戎、狄皆統舉之詞,不應獨稱荊國,下注云「頑,謂蠻、夷、戎、狄」,即其證。」 〔一一〕王支子母弟,姬姓是也。甥舅,異姓是也。蠻、荊,楚也。戎、狄,北狄、潞、洛、泉、徐、蒲是也。戎,或為夷。 〔一二〕親,謂支子甥舅也。頑,謂蠻、夷、戎、狄也。 〔一三〕言此四水之間可逃,謂左濟右洛前潁後河。 〔一四〕是,是四水也。虢,東虢也,虢仲之後,姬姓也。鄶,妘姓也。當幽王時,於子男,此二國為大。 〔一五〕此虢叔,虢仲之後。叔、仲皆當時二國君之字。勢,阻國也;險,阨也:皆恃之而不修德。案:「阻國也」,公序本作「地勢阻固也」。 〔一六〕妻子曰孥。賄,財也。 〔一七〕桓公甚得周眾,奉直辭,伐有罪,故必勝也。 〔一八〕二邑,虢、鄶。 〔一九〕案:「鄔」、「弊」、「舟」、「(黑柔)」,公序本作「鄢」、「蔽」、「丹」、「?」。「(黑柔)」,董增齡《正義》以為即「疇」,古國名,任姓,在今何地不詳。 〔二0〕言克虢、鄶,此八邑皆可得也。 〔二一〕案:「華」。據上文注疑為「潁」字之誤。下注亦同誤。 〔二二〕華,華國也。 〔二三〕芣、騩,山名。主,為之神主。孔子曰:「夫顓臾為東蒙主。」食,謂居其土,食其水。 〔二四〕其後卒如史伯之言。 公曰:「南方不可乎〔一〕?」對曰:「夫荊子熊嚴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二〕。叔熊逃難於濮而蠻,季紃是立,薳氏將起之,禍又不克〔三〕。是天啟之心也〔四〕,又甚聰明和協,蓋其先王〔五〕。臣聞之,天之所啟,十世不替〔六〕。夫其子孫必光啟土,不可偪也〔七〕。且重、黎之後也〔八〕,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九〕,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一0〕。 〔一〕南方,當成周之南,申、鄧之閒。 〔二〕荊,楚也。熊嚴,楚子鬻熊之後十世也。伯霜,楚子熊霜。季紃,楚子熊紃也。仲不立,叔在濮。 〔三〕濮,蠻邑。薳氏,楚大夫。先熊霜之世,叔熊逃難奔濮,而從蠻俗。熊霜死,國人立季紃。薳氏將起叔熊而立之,又有禍難,而熊不立。 〔四〕啟,開也。天開季紃,故叔熊不得立。有「心」字誤。 〔五〕言季紃又聰明,能和協其民臣之心,功德蓋其先王也。 〔六〕替,廢也。 〔七〕光,大也。 〔八〕重、黎,官名。楚語曰:「顓頊乃命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言楚之先為此二官。 〔九〕高辛,帝嚳。黎,顓頊之後也。顓頊生老童,老童產重、黎及吳回,吳回產陸終,陸終生六子,其季曰連,為羋姓,楚之先祖也。季連之後曰鬻熊,事周文王,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黎當高辛氏為火正。 〔一0〕淳,大也。耀,明也。敦,厚也。言黎為火正,能理其職,以大明厚大天明地德,故命之為「祝融」。祝,始也。融,明也。大明天明,若歷象三辰也。厚大地德,若敬授民時也。光照四海,使上下有章也。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一〕,虞、夏、商、周是也〔二〕。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三〕。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庶類者也〔四〕。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周棄能播殖百穀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六〕。其後皆為王公侯伯〔七〕。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八〕,其後八姓於周未有侯伯〔九〕。佐制物於前代者〔一0〕,昆吾為夏伯矣,〔一一〕大彭、豕韋為商伯矣〔一二〕。當周未有〔一三〕。己姓昆吾、蘇、顧、溫、董〔一四〕,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一五〕。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一六〕,禿姓舟人,則周滅之矣〔一七〕。妘姓鄔〔一八〕、鄶、路、偪陽〔一九〕,曹姓鄒、莒〔二0〕,皆為采衛〔二一〕,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數也〔二二〕。而又無令聞,必不興矣。斟姓無後〔二三〕。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羋姓夔越不足命也〔二四〕。蠻羋蠻矣〔二五〕,唯荊實有昭德,若周衰,其必興矣〔二六〕。姜、嬴、荊、羋,實與諸姬代相干也〔二七〕。姜,伯夷之後也〔二八〕,嬴,伯翳之後也。〔二九〕伯夷能禮於神以佐堯者也〔三0〕,伯翳能議百物以佐舜者也〔三一〕。其後皆不失祀而未有興者〔三二〕,周衰其將至矣〔三三〕。」 〔一〕章,顯也。 〔二〕是成天地之功者。 〔三〕虞幕,舜後虞思也。協,和也。言能聽知和風,因時順氣,以成育萬物,使之樂生。周語曰「瞽告有協風至」,乃耕籍之類是也。案發正卷一六:「虞幕為虞舜之上祖,韋解以為舜後虞思,誤與魯語同。」 〔四〕單,盡也。庶,眾也。品,高下之品也。禹除水災,使万物高下各得其所。 〔五〕保,養也。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魯語曰:「契為司徒而民輯。」 〔六〕棄,后稷也。播,布也。殖,長也。百穀,黍稷稻粱麻麥荏菽雕胡之屬。蔬,草菜之可食者。 〔七〕禹身王。稷棄在子孫。公侯伯,謂其後杞、宋及幕後陳侯也。案:「稷棄在子孫」,攷異卷四:「「棄」,公序本作「契」,疑「稷」乃「契」之訛,「契」、「棄」承上傳文而言也。」 〔八〕柔,潤也。嘉,善也。善材,五穀材木。 〔九〕八姓,祝融之後。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也。侯伯,諸侯之伯。 〔一0〕佐,助也。物,事也。前代,夏、殷也。 〔一一〕昆吾,祝融之孫、陸終第一子,名樊,為己姓,封於昆吾,昆吾衛是也。其後夏衰,昆吾為夏伯,遷於舊許。傳曰:「楚之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 〔一二〕大彭,陸終第三子,曰籛,為彭姓,封於大彭,請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韋,彭姓之別封於豕韋者也。殷衰,二國相繼為商伯。 〔一三〕未有侯伯。 〔一四〕五國皆昆吾之後別封者,莒其後。 〔一五〕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也。有飂叔安之●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之鬷川,當夏之興,別封鬷夷,於孔甲前而滅矣。傳曰:「孔甲不能食龍而未獲豢龍氏,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 〔一六〕彭祖,大彭也。豕韋、諸稽,其後別封也。大彭、豕韋為商伯,其後世失道,殷復興而滅之。 〔一七〕禿姓,彭祖之別。舟人,國名。 〔一八〕案:「鄔」,攷異卷四據左傳襄公十年疏及詩檜譜疏引國語並作「鄢」;札記卷一六據惠棟云潛夫論亦作「鄢」。注同。 〔一九〕陸終第四子曰求言,為妘姓,封於鄶。鄶,今新鄭也。鄔、路、偪陽,其後別封也。 〔二0〕陸終第五子曰安,為曹姓,封於鄒。 〔二一〕皆,妘、曹也。采,采服,去王城二千五百里。衛,衛服,去王城三千里。 〔二二〕或,六姓之後。在王室,蘇子、溫子也。在夷狄,莒、偪陽也。 〔二三〕斟姓,曹姓之別。或云夏少康滅之,非也。傳有斟灌、斟鄩,澆所滅,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 〔二四〕夔越,羋姓之別國,楚熊繹六世孫曰熊摯,有惡疾,楚人廢之,立其弟熊延。摯自棄於夔,其子孫有功,王命為夔子。 〔二五〕蠻羋,謂叔熊在濮從蠻俗。 〔二六〕昭,明也。 〔二七〕姜,齊姓。嬴,秦姓。羋,楚姓。代,更也。干,犯也。言其代彊更相犯間。 〔二八〕伯夷,堯秩宗,炎帝之後,四岳之族。 〔二九〕伯翳,舜虞官,少皞之後伯益也。 〔三0〕秩宗之官,於周為宗伯,漢為太常,掌國祭祀。書曰:「典朕三禮。」謂天神、人鬼、地祇之禮。 〔三一〕百物,草木鳥獸。議,使各得其宜。 〔三二〕興,謂為侯伯也。 〔三三〕至於伯也。 公曰:「謝西之九州,何如〔一〕?」對曰:「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二〕。唯謝、郟之間〔三〕,其冢君侈驕〔四〕,其民怠沓其君,而未及周德〔五〕;若更君而周訓之,是易取也〔六〕,且可長用也〔七〕。」 〔一〕謝,宣王之舅申伯之國,今在南陽。謝西有九州,二千五百家曰州。何如,問可居否。 〔二〕沓,黷也。忍,忍行不義。因,就也。 〔三〕閒,謂郟南謝北,虢、鄶在焉。郟,後屬鄭,鄭衰,楚取之。魯昭元年傳曰「葬王于郟,謂之郟敖」是也。 〔四〕冢,大也。 〔五〕怠,慢也。忠信為周。言民慢黷其君,而未及於忠信。 〔六〕更,更以君道導之則易取。 〔七〕長用,久處之。 公曰:「周其弊乎〔一〕?」對曰:「殆於必弊者也〔二〕。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三〕。」今王棄高明昭顯,而好讒慝暗昧〔四〕;惡角犀豐盈,而近頑童窮固〔五〕。去和而取同〔六〕。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七〕。以他平他謂之和〔八〕,故能豐長而物歸之〔九〕;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一0〕。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一一〕。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支以衛體,〔一二〕和六律以聰耳〔一三〕,正七體以役心〔一四〕,平八索以成人〔一五〕,建九紀以立純德〔一六〕,合十數以訓百體〔一七〕。出千品,具萬方〔一八〕,計億事,材兆物,收經入,行(女亥)極〔一九〕。故王者居九?之田,收經入以食兆民〔二0〕,周訓而能用之,和樂如一〔二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二二〕。於是乎先王聘后於異姓〔二三〕,求財於有方〔二四〕,擇臣取諫工而講以多物,務和同也〔二五〕。聲一無聽〔二六〕,物一無文〔二七〕,味一無果〔二八〕,物一不講〔二九〕。王將棄是類也而與剸同〔三0〕。天奪之明,欲無弊,得乎? 〔一〕弊,敗也。 〔二〕殆,近也。 〔三〕泰誓,周書。言民惡幽王猶惡紂,欲令之亡,天必從之。 〔四〕王,幽王。高明昭顯,謂明德之臣。暗昧,幽冥不見光明之德也。 〔五〕角犀,謂顏角有伏犀;豐盈,謂頰輔豐滿:皆賢明之相。頑童,童昏。固,陋也。謂皆昧暗窮陋,不識德義。 〔六〕和,謂可否相濟。同,謂同欲。君子和而不同。 〔七〕陰陽和而萬物生。同,同氣。 〔八〕謂陰陽相生,異味相和。 〔九〕土氣和而物生之,國家和而民附之。 〔一0〕裨,益也。同者,謂若以水益水,水盡乃棄之,無所成也。 〔一一〕雜,合也。成百物,謂若鑄冶煎烹之屬。 〔一二〕剛,彊也。 〔一三〕聽和則聰。 〔一四〕役,營也。七體,七竅也。謂目為心視,耳為心聽,口為心談,鼻為心芳。 〔一五〕平,正也。八索,八體,以應八卦,謂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離為目,兌為口,坎為耳,艮為手。 〔一六〕建,立也。純,純一不駁也。九紀,九藏也:正藏五,又有胃、膀胱、腸、膽也。紀,所以經紀性命,立純德也。周禮曰:「九藏之動。」賈、唐云:「九紀,九功也。」 〔一七〕此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賈、唐云:「十數,自王以下位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臺。百體,百官各有體屬也,合此十數之位,以訓導百官之體。」 〔一八〕百官,官有徹品,十於王位,謂之千品。五物之官,陪屬萬位,謂之萬方。方,道也。 〔一九〕計,算也。材,裁也。賈、虞說,皆以萬萬為億。鄭後司農云:「十萬曰億,萬億曰兆,從古數也。」經,常也。(女亥),備也。數極於(女亥)也,萬萬兆曰(女亥)。自十等至千品萬方,轉相生,故有億事兆物,王收其常入,舉九(女亥)之數。案:「虞」,公序本作「唐」。「萬億曰兆」,公序本作「十億曰兆」。 〔二0〕九?,九州之極數。楚語曰:「天子之田九?,以食兆民,王取經入焉,以食萬官。」 〔二一〕忠信為周。訓,教也。言以忠信教導之,其民和樂如一室。 〔二二〕至,極也。 〔二三〕同則不繼。 〔二四〕使各以其方賄來,方之所無,則不貢。 〔二五〕工,官也。講,猶校也。多,眾也。物,事也。 〔二六〕五聲雜,然後可聽。 〔二七〕五色雜,然後成文。 〔二八〕五味合,然後可食。果,美。 〔二九〕講,論校也。 〔三0〕類,謂和也。 「夫虢石父讒諂巧從之人也,而立以為卿士,與剸同也〔一〕;棄聘后而立內妾,好窮固也〔二〕;侏儒戚施,實御在側,近頑童也〔三〕;周法不昭,而婦言是行,用讒慝也;不建立卿士,而妖試幸措,行暗昧也〔四〕。是物也,不可以久。且宣王之時有童謠〔五〕曰:「 楚語上1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箴〔一〕,辭曰:「臣不才,無能益焉。」王曰:「賴子之善善之也〔二〕。」對曰:「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將至;若不欲善,善則不用。故堯有丹朱〔三〕,舜有商均,〔四〕啟有五觀〔五〕,湯有太甲〔六〕,文王有管、蔡〔七〕。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姦子。夫豈不欲其善,不能故也。若民煩,可教訓〔八〕。蠻、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九〕,中國所不能用也。」王卒使傅之。 〔一〕莊王,楚成王之孫、穆王之子旅也。士亹,楚大夫。審,恭王名也。案:「審」,公序本作「箴」。札記:「案此當是「箴」,或作「審」,恭王名也。」 〔二〕賴,恃也。 〔三〕朱,堯子,封於丹。 〔四〕均,舜子,封於商。 〔五〕啟,禹子。五觀,啟子,太康昆弟也。觀,洛汭之地。書序曰:「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傳曰:「夏有觀、扈。」 〔六〕太甲,湯孫,太丁之子。不遵湯法,伊尹不能正,放之於桐。 〔七〕管、蔡,文王之子、周公之兄。 〔八〕煩,亂也。 〔九〕賓,服也。 問於申叔時〔一〕,叔時曰:「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二〕;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三〕,以休懼其動〔四〕;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五〕;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六〕;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七〕,教之令,使訪物官〔八〕;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於民也〔九〕;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一0〕;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一一〕。 〔一〕叔時,楚賢大夫申公。 〔二〕以天時紀人事,謂之春秋。聳,獎也。抑,貶也。 〔三〕世,謂先王之世繫也。昭,顯也。幽,闇也。昏,亂也。為之陳有明德者世顯,而闇亂者世廢也。 〔四〕休,嘉也。動,行也。使之嘉顯而懼廢也。 〔五〕導,開也。顯德,謂若成湯、文、武、周邵僖公之屬,諸詩所美者也。 〔六〕案:此句下,公序本有注文「則,法也」三字。 〔七〕疏,滌也。樂者,所以移風易俗,蕩滌人之邪穢也。鎮,重也。浮,輕也。 〔八〕令,謂先王之官法、時令也。訪,議也。物,事也。使議知百官之事業。 〔九〕語,治國之善語。 〔一0〕故志,謂所記前世成敗之書。 〔一一〕訓典,五帝之書。族類,謂若惇序九族。比義,義之與比也。 「若是而不從〔一〕,動而不悛〔二〕,則文詠物以行之〔三〕,求賢良以翼之〔四〕。悛而不攝,則身勤之〔五〕,多訓典刑以納之〔六〕,務慎惇篤以固之。攝而不徹〔七〕,則明施舍以導之忠,〔八〕明久長以導之信〔九〕,明度量以導之義〔一0〕,明等級以導之禮〔一一〕,明恭儉以導之孝〔一二〕,明敬戒以導之事〔一三〕,明慈愛以導之仁,明昭利以導之文〔一四〕,明除害以導之武,〔一五〕明精意以導之罰〔一六〕,明正德以導之賞〔一七〕,明齊肅以耀之臨〔一八〕。若是而不濟,不可為也〔一九〕。 〔一〕案:此句下,公序本有注文「不見從也」四字。 〔二〕悛,改也。 〔三〕文,文辭也。詠,風也。謂以文辭風託事物以動行也。 〔四〕翼,輔也。 〔五〕攝,固也。勤,勤身以勖勉也。 〔六〕刑,法也。 〔七〕徹,通也。 〔八〕施己所欲,原心舍過,謂之忠恕。 〔九〕有信然後可以長久。 〔一0〕義,宜也。言度量所宜。 〔一一〕等級,貴賤之品。 〔一二〕恭儉,所以事親。 〔一三〕敬戒於事,則無敗功。 〔一四〕昭,明也。明利,言利人及物。 〔一五〕除害,去暴亂也。 〔一六〕明盡精意,斷之以情。 〔一七〕正德,謂不私於所愛。 〔一八〕齊,壹也。肅,敬也。耀,明也。臨,臨事也。 〔一九〕濟,成也。為,為師傅也。 「且夫誦詩以輔相之,威儀以先後之,體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一〕,制節義以動行之,恭敬以臨監之,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教備而不從者,非人也。其可興乎〔二〕!夫子踐位則退〔三〕,自退則敬〔四〕,否則赧〔五〕。」 〔一〕宣,遍也。 〔二〕興,猶成也。 〔三〕夫子,太子也。退,謙退也。 〔四〕自退,則見敬。 〔五〕赧,懼也。不自退,則常憂懼。 2恭王有疾〔一〕,召大夫曰:「不穀不德,失先君之業〔二〕,覆楚國之師,不穀之罪也〔三〕。若得保其首領以歿〔四〕,唯是春秋所以從先君者,請為「靈」若「厲〔五〕。」大夫許諾。 〔一〕恭王,太子審也。疾在魯襄十三年。案:「審」,公序本作「箴」。 〔二〕業,伯業也。 〔三〕覆,敗也。謂鄢陵之戰為晉所敗。 〔四〕保首領,免刑誅也。 〔五〕亂而不損曰「靈」,殺戮不辜曰「厲」。言春秋禘、祫,當以立諡,序昭穆,從先君於廟堂也。 王卒,及葬,子囊議諡〔一〕。大夫曰:「王有命矣。」子囊曰:「不可。夫事君者,先其善不從其過〔二〕。赫赫楚國,而君臨之〔三〕,撫征南海,訓及諸夏,其寵大矣〔四〕。有是寵也,而知其過,可不謂「恭」乎〔五〕?若先君善〔六〕,則請為「恭」。」大夫從之。 〔一〕子囊,恭王弟令尹公子貞也。 〔二〕先其善,先舉君之善事以為其稱,不從其過行。 〔三〕赫赫,顯盛也。 〔四〕撫,安也。征,正也。南海,群蠻也。訓,教也。寵,榮也。教及諸夏,謂主盟會、班號令也。 〔五〕諡法,既過能改曰「恭」。 〔六〕先其善事。 3屈到嗜芰〔一〕。有疾,召其宗老而屬之〔二〕,曰:「祭我必以芰。」及祥〔三〕,宗老將薦芰,屈建命去之〔四〕。宗老曰:「夫子屬之〔五〕。」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國之政〔六〕,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訓後世,雖微楚國,諸侯莫不譽〔七〕。其祭典有之曰:國君有牛享〔八〕,大夫有羊饋〔九〕,士有豚犬之奠〔一0〕,庶人有魚炙之薦〔一一〕,籩豆、脯醢則上下共之〔一二〕。不羞珍異,不陳庶侈〔一三〕。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國之典。」遂不用〔一四〕。 〔一〕屈到,楚卿,屈蕩之子子夕。芰,蔆也。 〔二〕家臣曰老。宗老,謂宗人也。 〔三〕祥,祭也。 〔四〕建,屈到之子子木也。 〔五〕夫子,屈到也。 〔六〕承,奉也。 〔七〕微,無也。雖使無楚國之稱,諸侯猶皆譽之以為善。 〔八〕諸侯以太牢。 〔九〕羊饋,少牢也。 〔一0〕士以特牲。 〔一一〕庶人祀以魚。 〔一二〕共之,以多少為差也。 〔一三〕羞,進也。庶,眾也。侈,猶多也。 〔一四〕干,犯也。 4椒舉娶於申公子牟〔一〕,子牟有罪而亡〔二〕,康王以為椒舉遣之〔三〕,椒舉奔鄭,將遂奔晉〔四〕。蔡聲子將如晉〔五〕,遇之於鄭,饗之以璧侑〔六〕,曰:「子尚良食〔七〕,二先子其皆相子〔八〕,尚能事晉君以為諸侯主〔九〕。」辭曰:「非所願也。若得歸骨於楚,死且不朽〔一0〕。」聲子曰:「子尚良食,吾歸子〔一一〕。」椒舉降三拜〔一二〕,納其乘馬,聲子受之〔一三〕。 〔一〕椒舉,楚大夫,伍參之子、伍奢之父伍舉也。子牟,楚申公王子牟也。 〔二〕亡,奔也。 〔三〕康王,恭王之子康王昭也。 〔四〕鄭小而近,故欲奔晉。 〔五〕蔡聲子,蔡公孫歸生子家也。唐云:「楚滅蔡,蔡聲子為楚大夫。」昭謂:蔡時尚存,聲子通使於晉、楚耳。在魯襄二十六年。 〔六〕饗,食也。璧侑,以璧侑食也。 〔七〕尚,猶彊也。良,善也。 〔八〕相,助也。二先子,謂椒舉之父伍參,聲子之父子朝也。傳曰:「楚伍參與蔡太師子朝友,其子伍舉與聲子相善也。」 〔九〕主,盟主也。 〔一0〕自謂不朽。 〔一一〕使子得歸也。 〔一二〕拜善言也。 〔一三〕四馬曰乘,受而不辭,定其心也。 還見令尹子木〔一〕,子木與之語,曰:「子雖兄弟於晉,然蔡吾甥也〔二〕,二國孰賢?」對曰:「晉卿不若楚〔三〕,其大夫則賢〔四〕,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實遺之〔五〕,雖楚有材,不能用也。」子木曰:「彼有公族甥、舅,若之何其遺之材也?」對曰:「昔令尹子元之難〔六〕,或譖王孫啟於成王〔七〕,王弗是〔八〕,王孫啟奔晉,晉人用之。及城濮之役,晉將遁矣〔九〕,王孫啟與於軍事,謂先軫〔一0〕曰:「是師也,唯子玉欲之,〔一一〕與王心違〔一二〕,故唯東宮與西廣寔來〔一三〕。諸侯之從者,叛者半矣〔一四〕,若敖氏離矣〔一五〕,楚師必敗,何故去之!」先軫從之,大敗楚師,則王孫啟之為也。 〔一〕子木,屈建也。傳曰「聲子通使於晉,還如楚」也。 〔二〕蔡、晉同姓。謂吾舅者,吾謂之甥也。 〔三〕順說之辭。言時趙武為晉正卿,不及子木之忠,然而有德。 〔四〕賢於楚大夫。 〔五〕杞梓,良材也。皮革,犀兕也。 〔六〕子元,楚武王子、文王弟王子善也,欲蠱文夫人,遂處王宮,鬥班殺之。在魯莊二十八年及三十年。 〔七〕啟,子元子也。成王,文王子也。或譖啟與父同罪。 〔八〕是,理也。 〔九〕晉、楚戰於城濮,在魯僖二十八年。遁逃退也。 〔一0〕先軫,晉中軍帥。 〔一一〕子玉,楚令尹得臣也。 〔一二〕王不欲戰,子玉固請,王怒,少與之師。 〔一三〕東宮、西廣,楚軍營名。 〔一四〕叛,舍子玉。 〔一五〕若敖氏,子玉同族。離,謂不欲戰也。 「昔莊王方弱〔一〕,申公子儀父為師〔二〕,王子燮為傅〔三〕,使師崇、子孔帥師以伐舒〔四〕。燮及儀父施二帥而分其室〔五〕。師還至,則以王如廬〔六〕,廬戢黎殺二子而復王〔七〕。或譖析公臣於王〔八〕,王弗是,析公奔晉,晉人用之。寔讒敗楚,使不規東夏,則析公之為也〔九〕。 〔一〕方弱,未二十。 〔二〕儀父,申公鬥班之子,大司馬鬥克也。 〔三〕燮,楚公子。 〔四〕師崇,楚太師潘崇也。子孔,楚令尹成嘉也。舒,群舒也。 〔五〕施罪於二帥。二帥,子孔、潘崇也。室,家資也。 〔六〕師,子孔、潘崇之師。二子懼,故以王如廬。廬,楚邑也。傳曰:「初,鬥克囚于秦,秦有殽之敗,而使歸求成,成而不得志,公子燮求令尹不得,故作亂。城郢,而使賊殺子孔,弗克而還。」 〔七〕戢黎,廬大夫也。二子,燮及儀父。 〔八〕析公臣,楚大夫。或譖之,言與知二子之亂。 〔九〕規,猶有也。東夏,蔡、沈也。傳曰:「繞角之役,晉將遁矣,析公曰:「楚師輕窕,易震蕩也。若多鼓鈞聲,以夜軍之,楚師必遁。」晉人從之,楚師宵潰。晉人遂侵蔡,襲沈,獲其君。鄭於是不敢南面,楚失諸華。」繞角之役,在魯成六年。 「昔雍子之父兄譖雍子於恭王〔一〕,王弗是,雍子奔晉,晉人用之。及鄢之役,晉將遁矣〔二〕,雍子與於軍事,謂欒書曰:「楚師可料也〔三〕,在中軍王族而已〔四〕。若易中下,楚必歆之〔五〕。若合而陷〔六〕吾中〔七〕,吾上下必敗其左右〔八〕,則三萃以攻其王族,必大敗之〔九〕。」欒書從之,大敗楚師,王親面傷,則雍子之為也〔一0〕。 〔一〕雍子,楚大夫。父兄,同宗之父兄。 〔二〕鄢,鄢陵。役在魯成十六年。 〔三〕欒書,晉正卿。料,數也。 〔四〕唐云:「族,親族,同姓也。」昭謂:族,部屬也。傳曰:「欒、范以其族夾公行。」時二子將中軍,中軍非二子之親也。 〔五〕中下,中軍之下也。歆,猶貪也。易,易欒、范之行,示之弱,以誘楚也。傳曰:「欒、范易行以誘之。」鄭司農以為易行,中軍與上下軍易卒伍也。中軍之卒良,故易之。 〔六〕案:「●」原作「函」。攷異卷四引述聞,以「函」為「●」之誤,據改。注同。 〔七〕合,合戰也。陷,入也。中,中軍也。 〔八〕晉上下軍必敗楚之左右軍也。 〔九〕萃,集也。時晉有四軍,言三集者,中軍先入,而上下及新軍乃三集以攻也。案:發正卷十七引王引之說,以為「三萃」當據左傳襄二十六年作「四萃」。 〔一0〕王,楚恭王也。面傷,謂呂錡射其目。 「昔陳公子夏為御叔娶於鄭穆公〔一〕,生子南。子南之母亂陳而亡之〔二〕,使子南戮於諸侯〔三〕。莊王既以夏氏之室賜申公巫臣,則又畀之子反,卒於〔四〕襄老〔五〕。襄老死于邲,二子爭之,未有成〔六〕。恭王使巫臣聘於齊,以夏姬行〔七〕,遂奔晉。晉人用之,寔通吳、晉使其子狐庸為行人於吳〔八〕,而教之射御,導之伐楚。至于今為患,則申公巫臣之為也。 〔一〕公子夏,陳宣公之子、御叔之父也,為御叔娶鄭穆公少妃姚子之女夏姬也。 〔二〕子南,夏徵舒之字。御叔早死,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淫夏姬,徵舒弒靈公。楚莊王以諸侯討之而滅陳。 〔三〕言為諸侯所戮。在魯宣十一年。 〔四〕案:「於」,攷異卷四引考正,疑為「與」之訛。 〔五〕畀,與也。巫臣,楚申公屈巫子靈也。子反,司馬公子側也。襄老,楚連尹也。初,莊王欲納夏姬,巫臣諫曰:「不可。君召諸侯,以討罪也。今納夏姬,貪其色也。貪色為淫,淫為大罰。」王乃止,將以賜巫臣,則又與子反。子反欲取,巫臣又難之,卒與襄老。 〔六〕晉、楚戰於邲,在魯宣十二年。晉智莊子射襄老,獲之,以其尸歸。二子,子反、巫臣也。爭,爭夏姬。成,猶定也。 〔七〕巫臣導夏姬使歸,託以求襄老之尸,恭王遣焉。巫臣聘諸鄭,鄭伯許之。及使適齊,至鄭,遂以夏姬行焉。 〔八〕子反殺巫臣之族,巫臣在晉,請使於吳,吳子壽夢說之,乃通吳于晉,使其子為吳行人。 「今椒舉娶於子牟,子牟得罪而亡,執政弗是〔一〕,謂椒舉曰:「女實遣之。」彼懼而奔鄭,緬然引領南望〔二〕,曰:「庶幾赦吾罪。」又不圖也,乃遂奔晉,晉人又用之矣。彼若謀楚,其亦必有豐敗也哉〔三〕。」 〔一〕執政,卿也。 〔二〕緬,猶邈也。領,頸也。 〔三〕豐,猶大也。 子木愀然〔一〕,曰:「夫子何如,召之其來乎?」對曰:「亡人得生,又何不來為〔二〕。子木曰:「不來,則若之何?」對曰:「夫子不居矣〔三〕,春秋相事,以還軫於諸侯〔四〕。若資東陽之盜使殺之,其可乎〔五〕?不然,不來矣。」子木曰:「不可。我為楚卿,而賂盜以賊一夫於晉,非義也。子為我召之,吾倍其室〔六〕。」乃使椒鳴召其父而復之。 〔一〕愀,愁貌。 〔二〕案:「又何不來為」,札記:「補音本或曰「又何來為」,無「不」字。丕烈案:下文云「不然,不來矣」,或本是也。」 〔三〕不居,言當奉命於他國。 〔四〕軫,車後橫木。言四時相聘問之事,迴車於諸侯。 〔五〕資,賂也。東陽,楚北邑。 〔六〕倍其室,益其家也。 5靈王為章華之臺〔一〕,與伍舉升焉,曰:「臺美夫〔二〕!」對曰:「臣聞國君服寵以為美〔三〕,安民以為樂〔四〕,聽德以為聰〔五〕,致遠以為明〔六〕。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鏤為美,〔七〕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囂庶為樂〔八〕;不聞其以觀大、視侈、淫色以為明,而以察清濁為聰〔九〕。 〔一〕靈王,楚恭王之庶子、靈王熊虔也。章華,地名。吳語曰:「乃築臺於章華之上。」 〔二〕伍舉,椒舉也。椒,邑也。 〔三〕服寵,謂以賢受寵服,以是為美。 〔四〕以能安民為樂。 〔五〕聽用有德也。 〔六〕能致遠人也。 〔七〕彤,謂丹楹。鏤,謂刻桷。 〔八〕金,鍾也。石,磬也。匏,笙也。竹,簫管也。昌,盛也。囂,譁也。庶,眾也。 〔九〕察,審也。清濁,宮羽也。 「先君莊王為匏居之臺〔一〕,高不過望國氛〔二〕,大不過容宴豆〔三〕,木不妨守備〔四〕,用不煩官府〔五〕,民不廢時務,官不易朝常。問誰宴焉,則宋公、鄭伯〔六〕;問誰相禮,則華元、駟騑〔七〕;問誰贊事,則陳侯、蔡侯、許男、頓子〔八〕,其大夫侍之〔九〕。先君以是除亂克敵,而無惡於諸侯。今君為此臺也,國民罷焉,財用盡焉,年穀敗焉〔一0〕,百官煩焉〔一一〕,舉國留之〔一二〕,數年乃成。願得諸侯與始升焉,諸侯皆距無有至者。而後使太宰啟疆請於魯侯〔一三〕,懼之以蜀之役〔一四〕,而僅得以來〔一五〕。使富都那豎贊焉〔一六〕,而使長鬣之士相焉〔一七〕,臣不知其美也。 〔一〕匏居,臺名。 〔二〕氛,祲氣也。 〔三〕言宴有折俎籩豆之陳。 〔四〕不妨城郭守備之材。 〔五〕材用不出府藏。 〔六〕言二國朝事楚。 〔七〕相,相導也。華元,宋卿,華御事之子、右師元也。騑,鄭穆公之子子駟也。 〔八〕贊,佐也。 〔九〕各侍其君。 〔一0〕敗,廢民之時務。 〔一一〕為之徵發。 〔一二〕留,治之也。 〔一三〕啟疆,楚卿薳子也。魯侯,昭公也。事在昭七年。 〔一四〕蜀,魯地。魯宣公使求好於楚,楚莊王卒,宣公薨,不克作好。成公即位,受盟於晉,楚子怒,使公子嬰齊帥師侵魯,至蜀,魯人懼之,使孟孫賂楚以請盟。在魯成二年。 〔一五〕僅,猶劣也。 〔一六〕富,富於容貌。都,閑也。那,美也。豎,未冠者也。言取美好不尚德。 〔一七〕長鬣,美鬚髯也。 「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小大、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於目觀則美〔一〕,縮於財用則匱〔二〕,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三〕?夫君國者,將民之與處;民實瘠矣,君安得肥〔四〕?且夫私欲弘侈,則德義鮮少;德義不行,則邇者騷離而遠者距違〔五〕。天子之貴也,唯其以公侯為官正〔六〕,而以伯子男為師旅〔七〕。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於遠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斂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樂,而有遠心〔八〕,其為惡也甚矣,安用目觀? 〔一〕於目則美,於德則不美。 〔二〕縮,言取也。 〔三〕封,厚也。胡,何也,何以為美。 〔四〕安得獨肥,言將有患。 〔五〕騷,愁也。離,叛也。邇,境內。遠,鄰國。 〔六〕正,長也。 〔七〕帥師旅也。 〔八〕蒿,耗也。遠心,叛離。 「故先王之為臺榭也〔一〕,榭不過講軍實〔二〕,臺不過望氛祥〔三〕。故榭度於大卒之居〔四〕,臺度於臨觀之高〔五〕。其所不奪穡地〔六〕,其為不匱財用〔七〕,其事不煩官業〔八〕,其日不廢時務〔九〕。瘠磽之地,於是乎為之〔一0〕;城守之木〔一一〕,於是乎用之〔一二〕;官僚之暇,於是乎臨之〔一三〕;四時之隙,於是乎成之〔一四〕。故周詩曰:「經始靈臺〔一五〕,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一六〕。經始勿亟,庶民子來〔一七〕。王在靈囿,麀鹿攸伏〔一八〕。」夫為臺榭,將以教民利也〔一九〕,不知其以匱之也〔二0〕。若君謂此臺美而為之正〔二一〕,楚其殆矣〔二二〕!」 〔一〕積土為臺。無室曰榭。 〔二〕講,習也。軍實,戎事也。 〔三〕凶氣為氛,吉氣為祥。 〔四〕大卒,王士卒也。度,謂足以臨見也。 〔五〕足以臨下觀上,使屋榭不蔽目明而已。 〔六〕稼穡之地。 〔七〕為,作也。 〔八〕業,事也。 〔九〕以農隙也。 〔一0〕不害穀土也。磽,确也。 〔一一〕案札記:「依解云「城守之餘」,「木」當是「末」字之誤也。」攷異卷四:「案周禮掌固鄭司農注引國語作「木」,疑韋解有訛脫。」 〔一二〕城守之餘,然後用之。 〔一三〕暇,閑也。 〔一四〕隙,空閑時也。 〔一五〕經,謂經度之,立其基址也。天子曰靈臺。 〔一六〕攻,治也。不日,不程課以期日。 〔一七〕亟,疾也。子來,如子為父也。 〔一八〕囿,域也。麀,牝鹿。攸,所也。視牝鹿所伏,息愛牸任之類。 〔一九〕臺,所以望氛祥而備災害;榭,所以講軍實而禦寇亂:皆所以利民者。 〔二0〕知,聞也。 〔二一〕以為得事之正。 〔二二〕殆,危也。 6靈王城陳、蔡、不羹〔一〕,使僕夫子皙問於范無宇〔二〕,曰:「吾不服諸夏而獨事晉何也〔三〕,唯晉近我遠也。今吾城三國,賦皆千乘,亦當晉矣〔四〕。又加之以楚,諸侯其來乎?」對曰:「其在志也,國為大城,未有利者〔五〕。昔鄭有京、櫟〔六〕,衛有蒲、戚〔七〕,宋有蕭、蒙〔八〕,魯有弁、費〔九〕,齊有渠丘〔一0〕,晉有曲沃〔一一〕,秦有徵、衙〔一二〕。叔段以京患莊公,鄭幾不克〔一三〕,櫟人寔使鄭子不得其位〔一四〕。衛蒲、戚寔出獻公〔一五〕,宋蕭、蒙寔弒昭公〔一六〕,魯弁、費寔弱襄公〔一七〕,齊渠丘寔殺無知〔一八〕,晉曲沃寔納齊師〔一九〕,秦徵、衙寔難桓、景〔二0〕,皆志於諸侯,此其不利者也〔二一〕。 〔一〕三國,楚別都也。魯昭八年,楚滅陳,使穿封戍為陳公。十一年,滅蔡,使公子棄疾為蔡公。今潁川定陵西北有不羹亭,襄城西北有不羹城。 〔二〕子皙,楚大夫僕皙父也。范無宇,楚大夫芋尹申無宇也。 〔三〕不服,心不服也。 〔四〕禮,地方十里為成,出長轂一乘,馬四匹,牛十二頭,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三國各千乘,其地三千成。 〔五〕志,記也。言在書籍所記,國作大城,未有利也。 〔六〕京,莊公弟叔段之邑。櫟,鄭子元之邑。魯桓十五年,鄭厲公因櫟人殺檀伯,遂居櫟。檀伯,子元也。 〔七〕蒲,甯殖之邑。戚,孫林父之邑。 〔八〕蕭、蒙,宋公子鮑之邑。 〔九〕弁、費,季氏之邑。 〔一0〕渠丘,齊大夫雍廩之邑。 〔一一〕曲沃,欒盈之邑。 〔一二〕徵、衙,桓公之子、景公之弟公子鍼之邑。 〔一三〕叔段圖篡莊公,不克,出奔。在魯隱元年。 〔一四〕魯莊十四年,厲公自櫟侵鄭,獲大夫傅瑕,與之盟而赦之,使殺鄭子而納厲公。鄭子,莊公子子儀也。 〔一五〕甯殖、孫林父逐衛獻公,獻公奔齊。在魯襄十四年。 〔一六〕昭公兄鮑弒昭公而立。在魯文十六年。 〔一七〕襄公十一年,季武子卑公室,作三軍,而自征之。二十九年,又取弁以自予。 〔一八〕魯莊八年,無知弒襄公而立。九年,雍廩殺之。 〔一九〕欒盈奔齊,齊莊公納之,盈以曲沃之甲,晝入為賊於絳。在魯襄二十三年。 〔二0〕公子鍼有寵於桓,如二君於景。難,謂侵偪也。魯昭元年,鍼奔晉,其車千乘。 〔二一〕皆見記錄於諸侯。 「且夫制城邑若體性焉,有首領股肱,至于手拇毛脈〔一〕,大能掉小,故變而不勤〔二〕。地有高下,天有晦明,民有君臣,國有都鄙,古之制也。先王懼其不帥〔三〕,故制之以義,旌之以服,行之以禮〔四〕,辯之以名〔五〕,書之以文〔六〕,道之以言。既其失也,易物之由〔七〕。夫邊境者,國之尾也,譬之如牛馬,處暑之既至〔八〕,虻(上維下虫)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臣亦懼之〔九〕。不然,是三城也,豈不使諸侯之心惕惕焉〔一0〕。」 〔一〕拇,大指也。毛,鬚髮也。 〔二〕掉,作也。變,動也。勤,勞也。 〔三〕帥,循也。 〔四〕謂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五〕名,號也。 〔六〕書其名位,及所掌主。 〔七〕易物,易其尊卑服物之宜。 〔八〕處暑,在七月節。處,止也。 〔九〕虻(上維下虫):即牛虻,大曰虻,小曰(上維下虫)。不能掉尾,益重也,以言三國亦將然也。 〔一0〕惕惕,懼也。 子皙復命,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則〔一〕?是言誕也〔二〕。」右尹子革侍〔三〕,曰:「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是其言可以懼哉!」三年,陳、蔡及不羹人納棄疾而弒靈王〔三〕。 〔一〕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 〔二〕誕,虛也。 〔三〕子革,楚大夫,故鄭國大夫子然之子然丹也。 〔四〕城後三年也,在魯昭十三年。棄疾,恭王之子、靈王之弟平王也。靈王無道,棄疾入國為亂,三軍叛之於乾谿,王自殺。言弒者,王之死由三國也。 7左史倚相廷見〔一〕申公子亹〔二〕,子亹不出,左史謗之,舉伯以告〔二〕。子亹怒而出,曰:「女無亦謂我老耄而舍我,而又謗我〔三〕!」 〔一〕案:「廷見」,述聞卷二一:「「廷」當為「迋」。「迋」与「往」同,謂往至子亹之家而請見,故下文曰「子亹不出」也。說文:「迋」,往也。」 〔二〕倚相,楚左史也。子亹,楚申公史老也。廷見,見於廷也。 〔三〕舉伯,楚大夫也。 〔四〕八十曰耄。舍,棄也。 左史倚相曰:「唯子老耄,故欲見以交儆子〔一〕。若子方壯,能經營百事,倚相將奔走承序〔二〕,於是不給,而何暇得見〔三〕?昔衛武公年數九十有五矣〔四〕,猶箴儆於國〔五〕,曰:「自卿以下至於師長士〔六〕,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七〕,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八〕。」在輿有旅賁之規〔九〕,位宁有官師之典〔一0〕,倚几有誦訓之諫〔一一〕,居寢有褻御之箴〔一二〕,臨事有瞽史之導〔一三〕,宴居有師工之誦〔一四〕。史不失書,矇不失誦,以訓御之〔一五〕,於是乎作懿戒〔一六〕以自儆也〔一七〕。及其沒也,謂之睿聖武公〔一八〕。子實不睿聖,於倚相何害〔一九〕。周書曰:「文王至於日中昃,不皇暇食〔二0〕。惠於小民,唯政之恭。」文王猶不敢驕〔二一〕。今子老楚國而欲自安也〔二二〕,以禦數者,王將何為〔二三〕?若常如此,楚其難哉〔二四〕!」子亹懼,曰:「老之過也〔二五〕。」乃驟見左史。 〔一〕交,夾也。 〔二〕承受事業次序。 〔三〕給,供也。 〔四〕武公,衛僖公之子、共伯之弟武公和也。 〔五〕箴,刺也。儆,戒也。 〔六〕師長,大夫。士,眾士。 〔七〕舍,謂不諫誡。 〔八〕言,謗譽之言也。志,記也。 〔九〕規,規諫也。旅賁,勇力之士,掌執戈盾,夾車而趨,車止則持輪。 〔一0〕中庭之左右謂之位,門屏之間謂之宁。師,長也。典,常也。 〔一一〕誦訓,工師所誦之諫,書之於几也。 〔一二〕褻,近也。 〔一三〕事,戎祀也。瞽,樂太師,掌詔吉凶。史,太史也,掌詔禮事。 〔一四〕師,樂師也。工,瞽矇也。誦,謂箴諫時世也。 〔一五〕御,進也。 〔一六〕案:「懿戒」,述聞卷二一:「「戒」字涉注文「戒書」而衍。」 〔一七〕三君云:「懿,戒書也。」昭謂:懿,詩大雅抑之篇也。「懿」,讀之曰「抑」,毛詩序曰:「抑,衛武公刺厲王,亦以自儆也。」 〔一八〕睿,明也。書曰:「睿作聖。」諡法曰:「威彊睿德曰「武。」」 〔一九〕害,傷也。 〔二0〕日昳曰昃。易曰:「日中則昃。」 〔二一〕案:「驕」,公序本作「惰」。 〔二二〕老,老恃楚國。 〔二三〕禦,止也。數者,謂箴戒誹謗也。為人臣而尚如此,王將復何為也。 〔二四〕難以為治。 〔二五〕老,子亹名。 8靈王虐,白公子張驟諫〔一〕。王患之,謂史老曰:「吾欲已子張之諫,若何〔二〕?」對曰:「用之寔難,已之易矣。若諫,君則曰:「余左執鬼中,右執殤宮〔三〕,凡百箴諫,吾盡聞之矣,寧聞他言〔四〕?」」 〔一〕子張,楚大夫白公也。 〔二〕史老,子亹。已,止也。 〔三〕中,身也。禮曰:其中退然。夭死曰殤;殤宮,殤之居也。執,謂把其錄籍,制服其身,知其居處,若今世云「能使殤矣」。 〔四〕不欲聞諫也。 白公又諫,王如史老之言。對曰:「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於神明〔一〕,以入於河〔二〕,自河徂亳〔三〕,於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四〕。卿士患之〔五〕,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無所稟令也〔六〕。」武丁於是作書〔七〕,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八〕。」如是而又使以象夢〔九〕旁求四方之賢〔一0〕,得傅說以來,升以為公〔一一〕,而使朝夕規諫,曰:「若金,用女作礪〔一二〕。若津水,用女作舟〔一三〕。若天旱,用女作霖雨〔一四〕。啟乃心,沃朕心〔一五〕。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一六〕。若跣不視地,厥足用傷〔一七〕。」若武丁之神明也,〔一八〕其聖之睿廣也,其智之不疚也,猶自謂未乂〔一九〕,故三年默以思道。既得道,猶不敢專制,使以象旁求聖人。既得以為輔,又恐其荒失遺忘,故使朝夕規誨箴諫,曰:「必交修余,無余棄也。」今君或者未及武丁,而惡規諫者,不亦難乎〔二0〕! 〔一〕武丁,高宗也。聳,敬也。至,通也。通于神明,謂夢見傅說。 〔二〕遷於河內。 〔三〕從河內往都亳也。 〔四〕默,諒闇也。思道,思君人之道也。書曰:「高宗諒闇,三年不言,言乃雍。」 〔五〕患其不言。 〔六〕稟,受也。 〔七〕作書,解卿士也。賈、唐云:「書,說命也。」昭曰:非也,其時未得傅說。 〔八〕類,善也。茲,此也。 〔九〕案述聞卷二一:「「象夢」,當為「夢象」,謂以所夢見之人作象而使求之也。」 〔一0〕思賢而夢見之,識其容狀,故作其象,而使求之。 〔一一〕公,上公也。書序曰:「高宗夢得說,使百工營求諸野,得之傅巖,作說命。」 〔一二〕使磨礪也。 〔一三〕喻遭津水。 〔一四〕天旱,自比苗稼也。雨三日已上為霖。 〔一五〕啟,開也。以賢者之心比霖雨也。 〔一六〕以藥喻忠言也。瞑眩頓瞀,攻己之急也。瘳,愈也。 〔一七〕以失道比徒跣而不視地,必傷也。 〔一八〕通於神明。 〔一九〕乂,治也。 〔二0〕難以保國。 「齊桓、晉文,皆非嗣也〔一〕,還軫諸侯,不敢淫逸〔二〕,心類德音,以德有國〔三〕。近臣諫,遠臣謗,輿人誦,以自誥也。〔四〕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備一同〔五〕,而至於有畿田〔六〕,以屬諸侯〔七〕,至於今為令君。桓、文皆然,君不度憂於二令君,而欲自逸也,無乃不可乎?周詩有之曰:「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八〕。」臣懼民之不信君也,故不敢不言。不然,何急其以言取罪也?」 〔一〕言非嫡嗣。 〔二〕還軫,謂出奔也。 〔三〕類,善也。 〔四〕輿,眾也。誦,誦善敗也。誥,告也。 〔五〕備,滿也。地方百里曰同。方欲美之,故尤小焉。 〔六〕方千里百畿。 〔七〕屬,會也。 〔八〕言為政不躬親之,則眾民不信。 王病之,曰:「子復語〔一〕。不穀雖不能用,吾憖寘之於耳。〔二〕」對曰:「賴君用之也,故言〔三〕。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為瑱也〔四〕?」遂趨而退,歸,杜門不出。七月,乃有乾谿之亂,靈王死之〔五〕。 〔一〕病不能然,故復使語。 〔二〕憖,猶願也。 〔三〕賴,恃也。 〔四〕犛,犛牛也。規,諫也。瑱,所以塞耳。言四獸之牙角可以為瑱難盡,而又以規諫為之乎?今象出徼外,其三獸則荊、交有焉。巴浦,地名。或曰:「巴,巴郡。浦,合浦。」 〔五〕乾谿,楚之東地。 9司馬子期欲以妾為內子〔一〕,訪之左史倚相,曰:「吾有妾而願,欲笄之,其可乎〔二〕?」對曰:「昔先大夫子囊違王之命謚〔三〕;子夕嗜芰,子木有羊饋而無芰薦〔四〕。君子曰:違而道。〔五〕穀陽豎愛子反之勞也,而獻飲焉,以斃於鄢〔六〕;芋尹申亥從靈王之欲,以隕於乾谿〔七〕。君子曰:從而逆〔八〕。君子之行,欲其道也〔九〕,故進退周旋,唯道是從。夫子木能違若敖之欲,〔一0〕以之道而去芰薦,吾子經營楚國〔一一〕,而欲薦芰以干之〔一二〕,其可乎?」子期乃止。 〔一〕子期,楚平王之子、子西之弟公子結也,為大司馬。卿之嫡妻曰內子。 〔二〕愿,愨也。笄,內子首飾衡笄也。 〔三〕違「厲」以為「恭」。 〔四〕子木違父命,以羊饋易芰薦。 〔五〕違命合道。 〔六〕穀陽豎,子反之內豎也。斃,踣也。魯成十六年,晉、楚戰於鄢,楚恭王傷目。明日,將復戰,王召子反,穀陽豎獻飲於子反,醉不能見。王曰:「天敗楚也。」乃宵遁。子反自殺。 〔七〕芋尹申亥,申無宇之子。乾谿之役,申亥曰:「吾父再干王命,王不誅,惠孰大焉。」乃求王,遇諸棘圍以歸。王縊,申亥以二女殉葬之。 〔八〕從,從其欲。 〔九〕欲得其道。 〔一0〕若敖,子夕。 〔一一〕經,經緯也。 〔一二〕干,犯也。言以妾為妻,猶以芰當祭。 楚語下1昭王問於觀射父〔一〕,曰:「周書所謂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二〕?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三〕?」 〔一〕昭王,楚平王之子昭王熊軫。觀射父,楚大夫。 〔二〕周書,周穆王之相甫侯所作呂刑也。重、黎,顓頊掌天地之臣。呂刑曰:「乃命重、黎,絕地天通。」謂少皞之末,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是謂絕地與天相通之道也。 〔三〕若重、黎不絕天地,民豈能上天乎? 對曰:「非此之謂也。古者民神不雜〔一〕。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二〕,其智能上下比義〔三〕,其聖能光遠宣朗〔四〕,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五〕,如是則明神降之〔六〕,在男曰覡,在女曰巫〔七〕。是使制神之處位次主〔八〕,而為之牲器時服〔九〕,而後使先聖之後之有光烈〔一0〕,而能知山川之號〔一一〕、高祖之主〔一二〕、宗廟之事、昭穆之世〔一三〕、齊敬之勤〔一四〕、禮節之宜、威儀之則、容貌之崇〔一五〕、忠信之質〔一六〕、禋絜之服〔一七〕,而敬恭明神者,以為之祝〔一八〕。使名姓之後,能知四時之生〔一九〕、犧牲之物、玉帛之類、采服之儀、彝器之量〔二0〕、次主之度〔二一〕、屏攝之位〔二二〕、壇場之所〔二三〕、上下之神、氏姓之出〔二四〕,而心率舊典者為之宗〔二五〕。於是乎有天地神民類物之官,是謂五官〔二六〕,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二七〕,民神異業〔二八〕,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二九〕,民以物享,禍災不至,求用不匱。 〔一〕雜,會也。謂司民、司神之官各異。 〔二〕爽,明也。攜,離也。貳,二也。齊,一也。肅,敬也。衷,中也。 〔三〕義,宜也。 〔四〕聖,通也。朗,明也。 〔五〕徹,達也。 〔六〕降,下也。 〔七〕巫、覡,見鬼者。周禮,男亦曰巫。 〔八〕處,居也。位,祭位也。次主,次其尊卑先後。 〔九〕牲,牲之毛色、小大也。器,所當用也。時服,四時服色所宜。 〔一0〕烈,明也。 〔一一〕號,名位也。 〔一二〕高祖,廟之先也。 〔一三〕父昭,子穆,先後之次也。春秋躋僖公,謂之逆祀。 〔一四〕齊,莊也。 〔一五〕崇,飾也。 〔一六〕質,誠也。 〔一七〕絜祀曰禋。 〔一八〕祝,太祝,掌祈福祥。 〔一九〕名姓,謂舊族,若伯夷,炎帝之後,為堯秩宗。生,嘉穀韭卵之屬。 〔二0〕彝,六彝。器,俎豆。量大小也。 〔二一〕疏數之度。 〔二二〕周氏云:「屏,並也。攝,主人之位。」昭謂:屏,屏風也。攝,形如今要扇。皆所以明尊卑,為祭祀之位。近漢亦然。 〔二三〕除地曰場。 〔二四〕所自出也。 〔二五〕宗,宗伯,掌祭祀之禮。 〔二六〕類物,謂別善惡、利器用之官。 〔二七〕明德,謂降福祥,不為災孽。 〔二八〕業,事也。 〔二九〕嘉生,善物。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一〕,民神雜糅,不可方物〔二〕。夫人作享,家為巫史〔三〕,無有要質〔四〕。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五〕。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六〕。神狎民則,不蠲其為〔七〕。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八〕。顓頊受之〔九〕,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一0〕,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一一〕,使復舊常,無相侵瀆〔一二〕,是謂絕地天通〔一三〕。 〔一〕少皞,黃帝之子金天氏也。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案:「蚩尤之徒也」五字原脫,據尚書呂刑疏引韋注補。 〔二〕同位故雜糅。方,猶別也。物,名也。 〔三〕夫人,人人也。享,祀也。巫,主接神。史,次位序。言人人自為之。 〔四〕質,誠也。 〔五〕言民困匱於祭祀,而不獲其福。 〔六〕齊,同也。嚴,敬也。威,畏也。 〔七〕狎,習也。則,法也。蠲,絜也。其為,所為也。 〔八〕薦,重也。臻,至也。氣,受命之氣也。 〔九〕少皞氏歿,顓頊氏作。受,承服也。 〔一0〕南,陽位。正,長也。司,主也。屬,會也。所以會群神,使各有分序,不相干亂也。周禮,則宗伯掌祭祀。 〔一一〕唐尚書云:「「火」,當為「北。」」北,陰位也。周禮,則司徒掌土地民人者也。 〔一二〕侵,犯也。 〔一三〕絕地民與天神相通之道。 「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一〕,堯復育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二〕。以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敘天地,而別其分主者也〔三〕。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後也,當宣王時,失其官守,而為司馬氏〔四〕。寵神其祖,以取威於民,曰:「重寔上天,黎寔下地〔五〕。」遭世之亂,而莫之能禦也〔六〕。不然,夫天地成而不變〔七〕,何比之有〔八〕?」 〔一〕其後,高辛氏之季年。三苗,九黎之後。高辛氏衰,三苗為亂,行其凶德,如九黎之為也。堯興而誅之。 〔二〕育,長也。堯繼高辛氏,平三苗之亂,紹育重、黎之後,使復典天地之官,羲氏、和氏是也。 〔三〕敘,次也。分,位也。 〔四〕程,國。伯,爵。休父,名也。失官守,謂失天地之官,而以諸侯為大司馬。詩曰「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是也。 〔五〕寵,尊也。言休父之後世,尊神其祖,以威耀其民,言重能舉上天,黎能抑下地,令相遠,故不復通也。 〔六〕亂,謂幽、平以下。禦,止也。 〔七〕天地體成,不復變改。 〔八〕言不相比近也。 2子期祀平王〔一〕,祭以牛俎於王〔二〕,王問於觀射父,曰:「祀牲何及〔三〕?」對曰:「祀加於舉〔四〕。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五〕;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六〕;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七〕;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八〕;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上下有序,則民不慢。」 〔一〕子期,楚平王之子結。平王,恭王之子、昭王之父。 〔二〕致牛俎於昭王。 〔三〕王惑俎肉,而問牲用所及。 〔四〕加,增也。舉,人君朔望之盛饌。 〔五〕大牢,牛羊豕也。會,會三大牢。舉,四方之貢。 〔六〕特,一也。 〔七〕少牢,羊豕。 〔八〕特牲,豕也。 王曰:「其小大何如?」對曰:「郊禘不過繭栗〔一〕,烝嘗不過把握〔二〕。」王曰:「何其小也?」對曰:「夫神以精明臨民者也,故求備物,不求豐大〔三〕。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純、二精、〔四〕三牲、四時、五色、六律、七事、八種〔五〕、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六〕,百姓、千品、萬官、億醜,兆民經入?數以奉之〔七〕,明德以昭之〔八〕,和聲以聽之〔九〕,以告遍至,則無不受休〔一0〕。毛以示物〔一一〕,血以告殺〔一二〕,接誠拔取以獻具,為齊敬也〔一三〕。敬不可久,民力不堪,故齊肅以承之。〔一四〕」 〔一〕角如繭栗。郊禘,祭天也。 〔二〕把握,長不出把。 〔三〕備物,體具而精絜者。 〔四〕一純,心純一而絜者。二精,玉帛也。 〔五〕七事,天、地、民、四時之務。八種,八音也。 〔六〕九祭,九州助祭。十日,甲至癸。十二辰,子至亥。擇其吉日令辰,以致神。 〔七〕百姓,百官受氏姓也。千品,姓有徹品,十為千品。五物之官,陪屬萬為萬官。官有十醜,為億醜。天子之田九?,以養兆民,王取經入,以食萬官。 〔八〕昭,昭孝敬也。 〔九〕中和之聲,使神聽之。 〔一0〕至,神至也。休,慶也。 〔一一〕物,色也。 〔一二〕明不因故也。 〔一三〕接誠於神也。拔毛取血,獻其備物也。齊,絜也。詩云:「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膋。」 〔一四〕肅,疾也。承,奉也。 王曰:「芻豢幾何〔一〕?」對曰:「遠不過三月,近不過浹日〔二〕。」王曰:「祀不可以已乎〔三〕?」對曰:「祀所以昭孝息民〔四〕、撫國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夫民氣縱則底〔五〕,底則滯,滯久而不振〔六〕,生乃不殖〔七〕。其用不從〔八〕,其生不殖,不可以封〔九〕。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時類、歲祀〔一0〕。諸侯舍日〔一一〕,卿、大夫舍月〔一二〕,士、庶人舍時。〔一三〕天子遍祀群神品物〔一四〕,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一五〕,卿、大夫祀其禮〔一六〕,士、庶人不過其祖〔一七〕。日月會于龍(豕尨)〔一八〕,土氣含收〔一九〕,天明昌作〔二0〕,百嘉備舍〔二一〕,群神頻行〔二二〕。國於是乎蒸嘗,家於是乎嘗祀〔二三〕,百姓夫婦擇其令辰〔二四〕,奉其犧牲,敬其粢盛,絜其糞除,慎其采服,禋其酒醴,帥其子姓〔二五〕,從其時享,虔其宗祝〔二六〕,道其順辭,以昭祀其先祖,肅肅濟濟,如或臨之。於是乎合其州鄉朋友婚姻,比爾兄弟親戚〔二七〕。於是乎弭其百苛,殄其讒慝〔二八〕,合其嘉好,結其親暱〔二九〕,億其上下〔三0〕,以申固其姓。上所以教民虔也,下所以昭事上也。天子禘郊之事,必自射其牲〔三一〕,王后必自舂其粢〔三二〕;諸侯宗廟之事,必自射牛、刲羊、擊豕〔三三〕,夫人必自舂其盛〔三四〕。況其下之人,其誰敢不戰戰兢兢,以事百神!天子親舂禘郊之盛〔三五〕,王后親繰其服〔三六〕,自公以下至於庶人,其誰敢不齊肅恭敬致力於神!民所以攝固者也,若之何其舍之也〔三七〕!」 〔一〕草養曰芻,穀養曰豢。 〔二〕遠,謂三牲。近,謂雞鶩之屬。浹日,十日也。 〔三〕已,止也。 〔四〕昭孝養,使民蕃息也。 〔五〕氣,志氣也。縱,放也。底,著也。 〔六〕滯,廢也。振,懼也。言無祭祀,則民無所畏忌;無所畏忌,則志放縱;志放縱,則遂廢滯難復恐懼也。 〔七〕生,生物也。殖,長也。生物不長,神不降以福也。案:「生,生物也。」原作「生,生人物也。」攷異卷四:「「人」字衍。下云「生物不長」,蒙上而言可證。」據刪。 〔八〕不從上令也。 〔九〕封,封國也。 〔一0〕告以事類曰類。日祭於祖、考,月薦於曾、高,時類及二祧,歲祀於壇墠。 〔一一〕有月享也。 〔一二〕有時祭也。 〔一三〕歲乃祭也。 〔一四〕品物,謂若八蜡所祭貓虎昆蟲之類。 〔一五〕三辰,日、月、星。祀天地,謂二王之後,非二王之後,祭分野星、山川而已。 〔一六〕禮,謂五祀及祖所自出。 〔一七〕祖,王父也。 〔一八〕(豕尨),龍尾也。謂周十二月、夏十月,日月合辰於尾上。月令:「孟冬,日在尾。」 〔一九〕含收,收縮。萬物含藏。 〔二0〕昌,盛也。作,起也。謂天氣上也。是月,純坤用事。 〔二一〕嘉,善也。時物畢成,舍入室也。 〔二二〕頻,並也。言並行欲求食也。 〔二三〕蒸,冬祭也。嘗,嘗百物也。月令:「孟冬,大飲烝。」傳曰:「閑蟄而蒸。」 〔二四〕辰,十二辰。 〔二五〕禋,絜也。子,眾子。姓,同姓也。 〔二六〕宗,主祭祀。祝,主祝祈。 〔二七〕合,會也。比,親也。 〔二八〕弭,止也。苛,虐也。殄,覆也。止、覆,謂解怨除恨。 〔二九〕合、結,謂於此更申固之。 〔三0〕億,安也。 〔三一〕牲,牛也。 〔三二〕粢,器實也。 〔三三〕刲,刺也。擊,殺也。 〔三四〕在器曰盛。上言粢,此言盛,互其文也。 〔三五〕帥后舂之。 〔三六〕服,祭服。祭義云:「夫人繰,三盆,則王后一盆與。」周語曰:「王耕一 吳語1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句踐起師逆之〔一〕。大夫種乃獻謀〔二〕曰:「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三〕。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於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四〕。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五〕,勝未可成也〔六〕。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七〕不可以授命〔八〕。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九〕,以廣侈吳王之心〔一0〕。吾以卜之於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一一〕,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一二〕。既罷弊其民,而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一三〕,乃無有命矣〔一四〕。」 〔一〕夫差,太伯之後、闔廬之子,姬姓也。句踐,祝融之後、允常之子,羋姓也。鄭語曰:「羋姓夔越。」世本亦云:「越,羋姓也。」魯定十四年,吳伐越,越敗之于檇李,闔廬傷而死。後三年,夫差伐越,報檇李也。越逆之,自江至于五湖,吳人大敗之於夫椒,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在魯哀元年。 〔二〕種,越大夫。獻,進也。 〔三〕庸,用也。 〔四〕申胥,楚大夫伍奢之子子胥也,名員。魯昭二十年,奢誅于楚,員奔吳,吳與之申地,故曰申胥。華登,宋司馬華費遂之子。華氏作亂於宋而敗,登奔吳,為大夫。簡,習也。挫,毀折也。 〔五〕決,鉤弦。拾,捍。言申胥、華登善用兵,眾必化之,猶一人善射,百夫競著決拾而效之。 〔六〕成,猶必也。 〔七〕素,猶豫也。履,行也。 〔八〕授命,猶鬥命。 〔九〕戎,兵也。約,卑也。成,平也。言不如設兵自守,卑約其辭以求平於吳,吳民必喜。 〔一0〕侈,大也。 〔一一〕言越不足畏。 〔一二〕寬,緩也。 〔一三〕奪之食,稻蟹之屬。燼,餘也。 〔一四〕吳無復有天命矣。 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於吳〔一〕,曰:「寡君句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二〕,敢私告於下執事曰:昔者越國見禍,得罪於天王〔三〕。天王親趨玉趾,以心孤句踐〔四〕,而又宥赦之。〔五〕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六〕。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今句踐申禍無良〔七〕,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垂之小怨〔八〕,以重得罪於下執事〔九〕?句踐用帥二三之老〔一0〕,親委重罪,頓顙於邊〔一一〕。 〔一〕諸稽郢,越大夫。 〔二〕布,陳也。幣,玉帛也。顯,猶公露也。 〔三〕見禍於天也。得罪,謂傷闔廬。言天王,尊之以名。 〔四〕趾,足也。孤,棄也。 〔五〕宥,寬也。 〔六〕繄,是也。是使白骨生肉,德至厚也。 〔七〕申,重也。良,善也。 〔八〕遠邑稱鄙。言吳侵越之邊垂,心懷怨恨。 〔九〕重得罪,謂報見侵也。 〔一0〕家臣稱老,言此謙也。 〔一一〕委,猶歸也。邊,邊境。 「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一〕。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二〕。句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 越語上1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一〕,乃號令於三軍〔二〕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三〕,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四〕。」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五〕,夏則資皮,〔六〕冬則資絺〔七〕,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八〕?」句踐曰:「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一〕山處曰棲。會稽,山名,在今山陰南七里。吳敗越於夫椒,遂入越,越子保於會稽。在魯哀元年。 〔二〕號,呼也。 〔三〕號令三軍而言父兄昆弟者,方在危厄,親而呼之。國子姓,言在眾子同姓之列者。 〔四〕知政,謂為卿。 〔五〕賈人,買賤賣貴者。 〔六〕資,取也。 〔七〕絺,葛也。精曰絺,麤曰綌。 〔八〕後,晚也。 遂使之行成於吳〔一〕,曰:「寡君句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二〕,私於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三〕,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句踐女女於王〔四〕,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五〕。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朝〔六〕,係妻孥〔七〕,沈金玉於江〔八〕,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九〕。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一0〕,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一一〕?」 〔一〕傳曰:「使種因吳太宰嚭以行成也。」 〔二〕徹,達也。 〔三〕不足以屈辱君親來討也。 〔四〕進女為女。 〔五〕左右,在君所用之。 〔六〕為將不血食也。 〔七〕係,繫也。死生同命,不為吳所擒虜。 〔八〕不欲吳得之。 〔九〕偶,對也。 〔一0〕言赦越罪,是得帶甲萬人事君。 〔一一〕寧,安也。言戰而殺是萬人,與安而得越國,二者誰為利乎?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一〕,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二〕將不可改於是矣〔三〕。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四〕,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五〕。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六〕。」 〔一〕環,繞也。三江,吳江、錢唐江、浦陽江。此言二國之民,三江繞之,遷徙非吳則越也。案:「吳江」,公序本作「松江」。又發正卷二0:「水經注引郭璞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 〔二〕言勢不兩立。 〔三〕言滅吳之計,不可改易。 〔四〕黨,所也。上所之國,謂中國。 〔五〕言習俗之異。說云:「吳是時未知以車戰,申公巫臣使其子狐庸教之。」昭謂:狐庸教吳,魯成公時也,至此哀元年,歷五公矣。非未知也,吳地勢自習水耳。 〔六〕案:公序本作「亦無及已」。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一〕,曰:「子苟赦越國之罪,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二〕。 〔一〕上言「請大夫女女於大夫」,故因此而納美女於太宰嚭,以求免也。嚭,吳正卿,故楚大夫伯州黎之子。魯昭元年,州黎為楚靈王所殺,嚭奔吳。唐尚書云平王殺之,非也。 〔二〕成,平也。 句踐說於國人〔一〕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二〕,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三〕」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弔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四〕,其身親為夫差前馬〔五〕。 〔一〕說,解也。 〔二〕執,猶結也。 〔三〕更,改也。 〔四〕將三百人以入事吳,若宦豎然。 〔五〕前馬,前驅在馬前也。 句踐之地,南至於句無〔一〕,北至於禦兒〔二〕,東至於鄞,〔三〕西至於姑蔑〔四〕,廣運百里〔五〕。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六〕。」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七〕。將免者以告〔八〕,公令醫守之〔九〕。生丈夫,二壼酒,一犬;生女子,二壼酒,一豚〔一0〕。生三人,公與之母〔一一〕;生二人,公與之餼〔一二〕。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一三〕;支子死,三月釋其政〔一四〕。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一五〕。其達士,絜其居〔一六〕,美其服,〔一七〕飽其食〔一八〕,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一九〕。句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二0〕,國之孺子之遊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二一〕。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二二〕。 〔一〕今諸暨有句無亭是也。 〔二〕今嘉興禦兒鄉是也。 〔三〕今鄞縣是也。 〔四〕姑蔑,今太湖是也。 〔五〕言取境內近者百里之中。東西為廣,南北為運。 〔六〕蕃,息也。 〔七〕禮,三十而娶,二十而嫁。今不待禮者,務育民也。 〔八〕免,免乳也。 〔九〕醫,乳醫也。 〔一0〕犬,陽畜,知擇人。豚,主內,陰類也。 〔一一〕母,乳母也。人生三者亦希耳。 〔一二〕餼,食也。 〔一三〕當室,適子也。禮,父為適子喪三年。 〔一四〕支子,庶子。 〔一五〕宦,仕也,仕其子而教,以廩食之也。 〔一六〕絜其館舍。 〔一七〕賜衣服也。 〔一八〕廩餼多也。 〔一九〕禮之於廟,告先君也。 〔二0〕稻,糜。脂,膏。 〔二一〕為後將用之。 〔二二〕古者三年耕,必餘一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一〕請報之。」句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二〕。」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句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三〕。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四〕,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五〕。吾不欲匹夫之勇也〔六〕,欲其旅進旅退〔七〕。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八〕,退則無恥〔九〕,如此則有常刑。」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一0〕,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一一〕?」是故敗吳於囿〔一二〕,又敗之於沒〔一三〕,又郊敗之〔一四〕。 〔一〕有節度也。 〔二〕姑,且也。庸,用也。 〔三〕少恥,謂進不念功,臨難苟免。 〔四〕言多也。犀形似豕而大,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水犀。水犀之皮有珠甲,山犀則無。億有三千,所謂賢良也,若今備衛士矣。 〔五〕言夫差天所不與,故曰助天。 〔六〕匹夫,輕儳要功徼利者。 〔七〕旅,俱也。 〔八〕離伍獨進也。 〔九〕不畏戮辱。 〔一0〕言得一國之歡心。 〔一一〕孰,誰也。誰有恩惠如是君者,可不為之死乎? 〔一二〕囿,笠澤也。在魯哀十七年。 〔一三〕沒,地名。 〔一四〕在哀二十年十一月,越圍吳。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句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一〕,吾與君為二君乎〔二〕。」夫差對曰:「寡人禮先壹飯矣〔三〕,君若不忘周室,而為弊邑宸宇〔四〕,亦寡人之願也。君若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余何面目以視於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五〕,遂滅吳。 〔一〕甬,甬江。句,句章。達王出之東境也。 〔二〕待之若二君。 〔三〕言己年長於越王,覺差一飯之閒,欲以少長求免也。 〔四〕宸,屋霤;宇,邊也。言越君若以周室之故,以屋宇之餘庇覆吳。 〔五〕次,舍也。 越語下1越王句踐即位三年而欲伐吳〔一〕,范蠡進諫曰:「夫國家之事,有持盈〔二〕,有定傾〔三〕,有節事〔四〕。」王曰:「為三者,奈何?」對曰:「持盈者與天〔五〕,定傾者與人〔六〕,節事者與地〔七〕。王不問,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八〕,盛而不驕〔九〕,勞而不矜其功〔一0〕。夫聖人隨時以行,是謂守時〔一一〕。天時不作,弗為人客〔一二〕;人事不起,弗為之始〔一三〕。今君王未盈而溢〔一四〕,未盛而驕〔一五〕,不勞而矜其功〔一六〕,天時不作而先為人客〔一七〕,人事不起而創為之始,此逆於天而不和於人〔一八〕。王若行之,將妨於國家,靡王躬身〔一九〕。」王弗聽。 〔一〕句踐三年,魯哀元年也。 〔二〕持,守也。盈,滿也。 〔三〕定,安也。傾,危也。 〔四〕節,制也。 〔五〕與天,法天也。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 〔六〕與人,取人之心也。人道好謙,傾危之中,當卑辭尊禮,玩好女樂,尊之以名。 〔七〕與地,法地也。時不至不可彊生,事不究不可彊成之屬。 〔八〕陽盛則損,日滿則虧。 〔九〕盛,元氣廣大時。不驕,不自縱弛。 〔一0〕勞,動而不已也。矜,大也。不自大其功,施而不德也。 〔一一〕隨時,時行則行,時止則止。 〔一二〕作,起也。攻者為客。起謂天時、利害、災變之應。 〔一三〕人事,謂怨叛、逆亂之萌也。先動為始。 〔一四〕未盈,國未富實而君意溢。 〔一五〕道化未盛而自驕泰。 〔一六〕未有勤勞而自大其功。 〔一七〕吳未有天災而欲伐之。 〔一八〕天應未至,人事不起,故逆於天而失人和也。 〔一九〕妨,害也。靡,損也。 范蠡進諫曰:「夫勇者,逆德也〔一〕;兵者,凶器也〔二〕;爭者,事之末也〔三〕。陰謀逆德,好用凶器〔四〕,始於人者,人之所卒也〔五〕;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六〕,先行此者,不利。」王曰:「無是貳言也,吾已斷之矣〔七〕!」果興師而伐吳,戰於五湖〔八〕,不勝,棲於會稽。 〔一〕德尚禮讓,勇則攻奪。 〔二〕言害人也。 〔三〕言賢者修其政德,而遠方附事之德不行,然後用武,故曰:「爭者,事之末也。」 〔四〕陰謀,兵謀也。勇為逆德。 〔五〕始以伐人,人終害之。 〔六〕淫佚,放盪。 〔七〕貳言,陰謀、淫佚也。 〔八〕五湖,今太湖。 王召范蠡而問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於此,為之奈何?」范蠡對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王曰:「與人奈何〔一〕?」對曰:「卑辭尊禮〔二〕,玩好女樂〔三〕,尊之以名〔四〕。如此不已〔五〕,又身與之市〔六〕。」王曰:「諾。」乃令大夫種行成於吳,曰:「請士女女於士,大夫女女於大夫,隨之以國家之重器〔七〕。」吳人不許。大夫種來而復往,曰:「請委管籥屬國家,以身隨之,君王制之〔八〕。」吳人許諾。王曰:「蠡為我守於國。」對曰:「四封之內,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王曰:「諾。」令大夫種守於國,與范蠡入宦於吳〔九〕。 〔一〕已在傾危,故先問與人。 〔二〕言當卑約其辭、尊重其禮以求平。 〔三〕玩好,珍寶也。女樂,謂士女女於士,大夫女女於大夫。 〔四〕謂之天王。 〔五〕不已,謂吳不釋也。 〔六〕市,利也,謂委管籥屬國家,以身隨之。 〔七〕重器,寶器也。 〔八〕委,歸也。屬,付也。管籥,取鍵器也。月令曰:「修鍵閉,慎管籥。」 〔九〕宦,為臣隸也。 三年,而吳人遣之〔一〕。歸及至於國,王問於范蠡曰:「節事奈何〔二〕?」對曰:「節事者與地。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事不失〔三〕。生萬物,容畜禽獸,然後受其名而兼其利〔四〕。美惡皆成,以養其生〔五〕。時不至,不可彊生〔六〕;事不究,不可彊成〔七〕。自若以處〔八〕,以度天下,待其來者而正之〔九〕,因時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一0〕,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開闢,府倉實〔一一〕,民眾殷〔一二〕。無曠其眾,以為亂梯〔一三〕。時將有反,事將有閒〔一四〕,必有以知天地之恆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一五〕。事無閒,時無反〔一六〕,則撫民保教以須之〔一七〕。」 〔一〕句踐以魯哀元年棲會稽,吳與之平而去之。句踐改修國政,然後卑事夫差,在吳三年,而吳人遣之,此則魯哀五年也。 〔二〕欲更修政,故問節事。 〔三〕為一,不偏也。不失,不失時也。 〔四〕受其名,受其功名也。利,謂萬物終歸于地。 〔五〕物之美惡,各有所宜,皆成之以養人也。 〔六〕物生各有時。 〔七〕究,窮也。窮則變,生可因而成之。 〔八〕若,如也。自如,無妄動也。 〔九〕不先唱,待其來而就正之。 〔一0〕功,農穡、絲枲之功。 〔一一〕貨財曰府,米粟曰倉。 〔一二〕殷,盛也。 〔一三〕曠,空也。梯,階也。無令空日廢業,使人困乏,以生怨亂,為禍階也。 〔一四〕時,天時。事,人事。反,還也。閒,